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全年无休合伙人却在炒股忙私活三招教你不犯愁

创业维艰,单打独斗更不易,拉上几个靠谱的人一起合伙,就成了大多数创业者普遍的选择。毕竟,多一个人分担,也多条门路、多份力量。

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

有个西安交大毕业的年轻小伙,辞掉工作自己创业。要创业就得有团队,于是他找来了两个校友,合伙来开公司。为什么找这两人呢?

一来,创业公司找团队不容易,尤其是优秀的人。这两个人是西安交大校友,智商肯定不差,年纪轻轻就在百度、金融机构工作,最关键还舍得辞掉工作冒风险出来创业。

二来,几顿烧烤一吃、篮球一打,觉得接触下来哥们几个关系挺融洽的,肯定也能同甘共苦把事业做成。

一起合伙开公司,就要讲到股权分配。三个人怎么分呢?小伙感到非常不好意思,谁多拿谁少拿,兄弟之间不太好张口。三个人坐一起,小伙差点想均分股权,但再想想,毕竟是自己主动张罗的创业、又多拿了钱投到公司,均分确实也不适合。憋半天最后来了一句,自己40%股权,另外两人每人各30%股权。找来的两哥们自然是欣然答应。

公司成立了,股权也分清了,接下来就可以撸起袖子加油干了吧。问题却来了。

负责市场的那位合伙人,爱好打打游戏、炒炒股票,晚上熬夜之后第二天就起不来,这市场自然也跑不好。要是员工的话,该批评就批评,该辞退就辞退了。可偏偏是合伙人,大家平起平坐,说不得、辞不了。没办法,小伙子只好和另一个人晚上写代码做技术,白天再去帮着跑市场。每天除了工作还是工作,辛苦倒没什么,关键是心里委屈啊。都是合伙人,凭啥自己忙得夜以继日,对方却过得悠哉悠哉,年底分红还得一样来分。

做了半年做不下去了,于是改卖肉夹馍,结果一炮而红。但新的问题又来了,那位爱炒股的合伙人又跟其他合伙人闹矛盾了,一封控诉的公开信是闹得沸沸扬扬,最后创始的小伙没办法,出了几百万可算回购了股份。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不少创业者拍案而起,“这不就是我和我合伙人的写照嘛”。没错,这小伙子正是西少爷肉夹馍的创始人孟兵,闹矛盾的合伙人叫宋鑫,他们之间从好哥们走到仇人的故事,也是不少创业公司共同的痛。

那到底如何做,才能避免这些合伙中的困境呢?

Ø 合伙人自己工作不上心,坐享其他合伙人的成果。

Ø 合伙人之间意见不统一,公司决策起来特别费劲。

Ø 合伙人在创业中途要退出,到底按什么方式和价格。

今天,我们就来讲三招,如何招好、用好合伙人。用好这三招,这些问题不犯愁。

第一,不要立刻给实股,可以先给期权或者期股。

如果你找来的合伙人,你不是非常了解他的人品与能力,没关系,还是可以任用,但不要直接给实股,先给期权或者期股。

合伙人先缴纳个保证金,一年、两年之后,业绩满足条件了,按照约定的价格行权,缴纳购股款,期权或是期股转为实股就可以了。这样,如果这位合伙人不胜任,达不到行权条件,期权失效,期股也可以收回,对公司和创始人来说,也不会有太大的损失。有了这样的约束,合伙人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事就不太可能发生。

第二,如果非要在最初就给实股,那一定得给这股份加上限制性条件。

有的人可能会说,我创业资金不够,希望找来的合伙人也能一起投资到公司,只能实股。那怎么办?可以实股,但应该是限制性实股。

什么叫限制性实股呢?就是有限制性条件的实股,可以约定分红、解锁、退出的条件。相应地,合伙人购买限制性实股的价格,可以在正常价格上打个折。

比如,创始人自己是1元/股入股的,给合伙人限制性实股,就可以按照0.5元/股的价格来。可以约定两年的锁定期,锁定期内,合伙人的分红是按照业绩来,业绩若不理想,可以约定少拿甚至不拿分红。

业绩做得好,锁定期满后,可以一次性或者分批次解锁,解锁之后的限制性实股,就成为普通的实股了。

对合伙人在锁定期退出,解锁后退出,约定好不同的退出方式和退出价格。

第三,那给多少股权比例呢?给少了拿不出手啊。答案是用好不对称分红机制,给小股,但前期可以给大部分收益。

谈完了给合伙人的股权形式,再来谈谈给多少量的问题。可能很多创业老板都会和西少爷的孟兵有同一个难题,那就是兄弟创业、给少了不好意思,再说一开始创业企业分红本来也不多,再按小比例给,太少了对方看不上怎么办?

其实,这个问题只需要用不对称分红机制就能解决。很简单,在公司章程里写好,股东分红按照约定方式进行。双方签署好分红协议,比如,创始人占70%大股,但公司创业前三年,创始人只拿30%的分红,而持股30%的小股东,在业绩较好的条件下可以拿到70%的分红。

这样,创始人就可以和找来的合伙人轻松地聊这话题了,“为了公司的决策顺利和股权稳定,我拿大股,但放心,收益我不多拿,分红大头给你们”,是不是轻松很多?

看到这里,你可能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我真的需要搞这么复杂吗,毕竟我找的合伙人都是信得过的朋友?”

一句话,亲兄弟尚且要明算账,何况是合伙人?如果你觉得很珍惜和合伙人之间的友谊,那么认真定好规则、避免以后潜在的纠纷,就是对这份友情最好的呵护,也是对你与合伙人彼此未来的事业与人生的重视。完善的合伙机制,让你和合伙人共同成就事业、也收获并肩作战的更深友谊。

自己全年无休合伙人却在炒股忙私活三招教你不犯愁

炒股加入合伙人是什么情况,可以做吗?

共同盈利,可以。1、炒股是一种金融投资,投的越多整的越多,同时在赔的时候赔的也越多。属于高风险高利润项目,在炒股时加入合伙人,这种情况是为了共同盈利,挣钱的时候按照股份分配,赔钱的时候也是一样。2、可以这么做,这样做可以适当的降低风险,同时利润也会降低。

自己全年无休合伙人却在炒股忙私活三招教你不犯愁

巴菲特是不是炒股发家?

——巴菲特
究竟要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才能成为巴菲特这样的人物?
这么说吧,要成为巴菲特,首先你得有一对“逆天”的父母。
巴菲特的父亲,霍华德巴菲特,在1929年大萧条发生后,开了家股票交易行。要知道,那时人们刚刚经历股市的大崩盘,无数财富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股市不知是多少人夜夜惊醒的噩梦。在那个“谈股色变”的环境里,开了家股票交易行,这种反向操作可以说是非常需要勇气了。霍华德知道这样的生活很可能有上顿没下顿,什么时候生意失败就得去捡破烂。于是,他让巴菲特的母亲利拉回娘家去,别跟着他挨饿。利拉也是很硬气,果断拒绝了这个提议,并开始节衣缩食。她脱离了教会圈子,因为轮到她提供咖啡的时候,她无力支付那29美分;无论多远的距离,她都用步行替代坐电车,节省电车费;甚至,为了确保霍华德有吃的,她宁愿自己不吃饭。不仅如此,利拉还是个数学天才。她的大脑犹如一台计算器,能够双手离开纸笔完成复杂计算。当利拉宣布退学和霍华德结婚时,利拉的微积分教授“啪”的一声撂下了手中的书本,失望之情溢于言表。这一能力让她帮助霍华德拓展业务,更让巴菲特有了一个天生对数字异常敏感的大脑。
而霍华德在爱的鼓励下,屡败屡战,人们害怕股市,他就推销安全的股票和债券,一步步的把业务做了起来。巴菲特一家的生活终于日渐改善,给巴菲特的童年提供了一个美满富足的成长环境。霍华德是巴菲特心目中最完美的父亲,谦和、善良、正直,永远用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不在意他人的看法,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这也是后来巴菲特“内部计分卡”的由来,按照自己内心的做事标准和原则作出决策,不理会外界的评头论足。这个从父亲“遗传”来的特质,将在巴菲特未来的诸多决策中,帮助他保持清醒和坚定。然而事无完美。巴菲特父母以缺乏温情出名,在饭桌上谈论的都是政治、金钱、哲学,吃完饭后霍华德便会独自一人去看报纸,一连看几个小时,完全不理会其他事。后来巴菲特也原封不动地继承了这一点。而利拉,这个总是对外人嘘寒问暖,被外人看成“完美妻子和母亲”的人,却有着家族遗传的精神病,常常会莫名地责骂她的孩子,说他们“自私自利,不知感恩,一无是处”,同样的话甚至会说上2小时,直到把他们骂哭为止。以至于在未来的人生里,巴菲特十分恐惧见到自己的母亲,甚至面对面走来,巴菲特都会刻意躲避开。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句话即便在股神家中也同样适用。
1941年,11岁的巴菲特看到了一本书——《赚1000美元的1000招》。这很关键,因为这本书告诉他,如果以1000美元起家,每年增长10%,5年内会变成1600多美元,10年会变成2600美元,25年内将超过10800美元。就像雪球滚过雪道而逐渐变大的道理一样,这是巴菲特与复利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复利把现在嫁给了未来,而11岁的巴菲特宣布,自己要在35岁前成为百万富翁。和一般孩童妄语后不同的是,巴菲特言出必行。他从5岁时开始摆地摊兜售口香糖,11岁跃身股海,他鼓动姐姐与自己共同购买股票,他们合资买了3股“城市服务公司”的股票,每股38美元。他满怀信心地等待出手赚钱。然而,该股不断下跌,姐姐很气愤,不断埋怨他选错了股。值得庆幸的是,该股价格很快反弹,上涨到每股40美元,小巴菲特沉不住气了,将股票全部出手,赚了6美元。正当他得意的时候,该股价格狂升,姐姐又埋怨他卖早了。这是他第一次涉足股市,赚得不多,收获了教训:在股市中一定要不为震荡所动,相信自己的判断,持之以恒。巴菲特不断地在股市中尝试,不断总结经验,加上父母的指点,小获成果。
初中刚毕业,14岁他就用炒股赚的1200美元在拉斯维加斯州购置了一块40亩的农场,成为一个“小地主”。正因为小时候的炒股经验,锻造出巴菲特决定长线投资的心态。巴菲特选择投资标的物时,从来不会把自己当做市场分析师去预测,而是把自己视为企业经营者。巴菲特非常反对短线交易,认为那只是浪费时间及金钱的行为而已,而且会影响到操作绩效。巴菲特曾说:“我从不打算在买入股票的次日就赚钱,我买入股票时,总是会先假设明天交易所就会关门,5年之后才又重新打开,恢复交易。”并且告诫投资人,任何一档股票,如果你没有把握能够持有10年的话,那就连 10 分钟都不必考虑持有。 进入高中,巴菲特一边学习,一边炒股,兴趣越来越浓,越来越倾向到大学攻读金融学。16岁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五万美元。
进入高中,巴菲特一边学习,一边炒股,兴趣越来越浓,越来越倾向到大学攻读金融学。1950年,被哈佛大学拒绝的巴菲特,只身前往哥伦比亚大学。在那,他见到了本杰明格雷厄姆。就像巴菲特的舍友说的那样,“他好像找到了上帝”。巴菲特从此成为格雷厄姆的骨灰级粉丝。
大学生活中的巴菲特,让周围的同学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在股票和债券的课堂上,格雷厄姆喜欢和学生互动,用问答形式激发学生思考。然而大部分时候,格雷厄姆问题说完,全班就只有巴菲特举手回答,整堂课变成格雷厄姆和巴菲的“二人转”表演。不仅在学习上,在生活上他也给周围人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巴菲特每天早上洗漱总会把浴室弄的一团糟,牙刷毛巾丢一地。他的舍友屡次提醒巴菲特用完浴室要收拾好,每次巴菲特都十分谦虚地道歉并承诺不再犯,然后第二天照旧。舍友愤怒之下把巴菲特丢在地上的毛巾牙刷全扔垃圾桶,以此警示巴菲特。而巴菲特什么也没说,买了一套新的,然后照旧。后来,当舍友再次谈及这段经历,他反问记者,“你经历过绝望吗?”
即使成家立业,巴菲特的“不拘小节”也从未变过。巴菲特连自家的墙纸是什么颜色都不知道,很难想象他还会对生活的其他细节有所留意。因此,不管是照顾三个孩子,洗衣做饭,还是修理灯泡,所有的家庭生活都由他的妻子苏珊来打理。而巴菲特在家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吃完饭就回房间读报。巴菲特深知自己融入家庭生活太少,给孩子们的关怀也太少,他痛恨自己这一点,却无法做出改善。他很愿意听孩子们讲发生在学校的故事,但没听一会儿就会走神,转而开始思考某个公司的合理估值。巴菲特就是这么一个人,他高速运转的神奇大脑决定了他注定无法融入这人间的烟火之中。幸运的是,他的妻子苏珊,近乎完美地照料了整个家庭,让巴菲特不用操心家庭的琐事,能有大量的时间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生活不能自理”的巴菲特说,“我一生最大的幸运有两个,一个是抽到卵巢彩票,一个是娶了苏珊。”
毕业后,格雷厄姆将这位得意门生招揽至自己的公司,巴菲特蹦蹦跳跳地踏上了去往纽约的火车。没过几年,26岁的巴菲特就赚到了174000美元,并拒绝了格雷厄姆发给他的“普通合伙人”的邀请,回到了故乡奥马哈,开始为家里的亲戚朋友打理资产。他仔细研究《股市导向》杂志,以教授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来寻找那些被格兰姆称作“烟蒂股”的股票,所谓“烟蒂股”即股价十分低廉,花很少钱就可以买到的股票(就是我们经常称谓的“垃圾股”)。当他确定下股票后,会向格兰姆请教,然后,就力所能及地购买。4年后,巴菲特在股市投下的1万美元变成了4万美元。因此,有人认定巴菲特只买绩优股,不买垃圾股与事实不符,事实上,巴菲特的第一桶金恰恰是在“烟蒂股”上赚取的。 巴菲特大学毕业,跟着格兰姆教授一段时间后,感到自己已经能够独立行事了,他决心开创自己的事业,谢绝了格兰姆教授挽留,辞职后开了一家“巴菲特投资有限公司”,资产是炒股得来的4万美元,股东是他们夫妻俩。创业之初,纽约证券市场处于熊市,巴菲特将主要精力用来创办实体,开了一家制衣公司,小有积累,但是没有富起来。一段时间后,他果断地回到股市中,因为他的天才与兴趣是金融投资。他密切关注股市的发展,精心挑选“垃圾”股,同时经常进行实地考察与分析比较。巴菲特有敏锐的市场眼光,比其他人先看到炒作的题材。 当时,美国的传播业处于低潮,许多报刊与广播公司亏损,绝大多数人认为,这种状况将继续低迷,股价会不断走低。而巴菲特认为,它们是成长性企业,后期看好,其股市价值远远低于实际价值,在股市上人家抛出,他偏吃进,巴菲特尽一切可能大量吃进包括《华盛顿邮报》、美国广播公司等在内的多种传媒业的股票。很快,这些企业因业绩前景好而止跌上涨,巴菲特再度高价位出手,赚到上百万美元。巴菲特就是以这种方式进行勤奋耕作,创业2年后,他的投资公司市值达到 2200万美元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原来是一家不错的投资公司,规模不大,但有较好的声誉,1965年,因经营不善,该公司濒临破产,每股价格仅12美元。通过反复调查比较后,巴菲特力排众议,甚至对亲朋好友的忠告也置之不理,以合作的方式购下该公司,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巴菲特作出了人生转折中最重要的选择,他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一家独立的投资公司,以此进入证券市场,如鱼得水,赚尽天下财富。伯克希尔公司开始活跃起来,不断全盘收购或部分收购多家纺织公司、百货公司、食品公司、糖果公司的股票。一些股票评论家对此非常不理解,认为巴菲特做法保守,尽吃“垃圾”股。巴菲特不为世人的讥笑而动摇自己的选择,因为他奉行的是企业的实际价值。后来人们逐渐看到伯克希尔公司的市值不断上涨,股票从无人问津的12美元一直攀升到20美元、40美元、80美元,直至成为纽约证券交易所最昂贵的股票。朋友们也惊奇地观察到巴菲特的财富如神话般地增长,巴菲特成为了纽约以投资证券致富的新贵族。
巴菲特的合伙公司成立后的12年,年平均回报超过31%,而在那期间道琼斯指数的年均回报只有9%。依靠着远高于平均水平的收益率,巴菲特的名声传遍了整个奥马哈,成为当地的明星。然而明星也是人,也会遭遇失败。这个失败就是我们都知道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巴菲特整个商业帝国的母公司。伯克希尔纺织厂当时正在以低于资产价格的折扣代售,这非常符合巴菲特的“烟蒂”投资理念--购买那些别人不要的,极度便宜,拥有安全边际的公司,然后从中榨取最后一点利润。仿佛捡起别人抽剩丢掉的烟蒂,点上吸净最后几口。然而这个纺织厂的业务实在难以扩大,面对外国布料的低成本竞争,以及日益陈旧的设备,纺织厂经营状况不断恶化,巴菲特几次想将它卖了,都没能脱手成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自己全年无休合伙人却在炒股忙私活三招教你不犯愁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