一个80后基金经理眼中的股市人性|三味读书会

成为一个基金经理,要有特殊的性格,就是特别喜欢和自己较劲

9月12日,北京三味读书会,80后基金经理简毅为大家带来了题为“动物精神”的演讲,谈到如何成为一个称职的基金经理时,这个大男孩眼神变得坚定“反身性,是合格投资者必要素质”

今天我也是以一个书友的身份,来将我自己看的书跟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分享。尤其是现在,股市在过去的一年多里经历了一个很大的波动这样的环境里。

我想在这里问一下,现场有人做股票相关的投资吗?看来有,还有蛮多的。刚刚谭总是从历史、从理论、从一种高度上去阐述今天的这个主题,那么我就一个基金经理的角度去讲讲我带来的这本书——《动荡的世界》。这是我很喜欢的一本书,这本书的最大的特点就是阐述了一个最主要的问题,面对今天出现的种种经济现象,提出了一种解释方式,就是要做预测跟做决策。基金经理有几项工作,一个是做预测,另外一个是做决策,第三个是做应对。应对就是说在这个决策被证明对与错之后如何应对。那么很多时候,我们在对一件事进行预测,去做决策,包括在最后的应对的过程当中,我们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比如说我们怎么看待过去一年的大波动?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会喜欢用哪个角度去思考?

今天其实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无论是在过去的股票市场,还是在现在的互联网 ,还是在创业市场(因为我自己有时候也做一些天使投资),在过去这段时间里,我从一个经济观察者的角度,去观察在金融领域里、在经济环境下,在投资市场以及在实业上出现的一些现象。这些现象里面更多的是体现了人作为动物这个层面的属性,当人性深层次的泡沫被激发,才会有我们今天说的种种现象。待会我会把这些现象里面的几点列出来给大家细讲。为什么我认为,目前无论在投资市场还是创业市场上,都出现了种种的人性上的泡沫呢?举个例子,比如说我的投资者,特别是我的客户,当他去评价一位基金经理时,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这位基金经理经历过多少次的繁荣与衰退这样的周期。在我们来看,其实繁荣与衰退是一个很自然的规律,就像春夏秋冬一样,会自然地去经历静止、生长、兴旺,然后出现泡沫,然后开始震荡,最后再慢慢重新开始。从1980年到2010年,存在4-5次的股市的一个大波动,如果观察股市的表现,你会发现它不断地从一个低谷到一个泡沫,从一个萧条再到一次繁荣,几乎每次都是同样的过程。当然,目前还没有出现会对实业造成真正大萧条这种程度的事情发生。

而且做投资的和做研究的还有些区别。我们做股票投资人,是要做一种能赚钱的生意,而我们赚的,其实是一种看涨期权。因此我们对世界,首先有个立论,就是对世界的未来肯定是乐观的。前天我听柳传志的演讲,说对所有经济的判断,你首先要确立三点:这个国家不会发生大的战争;这个国家不会发生大的动乱;这个国家不会发生大的瘟疫。无论是作为企业还是作为投资者的角度来说,首先都要把这个设定作为假设条件放在一边。

我今天最主要讲的是人性里的动物属性。首先来看历史规律,像谭总讲的大萧条里发生的种种现象,你会发现,其实从一个拉长周期来看,在动荡当中发生的很多东西,就像我们说的话—-历史不会简单地重演,但是它会惊人的相似。在历史规律面前,包括股市也都是一样的。其实政府特别不希望股市下跌,但是你可以看到,它该跌还是跌。可能是我做经济出身,有些时候我不是喜欢做预判的。但是现在我来预判一下,我认为接下来中国又要接受一个新的周期,并且这个周期的时间还不会很短。这里面要考虑到一点,就是在动荡的时候,经济规律其实是失效的。但是咱们拉长时间来看,很多经济规律都是有效的。而且我们认为任何力量都抗不过经济规律,或者历史沉淀的一些规律,任何政府和主观性意愿想去改变这些规律,其实你会发现,从最后结果来看都没有做到。甚至可以说这么一句话,如果政府可以通过救市来改变牛熊周期的话,那么世界上就不会有熊市了。所以从经济规律来讲,大方向一般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我希望大家可以敬畏规律。

其次,在一个动荡的时期里,在存在一个小周期波动的时候,规律是相对失效的。就像刚才谭总所说的,这种失效就是关键时点有一个黑天鹅事件的出现。我作为一名投资者来看市场、来看中国的经济,隐隐约约感觉到,中国可能会出现一次黑天鹅的事件。当然这个黑天鹅事件不会是战争,也不会是动乱。这点在很多细分的领域可以看到一些端倪。

第三点是动物精神,其实我今天更多的是要讲这个。每一个人作为一个个体,每一个人都是动物性,社会性和神性这三者的组合。当解读一种经济现象、一种市场行为的时候,我们认为,这个世界很多时候体现的是它的动物性。动物精神更多的,是强调社会性与神性的一面相对应。动物精神最大特点是快思考,快思考最大体现了人的直觉以及人最直接的需求。当我们从人性的角度去研究一个人的交易行为或者量化一个金融行为学问题的时候,你会发现,人的动物精神的心理趋向其实最主要的就是这些:恐惧与狂热,时间偏好,依赖倾向,自尊倾向,风险厌恶,从众行为,家族倾向,互动倾向,竞争倾向,价值观,乐观主义倾向,自利倾向。其中最主要的是四个,即恐惧与狂热,从众、依赖跟竞争本性。这些东西在我们分析市场处于哪一个阶段时都可以用到,它是我们用金融行为学去把握市场人性的很好的工具。

恐惧和狂热这个东西,举个例子,从13年开始这一波牛市就是一种狂热,而很多时候,股市上涨其实也是一种恐慌。在中国股市里面,恐惧和狂热会表现得更加极端一些。而当股市上涨到一定的时候,产生的结果就是索罗斯说的反身性强化。俱我观察,很多4000点以上进入股市的人,既是受市场狂热的一个驱动,同时也是源于一种恐惧。他恐惧什么呢?他恐惧的是身边所有人都赚钱了,而他没有赚钱。所以很多在4000点、4500点以上还去追捧股市的人,他们内心其实有一种很大的恐惧,他无法忍受旁边人都赚钱,而他没有赚钱。 这个时候他进入股市,其实只是为了赶紧去补偿这种恐惧罢了。这是狂热和恐惧交织的一种群体性的行为。

再来看风险厌恶,现在市场已经跌到现在这个位置,其实很多股票,包括像万科都很有投资价值。但你发现,现在的成交量,排除掉去杠杆的行为,只有最高位的1/5、1/6,这个高点可以用持仓量来让大家看到。比如在5000点以上的时候,大家可以放1:3、1:4的杠杆,甚至不断地加上去。但你来看现在,很多公募也好私募也好,尤其是私募,基本都是空仓,或者只有两三成的仓位。实际上在过去的一年里,对于公司的基本面,除了预期有变化以外,其他并没有多大变化。而短短三、四个月的时间里,市场上的风险偏好就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些主要还是出于群体性里人性部分的缘故。

第三咱们来看从众行为。从众行为我认为是在投资及实业层面里,能够产生效益的很重要的一种行为。比如说现在的创业市场,很多人现在见面就开玩笑说,你创业了吗?你怎么还不创业?人家都创业了。再比如说以前的买房,开玩笑的时候说,你买房了吗?你怎么没买房?你怎么还不买房?这些就是从众行为。在一个社会里,很多时候个体会去做和群体一样的行为。因为只有当他做到和群体行为一致的时候,他才会有安全感,否则就会有种巨大的不安全感。这种行为在投资市场,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一个实体经济环境里面,会表现得非常明显。车子、房子、教育,中国现在所标榜的这些“刚需”,其实是最典型的一种从众行为达到极致的产物。教育体现的也是一种恐惧。有很多家长把孩子看得很重要,当你发现别人家的孩子都请了家教,而我没有请,那我的孩子应该怎么办?类似的情况还反映在其他很多方面,大多数的消费行为都是在从众。这种社会性的行为会体现在经济性的行为上,最后会体现在资本市场上。

咱们接着往下看,时间偏好。在投资领域里面,阶段性决定了大家会哪一种类型,哪一种收益率预期的产品产生偏好。接下来这几个,乐观主义倾向,自立倾向,还有自尊倾向,都不是很明显。这些东西大家可以去读这本书,书里面有一些比较详细的阐述。下面我想从我熟悉的领域,抽出几点跟大家做一下分享。

我特别想跟大家聊聊恐惧、狂热与投资。今年是我在股票市场从业的第九年,在我理解,其实这个市场里面大部分人都不是经济投资者,而是恐惧与狂热的消费者,他们只是来这个市场去消费与宣泄恐惧情绪。所以,资本市场卖的是什么?卖的就是恐惧和狂热。它在你恐惧的时候从你手上把筹码拿过来,在你狂热的时候再把筹码还给你。如果用金融行为学来解释,它其实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逻辑。非要细说的话,恐惧和狂热很多时候包含了从众和依赖,包含了竞争本性。其中的细节和逻辑框架的定义都可以从这本书里找到。在狂热和恐惧里面,最重要体现的是价格溢价水平。过去三、四个月里,TMT板块中的很多股票都跌了70%、80%,但是在三、四个月之前,所有的人,包括咱们的李克强总理,都在公开说互联网 的概念,新闻联播几乎天天提这个事情。你说这到底是理性还是不理性呢?有那么一句话,群体性要做的事就是偏愚蠢的事。但是,从投资市场来讲,一旦产生极度的恐慌和极度的狂热,那么前者就是播种的时期,后者就是收割的时期。我认为在个人的投资框架里面,你一定要清楚,在做任何行为决策、做判断的时候,恐惧和狂热究竟占了几分?另外,我认为恐惧倾向的影响力是远远大于狂热倾向的。在资本市场,尤其在股票市场,包括在法律层面,贪婪的反应是远大于恐惧的。在股市里面赚钱的欲望,会比恐惧得到更快速的反应。但是在结束这个行为的时候,对于贪婪的反应,它是有一个慢慢增长的过程的,就是说狂热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情绪叠加的过程。在这个往上的过程当中,大家都在慢慢的往上走,慢慢的积累,而当叠加完之后呢,恐惧形成了,这个时候所有人都站在了同一个高位,突然间恐惧要向下宣泄了,其影响力就一定体现得比贪婪或者狂热要更强烈一些。

再来说说对于投资的思考。我个人的看法,可能接下来公众对于整个市场的预期收益率,会从15降到7,甚至有7都会觉得不错。我们目前整体宏观环境的无风险收益率,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可能在四季度都可能会产生一个比较大的、对风险偏好往下降的一个过程。在股市里面,如果说跟人性泡沫相关的话,我觉得我能够给大家分享的是,这三点都是我自己大概的东西,这个市场里面,为什么会有这一波股市的下跌?有一个很著名的说法叫“胜利者的诅咒”。意思是说,在博弈里面的赢家有时可能会成为实际上的输家。股市上涨的时候,大家逻辑设定里会觉得就应该这些人赚钱。比如我们去假定这些股票会涨,很多人就会找出原来旧的理由,认为是因为他们在里面做了这些事情,所以它股价一定会涨。但在下跌过程当中,你会发现所谓的确定支撑上涨的理由,到最后全都归成下跌的理由。这波下跌里,很多个股其实很明显是庄股,但这一波下来之后,这帮坐庄的资金,很多到现在都还没出来。这些资金在胜利的时候,享受盛宴,但突然间就灰飞烟灭。资本市场很容易出现这种资本市场的诅咒,很多人到现在都还拿着一个非常高的资金成本,现在全部被套在股市里面,根本没有留任何东西。另外一个我特别想讲的是,投资的本质是回归中值以及零和的游戏。当下跑赢大盘的品种不会、也不可能永远保持高位。如果在特定的时间内,一个板块它能够跑赢大盘时间很长的话,这样的表现一定是向未来借来的,将来还的方式,一定是长时间的跑输大盘。这就像是创业板,它是把未来的东西透支了,所以将来肯定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要么是下跌,要么是不涨,要么是远远低于其他投资机会的可能。这个东西我称之为对称,也是一种胜利者的诅咒,对未来的一种诅咒。

投资里面说到人性,很多时候就是所谓的盈亏同源。盈亏同源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你赚钱的理由,也是你亏钱的理由。一个段位更高,更资深,更优秀的投资人,他其实可以尽量把赚钱的理由不断的往上扬,把有可能亏钱的理由尽量往后收。从短期看,股票市场并不是一个衡量价值的标准工具,很多时候包含了情绪和非理性,它能够快速膨胀价值,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价值的毁灭。所以,对于这个市场咱们一定要有一个感知,尤其是A股市场,它绝对不是一个标准市场。A股市场其实是一个汇集各方观点的投票器而已,大家都在短期的波动里收益。当然,长期投资者在这个市场也是有一定的空间的,主要来自边际投资者的规避性的抛射。就是我刚才说的,在别人恐惧的时候播种,在别人狂热的时候收割。从人性的角度,这是一个绝望和希望的问题,绝望是基于希望,你会对一件事情或对一个人感到绝望,其实是对他有希望。目前整个市场的情绪,大家可以感觉到,从最开始希望反弹、希望救市到一波又一波下跌,在这个希望下跌的过程当中,你会发现那种基于希望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希望和绝望之间是一个象限,大家对他抱的希望越来越弱,其实就是绝望的情绪也就越来越平衡,这个平衡如果一旦达到一定程度的话,其实短期内A股可能会在瞬间就迎来转机。

最后总结一下人性的泡沫。我的工作就是基金经理,平时也做一些创业的工作,在这两个层面,我认为人性的泡沫就是一种行情。我个人要感谢这轮牛市,我是从去年7月份回归到A股,刚好赶上了这轮牛市,也很幸运的在下跌的时候规避了风险,所以我是从一个欣赏者的角度去观察这一轮人性的膨胀、狂热、包括恐惧。在创业市场上也一样,我从4年前开始做天使投资,我自己看了很多项目,那时候创业不像今天这样狂热。我现在自己也有一家创业公司,我发现招人特别难,90后的年轻人都认为自己是下一个马云。说到这个,其实我自己有一点私心,我特别希望的是能从来拿投资的团队里面,能拦截几个人才。“OK,你不适合创业,但是你很有才,你来我的公司吧。”这样的说服工作,在4年前是很简单的,原来别人来找我拿投资,我觉得这个人还没有达到可以创业的阶段,但他在市场方面产品方面有优势,那个时候我做说服工作比较简单。这样的方式能够帮我的公司引进人才。但是发现到现在,我得花更大的精力去做这样的说服工作。这就是内心里面所谓的人性的泡沫,大家对于自己的乐观,包括对社会氛围的渲染也达到了一个极致。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我个人现在在做互联网金融,我觉得下一步黑天鹅很有可能就发生在这里面。中国现在毫无避免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里重演次贷危机,很多互联网金融创新,其实就在做06、07、08年美国在做的事情,都是在重复次贷危机。这些都是基于人性的,你在看互联网金融项目的时候,什么样的项目能够特别快速的成长起来?其实就是基于人性的,就像国外次贷危机里面的那些产品一样,这类产品能够特别快的被人接受,因为它与人性完全吻合。这些东西,我觉得就很有可能出现黑天鹅事件。

基金经理很多时候还是要给自己一个结论的,总的来说其实我还是相对乐观的。我觉得中国很多事情都在往正确的方向走,包括政府现在对中国金融行业要严查,这些都在往正确的方向走。但是可能,人性的泡沫最后只能用这个社会残酷的现实来教育。中国到现在需要一场冷静,一场黑天鹅事件能让这个社会产生反思。尤其在这场非理性繁荣之后,每个人每个行业,都需要各归本位,重新去掌握一个更合适的轨道,然后去迎接下一场繁荣。OK,谢谢!

(本文为人间有味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味先生)

附:三味读书会是“人间有味”旗下独立读书会品牌。每月在北京、上海举行,是首个财经圈会员制读书品牌。读书会倡导一种平等、理性、真知的分享理念。这里没有上市公司高管,没有金融金领,褪去这些标签之后,我们都是一个个爱书之人。

我们的微博账号是:人间有味

微信账号为:rjywboocafe

一个80后基金经理眼中的股市人性|三味读书会

国内有哪些有名的基金经理?个人经历如何?

基金经理是金融业领域的一种职业类别,主要工作是管理基金组合。每种基金均由一个经理或一组经理去负责决定该基金的组合和投资策略。投资组合是按照基金说明书的投资目标去选择,以及由该基金经理之投资策略去决定。
温馨提示:以上解释仅供参考,不作任何建议。
应答时间:2021-12-14,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一个80后基金经理眼中的股市人性|三味读书会

基金经理刘江的综合评价

汇添富基金的刘江,自称是经历比较“坎坷”的基金经理。
2015年6月18日,刘江管理的第一只基金成立,不巧遭遇A股市场大跌,上证综指从5000点一路向下,进入了漫长的调整期。面对260多亿的首募规模,首次担任基金经理的刘江感受了到巨大压力。
最懂你的交友平台,一秒匹配和你最契合的人
广告
最懂你的交友平台,一秒匹配和你最契合的人
五年过去,上证综指在3000点徘徊,刘江管理的那只基金却接近翻倍,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实现了95.40%的涨幅(同期基准9.98%,2015/6/18-2020/9/30),从成立初期低迷的市场环境中“逆风翻盘”,为投资者实现了较为可观的长期回报。
“宝剑锋从磨砺出”。这样穿越周期的经历,让刘江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从“客户利益第一”的角度来管理基金。近日的一次采访中,刘江坦陈自己多年来关于投资研究的思考。以下先摘录部分“金句”:
每个基金经理都要找到驱动自己的因素,有的人追求排名,有的人追求财富积累,对我来说是不断发现新东西并理解背后的规律,从而完善认知体系。
选股不是一锤子买卖,不是看研报就行,而是长期“路遥知马力”的过程,需要观察核心人物,看他面对风险时的决策,这些都需要时间。
大家看到的基金净值只是树的枝叶,影响它的其实是地下的根。我们做的研究是作用在根上的,研究得越深,根扎得也就越深,枝叶的长势也就越好。
“研究溢出”就是做研究不只研究股票本身,而要研究公司及其背后的行业,研究这个行业背后的时代脉搏。长期坚持研究溢出,多年种下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开花。
与产业界要保持良性互动,在不同公司、不同领域建立起广泛的触点;一旦这样的触点形成产业信息网络,将成为非常强大的行业研究和投资的基石。
所有人都在往一个方向奔跑的时候,逆行的你能否坚持己见?唯有长期坚持“研究溢出”,坚持知行合一,才能在不理性的环境中保持研究的独立性。
我喜欢步步为营,做长期的事情;我希望我投资赚的每笔钱我都清楚知道来源,而不是靠运气。投资的时间不够,本质上都是投机。
做研究要有行业的中观视角,看了一片森林,就知道哪个树将来长得最高。
多年来我始终坚持写投资研究笔记。我每一年看上一年的笔记,都会觉得自己很幼稚,不过这也说明我每年都在进步。
人性本身是喜欢短期刺激的,比如玩游戏;但投资是长期的事情,要学会延迟满足,才能收获长期的快乐。
“百炼成钢”的领悟|一切从长期出发
“经历过震荡周期的基金经理,会比没有这段经历的基金经理更加懂得长期的意义,更加懂得真正的长期布局。”刘江回忆起自己的经历时这样感慨。
2011年,刘江硕士毕业后即加入汇添富,拥有清华大学工学学士与硕士学位、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硕士学位,先后从事汽车、电子、医药行业的研究,打下了扎实的研究功底。
2015年,刘江凭借在研究工作中的突出表现,被提拔为基金经理,迎来了自己管理的第一只基金——汇添富医疗服务混合。当时正处于牛市行情的高点,基金发行当日便受到市场热捧;汇添富出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考虑,仅发售一天就提前结束募集。
甫任基金经理的刘江还没来得及兴奋,就遭遇了市场的“暴击”。上证综指从5000点之上一路向下,再加上2016年年初的几次“熔断”,上证综指最低下探到2638点。
如此严峻的考验,让刘江经常彻夜难眠。面对低迷的市场和持有人的质疑,应该如何决断?痛定思痛之后,刘江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一切从长期出发,基金的所有持仓都必须出于“2-3年之后让基民获得可观回报”这个目的。
做了这个长期持股的决定,便不必再纠结市场短期的涨跌,刘江有了更多的精力去做深入的研究,挖掘真正的好股票。基金季报显示,在2015年底低迷的市场中,刘江重仓持有了几只后续成长为“大牛股”的优质股票,并多年持有。
近年来,A股市场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外资、机构等长期资金占比持续提升,估值体系重塑的背景下,立足基本面来选取高质量股票成为共识。刘江在2015年做出的从长期出发、精选高质量股票的决定得到了验证。包括汇添富医疗服务混合在内,刘江管理的多只基金均取得了亮眼表现。
“三足鼎立”|打造可复制的投资框架
在同事眼中,刘江是一位理性、严谨、具有哲学观和前瞻性的基金经理,凡事都希望找到背后的逻辑并高度提炼,持续完善自己的思维框架。
刘江坦言,在投资中也是如此,“我希望自己建立起一套可复制、可进化、高效率的投资体系,经过多年的磨炼,目前看来已经基本健全。”
具体的投研实践中,刘江始终坚持从三个角度入手,不断强化自己的能力圈与“护城河”。
一是长期坚持“研究溢出”。刘江强调,“虽然我们做的是股票投资,但在做研究时不能只研究股票本身,还要研究公司及其背后的行业,研究这个行业背后的时代脉搏”。所以做研究不但要有行业的中观视角、有全行业视角,还要有全球视角,甚至要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
二是保持与产业界的良性互动。刘江认为,“做研究需要在不同行业、不同公司、不同产业链上建立不同的触点”,通过长时间的深入强化后可以形成自身的“产业信息网络”,“产业信息网络一旦形成,将成为非常强大的行业投资研究基石”。
三是建立容错机制。刘江管理的基金经历了牛熊转换,仍然给投资者带来了较为可观的长期回报,主要原因在于“容错机制”。如果发现选股选错要及时反省止损,即使好公司出现“堕落”的迹象也应及时调整,这些都建立在长期深入研究和持续跟踪的基础上。
“团队制”模式|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近十年的锤炼、经历多轮市场周期转换,无论医疗、科技等重点行业,还是A股、美股、港股等市场,刘江均已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形成了广阔的投资视野。
刘江认为,多年来的快速成长既得益于自己不断进化的投资框架,更离不开汇添富投研团队的强大支持。
据了解,汇添富基金自成立起就非常强调团队的力量,构建起业内独具特色的“垂直一体化”投研组织架构。这种体系以产品为依托,针对医药、消费、TMT等重点行业均设立了“垂直”管理的团队,加强基金经理和研究员的“投研互促”,并依托QDII产品覆盖海外市场,每年组织海外调研,持续拓展全球视野。
刘江介绍,这种“团队制”的组织模式和投研体系,成为基金经理个人能力的“放大器”和“加速器”,使得基金经理的投研框架能够做到“可复制”并且持续进化。“因此,大家看到我的产品表现不错,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刘江坦言。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和其投资人员取得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也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投资人应当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以详细了解产品信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一个80后基金经理眼中的股市人性|三味读书会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