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采宜目前A股和港股市场遍地黄金

中国首席经济学论坛研究院副院长、著名经济学家 林采宜

“稳增长”政策空间相对充足,从中长期将为股市提供支撑。那么,从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来看,有哪些行业值得关注?《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专访了中国首席经济学论坛研究院副院长、著名经济学家林采宜。在她看来,目前香港恒生指数和上证综合指数的估值分别处于全球最低、次低的状态,对于偏好稳健和现金流的投资者而言,可谓遍地“黄金”。

《经济》:年初以来,市场各板块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调整,资本市场“稳”的力度空前,在您看来,下一步稳市场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林采宜:资本市场的股价走势和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密切相关,稳市场首先得稳预期。

长期而言,应该从政策措施入手,给上市公司未来的业务发展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比如市场开放和税收减免,这是给企业和行业强身健体扶阳气的慢药、补药。就市场开放而言,鼓励境外券商跨境展业,给海外投资者参与中国市场创造更加便捷的渠道,参照沪港通、深港通的模式,让全球市场更多的投资资金可以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就税收减免而言,进一步降低增值税和营业税,免税范围不仅仅限于小微企业,应该通过税费减免鼓励大企业、上市公司做强,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个社会的全要素生产力。

从短期来看,降低印花税、降低公募基金的管理费,从整体上降低投资者的交易成本,这是激活市场活力的急药。

慢药有序出台,急药立竿见影,这是稳市场的重点。而短期的市场预期内受疫情传播和防控政策的影响,外受俄乌战争以及制裁外溢效应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何通过货币政策、税收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冲地缘政治和疫情蔓延的影响,是短期的难点。

《经济》:港交所预计,到2030年,中国资本市场规模预计将升至逾100万亿美元。这会对亚洲以及全球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发展机遇?

林采宜:最近五年,随着新兴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其资本市场的规模(包括上市企业家数,市值,交易量)也相应快速增长。目前沪深股市加上香港交易所的市值规模已经接近80万亿美元,考虑到沪深交易所年均20%以上的规模增长速度,2030年市值超过100万亿美元的可能性很大。市场规模意味着流动性,也意味着对全球投资者的吸引力。纽约交易所和纳斯达克之所以能吸引全球的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前往上市,吸引全球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参与投资,跟其市场规模及流动性密不可分。

中国资本市场规模的增长,加上交易规则和监管规则与国际接轨,意味着将来有更多的大企业、优质企业选择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市,同时有更多的海外投机机构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的交易,外资比重进一步上升,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对于全球市场而言,中国资本市场的崛起,意味着金融市场格局的进一步多元化,亚洲金融地位的崛起以及美、欧金融市场地位的相对式微。

《经济》:从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来看,2022年有哪些行业值得关注?

林采宜:从政策导向来看,引领制造业升级的科技产业、改善人类生存质量的生物医药以及拉动投资并提升社会宏观、微观管理效率的新基建产业(数字基础设施)都是未来几年高成长行业。除此以外,消费是中国经济未来几年最核心的增长动力,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是各项经济政策调整的重心之一。

从市场需求来看,国内居民的消费趋势是不确定环境下选择投资标的的重要参照。消费品尤其是生活必需品因为需求弹性小,受宏观周期和经济景气度影响较小,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是资本市场投资的防御性品种。例如食品、家电、各种生活必需品和社会服务行业。

此外,随着居民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消费结构也在相应改变。就成长性而言,居民消费结构调整的方向是成长性较好的行业。目前,我国高端消费群体呈现年轻化趋势,健康消费和颜值消费是热门风口。其中旅游、医美和护肤(化妆)品是最大的亮点,其次是健身房消费。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单身家庭的增加(中国目前有9200万单身家庭),宠物经济也是快速增长的产业。

《经济》:近日,中办、国办发文:严格执行强制退市制度,从重查处欺诈发行、内幕交易等重大违法案件。在您看来,这对市场有何利好?

林采宜:保护投资者权益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制度前提。融资者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金融市场的常态。因此,让上市企业信息透明化是保障投资者权益的基本措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本质上都是上市公司的股东,要保障股东尤其是小股东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知情权,除了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还需要对虚假信息误导市场的行为予以足够严厉的处罚。由于欺诈发行的收益巨大,如果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处罚力度不够,造假的成本很容易远远小于收益,成本收益不对称是A股市场虚假信息泛滥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大欺诈发行的惩处对于保护投资者利益、改善资本市场的诚信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内幕交易,它一方面为操纵市场价格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破坏资本市场交易的公平性,从严查处内幕交易对于防范资本市场的股价操纵、维护市场交易的公平性具体积极意义。

就退市制度而言,吐故纳新是资本市场的自我净化、自我发展的内在生机。全世界最有生机的股票市场——美国的纳斯达克平均每年退市率为8%,全球最大的股票市场——纽纽约交易所每年退市率6%,作为全球第三大股票市场,中国A股市场的退市率不到1%,大量资不抵债、巨额亏损的企业被作为“壳资源”炒作,导致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异化。在这种情形下,强化退市制度对于抑制垃圾股的投机性炒作、引导资金流向优质上市公司、提高资本市场的投资价值,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经济》: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提速背景下,国内亟需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母级券商”。在您看来,我们离“航母级券商”还有多远?该如何打造“航母级券商”?

林采宜:“航母级券商”是在资本市场的交易实践中自然形成的,造就它的不仅仅是股东的巨额资本,更重要的是资本市场的业务环境,国际影响力的“航母级券商”只可能形成于一个国际化的资本市场,这里的“国际化”包括游戏规则与国际接轨、参与竞争的券商以及发行上市的企业来自于全球,没有来自全球的客户基础和国际一流的竞争对手,形成不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母级券商”。

所以,要打造“航母级券商”,首先要开放国内金融市场,不仅要进一步引进海外投资者,同时要引进海外融资者,给海外券商参与中国资本市场提供更大的业务空间。其次,建立和国际接轨的市场监管制度和游戏规则,制度环境的国际化是吸引海外券商和融资者、投资者参与的基本前提。第三,在上述条件下,培育国内券商的人才队伍,提升其专业水平和同业竞争力。

总而言之,国际化的市场环境才能成就国际化的券商,“航母”不是100个小舢板的捆绑集合,而是专业能力的升级换代,首先要在市场环境中培育国际化的基因,而后才有可能出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母”。

《经济》:目前情形下,怎么看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机会?

林采宜:总体而言,目前的资本市场被低估的股票很多,尤其是那些商业模式成熟、现金流稳定的行业,例如银行和保险、券商等非银金融机构,消费品龙头企业等。目前香港恒生指数和上证综合指数的估值分别处于全球最低和次低的状态,对于偏好稳健和现金流的投资者而言,可谓遍地“黄金”。

同样,从人口数量和收入水平来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温饱之外,所有新兴的消费品和消费模式都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从消费升级的眼光看,懒人经济、颜值经济和宠物经济以及环保、健身等大健康产业存在非常大的成长空间。

任何新的产品和服务模式很多情况下都来自于科技创新。因此,生物医药、新材料、信息技术等科技类企业也是资本市场的“黑马”,未来五年平均投资收益率最高的也将是这一类资产。

记者/陈希琳

来源/《经济》杂志-经济网

林采宜目前A股和港股市场遍地黄金

关于港股直通车是解释?

  港股直通车是中行天津分行受理个人投资香港证券市场业务的名称,在这里我们泛指个人直接境外投资。所谓个人境外直接投资,就是不需要通过任何中介机构,直接购买香港、纽约和伦敦等地的股票等投资产品。
  8月2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放行个人直接投资境外证券市场,首先对港股市场开放。在此之前内地投资者投资港股只有通过QDII或通过其它方式在香港开户,间接进行港股投资。QDII是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 (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的首字缩写,QDII境外可投资品种有一定的限制,比如不得投资于商品类衍生产品,对冲基金以及国际公认评级机构评级BBB级以下的证券等。港股直通车开通之前,内地居民只要提供身份证、申请表到香港证券公司,就可以开户炒港股,但是,监管部门表示,直接炒港股不受内地法律保护。
  国家外汇管理局放行个人直接投资境外证券市场,指出投资规模不受《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的年度不超过5万美元的购汇总额的限制。美国《福布斯》杂志评论文章称,允许股民投资香港股票是中国资本开放的重大举措之一,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这一次启动境内居民投资香港股票试点打开了一扇窗口,意味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大门正在缓慢开启。
  搭乘港股直通车注意风险
  港股与A股市场的游戏规则差异大,香港市场也并非遍地黄金,大家在进入这个充满诱惑又布满陷阱的市场里,有必要接受这么一堂风险教育课。
  注意防范的风险
  一、汇率风险。
  买卖港股都是用港币,这自然就涉及到了汇率风险,特别是那些用人民币购汇进行投资的人。由于香港的港币与美元实行的是联系汇率制度,而人民币兑美元还有强烈的升值预期,所以人民币兑港币的升值短期也不会停止。个人投资港股的收益是港币,换成人民币是要承担贬值风险的。另外,在前后币值的两次兑换中,有换汇成本与款项汇出汇入的成本,因此,通过购汇到香港进行投资需要承担较大的机会成本。
  二、国际化的市场风险。
  与内地的自成体系、相对封闭运行不同,完全开放的香港股市国际资金可自由进出,交易十分活跃,国际关联度高,其它国家的金融、经济政策都会直接影响股市的涨跌,波动较大,可以说,国际金融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引起香港股市或大或小的波动。近期美国次级债风波对港股就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三、做空机制的风险。
  香港市场早已推出指数期货,有做空机制的香港股市,运行特征与A股市场有着很大的差异。例如八月份的大跌市中,按理说美国股市在8月16日已经明显企稳,但是17日的香港市场继续大幅下跌,跌幅一度超过1000点,因为有指数期货背景的香港市场资金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价值,一定要把多头彻底暴仓后,市场才会真正地反弹,所谓多头不死,空头不止。这也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风险教育课,即在有指数期货产品的背景下,对于趋势的把握和思维方式必须要有所改变。
  四、无涨跌幅限制的风险。
  对投资者直接影响最大的是香港市场不设涨跌幅限制,不像内地有10%或5%的涨跌停板,同时其交易采取T+0方式,即当日买入当日就可以卖出,有点类似于目前A股市场权证的交易方式。H股股票一天跌15%也不新鲜。资金实力雄厚的对冲基金在这块土地上呼风唤雨,得心应手,而境内绝大多数投资者在这方面是空白,很容易成为它们的盘中餐。 香港近几年的牛市固然造就了一些几年翻了十几倍的大牛股,但同时也有短时间股价就跌去90%的个案。
  五、估值差异的风险。
  虽然H股市场相比A股市场尚存较大上涨空间,而且A+H股的两地异价也为长期的中和性套利提供了机会,但由于市场分割和外汇管制这两个制约因素的长期客观存在,以及由于在机构、制度、投资者的基本构成、产品与工具等方面的差异将在较长一段时间继续存在,使得A+H公司的估值差异也会长期存在。目前不少机构和个人看好香港股市,认为其20多倍的市盈率与内地A股40多倍的市盈率相比,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事实上,作为成熟的市场,香港市场的估值一般较为合理,比如说,大唐发电H股也就值6港币左右,再涨就是高估。你如果非得拿A股的比价去套H股,那好,尽管买就是了,国际资本手上的筹码多的是,看你有多少钱可以往里面砸。港股泡沫愈盛,国际大鳄愈有机会狠沽大赚,泡沫爆破之后,最受伤的将是中小散户。
  六、信息不对称的风险。
  不同于A股市场,目前内地居民获得香港市场的信息来源非常有限,信息缺乏使得投资者一旦冲动投入、选股不慎,比起国内市场,可能受到更大损失。对于香港经济体系结构和经济增长趋势,香港股市内部市场交易规则,金融创新模式和金融监管风格,香港股市与世界
  证券市场的联动性等等,短期内内地个人投资者不太可能迅速知根知底。因为市场随信息波动,近日港股屡屡一日内走势大起大落便是明证。内地投资者耳目不灵,难与国际同步接收信息,在投资港股上落入不利形势。
  七、新股跌破发行价的风险。
  在新股认购方面,香港的券商可提供1∶9融资额度,投资者不用占用大量自有资金,而且一般中签率高,但是要付出一定的融资成本,很多股票都能做到人手一份,而内地股票的中签率比较低,券商不提供融资额度。但值得注意的是,新股上市并不一定保证申购到的新股必赚,也有亏损的可能,在香港市场新股跌破发行价是常有的事。
  此外,由于目前内地个人对外证券试点业务暂时不涉及融资融券业务,申购新股也暂时不开放,因此对于大多数内地投资者而言,投资香港股市的获利方式,主要是以买卖股票获取价差,或者持股获取派息,享受上市公司的成长收益。但从长期看,对内地投资者放开融资融券业务也是必然趋势,这方面的风险必须严格控制与防范。
  港股直通车VS银行系QDII
  风险:直投港股风险大于银行QDII
  不同于A股市场,香港股市受欧美等外围市场影响较大,是一个更加开放的市场。香港股市没有涨跌10%停牌的制度,曾发生过因突发消息引发的大幅调整,令投资者措手不及。
  另外,香港股市的交易规则不同于A股,包括交易时间为10:00~12:30,午市交易时间为14:30~16:00,港股买卖可做T+0回转交易,实际交收时间为交易日之后第2个工作日,每笔交易数量至少为一手等。
  对此,专家认为,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掌握港股规则及熟悉上市公司情况等需要一个过程。同时,除了熟悉香港股市,还需对欧美股市有所认识,而多数投资者均没有海外投资经验,很容易交上一笔学费。相较之下,银行QDII理财产品的风险则较小。一方面,专家比个人对海外市场的研究和把握上更胜一筹;另一方面,按照银监会的有关规定,银行系QDII对投资境外股票的比例设有限制,投资于股票的资金不得超过单个理财产品总资产净值的50%,个股投资比例不能超过5%,也就是说,银行QDII只将一部分资金用于股市,这可以分散风险,尤其是现有的部分银行系QDII产品通过挂钩海外股市,可保证本金安全。
  收益:直投港股收益大于银行QDII
  不过,资本市场的高收益与高风险往往并存,港股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其相对A股的价差,目前香港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为15倍,而A股已达40倍以上,再加上港股不设涨停限制,有许多暴涨的机会,如香港股市曾出现过一周内涨10倍的情况,一天内也有可能获利20%~40%。
  银行QDII的收益不如直投港股来得猛烈,对于挂钩型产品,由于一般可以保本,收益率相对较低,一般预期收益率维持在10%左右;而主要投资股票或基金类的产品,其预期收益率则相对较高,如东亚银行近期发行的基金宝系列1,投资于东亚香港增长基金和东亚亚洲策略增长基金,半个月内收益率已分别达20.23%和15.49%。
  门槛:直投港股或等于银行QDII
  根据此前的方案,个人直投港股门槛为10万港元,但之后中银国际内部人士又透露,个人直投港股的门槛将可能增加到30万元。据了解,目前中行上报待批的投资方案中设定的门槛,包括10万港元、30万港元、50万港元。另外,个人投资港股还可能设定投资上限,预计每个户口投资额不超过150万港元。
  而购买银行QDII产品,单一购买金额须不低于30万元人民币。
  费用:直投港股费用或小于银行QDII
  据了解,投资者在港交所进行股票买卖时,除了需缴纳0.25%的经济佣金外,还需同时缴纳0.1%印花税、0.004%证监会收取的交易征费及每笔大约5港元的存入证券费,0.005%交易费,合计交易费用为0.359%。而目前每笔A股交易的交易费用约为成交额的0.7%,港股交易费用约为A股的一半。
  据了解,申购银行QDII产品,银行会收取费率不等的托管费、管理费等,成本相对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投资者的最终收益。一般情况下,银行收取的投资管理费在0.15%~0.40%/年之间,托管费为0.15%~0.20%/年。如果提前赎回,有的银行还将收取一定的违约金。
  如果以30万元人民币为投资本金计算,直投港股缴纳费用为1077元;购买银行QDII产品,支付费用在900~1800元之间,如果提前赎回,收益将更低。如某银行QDII之美元2个月期理财产品,所需缴纳的投资管理费每年0.25%,按投资组合净值和当月实际天数计算,每月收取,托管费每年0.15%,合计4%,高于直投港股0.359%的交易费用。
  另外,无论直投港股还是购买银行QDII产品,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投资者都可能面临结售汇的中间费用损失。
  港股直通车小贴士:
  投资者就需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首先,必须做好功课,充分了解香港市场,了解上市公司,只有对上市公司有信心,才适合投资。
  其次,不要随便听消息,因为很多市场流传的消息是不准确的,纯属庄家行为。
  第三,今后香港市场波动会更大,所以一定要做好风险管理,如设好止蚀位。
  第四,不要因为价格便宜便投资。海外机构投资者一般喜欢买行业龙头股、大盘股,所以一些低价非龙头企业未必会受到大资金的青睐,这也是为什么一些H股与A股的价格相差那么大的原因。
  第五,一定要参考国际大行的研究报告和投资评级意见,因为他们的观点左右着大资金的动向。

林采宜目前A股和港股市场遍地黄金

为什么说注册制能够彻底改变中国股市面貌

  您好,量价骄阳为您解答:
  先来看看注册制的定义:注册制即所谓的公开管理原则,实质上是一种发行公司的财务公开制度,以美国联邦证券法为代表。它要求发行证券的公司提供关于证券发行本身以及同证券发行有关的一切信息,以招股说明书为核心。
  证券发行注册制是指证券发行申请人依法将与证券发行有关的一切信息和资料公开,制成法律文件,送交主管机构审查,主管机构只负责审查发行申请人提供的信息和资料是否履行了信息披露义务的一种制度。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在注册制下证券发行审核机构只对注册文件进行形式审查,不进行实质判断。
  另外,注册制还主张事后控制。
  光大证券对注册制的解读分析如下:
  一、对中国股市短期影响
  参考中国台湾模式,首次在两种制度并行的情况下,在制度推行前三个月市场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反应,但通过3、4个月的消化,推行之后三个月就迎来了一波非常大的行情。之后再次改为单一注册制时,市场对新制度已基本不存在负面反应。
  对中国历次IPO重启分析,可以大致判断在标的资源供给增多时,股市的波动情况。自1990年起,中国一共经历了8次IPO暂停和重启,重启持续时间也逐步在拉长,分析历次IPO重启前三个月,重启首月和首半年的涨跌幅、区间涨跌幅可以看到,IPO并没有明显对股市产生一致性的涨跌影响。前三个月重启前,市场波动相对增大,重启后市场整体仍然沿着自身的经济趋势在变化。
  二、对中国股市长期影响
  1、壳价值的影响
  上市需要漫长的排队和繁琐的审核流程,使得上市资格的稀缺,这也直接导致了我国A股市场存在着独特的壳资源价值。我们认为在改革的过程中,壳价值依然存在,大量的上市后备军让市场在短期内无法通过IPO消化。同时相比IPO漫长的排队,借壳上市更具灵活性。但注册制改革会逐渐改变新股发行垄断管制的方式。当注册制完全实行之后,壳资源本身会丧失了稀缺性和收益性,尤其是ST类壳公司大股东的保壳意愿将降低,致使保壳难度增大;另一方面,市场上炒作垃圾股和壳资源的投资者也会有所改变。长期而言,壳资源的价值必定会逐步下行。
  2、估值的影响
  中国现行的制度虽然还没有达到国外成熟市场的开放程度,但自身制度体系一直在不断的发展推进,制度改革在短短20多年里已经为从审批制到现在,随着制度不断的开放,A股整体估值也在不断下行,整体市盈率从80多倍已下降到现在比较稳定的阶段。当然中小创的整体估值还是偏高,有的甚至到100多倍。未来注册制后随着标的进一步扩大,估值会进一步下行到合理范围。
  类比台股,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注册制改革前后,行业整体的PE下降,从最高时的70倍下降到了20倍以下后逐步趋于稳定,回归价值区间。
  3、对行业结构和退出机制的影响
  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的方向必将围绕着新兴产业,原有制度中对盈利能力、董事会架构等要求已不能完全衡量和满足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扩张,自2004年以来,我国相继推出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为新兴产业开拓了新的上市通道,帮助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但目前不可否认的是国内融资渠道不是十分畅通,使得部分优秀的互联网企业必须通过“走出去”来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注册制改革增强了各类创新型企业在国内资本市场融资的可能性。
  以我国台湾地区为例,台股注册制改革之前,上市公司在市值上偏重于塑料、钢铁化工水泥等传统行业。注册制改革后,我国台湾市场电子、计算机通信等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上市更加便利,市值占比迅速提升,尤其是半导体类行业在2007年后就一直处于行业市值占比首位。注册制是造成这种产业结构变化特征的重要原因。
  新兴产业企业代表着未来发展方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往往出去扩张期的投入巨大,利润指标难以达到上市标准。实行注册制以后,新经济类公司成为了新上市公司的主力。
  中国现行的制度,使得上市公司还处入入门难,退市概率小的阶段,缺乏完善的退市机制,相比于美国等成熟市场还有非常大的距离。
  以美国为例,80年代后,每年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家数和退市家数相当,注册制是美国股市100年大牛市的根基。注册制的根本就是"采用了财务退市标准和市场化退市标准",“大进大出”是优胜劣汰机制及资源配置功能的充分体现。过去的几年和现在由于A股中小板和创业板流通盘比较小,资源稀缺,所以中小板和创业板和垃圾股一直保持了持续的股价大炒作,创业板市盈率超过100倍,中小板超过70倍。
  4、对一级市场投资的影响
  Pre-IPO模式将逐步弱化,VC/PE回归价值投资。过去几年,VC/PE机构疯狂追逐上市前企业,部分机构甚至以能否上市作为筛选项目的唯一标准,利用一二级市场之间的价差进行短期套利。而在注册制下,市场化比较透明,过高的定价和不被市场看好的公司都很难再A股市场存活。那么,VC/PE机构就必须将投资提前到更早的种子阶段,回归价值投资的本质。使得中小企业在创业初始阶段获得资金的难度降低,从而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促进中国经济转型。
  5、对市场投资氛围的影响
  美国和日本股市是典型的“慢牛短熊”,它的牛市一般持续5—7年,而熊市至多为1—2年;与此相反,中国一贯的“快牛慢熊”格局则是牛市至多1—2年,熊市则长达5—7年。这就是中国股市与成熟市场的巨大反差。相对于美股、港股更加市场化的发行体制,A股的发行体制行政干预较多,导致市场投机氛围浓厚,容易暴涨暴跌。注册制的推行,将会改善投机氛围,更多的引向价值投资。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对注册制的观点如下:
  注册制改革的目标与路径
  从路径来看,我个人判断中国的IPO注册制肯定是渐进式的:从审批制到核准制然后再到注册制,我们走了20年。台湾也是这样,台湾从1983年就开始实行核准制和注册制并行的制度,经过23年、到2006年以后才真正完成实行注册制。中国可能不会走那么长时间,但是肯定是从新三板、中小板这些比较基础的、影响力也比较小的市场里开始,最后才是主板的注册制,是一步一步来的,绝对不是休克式的。
  从本质上看,注册制改革有两大主要目标:
  第一个就是通过解决供求的失衡,来解决高IPO价、高市盈率和高超募现象,正是因为上市的额度和规模管制,股票供求不平衡造成了这三高,注册制就是创造一个供求平衡的环境。
  第二个是通过减少审批环节去行政化,提高发行效率,减少权力的寻租。
  在这些目标下面,中国的注册制可能会呈现四个基本特征:
  第一个企业天然拥有发行股票筹集资金的权力。这里面他把在市场上募集资金的权力,就是股权融资的权力,让度给每个企业。也就是最近克强总理说的,中国要鼓励一个创业的社会。如果你没有给他一个股权募资的很宽松的环境,他创业怎么创,就靠自己积攒的那些积蓄来创业,肯定不是这个民族产业发展的健康之道。所以说应该有一个,包括股权众筹在内的多渠道的一个股权融资的平台和路径,他才能够有一个非常好的创业时代的到来。在这种情况下面,我认为制度应该赋予一个企业天然发行股票来募集资金的权力。
  第二个我们会跟美国一样,秉持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监管理念。换句话说,我们的证监会要从家长做回警察,警察和家长的功能是不一样的。
  第三个各个市场主体归位尽责。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和监管人、投资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如果你错了,你应该付出代价。
  第四个宽进严管,重在事后和事中的监管。以后上市会容易,但是违规的惩罚会比现在严厉的多,也就是违规的成本会上升很多。
  这就是IPO注册制以后整个的监管环境的一种改变,注册制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市场化的一个路径,真正的目的就打造一个很健康的证券市场。
  注册制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新股发行注册制,会为资本市场带来哪些影响?
  1、证券市场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新三板、创业板的迅速扩张
  这个影响现在已经看出来了,现在新三板企业的数量有4000家了,我觉得2015年还会翻倍的增加。美国的OTC市场有18000家公司,主板才2000多家,中国是反过来,主板市场最大,新三板不死不活,但是,转板机制将提高新三板和创业板的吸引力,证券市场最终将逐渐变为主板、三板、OTC的正金字塔结构。三年之内,中国的新三板规模可能将超过2万亿;数量上来看,今年到年底新三板上市企业可能达到8000~10000家,明年数量达到18000~20000也有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只有买对了才能赚钱。
  2、私募市场将对创业和创新的促进作用增强
  市场结构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以后,私募市场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现在私募投资都等着企业上市,一旦上市,投资就退出,投机性很强,而对扶持新的技术、扶持创业者的兴趣很淡。注册制以后,股权投资基金对实体项目的介入时点前移,风险投资的专业性提高,投机性下降,整个私募市场的收益率会更加市场化,而对创业和创新的促进作用会加强。
  3、中国资本市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提高
  很多在国内上不了市的公司,选择到海外去上市,某种意义上,这是中国目前的制度缺陷造成的,注册制以后会有相应的制度竞争力改善。
  4、注册制对资本市场的其他影响
  中国资本市场现在很多的弊端都跟现在的发行制度有关,如果发行制度改掉了,首先会减少壳资源炒作现象,宽进严管使得借壳上市成为过去时;第二,投行的通道竞争将变成专业能力的竞争。承难销易时代结束,市场定价和自主配售考验券商包括定价、风控、销售等在内的综合专业能力;第三,注册制弱化上市公司圈钱动力。发行门槛降低,发行效率提高,在信息披露监管趋严和退市制度完善的情况下,超额募资带来的风险增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林采宜目前A股和港股市场遍地黄金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