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募私募基金为何难以承担投资者的重托责任「我国公募私募基金为何难以承担投资者的重托」

中国股市何时迎来久违的牛市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数据显示,2022年证券投资者为户数为2.12亿。资产10万以下占71%,50万以下占93%。而且,许多投资者不仅是股民也是基民。

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基协”)数据,截至2021年底,我国基金投资者人数超过7.2亿。截至2022年,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总规模超过46万亿元,十年增长10倍。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约68.34万亿元。

市场公募基金的总量维持上升趋势

2022年末公募基金规模达26.03万亿元,较2021年末的25.56万亿元增加约4700亿元。截至2022年四季度,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42家,共计10526只公募基金。公募基金持有A股的市值为5.46万亿元,占A股总市值的比例为6.91%,是A股最大机构投资者。

截至2022年末,私募管理基金规模20.03万亿元,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23667家,管理基金数量超14.5万只,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私募基金持有股票市值3.26万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的5.1%。存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92754只,规模5.56万亿元;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9022家,百亿私募基金管理人397家;百亿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113家。

2022年年底A股投资者资产结构

第一,倚重靠天吃饭是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核心问题

Wind数据显示,2022年三季度末,公募基金今年以来的亏损额已扩大至1.57万亿元。其中,混合型基金产品是亏损超级主力。私募情况大致相同,至少也在万亿级别。近十年来,公募私募基金总体业绩堪称惨淡。

2022年公募基金业绩惨淡

(1)公募基金。2022年,主动权益基金平均收益为-19.94%,其中仅有181只产品获得了正收益,占比仅3.2%。年内收益率超10%的主动权益基金仅31只。偏股混合型、普通股票型、灵活配置型基金指数的表现均低于-15%,创下过去10年来最弱表现 。

2022年私募基金清盘分布

根据Wind统计数据,从2018年至2022年,市场上被清盘的公募基金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从基金公司看,九泰、创金合信、博时、民生加银等基金公司全年清盘产品数量居前。另外,华安安享混合C、汇添富中证人工智能主题ETF联接等多只基金运作时间不满一年即宣告清盘。即使在擅长领域照样翻船。作为一家“银行系”基金公司,民生加银基金2022年末规模为1235.55亿元,较2021年末减少216.6亿元,降幅15%。同时,该公司的基金份额也从2021年末的1334.64亿份降至2022年末的1224亿份。

作为银行自己最擅长的债券型基金,竟然连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都达不到,迫使清盘。根据Wind数据统计,2022年民生加银基金相继清盘了包括民生加银康利、民生加银汇利在内的8只基金,其中债券型基金有7只。民生加银转债优选A、民生加银鑫享A的近五年收益率分别为24.4%、-13.5%,分别和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29.62%、8.57%相比,堪称最拙劣之作。

私募基金管理人变化趋势

(2)私募基金。私募排排网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有业绩更新的1.72万只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平均收益率为-8.03%。其中,11524只股票多头策略基金产品整体收益表现偏弱,去年全年平均收益率仅为-13.47%。股票类别的基金中,315只去年全年收益低于-50%,4850只收益介于-20%至-50%之间,5327只收益介于-10%至-20%之间。虽然有5080只私募基金取得正收益,但主要是债券型和期货及衍生品策略产品。根据中信中证的统计,2022 年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整体规模缩量明显,较年初减少 8773.78 亿,下降 24.4%。其中市值缩水 4940 亿,投资亏损成为规模缩减的关键因素。即使在盈利之年,债券型和货币型基金是“压舱石”,拉起的遮羞布幔起到了掩人耳目的作用。

主动基金涨幅

所谓的市场主力百亿主观私募更是遭遇滑铁卢。2022年股票主观多头的百亿私募旗下共计780只产品中,仅30只取得了年内正收益,超9成产品遭遇了不同程度的亏损,近半数产品跌幅超过了20%。有业绩记录的90多家百亿私募,超七成亏损。冲积资产、西藏源乐晟资产、东方港湾、趣时资产、石锋资产、正圆投资、汐泰投资、盘京投资、淡水泉投资、泓澄投资等多家百亿私募机构旗下产品的净值回撤超过20%、30%,甚至接近40%。2021年度私募业绩冠军百亿私募冲积资产, 2022年旗下产品平均亏损超过35%。

私募新品屡屡爆出集体性跌穿预警线、止损线和强制性减仓等问题。处于被动地位的投资者在所谓协商中同意降低警戒线和止损线。预警线、止损线0.8元/份、0.7元/份基本下滑到0.7元/份和0.6元/份,甚至0.5元/份.

所谓老牌私募,如淡水泉投资、景林资产、东方港湾、汉和资本、泓澄投资、源乐晟都等,连续两年出现业绩亏损或者回撤幅度创出纪录。其中,千亿私募巨头淡水泉投资,2022年旗下产品平均亏损超20%,近两年亏损超过25%。发行的多只新产品单位净值跌至0.6元、0.7元附近。

私募排排网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共计4775只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清盘,其中提前清算的基金有4226只,2022年共有5308只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清算,其中提前清算的产品有5090只,占比高达95%。说明清盘数量明显增加。3515只基金属于规模不足10亿元的私募,占比66.2%。

具体到所谓明星基金经理个人,张坤的收益为-55%,刘彦春为-42%,葛兰为-38%。梁宏的“希瓦小牛1号”最大回撤40.77%,梁宏回怼投资人也非常了得:“叽叽歪歪的全部拉黑,哪怕你是投资人。不要对我指手画脚,有本事自己赎回自己去炒股。”随后删帖表示自己的行为不妥。林园掌舵的多只基金2022年下跌幅度超过了40%,逼近腰斩。假如按照70%的清盘线,林园的基金无一幸免。

最大的网红煽情私募人“茅台但斌”不仅没有见到股价要上到5000元的茅台,相反,正好折戟在茅台之上。旗下200多只产品,几乎无一幸免。2022年公司整体亏损超25%,近两年业绩回撤甚至超过了30%。部分产品亏损达到40%以上。“东方港湾春风五号”等部分产品的净值接近腰斩。如同追悔莫及的投资者所言,把在股市靠运气赚的钱当成自己的能力,做对一次茅台,其他全靠运气赌博。错任何投机取巧,想短期快速赚钱的玩法,靠运气赚钱,在时间面前都会原形毕露。号称银行金融大师的云蒙私募基金,使用高杠杆,集中投资于单一板块,直接亏掉90%。

北上资金进出图示

第二,顶礼膜拜北上资金选股策略,邯郸学步导致自己失去独立行走能力

我国分别在2014年和2016年先后开通沪港通和深港通,允许A股市场和港股市场的合规合法资金在限定条件内相互流动。

客观说,随着A股被纳入新兴市场指数(MSCI)、富时罗素指数(FTSE)且不断提高比重,北上资金在A股市场的成交额也在增大,确实具备所谓“外资风向标”的市场涵义,也代表了国外投行和外资机构对A股走势的判断。在信息搜集的宽泛程度、国际动态的捕捉反馈方面确有借鉴之处。作为投资者,无论是跟风买卖还是借鉴其操作思路,的确不足为奇。作为市场超级主力的公募私募基金以及券商,弃守独立判断,陷入盲目跟风,不得不说是我国内地证券业基金业的悲哀。

境内头部券商和基金的研究者们甚至是首席经济学家,无一例外把北上资金奉为圭高,敬若神明,视同财富密码和算命罗盘。甚至比赛谁家对此研究更胜一筹,为此争得面红耳赤。无论是券商还是公募私募,言必称北上,甚至邯郸学步式建立自己的仓位多寡和进出。理由极其丰满:北上资金是全世界各路精英智慧和财力能力动力的集中表现。也许说得对,但你知道人家总体的资产配置、投资组合、行业分布策略吗?以此作为自己确定投资逻辑的依据,显得尤为荒唐可笑。

这种严重背离自身责任担当的惰性,因其推波助澜,自己作孽的结果是,一种谴责和唾弃境内研发机构拿来主义得过且过的趋势正在不断累积。广大投资者也深感主导深沪两市的不是内地的投资者和机构,而是区区北上资金被彻底带偏了内地投资路径和思维。甚至有私募经理人这样形容北上资金:正在苦于无计可施,却在瞌睡时给我送来了枕头。可见依赖程度多深。

实际上,北上资金净流入个股可以在香港交易所网站和股票行情交易软件就可以查看得一清二楚。用香港业内人士的话说,北上资金由外资机构的自营投资、外资投行的托管资金、中资投行的托管资金三部分组成。但实际参与者依旧是散户化主导。

的确如此,早在2019年9月, 经国务院批准,取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投资额度限制。世界知名投行都在国内有自己的独资合资基金,没有必要非要搭上北上资金这趟车凑热闹。一个事实恐怕谁也不会否认,所谓北上资金,包括了相当部分的内地资金。因为香港股市配置杠杆便利,放大资金增量,借助陆港通重回深沪股市,与内地资金做配合。

而跟踪该等资金行为,其三板斧依旧是追涨杀跌、捕捉热点、见风使舵。此等作为也引导众多内地不知真相者盲目跟风,好一派风生水起的势头。举例说,仅仅一个茅台,今日高价买,后天低价扔,来回折腾,乐此不疲。茅台之所以成为成交量冠军,与他们的贡献密不可分。

第三,屡屡制造天量交易,并未换得理想的回报

超高换手率是制造天量交易的始作俑者。早在2006年,天相投资顾问公司年报基金的交易量及股票市值的统计,股票换手率最高的基金是申万巴黎盛利配置,换手率高达1657.83%,比平均值高出6.5倍,混合型基金平均换手率高达418.75%。 2007年,这种情况更加恶化。国泰君安证券公司的《2007年中期基金股票换手率分析报告》中提到:各类基金的股票交易周转率均继续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换手率最高的天治,旗下偏股类基金的股票交易周转率超过了1900%;新世纪旗下的基金换手率也在1400%以上。换手率最高的偏股类基金股票交易周转率超过了2000%。

换手率前十位的平均换手水平高达20倍,剔除申购赎回影响后,前10只基金半年的平均换手率依然达到15倍,最高达31倍。A股基金中交易换手水平最高的一个基金换手率达到40.68倍,平均每个交易周将股票清仓换仓一次。组合投资、长期投资、理性投资的基本原则早已置于脑后。

近三年两市成交额变化情况

时间来到15年之后,这种情况根本没有任何改观。

自2014年12月5日历史首次沪深两市成交额破万亿开始,迄今A股发生了10次成交额连续10个交易日破万亿元的情形,其中2015年和2020年均为3次,2021年有4次。尤其2021年7月21日至9月29日,沪深两市连续49个交易日成交额破万亿,创下历史之最, 10月22日至12月24日,再次连续46个交易日成交破万。

2021年,沪深两市全年成交257.21万亿元,日均成交1.06万亿元,超过2015年阶段牛市的253.3万亿元;成交量149次破万亿,远超2015年的114次,同时刷新历史记录。

与2015年相比,2021年的大成交量下,两市波动幅度甚微。2021年上证指数年振幅仅为12.06%,比以往任何年度振幅都低。即使连续49个交易日超过1万亿元的区间内,大盘指数要么原地踏步,要么明显下跌。上证指数上涨2%左右,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均下跌超4%。

毋庸置疑,量化交易是持续放量背后的推手,量化私募自然脱不了干系。浙商证券的研报认为,量化私募基金在风格切换较快的市场中规模增速较快,理论上增速快于私募证券管理规模。2022年8月,量化私募的规模已经超过万亿,对A股的影响显然不容小觑。

百亿量化私募的专业人士认为,量化交易在A股中的成交占比可能会达到30%左右。动辄超过万亿的成交量,最大力量绝对是私募量化基金。举例说,指数增强型量化私募,仅中证500增强目前规模已经超过1.2万亿,按照平均100倍的年换手率,每天就可贡献3000亿以上的成交额。

华西证券测算认为,巨量资金交易20%来自北向资金以及外资,30%来自场内机构资金调仓,50%来自量化交易。其估算高频量化交易每天能够贡献4000亿成交额。

睿亿投资对巨额成交量的观点:量化私募基金规模快速增长,已经突破万亿,其中不少产品有T 0的策略,估计贡献2000-3000亿的成交;两融规模从2020年1月的1万亿增加到1.9万亿,估计平均换手10天左右,估计贡献1000亿的成交;其他如新增的股票成交量显著增加,机构资金调仓需求以及北上资金交易额增加等等。这说明,天量成交反映出市场充斥着大量无效交易,非但没有给投资者带来实质性收益,相反,带来了净值的下跌。巨额成交量持续如此长的时间,仅每天交易费用损耗就超过10亿以上。

2022年上半年,以1367只股票型基金为例,上半年换手率超过100%的多达869只;其中换手率超过10倍的高达148只,其中以ETF产品为主的被动指数型基金就有144只,仅有4只普通股票型基金。2022年7月21日,中证1000ETF场内换手率达到了138.86%。这完全是投机性地利用一级市场可以申购赎回份额的便利,把股票换购的ETF份额纳入到当日二级市场交易,导致换手率超过100%。一些百亿级的基金产品,上半年换手率甚至接近4倍。而矛头直指基金公司和券商背后的“佣金潜规则”。

廖发达佣金事件

还记得2018年11月,一篇名为《这个叫廖发达的基金经理请出来解释一下》的文章,质问管理基金规模20亿,上半年交易佣金约2507万,为什么比规模303亿的兴全合宜佣金还高?监管部门的内部通报显示,该基金公司内控体系不健全,将基金交易佣金分配与证券公司的基金销售挂钩,对管理的个别基金产品换手率过高问题未采取有效措施。

Wind数据显示,2020年公募基金向券商支付的交易佣金合计135.26亿元,比上年增长85%。当年股票交易额除以2020年底基金规模粗略计算换手率,超过10倍的基金产品逾千只,年换手率20/30倍的产品比比皆是。

而基金在2022年交出来的将近3万亿巨额亏损以事实证明来回翻滚折腾并不能够带来想象之中的收益。

量化交易—躲在幕后的杀手

第四,量化基金清盘比例超高,并非是大浪淘沙始见金的美梦

2021年年底,最吸引眼球的是一家量化私募基金机构给核心人员发了5000万年终奖的消息。而且业内人士预计,大型量化私募核心人员年终奖一千万以上的不在少数。

量化私募,说穿了就是将基金的资产进行量化策略投资。其神乎其神的所谓7大指标:收益、风险、回撤控制、择时、收益稳定性、跟踪误差、选证能力等,对任何一家投资机构来讲这都是必修课。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价格发现功能是其最大软肋。

借助于程序化的高频交易,自然会产生助涨助跌效果,导致个股波动加大,市场轮动节奏加快。尤其是个股的上下波动,都会触发量化交易疯狂出货。用业内的话说,“量化投资,特别是高频交易,就是薅散户的羊毛”。量化本质上赚的都是其他市场参与者的钱,特别是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投资人的钱。高频交易在量化中的占比很有可能达到80%。

截至2021年底,中国的量化私募基金规模由2018年的千亿规模跨越万亿规模。百亿级量化私募已经增至28家,如鸣石投资、九坤投资、天演资本、宁波幻方量化、幻方量化、启林投资、明汯投资、灵均投资、金锝资产、呈瑞投资、千象资产、盛泉恒元、进化论资产、佳期投资、金戈量锐、衍复投资、世纪前沿资产、诚奇资产、黑翼资产、因诺资产等。

多家海外量化基金也在申请拿下外商独资牌照,在内地开展自己的私募业务。2021年9月27日,海外知名高频交易商optiver以澳帝桦的名义于注册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其他机构如Jump trading、Huson River Trading和Tower Research等海外高频也在准备申请成为私募管理人。在此应该让大家知道,1986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成立Optiver,专注从事高频交易为基础的做市服务,是全球领先的金融衍生品做市商和高频量化交易公司。其网站显示只从事以自有资金为基础的自营做市业务,官网及公开市场信息中均从未提及有管理外部资产及所管理产品的任何记录。

2021年9月,证监会主席易会满针对量化高频交易做出表态,在海外成熟市场,量化交易虽然普遍,但在增强市场流动性、提升定价效率的同时,也易引发交易趋同、波动加剧、有违市场公平等问题。如何看待入市资金结构和新型交易工具,如何优化新型交易方式的监管,是监管机构当下值得思考的议题。

确实,如果不进行有效地监管,股票市场、基金市场、期权市场都有可能在高频量化交易职中彻底失真。尤其是对于海外高频自营机构的私募基金牌照申请必须秉持谨慎态度。

再者说了,量化绝对不是想象中的屡战屡胜的“神话”。也无法重复守株待兔的故事,依靠以逸待劳领先于人更是枉然。数据显示,2022年1至4月份,就有17只百亿量化私募产品提前清盘。

百亿私募的东方港湾暴跌32%

第五,与其说明星基金深陷冠军魔咒,不如说是缺失价值投资理念

2022年,基金业非常流行借助昔日辉煌为遭遇的滑铁卢辩解。“冠军魔咒”遍地开花。

2021年百亿私募业绩冠军冲积资产、2020年百亿私募冠军正圆投资,都在在2022年百亿级私募中业绩垫底,整体分别亏损36%和24.15%。其中,冲积资产旗下多只代表产品在2022年巨亏近40%。截至2022年12月30日,正圆投资旗下部分产品亏损幅度接近30%。

百亿私募冲淡水泉暴跌25%

伴随“冠军魔咒”带来的致歉、反思、自购、减免费用等手段,实质是博取眼球的游戏。2022年,至少有10家私募基金经理致歉,包括正心谷、希瓦资产、盘京投资、敦和资管、景林资产、正圆投资、淡水泉、和谐汇—资产、慎知资产、永乐国富。甚至,千亿私募巨头淡水泉因业绩不佳年内多次道歉。

2022年,有17家百亿私募进行自购,金额为29.88亿元。占百亿私募总数的14.28%。对于亏损原因,大多私募将其归结为外部市场波动和行业变化等。唯独没有谈到是否团队投研能力、强化风控体系建设等存在问题。

百亿私募冲积资产暴跌36%

基金持股频繁换手,已变成追涨杀跌的推手。表现在投资上呈现典型的行为短期化特征。在持股结构上,若干个基金集体共同持有完全相同的所谓蓝筹股,单靠资金优势和信息优势,集中持股、交叉持股、拉抬指数,将大盘股做成了典型的庄股;热衷于讲故事,博消息,挖内幕,造成市场普遍“赚指数不赚钱”的可悲现实;误导和扭曲大众对基金本质的认识,盲目追求认购的轰动效应和基金规模最大化,完全忽视自身的运作能力。

基金作为询价机制非常重要的参与者,理应本着为投资者负责的态度,认真评估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按照合理、科学的方法,履行好询价机构的职责。但是,市场上不管是80倍还是90倍的市盈率,基金均可接受,甚至150倍的市盈率都可接受。2022年上市的新股中有104只首日破发,占比26.13%。北交所和科创板首日破发率最高,均超40%。首日破发幅度超过10%的新股中,科创板超过50%。去年12月份以来至今,北交所上市的新股,首日破发率超过80%。

涉私募基金案件的数量近六年呈上升趋势

关键症结在于研发薄弱,能力不济。靠天吃饭,摆摊子收费是核心制约因素。旱涝保收的巨额管理费在变相加固基金们养尊处优的堤坝,展现给投资者的即使是惨淡的投资回报,也很少能够起到激励鞭策的作用。投资价值报告更是世界级的笑话。但斌喝醉茅台后的忽悠,自己把自己忽悠瘸了的经典案例,就很能说明现在的无论是私募还是公募,都是一个模子磕出来的。几乎没有区别。

无疑,机构投资者缺失投资理念是导致这些问题的关键之一。出现上述问题的关键原因在于整个行业陷入短视、浮躁的发展氛围和健康标杆的迷失,在大跃进、大发展、大跨越的投机冲动中完全背离了基金应该具备的稳健发展、严防风险、股东至上的信念。而每一次的暴跌,都显示出基金稳定大盘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是一路争相杀跌,变相成为外资力量成功抄底的推手。以基金为主的主力机构蜕变为真正追涨杀跌的超级主力,也成为了背弃价值投资理念、最终打垮股市的超级主力。证券市场机构行为散户化、长期资金短期化、投资产品高度同质化等症结,反而伴随市值规模的扩大愈加严重。而对北上资金的顶礼膜拜,实质是典型惰性行为的集中体现。

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无论是公募还是私募,如果不从自身找到必须强力弥补的短板,依靠守株待兔靠天吃饭,只会得到量增的感受,绝对不会体验到给广大投资者带来丰硕回报的快乐。当北上资金南撤后,捡一地鸡毛的可能就是期望值越大失望越大的投资者和你们自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我国公募私募基金为何难以承担投资者的重托责任「我国公募私募基金为何难以承担投资者的重托」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