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认知偏差,信息差认知差渠道差

股票投资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信息收集和分析。信息差产生认知差,认知差产生利润差。如果信息收集和分析出现了问题,那么就会形成错误的认知,从而影响投资结果。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信息和认知的话题,分享一些我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一、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首先,信息按照主客观来划分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客观事实、主观感受及判断。比如北京前天下大雪这是客观事实,气温骤降到最高2摄氏度也是客观事实,但是人觉得寒冷就是主观感受。因为同样的气温,有的人会觉得不冷,有人觉得特别冷,这种主观感受带来的差异是巨大的。又比如创业板指数从2021年11月29日的3522.50点调整到2022年3月18日的2713.79点这是客观事实,而某位专家预测创业板指数可能还会继续调整这就是这位专家的主观判断。同样,由于这种主观判断结合了太多个人或者集体的经验、智慧,而个体与个体、集体与集体之间又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主观判断就存在着巨大差异,有时候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结论。那么我们应该拿什么作为投资依据呢?可能会有人说尽量用客观事实作为投资依据,主观感受和判断没有价值,尽量不要采信。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决定企业基本面的经营状况、利润指标、竞争格局等等大部分都是客观事实,而这些客观事实决定了企业的价值。但是仔细想想也不全对。首先股票投资需要根据已知信息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做出一定的预测,而这种预测由于它是对未来并没有发生的事情进行展望,本质上都是一种主观判断;其次企业当前的盈利水平(每股盈利EPS)是客观事实,但是市盈率PE却是主观判断,是市场所有参与资金对该股票是否低估综合判断然后交易形成的一种结果。所以如果是客观事实决定了企业的内在价值,那么无数市场参与主体的主观感受和判断就决定了股票的价格。我们做股票投资,既要关注价值,也要关注价格(来判断当前是低估还是高估)。基于这样的分析,我们就既要研究客观信息,也要研究主观信息,我们才能做出是否投资某支股票的判断。二、片段信息和完整信息我们投资一支股票,就是投资这支股票背后的公司,我们要尽可能收集到有关这个公司、行业、竞争对手、国内外政策、未来发展趋势的完整信息,才能提高投资的赢率,相对精准地测算投资的赔率。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只能获取到有关这支股票和这个公司的片段信息,比如大部分的投资者会只获取下面的一种或者几种片段信息:

1、公司名称、股票代码;2、公司概念题材;3、公司主营业务经营状况;4、公司过去一年的年报或者分季度财报;5、公司所有业务的经营情况;6、公司过去多年的年报或者分季度财报;

7、行业发展情况;8、竞争对手情况;9、国内外政策情况;10、未来发展趋势研判;11、公司创始人和核心团队情况;12、股票历史交易情况;13、公司定增、减持情况;14、潜在重大事项进展(比如重大投资、重大发明、重大合作);……

大多数情况下,个人投资者只能获得少量的片段信息,就算是机构投资者和游资、私募等专业投资者也不可能获得完整信息。哪怕是公司的管理者,实际也未必能掌握完整信息。因此所有投资者都是在基于尽可能多的片段信息试图拼凑出完整信息来做出投资相关的决策。就好比拼拼图,如果一共有100块碎片,有的人掌握了2片,有的人掌握了10片,有的人掌握了60片,有的人掌握了80片。我们掌握的片段信息越多,就越接近事实的完整真相,投资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我们也不要试图在掌握所有信息的情况下做出投资决策,因为如果你掌握了所有信息,可能意味着别人会比你更早掌握,有关这个公司的认知你未必会领先于市场。而认知差,才是利润差产生的关键。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根据已经掌握的信息结合自身的分析去推测逼近事实的完整真相,并且对未来做出预判,怀着科学研究的精神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样的研究方法可能是更加实用的。三、虚假信息和真实信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个市场每天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真假不明的消息。比较典型的就是鹅乌ZZ。不同的势力代表,不同的利益群体,每天都在制造各种信息,一会儿谁占上风了,一会儿谁又不行了。绝大多数投资者是无法分辨真伪的,这样的信息根本无法作为投资依据。从投资的角度,当我们获取到一个信息时首先一定要分辨信息的真伪。一旦发现信息是虚假的,你就有可能避免了一次被割韭菜的错误投资决策。只有真实的信息,才有可能被我们用来作为下一步投资参考的依据。那么如何分辨信息的真伪呢?我这里有几个小小的经验:

1、看信息来源:如果来源是相对权威的,则大概率是真;反之需要谨慎;

2、看信息是否立体、详实:一般来讲视频会比图像更详实、图像会比文字更详实,文字信息是最容易造假的。但是也不能迷信视频和图片;

3、看是否多个信源指向同一个事实:如果单一信源,一般我们要保持谨慎;如果多个信源都是在印证同一个事实,那么大概率可以信任这就是真相;

4、根据常识来判断信息真伪:比如某些骗子短信,大部分人凭借常识就可以判断真伪;

5、尽量采信第一手的信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第一手的信息当然可信度相对更高;

6、用已知的真实信息去验证未知信息的真伪:这样的验证如果无法通过,则需要质疑未知信息是否真实,如果能够相互印证,则大概率为真实信息。四、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假设我们收集了大量的真实信息,我们就能够做出投资决策了吗?不一定。很多信息是浮在水面上的表层信息,只是冰山一角,真正重要的信息是深层信息,我们需要通过深层次挖掘或者分析推理得出。我们随便举个例子:

电池级碳酸锂(以下简称碳酸锂)的价格一直在上涨,这个很多专业的网站都能查到。这就是典型的很容易获得的表层信息。但是具体行业里的供需关系如何,碳酸锂的厂商和客户库存情况怎样,客户和厂商签订的是长协价还是随行就市的散单价,碳酸锂价格上涨是否影响电池企业利润进而影响电池企业拿货积极性,碳酸锂价格上涨是否能够顺利向下传导等等。这里有很多信息涉及到商业机密或者牵涉到太多公司是很难完整了解到的。于是我们观察赣锋锂业的股价同期的走势,可以说并没有反映出碳酸锂的价格上涨可能带来的利润增加,反而走出了截然相反的走势。如果我们简单地依据表层信息作出投资决策,那就很可能导致亏损的投资结果。

五、信息来源经常会有朋友问我通常从哪些渠道获取信息?其实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困扰不是信息太少,而是信息太多。比如我们常见的信息来源包括:

电视、微信朋友圈、微博、小红书、今日头条、抖音、Bilibili、腾讯新闻、微信、微信群、QQ群、券商研报、知识星球、小鹅通、百度、专业网站、公司官网、互动易(e互动)、、韭菜公社、东方财富网、淘股吧、交易软件、纸质媒体、生活观察、调研、会议等等。仅仅是列出这些常见的信息获取渠道,就已经占了这么大的篇幅,并且一定还有不少遗漏的渠道,可见我们平时每天会受到多少海量信息的冲击。那么到底哪些渠道获取的信息相对质量更高呢?以我自己的个人经验来说,收费信息的质量一般高于免费信息,主动寻找获得的一手信息一般好过被动等待得到的二手信息(比如实地调研),经过专业人士(真正的专业人士而不是哗众取宠的砖家)筛选提炼的信息质量也会更高。具体各个渠道的信息有什么特点,应该如何应用,今天受篇幅限制,我们就不展开了,有合适的机会再跟大家一起讨论。总结:1、信息差产生认知差,认知差产生利润差,所以一定要重视信息收集和分析的作用,这是股票投资者的必修课;

2、通过碎片信息拼凑完整信息,识别信息真伪找出真实信息,越过表层信息深挖底层信息,综合利用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是我们正确收集和分析信息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拨开投资迷雾,建立真正的认知差,做出相对正确的投资决策;

3、虽然信息收集越完整越好,但是认知差的形成越早越好,所谓买在分歧,卖在一致。所以我们要学会根据已知信息推测未来,而不是等待100%的确定性,让自己的认知相对领先于市场的主流认知;

4、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来源太多,但是真正有价值的不多。我们需要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来源,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

股市认知偏差,信息差认知差渠道差

金融投资中认知与行为偏差有哪些类型,在实际的投资中有什么意义?

投资者的认知与行为偏差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过分自信如何影响投资者的决策?
投资股票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它需要收集、分析信息,并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做出决策。然而,过分自信会导致我们高估信息的准确性和我们分析信息的能力。这样就会导致错误的投资决策,经常表现为过分频繁交易、冒风险和最终的投资损失。
A、过分自信的投资者会频繁交易。他们的过分自信会使他们非常确信自己的观点,从而增加了他们交易的数量。投资者的观点来自于他们对所获得的信息的准确性的确信程度,以及他们分析信息的能力。一般而言,投资者会高估他们所获得的信息的准确性,而且对信息的分析判断也会存在偏见。,过分自信的投资者会更加强烈地相信他们自己对一种股票的价值的判断,而不太在乎别人的想法。
心理学家发现,在较男性化的任务范畴(比如财务管理)方面,男性比女性会有更高程度的过分自信。’在做投资决策时,男性会比女性表现得更加过分自信一些。因此,男性投资者要比女性投资者交易得更频繁一些。
过分自信不仅导致你交易太多而把金钱浪费在佣金上,而且还会导致你卖出好股票而买入差股票。
1、 B、过分自信还会影响投资者的冒险行为。理性的投资者会在最大化收益的
同时最小化所承担的风险。然而,过分自信的投资者会错误判断他们所承担的风险的水平。想想看,如果一个投资者深信自己所挑选的股票会有很高的回报率,哪里还会意识到风险呢?
过分自信的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会有较高的风险,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他们倾向于买入高风险的股票,高风险的股票主要是那些小公司和新上市的公司的股票;另一方面因素就是他们没有充分地进行分散化投资。
过度自信是投资者典型而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过度自信在牛市的顶峰达到它的最高点,而在熊市的底端达到最低点。牛市往往导致了更多的过度自信。
人们在获得收益之后倾向于接受他们以前通常不接受的赌博,而遭受损失之后,他们会拒绝以前通常接受的赌博,这种现象称为“赌场资金效应”(house money effect)。过长的牛市可能会引起赌场资金效应,即获得收益者会提高赌注的愿望。因为巨大收益使投资者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更大的投资活动,这时变得不再回避风险。
2、信息反应的认知偏差
①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
股市中对信息存在“过度反应”(over reaction)和“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两种现象。反应不足是指人们对信息反应不准确的另一种形式,也可称为保守主义,就是指人们的思想一般存在惰性,不愿意改变个人原有的信念,即使新的信息来了,人们的反应仍是不足的。反应过度是指人们对于信息的理解会产生偏差,对于某些信息产生过激的反应。特别是最新的信息,甚至是小道消息,使得人们过分关注,在投资决策中给这些信息加上很大的权重,而忽视其他信息。
在股市中,如果近期的收益朝相反的方向转变,投资者会错误的相信公司是处于均值回归状态,并且会对近期的消息反应不足。如果投资者得到收益增长的信息,那么他们会倾向于得出结论:公司正处于一种增长的状态,并且会过度地导致过度反应的推理趋势。这些投资者在市场上升时变得过于乐观而在市场下降时变得过于悲观。当预测一再失误时,会对重要的信息反应不足,从而使市场暴涨或暴跌。
过度交易并过度反应会使长期业绩受到损害。投资者对难以处理或难以获取的信息反应不足。总之,过度自信导致投资者夸大自己对股票价值判断的准确性;自我归因偏差则使他们低估关于股票价值的公开信息。对个人信息的过度反应和对公共信息的反应不足都会导致股票回报的短期持续性和长期反转。
②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
动量效应(momenturn effect)是指在较短时间内表现好的股票将会持续其好的表现,而表现不好的股票也将持续其不好的表现。
反转效应(reversaleffect)是指在一段较长时间内,表现差的股票在其后一段时间内有强烈的趋势经历相当大的逆转,而在给定的一段时间内,最佳股票则倾向于在其后的时间内出现差的表现。
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产生的根源仍然在于投资者对于信息的反应不足与过度反应。例如,当公司公布收益上升的消息后,股票价格首先在短期内表现出持续的走势,随后在长期又出现反转走势。显然,这是由于前期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不足,过于保守,后期是由于投资者对新信息估价过高,出现过度反应。
③隔离效应
隔离效应(disjunction effect)是指人们愿意等待直到信息披露再作出决策的倾向,即使信息对决策并不重要,或即使他们在不考虑所披露的信息时也能做出同样的决策。隔离效应可以解释为什么有时在重要的公告发布之前,出现价格窄幅波动和交易量萎缩,而在公告发布之后会出现更大的波动或交易量的上升现象。
3、损失厌恶的认知与行为偏差
人们在面对收益和损失的决策时表现出不对称性。人们并非厌恶风险,而是厌恶损失。损失总显得比收获更突出,感受更强烈。
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是指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感到损失令他们产生更大的情绪影响。人们发现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
损失厌恶与禀赋效应:许多决策是在两种方案中选择:维持原状,或者接受一个新的方案。现状为参考水平,因为损失比盈利显得更让人难以忍受,所以决策者偏爱维持原状。
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也叫拥有效应,这是指人们不愿意放弃现状下的资产,这是因为放弃一项资产的痛苦程度大于得到一项资产的喜悦程度。禀赋效应告诉我们,同样一个东西如果是我们本来就拥有的,那么卖价会较高;如果我们本来就没有,那么我们愿意支付的价钱会较低。
4、后悔厌恶
后悔厌恶(regret aversion)是指当人们做出错误的决策时,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痛苦。为了避免后悔,人们常常做出一些非理性行为。如投资者趋向于等待一定的信息到来后,才做出决策,即便是这些信息对决策来讲并不重要,没有它们也能做出决策。人们对错误决定而自责的情绪就是后悔。后悔比受到损失更加痛苦,要为损失承担责任。
避免后悔和寻求自豪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但是它会怎么样影响投资决策呢?两位金融经济学家赫什?谢夫林(Hersh Shefrin)和迈尔?斯塔特曼(Meir Stat—man)用心理行为来分析投资者的行为。’他们发现害怕后悔和寻求自豪可能会导致投资者倾向于过早卖出盈利的股票,而长时间持有亏损的股票,他们称这种状况为“倾向性效应”。

股市认知偏差,信息差认知差渠道差

靠“信息差”赚钱,永远不会过时!

我就是运气不好,没逮住机会,不然早就发大财了……”

“我缺少资本,要是我有一个有钱的老爸就好了……”

“我没有背景,如果有人给我一个发挥才能的平台该多好……”

“唉!我天生就是个穷人命。”

……

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

总是为自己的贫穷找借口,这是不少人的通病。尽管如此,有一点却是肯定的,那就是:没钱的人都想变得有钱,穷人们都想过上富人的生活。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穷人奋斗一辈子还是穷人。

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成不了亿万富翁?和有钱人相比,自己到底差在哪?

《穷爸爸富爸爸》一书中写道:“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信息是无价的”。

诚然如此。信息时代,信息制胜最有效。

有钱和没钱的区别,就在于信息差。

什么是信息差?

“信息差”一词最初来自于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罗夫、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和迈克尔·斯彭斯三人提出的信息不对称理论。

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

这样说,可能比较生硬。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比如,二手车市场上有一辆待售的汽车,成本为6万元,商家知道,你不知道,这就是信息差;

再比如,老板让你写一份招股说明书,你会,他不会,这也是信息差。

总之,信息差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人无我有”,大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讯息不对称——“你知道的,他不知道”;

②资源不对称——“你有的,他没有”;

③能力不对称——“你会的,他不会”;

④理解不对称——“你懂的,他不懂”。

为什么说有钱和没钱的区别就是信息差呢?

二手车市场上的那辆车,成本6万块,按照你掌握的信息,你觉得它值11万。那么,商家卖你10万块,由于信息差的存在,你所付出的代价就是4万块,商家赚的钱也是4万块。

当然,不知情的你可能还会觉得自己赚了。

假设不存在信息差,你清楚那辆车的成本就是6万块,你还会花10万块去买它吗?

除非脑子坏了。

同样,你的老板要是样样精通啥都会,别说一份招股说明书,就是大宗并购重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他都能自己快速完成,那么,你就别想再从你老板那拿走一分钱了——因为你早就被炒鱿鱼了。

他样样精通啥都会,就意味着对于他来说,你与他之间没有信息差。

没有信息差,他就不需要为得到你的才能而付出代价。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这座 “山”其实就是信息差。要跨过这座“山”,是要付出代价的。

这就是信息差。

因为有钱人赚的钱,就是你跨过那一座座“山”所付出的代价。

信息差越大,你跨过那些“山”所付出的代价就越高,有钱人赚的钱就越多,也就越有钱。

相反的,你付出的代价越高,赚的钱就越少,也就越没钱。

这就是信息差赚钱的真面目。

有很大一部分人会认为,靠信息差赚钱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

但我并不这么认为,我反而认为,信息差永远存在,且大多数人都在靠信息差赚钱。

信息差的四种类型

关于信息差,有很多人有不同的理解,那么我先按照个人理解和大家把信息差做个划分。

1.资讯差

其实大部分人对于信息差的理解,都还处于第一层,就是资讯差。

可能你掌握了某一个新闻,某一个即将实施的法令,然后借此寻得了某个短暂的商业机会。

资讯差的门槛是最低的,也是最薄弱的,没有壁垒的。

所以当移动互联网变的发达的时候,民众便可以通过微信好友、朋友圈、头条、百度搜索等等渠道,获取足够的资讯。

以前除了商人走南闯北,剩下的就是能够看得起报纸的人,掌握下资讯是最多的。

而现在,热门资讯的覆盖范围随着传播渠道的增多,有了更多的曝光。

2.资源差

有些人之所以能掌握某一个消息,或者获得某一个项目。

因为他比普通人,掌握了更多的资源。

而资源主要体现在人脉资源上,比如你和某个3C数码店的老板是好朋友,你就能以低的价格拿到货源。

就算大家都知道了这个商品的供货价,也改变不了什么。

因为人脉关系,不是因为你知道真相就能立即改变的。

再如你有个朋友在证券公司或者房产公司,那么对于股票的走势、房价的走势,那你可能就会比许多人获得更多的信息。

3.技能差

你会写公众号,会拍短视频,会做私域社群,这些都是你掌握的技能。

真正的技能是需要时间和实践的积累的,有的人哪怕是看了,在具体实操的时候,还是不会。

这本质上,也是一种信息差的表现。

而且随着个人技能的提升,当获取新信息的时候,转化的效率会更快。

4.认知差

最后,再说说信息差当中,最核心的一点,认知差。

因为同样的信息,项目,不同人了解到的反馈是不同的。

比如你我都在接触公众号,短视频,网上也有N多的教学技能,但就是会存在认知上的差异。

导致具体行为上,产生不同。

包括前不久分享的美团外卖优惠券,有些人看到的价格比较贵,有的人看到是赚钱的机会。

包括时至今日,已经发展了十多年的淘宝客项目,大家在认知上完全不同的。

信息差存在的原因

哪怕现在,看似许多技术、科技、工具逐渐普及,有些信息变得不再那么神秘。

但是,靠信息差赚钱的道路,依旧是主流。

我和大家说说,为什么靠信息差依旧能赚钱。

1.人是懒的

愿意主动学习且持续学习的人真的太少了,大部分人都是偷懒的。

很多时候,就算你把资料送到他眼前,都不会看一眼。

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自律,更少人有能做到孤独的坚持。

所以,对于勤奋且自律的人来说,这恰好是赚取信息差的机会。

2.能力是有差别的

我们在学校上学的时候,课程都是同一个老师教的。

但就是有人考优秀,有的普通,还有的是不及格。

而这样的情况,同样在进入社会、职场中。

所以你要相信,永远有比你差的人。

通识教育是有极大的商业的,因为绝大部分人都在传播通识。

包括吴晓波、罗振宇、刘润、秋叶老师等等。

这里顺便说下秋叶老师,秋叶老师核心聚焦在初入职场的人使用办公软件。

所以从PPT、表格、脑图等等都在教,为什么?

因为每年至少都有几百万大学生毕业?

大家在回顾下,你身边有几个人能把PPT做好看的,但又有几个人能逃脱做PPT的?

这就让通识产生了商业价值。当所有人都想为中高级人才提高服务的时候,也可以关注下普通的小白。

他们虽然付费能力一般,但是规模大啊!

3.信息传递是会断层的

任何一条信息、技能,在传播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断层。

人的不同

比如我在杭州,我所接触到的信息很多,但是我不可能100%都会分享,这是其一。

其二,当我和合肥的朋友分享,再由合肥朋友分享给云南昆明的朋友,再有云南昆明朋友分享给云南保山的朋友。

在这其中,一定会出现信息传递的错、漏、乱、假的情况。

其三,可能到了最后末尾,最后的信息源就无法扩撒了。

要么他不感兴趣,要么他无法理解,要么无人与他同频。

环境的不同

接着刚才说的同频,很现实的案例。

以大家关注的电商来说,杭州是电商之都,从商品、平台、流量、人才、圈子、政策等全都有。

而到了一个五线的城市,很多电商从业者,完全找不到可以交流的人。

优质的信息/资源,在这样的环境下,完全无法生长。

4.任何一个服务都是有边界的

现在大家都应该知道支付宝、微信、淘宝、拼多多吧,但就算是这么大集团、产品,依旧还有很多人不知道。

虽然有时候巨头可能会形成寡头,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但你要相信,所有的服务、影响力,都是有边界的。

这也是为什么,市面上有这么多同类型的产品、机构、从业者。

比如一个社群看起来已经几百万付费用户了,但相比于整个中国人口来说,那还是苍海一粒。

包括许多人都想做知识付费,但担心自己离同行顶尖人才差距很多,说实话,在某些区域,这是多余的。

因为服务边界是有限的,这不是个赢家通吃的场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股市认知偏差,信息差认知差渠道差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