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张明政府应尽快通过多种措施稳定股市

原标题:张明 | 政府应尽快通过多种措施稳定股市

来源:张明宏观金融研究

作者:张明(注:作者为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注:本文仅反映笔者个人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

1、自今年2月24日俄乌战争爆发以来,全球主要股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2月24日至3月14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了0.8%,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了6.6%,英国金融时报250指数上涨了1.1%,日经225指数下跌了2.6%,香港恒生指数下跌了14.7%,上证综指下跌了6.0%。然而,仅在3月15日,香港恒生指数与上证综指就分别下跌了5.7%与5.0%。与去年年底相比,截至3月15日,香港恒生指数与上证综指分别下跌了21.3%与15.8%。前者从技术上已经陷入熊市,后者也岌岌可危。

2、如前所述,尽管这次全球股市下跌的直接原因是俄乌战争爆发,但中国香港与中国内地股市的下跌幅度远远超过了道指、英国股市与日本股市。这就不仅仅能用俄乌战争来解释了。事实上,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跌得最惨烈的是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和此前若干次国内A股暴跌相比,这次我们面临的是中概股、港股、A股三者齐跌的局面,且中概股跌幅超过港股、港股跌幅超过A股,这其中的原因就值得深思了。

3、导致中概股、港股、A股近期下跌的直接原因,自然是俄乌战争爆发,导致全球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避险情绪上升。这意味着投资者会减持作为典型风险资产的新兴市场国家股票。但三者同时下跌至少还有其他三方面原因:

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机构投资者在各个市场做空中国背景的股票。这一点在中概股市场与香港市场表现得尤其明显。在俄乌冲突爆发的大背景下,做空中国股票对部分华尔街投资者而言已经成为“政治正确”的选项。对A股市场而言,我们也面临着北上资金连续撤出的局面,每日撤出规模大致在100-150亿元左右。尽管北上资金的总体规模有限,但一方面其重仓持有部分蓝筹龙头股,另一方面其大规模撤出也会影响其他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因此也对A股市场造成了较大负面反应。

二是投资者对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信心不足。两会期间中国政府提出5.5%的增长目标,这一目标位于国内外投资者对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的上限。但迄今为止中国政府释放的宏观政策信号尚不能让投资者认为能够保证实现5.5%的增速。

三是国内监管部门对部分行业的监管政策要么没有实质性放松,要么还在继续加码。

4、要充分警惕中概股、港股与A股继续集体下跌背后可能蕴含的风险:从短期来看,这可能加剧不同类型投资者的抛售行为,导致市场流动性紧缩,甚至可能引发流动性危机。如果股市继续下跌,上市公司再融资通道会被显著压缩,这可能影响上市公司的后续实体投资。考虑到不少上市公司通过股票质押进行融资,股价下跌可能导致金融机构抽回贷款,上市公司可能因此遭遇集体违约的局面。此外,股价大幅下跌也会对各类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造成显著的资本损失;从中长期来看,中概股、港股与A股持续下跌将会损害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并显著挫伤企业家创业的积极性以及国内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事业。

5、有观点认为,股市下跌有助于降低金融失衡,改变金融空转、脱实入虚的局面。这种观点无疑是有所偏颇的。直接融资市场与实体投资两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荣俱荣、一辱俱辱的。如果股票市场大幅下跌,这非但无助于实体投资,反而可能在较长时间内对实体投资与企业竞争力造成伤害。例如,中概股企业中有不少是中国企业先进代表,反映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现在中概股风雨飘摇的局面实在是一件令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6、熟悉笔者长期以来观点的读者知道,我并不是一个在资产价格下跌时就鼓吹政府入市干预的学者。但这一轮股市下跌的背景非常复杂,核心原因不是我国上市公司的股价估值过高、蕴含较大调整风险(与2015年不同),而是遭遇了外部地缘政治冲击、中美博弈与国际投资者恶意做空的共同打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适当介入,维持股市基本稳定,避免股市继续持续下跌,就具有很强的合理性。

7、建议中国政府通过如下七条措施来稳定股市:

第一,由高层官员在公开场合就股市进行表态,声明中国股市基本面良好,不存在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从而稳定股市参与者预期;

第二,由全国社保理事会、证金公司等入场购入股价已经非常合理的蓝筹股,以稳定股市大盘;

第三,央行应尽快降准降息,向市场提供充足流动性,同时为实体经济提供支撑;

第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协同发力,向市场提振短期经济增长的信心;

第五,本应“逆周期”操作的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应适当放松;

第六,短期内不再加码进行行业调控,针对房地产行业的适当监管放松应该尽快落到实处,要避免可能出现的其他房地产巨头出现集体违约的局面;

第七,对通过北上资金进入我国股市投资的国际投资者进行充分沟通,尽量避免后者出现资金短期内大规模撤出的局面。中期内中国政府可以考虑对异常资本流动征收托宾税。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社科院张明政府应尽快通过多种措施稳定股市

世界金融危机,国家该如何宏观调控?

大市分析:专家认为,为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增长,中国政府必须通过有效手段来刺激内需,以消费和投资的更高增长来对冲净出口的下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正愈演愈烈。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加深,美国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稳定,同时也增加了中国经济的外部风险。
  中国如何才能绕过这场金融危机的险滩?专家普遍认为,虽然我国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不是很大,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必须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和防范。
  “由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步伐比较稳健,国内各类金融机构持有的相关投资金额也不至于影响其主要经营业绩,因此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还比较强。”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但是当世界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时,中国经济也同样迎来新挑战。中国社科院专家张明认为,在当前非常不利的国际环境下,由于中国经济本身也处于一个景气周期下行的阶段,中 国经 济要做到独善其身是非常困难的。
  “金融危机正影响到出口贸易经营者的信心。”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目前有迹象表明,出口企业投资有所下降,这说明他们不敢扩大投资,这将陷入恶性循环。
  受外部需求减少、宏观调控、人 民 币升 值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国外贸出口增幅自去年8月份起呈逐步放缓态势。特别是今年以来,随着次贷危机蔓延,全球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中国外贸出口增幅明显回落。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认为,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另一大冲击是造成中国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严重缩水。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超过1.8万亿美元,其中有不小的份额投资于美国国债与机构债。
  面对美国金融危机给我国经 济带来的种种不利 因素,我国应该怎样加以应对?专家认为,为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增长,中国政府必须通过有效手段来刺激内需,以消费和投资的更高增长来对冲净出口的下降。
  余永定表示,从短期来看,我国很难通过减持美元资产来规避美元贬值以及美元资产违约率上升的风险,因为这将有可能导致尚未减持美元资产的市场价值下降。
  郭田勇认为,基于金融危机可能给中国经济带来增速下滑和信心动摇,中国宏 观 调 控部门应该采取措施,继续出台提升出口企业经营者信心的措施。
  张明表示,在劳动 力与信贷成本、出口退税政 策方面,政 府都应该出台更加积极的政 策。在货币政策方面可考虑扩大对出口企业的信贷额度。出口退税应该成为一项中性政策,而非用于刺激或遏制贸易增长的政策工具,因此,可以考虑将出口退税率提高到出口企业实际承担的国内增值税负担的水平。
  庄健认为,除了采取更加灵活的货币政策以外,中国应该加大财 政政 策的力度,刺激内需,拉动消费,保持国内经济相对平稳较快的发展速度。
  在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正面临着国际国内的诸多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已成当前重要任务。中国 政 府8日打出“降率免税”货币财 政组合拳,下 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同时暂时免征存款利息税。专家认为,这一系列政策都是出于防止经济下滑的考虑,意在促进投资,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林毅夫:中国金融有强大“防火墙”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11日表示,尽管中国也受到目前金融危机的冲击,但三大因素将帮助中国较好地应对这场金融危机。
  林毅夫当天在记者会上说,这三大因素是:中国具有庞大的外汇 储备;中国存在资 本 管制,这就为中国筑起了一道“防火墙”;中国货币政策稳健,中国政府过去4年都实现了财政盈余。
  林毅夫表示,由于有以上的良好基础,中国可以通过刺激内需来促进经济发展。在刺激内需方面,中国可以增加农村投入、实现产业升级、加强教育和医疗开支等。因此,他对中国经济前景仍充满信心。
  外媒:中国从容应对全球金融风暴
  法新社:表现出帝国般的镇定
  在因金融危机造成的全球恐慌中,中国表现出一种帝 国般的镇定,它在提供援助的同时确信能够应付。
  中 国 领导 人连日来发表了令人放心的讲话,而这个国家眼下正准备庆祝经济改革30周年,因为正是改革开放让这个亚洲巨人保持了超过9%的经济增长速度。
  温 家 宝总理上周日说,“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长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他还表示“对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充满信心”。
  分析家强调指出,中国金融市场特色性使得这个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受到了保护,如同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那样。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出口支持了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这个亚洲巨人有能力弥补美国和欧洲的需求放缓。她认为,“中国现在的处境十分有利于刺激国内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世界经济衰退的消极影响”。
  法国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让-弗朗索瓦·于歇指出,中国“近两三年来已动用了大量的税收储备”。他指出中国通过支出来重新推动基础设施计划。
  《时代》周刊:中国警惕但自信
  美国《时代》周刊网站10月7日发表文章,题目是“中国对金融混乱的观点:警惕但自信”。文章中称,如果担心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可能严重削弱中国的金融体系改革,这可能就过虑了。本周早些时候,北京发出了明确信号,尽管美国和欧洲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中国仍将努力——缓慢而稳步地——建立一个更加复杂的资本市场。
  中 国 国 务 院批准融资融券的时机很不寻常,应该被视为中国比较自信的一个迹象。
  当然,中国市场还要走很长的路,才能像纽约、伦敦和东京的市场一样对全球资本流动开放。但是中国管理者相信,渐进而慎重的改革帮助中国避免了当前市场混乱中最糟糕的一面。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现在尚未受到危机的影响。中国已经受到了影响。但是大多数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未来的风险更多地与二级影响有关——即危机对全球宏观经济的影响,而不是次贷危机本身。
  路透社:中国可发挥重要作用
  据路透社8日报道,中国拥有全世界最高的外汇储备,也许会在平息全球金融风暴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总理温 家 宝承诺将与其他国家携手应对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他说,作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中国能够作出的最大贡献就是让本国经济保持活力。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已经下调利率,而且估计会再次采取这一举措。
  研究人员建议,北京应该提醒华盛顿进一步向中国企业开放美国的市场,采取切实措施稳定美元,帮助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迄今为止,全球危机在金融方面对中国的影响很小。官 员称,中国具有很大的政策调整空间。不过,必须尽快采取措施,以免为时过晚。

社科院张明政府应尽快通过多种措施稳定股市

世界金融危机,国家该如何宏观调控?

大市分析:专家认为,为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增长,中国政府必须通过有效手段来刺激内需,以消费和投资的更高增长来对冲净出口的下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正愈演愈烈。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加深,美国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稳定,同时也增加了中国经济的外部风险。
  中国如何才能绕过这场金融危机的险滩?专家普遍认为,虽然我国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不是很大,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必须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和防范。
  “由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步伐比较稳健,国内各类金融机构持有的相关投资金额也不至于影响其主要经营业绩,因此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还比较强。”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但是当世界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时,中国经济也同样迎来新挑战。中国社科院专家张明认为,在当前非常不利的国际环境下,由于中国经济本身也处于一个景气周期下行的阶段,中 国经 济要做到独善其身是非常困难的。
  “金融危机正影响到出口贸易经营者的信心。”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目前有迹象表明,出口企业投资有所下降,这说明他们不敢扩大投资,这将陷入恶性循环。
  受外部需求减少、宏观调控、人 民 币升 值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国外贸出口增幅自去年8月份起呈逐步放缓态势。特别是今年以来,随着次贷危机蔓延,全球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中国外贸出口增幅明显回落。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认为,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另一大冲击是造成中国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严重缩水。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超过1.8万亿美元,其中有不小的份额投资于美国国债与机构债。
  面对美国金融危机给我国经 济带来的种种不利 因素,我国应该怎样加以应对?专家认为,为保证国民经济平稳增长,中国政府必须通过有效手段来刺激内需,以消费和投资的更高增长来对冲净出口的下降。
  余永定表示,从短期来看,我国很难通过减持美元资产来规避美元贬值以及美元资产违约率上升的风险,因为这将有可能导致尚未减持美元资产的市场价值下降。
  郭田勇认为,基于金融危机可能给中国经济带来增速下滑和信心动摇,中国宏 观 调 控部门应该采取措施,继续出台提升出口企业经营者信心的措施。
  张明表示,在劳动 力与信贷成本、出口退税政 策方面,政 府都应该出台更加积极的政 策。在货币政策方面可考虑扩大对出口企业的信贷额度。出口退税应该成为一项中性政策,而非用于刺激或遏制贸易增长的政策工具,因此,可以考虑将出口退税率提高到出口企业实际承担的国内增值税负担的水平。
  庄健认为,除了采取更加灵活的货币政策以外,中国应该加大财 政政 策的力度,刺激内需,拉动消费,保持国内经济相对平稳较快的发展速度。
  在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正面临着国际国内的诸多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已成当前重要任务。中国 政 府8日打出“降率免税”货币财 政组合拳,下 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同时暂时免征存款利息税。专家认为,这一系列政策都是出于防止经济下滑的考虑,意在促进投资,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林毅夫:中国金融有强大“防火墙”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11日表示,尽管中国也受到目前金融危机的冲击,但三大因素将帮助中国较好地应对这场金融危机。
  林毅夫当天在记者会上说,这三大因素是:中国具有庞大的外汇 储备;中国存在资 本 管制,这就为中国筑起了一道“防火墙”;中国货币政策稳健,中国政府过去4年都实现了财政盈余。
  林毅夫表示,由于有以上的良好基础,中国可以通过刺激内需来促进经济发展。在刺激内需方面,中国可以增加农村投入、实现产业升级、加强教育和医疗开支等。因此,他对中国经济前景仍充满信心。
  外媒:中国从容应对全球金融风暴
  法新社:表现出帝国般的镇定
  在因金融危机造成的全球恐慌中,中国表现出一种帝 国般的镇定,它在提供援助的同时确信能够应付。
  中 国 领导 人连日来发表了令人放心的讲话,而这个国家眼下正准备庆祝经济改革30周年,因为正是改革开放让这个亚洲巨人保持了超过9%的经济增长速度。
  温 家 宝总理上周日说,“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长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他还表示“对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充满信心”。
  分析家强调指出,中国金融市场特色性使得这个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受到了保护,如同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那样。
  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出口支持了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这个亚洲巨人有能力弥补美国和欧洲的需求放缓。她认为,“中国现在的处境十分有利于刺激国内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世界经济衰退的消极影响”。
  法国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让-弗朗索瓦·于歇指出,中国“近两三年来已动用了大量的税收储备”。他指出中国通过支出来重新推动基础设施计划。
  《时代》周刊:中国警惕但自信
  美国《时代》周刊网站10月7日发表文章,题目是“中国对金融混乱的观点:警惕但自信”。文章中称,如果担心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可能严重削弱中国的金融体系改革,这可能就过虑了。本周早些时候,北京发出了明确信号,尽管美国和欧洲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中国仍将努力——缓慢而稳步地——建立一个更加复杂的资本市场。
  中 国 国 务 院批准融资融券的时机很不寻常,应该被视为中国比较自信的一个迹象。
  当然,中国市场还要走很长的路,才能像纽约、伦敦和东京的市场一样对全球资本流动开放。但是中国管理者相信,渐进而慎重的改革帮助中国避免了当前市场混乱中最糟糕的一面。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现在尚未受到危机的影响。中国已经受到了影响。但是大多数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未来的风险更多地与二级影响有关——即危机对全球宏观经济的影响,而不是次贷危机本身。
  路透社:中国可发挥重要作用
  据路透社8日报道,中国拥有全世界最高的外汇储备,也许会在平息全球金融风暴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总理温 家 宝承诺将与其他国家携手应对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他说,作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中国能够作出的最大贡献就是让本国经济保持活力。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已经下调利率,而且估计会再次采取这一举措。
  研究人员建议,北京应该提醒华盛顿进一步向中国企业开放美国的市场,采取切实措施稳定美元,帮助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迄今为止,全球危机在金融方面对中国的影响很小。官 员称,中国具有很大的政策调整空间。不过,必须尽快采取措施,以免为时过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社科院张明政府应尽快通过多种措施稳定股市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