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期一遭质疑「九期一争议背后」

2022年1月1日,是新年的第一天,也是新版医保目录落地执行的日子。多款药品降价进医保惠及患者,其中就包括九期一。

九期一又称甘露特钠胶囊,2019年底在国内获批上市,用于治疗轻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是本土药企绿谷制药研发的一款新药。

上市两年来,围绕九期一的争议就从未止息,对其的评价也呈两极化。一方面,它打破了全球阿尔茨海默病新药研发的17年空白,它的研究者称,这款药物极为安全,且十分有效,不仅可以延缓甚至可以逆转疾病进程,这在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领域简直称得上是奇迹;另一方面,以饶毅为代表的学界人士对它的药物机理与试验数据提出质疑,称“不造假是不可能的”。

亦有部分讨论围绕九期一“附条件批准”上市展开。不过,绿谷制药对这一点早有澄清。其表示,“附条件批准”并非意味着对不符合条件的药品上市“开绿灯”。而是国家药监局鼓励以临床需求为核心的药物创新,加快临床急需药品上市的手段(《药品附条件批准上市申请审评审批工作程序(试行)》)。

此次九期一成功进入医保,再度引发关于药物有效性的讨论。国家医保局一度出面回应,表示医保谈判前,药品需要接受药学、临床医学、药物经济学、医保管理等方面专家的多轮论证。九期一2021年“经过32名专家评审,得到了70.47的平均分,按规则给予该药谈判资格。通过谈判,降价66.92%纳入目录。”

随着九期一进入医保后放量,相信更多的真实世界数据将会浮现。

“心里亮堂了”

2020年初,家住黑龙江绥化的老许,焦急地等待着一款药。

他刚刚带老伴王萍(化名)在北京友谊医院做了检查,加上住院,前前后后花了大概五万块钱,最后确诊是轻度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病。“她天天闹心,同一件事要问五六遍,钥匙放下之后转身就找不着,还在外面走丢过两回。”

住院时王萍尝试吃过一款药,一次吃两片,但是吃了之后就会呕吐,吃了三四次后不得不停药。主治医师提到了九期一,建议他们试试。

老许等了约一个月,幸运地抢到了药,之后儿女一直帮着买药,就吃到了现在,没有间断。早晨三粒,下午三粒,在小药盒里给老伴放上一天的量成为了他的日常习惯。

最初并没有什么效果,但老许已经下定了决心要坚持下去。服药约七个月后,他发现老伴有了一些变化。原来每天都要和他急躁三四次,时不时要下楼遛弯散心的老伴,不再和他吵架。服药一年后,老伴可以正常和亲朋好友聊天,也不忘事了。

“这两个月,我感觉心里亮堂了,家里人也开心,我自己也开心,每天心里都有希望。”王萍说。

老许一家经济优渥,可以承担九期一的高昂价格,但并非所有患者都如此幸运。一盒九期一的定价是895元,月费用3580元,算下来一年购药的支出超过4万元,这对大部分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价格推高了患者对它的预期,他们期待着“立竿见影”的疗效,一旦几个月内无法见效,难免会有人转而选择更为便宜易得的传统药品,比如美金刚。

而九期一进入医保,或将带来转机。按照绿谷制药公布的消息,每盒九期一的医保价从895元降到了296元,月费用由3580元降到了1184元。按全国门诊平均50%医保报销比例计算,患者每月仅需自付不到600元。

2024年将提交长期有效性数据

除了王萍的个例,九期一想要说服市场,需要更大规模的真实数据。

九期一的相关研究正在进行之中,数据提交给CDE的最终期限,是在2024年4月。“我们给自己定的时间线是2023年底,在63家中心做2500例的安全性试验,800例的有效性试验,加起来超过了CDE的要求。”张靖说。

张靖表示,在有效性研究中,不仅将使用临床常用的量表,对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行为能力、精神情况等评分,看药品对其的改善程度,还加入了生物标志物作为量化指标。这些生物标志物既包括传统的Aβ蛋白、tau蛋白等血液内的指标,也包括一些神经炎症的指标以及菌群的指标。

“量表被国际上普遍接受,临床上医生评定患者是否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或者是不是进展了,都是靠量表评分来走的。而生物标志物是相对比较新的手段,这也配合了我们药物的机制,除了验证有效性以外,我们还想验证(药物)是不是起到了病程改变的作用。”张靖说。

而张靖则称,在九期一临床使用的过程中,看到很多案例随着用药时间越长,疗效愈发明显。“其实有点像病程改变的药物的特点,它改变的是疾病进展的斜率。”

药物机理“黑箱”

但九期一究竟如何发挥效用,似乎仍是一团迷雾,这也是其最受争议之处。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理尚未破解。但学界发现了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病理变化,包括Aβ蛋白沉积形成老年斑、Tau蛋白过度磷酸化造成神经纤维缠结以及神经元丢失,并伴随胶质细胞增生。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性研究,也成为热点话题。

九期一相关的研究论文显示,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过程中,肠道菌群紊乱引起脑内神经炎症,而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异常升高,是菌群诱导神经炎症的重要机制,是导致认知障碍的关键。九期一通过重塑肠道菌群平衡,降低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产生,降低神经炎症,减少脑内Aβ蛋白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从而改善了认知功能障碍。

但是,关于肠道菌群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得到充分证实。上述研究论文仅是提出了一个肠道菌群、神经炎症与疾病之间的潜在连接。

对此,张靖引用了一个美国专家的比喻,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就像房子漏雨,房顶上有30多个窟窿,是可能会导致疾病的30多种病因。其中Aβ蛋白沉积是比较大的一个,但是把这个窟窿堵上了,这个房子还是漏雨的。这也解释了为何多年来跨国公司的药物研发一直以失败告终。“西医这么多年走下来,都希望这一个疾病找到一个核心的靶点,把这个靶点干掉,把这个疾病治了。大家一直按照这个思路去走,太多的Aβ抗体药失败了。”

而九期一因为其糖类的特性,不存在特异性,可以与多个蛋白结合产生效用。而究竟怎样对阿尔茨海默病产生效用,研究团队似乎也难以说清,因此受到学界诸多非议与质疑,被称为“黑箱”。

“我们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张靖坦言:“一个点对一个点连成线很清楚,而疾病是复杂的、多系统的网络,九期一也是调动网络,相当于网络对网络。中间有很多线,每条线是怎么走的,我们还在一点点梳理。的确是比较复杂的一件事。”

“2019年我们发了第一篇文章,第二篇文章也在投稿。我们连了其中一条线,从菌群到炎症是怎么过去的,大家都希望看到具体的分子通路,我们把这个分子通路找到了。但是这肯定不是唯一一条,工作还在持续做。”张靖说。

阿尔茨海默病是亟待攻克的难题,也为无数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与精神压力。据《Word Alzheimer Report 2018》统计,2018年全球有近500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到2050年预计将增加至1.52亿人。

九期一是一次“中国式”的探索,未来其将不断完善循证。绿谷制药全球品牌战略官魏启强曾在媒体采访中表示,随着新版医保目录落地执行,临床使用九期一的患者数量会大量增加,患者维持用药的时间会进一步延长。“它的临床疗效会更加凸显,也可以帮助我们去开展更多的真实世界研究,揭示阿尔兹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九期一(甘露特钠胶囊)对认知功能下降有改善作用吗?

九期一可以重塑肠道菌群平衡,抑制肠道菌群特定代谢产物的异常增多,减少神经炎症,降低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从而改善认知功能或认知功能下降。

九期一抗AD的脑肠轴原理是指的什么?

九期一的脑肠轴,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作用于人体肠胃的肠道菌群,减少神经炎症、降低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从而改善认知功能。

肠脑轴,是人体内由大脑、肠道共同构成的系统。这两者,互相以荷尔蒙和神经讯息的形式进行沟通,共同调节了我们的情绪反应、新陈代谢、免疫系统、大脑发育与健康。

扩展资料:

创新的特性:

该药物是我国独创的,也是国际上第一种靶向脑肠轴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新药。在研究和开发的逻辑背后,是对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理的一种新的理解。此前,支撑大多数抗阿尔茨海默病新试验的理论是,大脑中淀粉样蛋白的沉积会导致炎症,进而破坏神经元,导致阿尔茨海默病。

然而,针对淀粉样蛋白的药物临床试验表明,它们在临床上并不有效。研究小组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理有了新的认识: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神经炎症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发病机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九期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九期一遭质疑「九期一争议背后」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