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短期低点已现,2020年可以乐观一些,与众不同的救市政策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1064篇原创文章:

#救市?谁在救?救了谁?#

恕我愚钝,不见如来。

这可能是进入5月以来,很多中国经济个体,最真实的心理写照,这并不丢人,毕竟在全球局势几十年从未有过的动荡时代大背景之下,很多原本的规律和逻辑,都需要推到重来,甚至完全颠覆。

特别是在经济领域,这种感觉更是强烈。

2022年开年以来,中国国内疫情反复,连续冲击影响了几大经济核心城市和地区,外贸出口遭遇海外需求转弱,不确定性风险日益明显,楼市入冬,股市下行……怎么看,都是经济承压,亟待托举和纾困的样子,实事求是,有一说一,是不是这样的?

既然是纾困和托举,那么对于有经验的市场和经济个体而言,认知里面就惯性思维地认为,每次中国经济承压,都会拿出房地产这个“夜壶”,这次,应该也不例外吧?

当然,这样的想法也是有依据的,房产可是中国国家撬动民间储蓄,往民众头上加杠杆,并且肩负着货币信用扩张渠道主要功能定位,在过去20年里面都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经济结构中核心资产。这么想,一点也不奇怪。

毕竟前车之鉴摆着: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中国放水4万亿,2016年中美贸易摩擦开始,货币化棚改爆发,让“救市就是救楼市,救楼市就是救中国经济”的逻辑,深植于中国经济环境中的几代市场参与者。

哪一次中国经济面临压力和挑战的时候,不是率先从拉楼市行情开始的?

但是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这个根深蒂固,甚至完全可以说早已被验证为必然逻辑的模式,不复存在了。

延续到了2022年,楼市并没有回暖,股市也依然低迷,经济环境承压明显。

直接打掉了很多人的预期,中国楼市和房价的信仰也开始动摇,问题出在哪里?

结论就是,这一次,中国国家肯定要托举和纾困经济,要救市,只不过,这次的市,不再是楼市,而是实体经济和真正的需求市场。

这篇文章,就将有态度,有深度的,讲究逻辑,有依有据的,和各位读者朋友,基于2022年一系列经济数据和政策的解读和研究,看懂这一轮中国国家救市,纾困经济的真正思路,意图,还有策略,并且对后续国家救市想要实现的目的,进行研判和解读。

透过表象,看到本质,发现趋势,指导行动。

随着越来越多的线索和信号,如同珍珠一般地被呈列出来,只有用一条线,将它们穿起来,才能看出珍珠真正的价值所在。

这条线,就是这一轮中国国家,面对经济挑战和压力,如果应对和解决的逻辑线,非常重要。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头条独家文章,抄袭搬运必究!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选择大于努力,思维决定层次,是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的重要规则。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失宠的楼市,低迷的股市:2022年中国经济的问题,其实绝大多数都没看到关键

客观来说,2022年最难受的,或许还排不到遭遇疫情冲击的制造业大小老板,也说不上面对就业压力的千万毕业生群体。而这份荣誉,应该属于对楼市和股市有着高度依赖和惯性思维,并且利益关联,充满预期和想象力的群体。

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现实的行情,真实的市场表现,就把这样的群体,按在地上持续摩擦,左右开弓,力道十足的扇耳光,这对于预期和信心来说,不是捶打教育,而是往彻底打翻打烂的方向奔,这个形容,毫不夸张。

中国经济个体(下到个人上到各行各业)和家庭的财富,大部分都在房子里面,有部分在股市里面,这一轮毒打教育,直接让整个中国经济环境中的预期和信心,被打出了寒蝉效应。

这才是当前中国经济最关键的问题所在,核心所在:

经济环境中,信心和预期的缺失。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时,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面对美国经济金融界知名人士说:

“在经济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

2022年,一语成谶。

两个问题:

1、我专题文章(2022年第一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发布解读:有哪些重要信号?)中,有一个关键变化分析:贷款投放从“扩大”走向“合理”。

经济还在承压,国家金融在货币投放上面,怎么就要收紧了?如何理解?

很现实,中国的金融系统和市场中,并不缺钱,或者说,是有流动堵塞的问题,但是数量是足够了。

2、灵活运用货币工具,关键利率保持稳健。

什么工具?让银行降低存款利率,倒逼整个金融系统的利润挤压,加大在系统中空转的货币的流动性。

2022年中国经济的关键症结,不是经济不好,而是运行不畅,银行不敢放贷款,市场不想借贷款,房地产的渠道不给用:

图片来源:网络

简单来说,就是没有信心和预期对资金的需求支撑,导致了中国经济环境和流通货币,出现了紧缩。

信心和预期,才是当下中国经济环境中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从货币的真实走向,看懂这一次国家的定力和决心

其实从M1和M2的关系里面,就能看到中国货币的流向情况,真实走向。

说别的都没用,经济数据不会骗人,还能揭示趋势:

2022年截止一季度末:

M2(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达到9.7%,

而M1(现金和活期存款)增速只有4.7%。

图片来源:网络

M1收缩,M2扩张,存在增速差值,说明什么问题?

央妈放水是真的,管够,结果钱没有进入市场,而是转手就变成了定期存款。

还有一个重要的信号,还是进入5月份以来最近的动态:

图片来源:网络

很多人就当只是个新闻一看而过了,没有意识到这是非常重要的货币信号。

即将入市的国债,被紧急暂停,说明什么问题?

不复杂,国家不缺钱,而且原本就是信心和预期不足的经济环境再次用国债抽取了货币的流动性,会对经济环境造成进一步的紧缩。

哪一次国债发行不是人山人海,排队抢购的?当然,抗疫需求也合情合理。

原本经济个体,大小企业,信心和预期就不足,借贷动力完全看利率高低,甚至左手借钱,右手转存,宁愿吃息差也不愿意进入市场,如果有无风险,利率更诱人的国债可选,那不是更加进一步的紧缩了?

大家都不花钱,不投资,不消费,不贷款,经济能好得起来吗?

以前是通过房地产放水,拉升房价行情,大水漫灌之下,房价吃肉喝头汤,房价节节高升涨不停,上下游和各行各业根据涓流效应依次喝汤,最差也能落个洗碗水,毕竟在银行看来,房地产好歹有个资产抵押不是?

普通人都能看出来当前的问题就是金融机构和银行摆烂,宁愿资金空转也不敢冒险,而经济环境和市场信心和预期不足,更何况国家?

这其实,就是过去20年中国房地产一路高歌猛进,野蛮成长之下,对中国经济形成的绑架,让银行和金融系统形成的依赖,只不过,这一次没办法掩盖,被放到太阳底下晒了。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2022年,如何看懂中国国家意志和顶层设计对经济的核心思路那条线?

复盘2021年年底国家对于中国两大财富蓄水池的态度和调控,可以看出很多东西。

最关键的,就是原本粗放和直接的货币信用扩张,以所有人和市场都没有预料到的效率,从中国经济管理的工具箱里面,被剔除了。

以楼市为例,其实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的金融放松,再到2022年各地政府的全面调控放开,托举楼市,严格意义上,可以看成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金融端口从完全关闭,到恢复正常,这可以看做是房地产救市的第一个阶段。

而这个阶段的目的,是以满足刚需为主,主要集中在2021年下半年和2022年年初;

第二个阶段,是以3月1日郑州率先开始放松调控为标志性信号的地方调控放开,扩大了楼市准入的范围,对楼市进行了更强的刺激。

这个阶段的目的,是对地方土地财政的自救,但是红线很清晰:房价不能动。

深圳二手房指导价就是风向标,各种小道消息说要调整,结果按兵不动,震慑全国,一目了然。

而第三个阶段,以4月29日国家最高级别会议为标志,开启了第三轮针对楼市的托举。

到了这个阶段,其实政策风向已经出现了微妙的变化,那就是加强了针对有产一族和改善需求的放宽和激励。

总的来说,国家层面对于楼市和房价的主线非常清晰:用真实居住拉动市场,让炒房套利的投机群体和资金继续站岗。

这可不是什么野鸡自媒体,经济学渣大V能够吹捧房价即将上涨,能轻易撼动的国家经济规划逻辑。

对于股市也是一样,3000点保卫战,可能只是开始,反正不要太离谱就是,这个有炒股经验的朋友应该明白我在说什么。

那经济现实情况承压,需要托举和刺激,这一次,国家怎么救?

救市是肯定要救的,救的对象是谁,怎么实现,才是关键。

其实关键都藏在政策和金融动向里面,不绕圈子,直接梳理出来,一目了然:

1、基建当主力,国家要用以工代赈稳住基本面,关键方向:以县城为重要载体!

大白话翻译,就是基建下沉,到县城一级进行基建资产和债务的置换。

2、以政府消费的模式,实现激活内需,最明显的,就是多地政府在五一小长假以前大量消费券的发放。

提振消费的重要支点是增加公共消费,增加公共支出。

3、挤压银行的利润,管控银行和金融机构从市场中抽血的力度。

一方面,是引导银行降低存款利息,这样变相就是让银行压低贷款利息,LPR这个锚被淡化,这一点很关键,相当于央妈加大了对各级银行的经营管理。

一方面,是盘活存量,打击资金空转现象,叫停国债,就是堵住银行和金融机构从市场抽取流动性的动作,资金空转,成本再低,也要成本,存款利率降低,银行抽水的能力就减弱,如果不把空转的资金想办法放到市场里面增值,那么银行生存出现问题,是迟早的事情。

银行还想躺赚,恐怕并不现实了,各大小银行的负责人,掉头发和焦虑是跑不了了。

总的来说,2022年中国国家层面的救市,和以往直接粗放的大水漫灌相比,采用了完全不一样的精细化和针对性的做法,当然,效率不够,质量来凑。

要是说以前救市,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房地产万金油能治百病,但是治标不治本,那么这一次,是稳住病灶,直击要害,不求效率,但求关键,治病拔根。

能够看懂以上逻辑梳理的朋友,一定有不错的经济分析能力和投资素养。

2022年的经济主旋律是什么?“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是不是有温养病灶,耐心治标治本的意思了?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为什么?这一次不再拿楼市当“夜壶”?

当然,基于以上的逻辑,很明显,并不是国家没有救市,也不是没有实际行动,而是和过去对比,这一次中国国家层面和顶层设计,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是注重质量而忽略效率的模式。

这必然会造成短期内中国经济恢复和现实体感,和以往相比,会产生很大的落差感。

但是不能说国家没有行动,手段没有效果,政策没有意义。

外部环境,美国拱火台海,剑指中国,剑张弩拔,对中国的觊觎和贪婪完全都已经不加掩饰了。

内部环境,经济结构调整,集中力量,保留实力,突破瓶颈,关联国运。

这一次,国家的选择很清晰:长痛不如短痛。而且外部环境不确定风险存在,只适合徐徐图之。

举国体制,适当紧缩,要不了命,但是虚假繁荣,经济泡沫,那是真的风险,如果岁月静好,局势稳定,那问题不大,但是现在的情况就是,美国虎视眈眈,想尽办法都要让中国国内经济环境出现问题,然后趁你病要你命!

有多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是国内资产泡沫,房价虚高,被美元加息刺破,而导致了国运衰落,然后被美国反向抄底,实现全面经济殖民的?

阿根廷,巴西,东南亚……2022年的斯里兰卡?

这一次,中国不再拿楼市当“夜壶”,不用多解释了吧?

总的来说,这一次国家的态度是上下一起过苦日子,用主动萧条应对全球局势动荡,对国内经济以精准托举和举国体制主导为主,够用就好,不求爆发和增长,集中力量,夯实核心竞争力,而对外而言,那就是厉兵秣马,全面备战,这就和绝大多数普通经济个体和家庭,没有多少直接关联和影响了。

看懂国家意志这条看不见的经济管理主线,才谈得上如何在接下来的经济环境中活好,生存发展。

文章最后,分享几个个人的思考观点,不一定对,供大家参考:

1、注重现金流;

2、谨慎投资;

3、远离杠杆;能不用就不用;

4、降低欲望,开源节流;

5、警惕一切鼓吹行情的言论和观点,大环境不确定,任何行情都是纸面财富和泡沫幻影;

6、一切经济活动,从需求出发,而不是从逐利出发;

7、保持对宏观和局势的关注;

8、非常时期,一动不如一静,对于国家是这样,对于个人,也是这样。

言简意赅,肺腑之言,对错是非,有用与否,见仁见智,不做强求。

趋势和主线,不是每个人都能跟上,但是任何时代和环境,想要生存的好,最起码,也不能和趋势为敌,站到主线对面。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中国经济短期低点已现,2020年可以乐观一些,与众不同的救市政策

多地2022年GDP增速目标有所下调

多地2022年GDP增速目标有所下调

多地2022年GDP增速目标有所下调,从2021年GDP完成情况来看,29个省份中,近8成省份都完成了2021年经济增速目标。多地2022年GDP增速目标有所下调。

多地2022年GDP增速目标有所下调1

2022年地方两会正密集进行。

截至1月21日,全国已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召开地方两会,并对外发布政府工作报告或年度经济数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在“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多数省份将GDP增速目标设置在7%以下,并寻求通过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开展多样化活动促进消费特别是接触型消费恢复,培育新消费增长点等方式推动2022年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同时,部分省份相对乐观,对2022年经济增长提出了7%-9%的较高目标。以安徽为例,安徽省经济研究院投资与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夏兴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2022年7%的GDP增长目标设定,既贯彻了中央精神,又符合安徽省经济运行情况,体现了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同时,考虑到要努力缩小与沪苏浙的差距,未来一段时期安徽必须保持更高增速。从经济增长支撑因素看,安徽投资实现较快增长具有良好基础;稳定和扩大消费需求有保障;2022年出口也仍将处于快车道,“稳定增长有基础、有保障”。

增速:至少10地GDP增速目标定在7%及以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截至1月21日,全国至少已有10个省份提出2022年GDP增速预期在7%及以上。具体看,河南省、湖北省、云南省、贵州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增速预期在7%左右,安徽省、江西省、西藏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增速预计在7%以上。这些省份多数在过去一年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上述10个省份中有8个2021年的GDP增速不低于7%。

如何实现“稳中求进”的经济发展目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针对供给侧,多地提出将保障市场主体的生机活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针对需求侧,多地则落脚在促进有效投资、社会消费扩容升级上。

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也是夯实经济发展根基的重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2022年多地将通过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政策,以期实现市场主体的持续活跃,保障供给侧充满活力。其中,河南提出,通过深化“万人助万企”,落实新的减税降费、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助力市场主体的持续发展;江西提出,力争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2000亿元、净增市场主体超60万户的目标;陕西提出,将以新的组合式减税降费为市场主体减负纾困;宁夏回族自治区则将通过设定新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升规入库企业100家左右这一目标,促进市场主体自我激励、持续活跃。

针对需求端,促进疫情后消费持续恢复、培育多种类新型消费成为这些计划较高经济增速的省份2022年重点工作。

举例来看,河南省提出稳定汽车、家电、家具等大宗商品消费,着力打造消费市场新地标,支持郑州、洛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举措;吉林省通过发展新旅游、培育新电商、扩大新消费来促进本身消费提质扩容等。

安徽近年来发展迅猛,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2022年促消费、稳增长安排中,安徽明确将更注重提升城市消费能级,包括推动多层次消费中心建设和合肥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实施三产“锻长补短”行动计划,“快到皖里来”系列消费行动,多维度优化消费环境,“双管齐下”完善消费基础设施等。

对此,夏兴萍认为,下一步,安徽要千方百计推动三次产业系统的高质量协同发展,启动实施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计划。此外,安徽应围绕一产“两强一增”、二产“提质扩量增效”、三产“锻长补短”,加快农业强省、制造业强省建设,提升消费质量,扩大消费能级。

投资: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由于叠加去年底至今年初多地散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2年一季度及全年经济的稳增长备受关注。2021年,全国GDP增速达到8.1%,尽管2022年全国GDP增速目标还未出炉,但从各省份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看,多数将2022年GDP增速定在5.5%-6.5%之间。

如何实现今年的经济发展目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进一步梳理发现,多地均明确今年将积极抢抓国家加大政府投资规模、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窗口期”,通过抓重点项目建设来扩大有效投资,继而推动经济实现“稳中求进”。具体而言,广东、江苏、浙江、湖北、上海、北京、安徽、重庆等多地都明确提出,2022年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如何理解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意义?各地将如何推动?

“今天的基础设施投资,就是明天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华杰在1月18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是扩大有效投资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强化既有经济优势、壮大未来发展动能的内在要求。

以上海为例,王华杰介绍,2022年上海在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发展上主要把握三点: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发挥上海“十四五”各专项规划发布早、项目储备足的优势,持续推进提升交通、能源、生态环境等传统基础设施能级,提高数字化、智能化、绿色低碳水平,同步加快布局服务新业态、培育新动能、支撑新赛道的新型基础设施;二是坚持远近结合,精准发力,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项目建设,既扩大当前有效投资,补短板、强弱项,又增强发展后劲;三是坚持“时、度、效”相统一,上海将聚焦关系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早晚都要干的重大项目,经科学论证后,提前到“十四五”前期实施。

不仅如此,多地在扩大投资方面均重视通过重大项目、前沿领域进行引领。比如,北京提出要继续保持千亿投资强度,安徽要打响有效投资攻坚战,陕西则表示要加大对5G网络、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力度等。

作为我国GDP突破12万亿的经济大省,2021年广东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过1万亿元,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3%,2022年广东明确将聚焦促投资稳增长,今年安排省重点项目1570个,总投资约7.67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9000亿元,比去年计划增长12.5%。其中,新型基础设施成为重点,例如,今年广东将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进光明、松山湖、南沙三大科学城加快建设;优化提升实验室体系,推进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建设,争取一批新兴领域、交叉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粤布局。

暨南大学投资咨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金山分析,广东2022年重点项目安排体现了几个特点:一是量大,9000亿的体量在全国较高,对上游产业链的拉动将非常大;二是先行,不仅稳当年经济增长,更是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先行资本;三是优化,投资分配上与广东当前的经济结构优化相匹配;四是创新,今年广东重点项目分配可以看出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非常大。

消费:恢复与培育成两大关键词

稳增长不仅要扩投资还要促消费。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在此前的2021-2022中国经济年会上表示:“内需潜力大是我们的优势所在。要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注重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结合部分发力。”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促进消费恢复成为各地2022年经济“稳中求进”的重中之重。从政府工作报告来看,多地明确提出,2022年将通过开展一系列促消费活动,如打造消费集聚区、发放消费券等进一步促进消费恢复。

“疫情发生以来,各地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效果持续显现,消费市场逐步回暖。”1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金贤东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1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5.4%。接下来,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促消费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以及新政策进一步出台,消费将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

1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印发《关于做好近期促进消费工作的通知》,要求在精准有效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抓住春节、元宵节等传统佳节消费旺季契机,适应居民消费习惯变化和提质升级需要,挖掘消费热点和增长点,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推动实现一季度经济平稳开局,并提出了因地制宜满足节日消费需求、拓展县域乡村消费、扩大冰雪消费等十方面举措。

从地方来看,加快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培育新型消费也成为多地2022年促进消费的明确任务。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今年各地在注重线上消费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要促进线下消费的恢复与发展。比如,四川提出,2022年将召开全省消费促进大会,打造一批文体旅商综合体、特色街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陕西提出,2022年将实施促进消费增长三年行动计划,围绕汽车、家电、家居等大宗商品和餐饮、娱乐等重点领域开展多样化的消费促进活动,促进消费特别是接触型消费恢复。

除提升传统消费外,多地还强调要通过挖掘地区特色、推动消费产业融合,培育生活性服务业等新型消费。以重庆为例,2022年将挖掘重庆特色文化、特色美食和特色旅游资源,推动消费产业联动融合,提质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商旅文体跨界发展。

2021年,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等市获批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其中,已召开两会的北京、广东、重庆等省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均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作为今年提振消费的重中之重。例如,北京提出,要积极适应疫情防控催生的消费业态变化,深入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专项行动,鼓励绿色消费,丰富数字消费,发展体育消费,创新生活、文旅消费,大力孵化新消费品牌,扩大优质消费供给;重庆提到,要抓住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契机,实施国际消费载体提质等“十大工程”,深化“巴渝新消费”八大行动,巩固消费回暖势头;广东省则提出,要推进广州、深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扩大汽车、家电、信息等消费。

金贤东在上述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要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推动打造内容丰富、品质精良、结构合理的高质量消费供给体系,引导企业增加性价比高的商品和服务供给,充分满足居民个性化、多元化、改善型消费需求。适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增加居民收入与减负并举,以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长支撑消费持续扩大。

多地2022年GDP增速目标有所下调2

截至2022年1月23日,全国已有29个省份公布了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今年的地方两会都传递了哪些信号?

近8成省份2021年GDP增速达标

据界面数据统计,从2021年GDP完成情况来看,29个省份中,近8成省份都完成了2021年经济增速目标。湖北超出预期目标最多,2021年GDP完成度比目标值高出2.9个百分点。其次为江苏和北京,分别高出2.6个、2.5个百分点。约2成省份未达标。西藏2021年GDP完成度与目标值相差最大,低了2个百分点。其次为云南和河南,分别低0.7个和0.5个百分点。

29省2022年GDP目标平均值为6.4%,中位数为6.5%

从2022年GDP增速目标值分布来看,29个省份中,GDP增速目标的平均值为6.4%,中位数为6.5%。近7成省份今年GDP增长预期目标在6%及以上。

超8成省份下调GDP目标增速

对比2021年、2022年GDP增速目标来看,29个省份中,超8成省份下调2022年GDP增速目标,平均降幅为0.8个百分点。湖北下调最多,降低3个百分点。其次是山西,下调1.5个百分点。近两成省份的GDP增速目标与去年持平。没有省份上调GDP增速目标。

对比2021年GDP完成情况与2022年GDP增速目标来看,29个省份中,超8成省份2022年GDP增速目标低于2021年完成度。河南、宁夏和西藏2022年GDP增速目标高于2021年完成度。河北2022年GDP增速目标与2021年完成度持平。

GDP增速目标的表述有哪些变化?

据界面数据统计,29个省份中,约3成省份对2022年GDP增速目标的表述用到“以上”,超5成省份的表述用到“左右”。对比来看,2021年29个省份中,近6成省份对2021年GDP增速目标的表述用到“以上”,近3成省份的表述用到“左右”。

在中央要求投资适度超前发力的背景下,今年各级政府也将更加积极作为,确保一季度实现投资开门红,形成较强的抓项目、稳增长效果。

多地2022年GDP增速目标有所下调3

每年年初,各地都会迎来一年一度的省级地方两会召开,省级两会也被业界视为是观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

1月3日,随着西藏自治区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的开幕,标志着全国正式进入2022年地方两会时间。目前进入1月中下旬,更是地方两会召开的密集期,截至1月20日,全国已有22个省区市召开地方两会。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已公布的2021年地方GDP增速比较亮眼,但多数地方却小幅下调2022年GDP增速目标。据国金证券统计,在已公布的.22个省区市中,上海等18个省区市下调GDP增速目标,22个省区市平均降幅为0.7个百分点。

受访业界专家表示,目前已公布的一些地方GDP增速亮眼,和全国GDP增速的提升保持一致,这跟地方注重高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相关。而多地提出2022年发展数字经济,这是看到了数字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是顺应我国发展趋势的决策部署。数字经济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能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年地方经济成绩单亮眼

记者注意到,2021年西藏、安徽等地方经济成绩单比较亮眼。例如,2022年1月4日,西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拉萨开幕。根据会议显示,2021年西藏GDP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较上年增长7%左右。

2022年1月17日,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预计2021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总量突破4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并提出,2022年GDP目标增长7%以上。

随后2022年1月20日,江苏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根据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1年江苏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达到11.6万亿元、增长8.6%,总量再上一个万亿元台阶。

对此,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1月21日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2021年我国经济受益于及时妥当处理疫情,平衡了防疫和发展的关系,各地抓住了疫情缓解窗口期,抓生产保供应;同时由于我国及时处置疫情,我国产业支撑全球供应链,从而保持了经济增长。”

盘和林还向记者指出:“我国各地方政府十分注重高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诸如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原料药、新能源电力等行业都获得了强劲的增长动力,因而2021年地方经济成绩单普遍亮眼。”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分析师应习文1月21日还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2021年由于上一年疫情的低基数原因,全国GDP增长达到8.1%,创近年来新高。目前已公布的地方GDP增速亮眼,也和全国GDP增速的提升保持一致,是全国的缩影。此外是价格因素,2021年我国整体通胀较往年提升,名义GDP增速达到12.8%,比8.1%的实际增速快不少,因此GDP总量上也再上台阶,达到114万亿元。这也是各地方GDP从总量上看也纷纷上台阶,形成了比较亮眼成绩的原因。”

多地小幅下调2022年GDP增速目标

虽然2021年地方经济成绩单亮眼,但记者注意到,2022年一些地方小幅下调了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例如,北京和贵州等地方都下调了GDP增速目标1个百分点:北京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由2021年的“6%以上”下调为“5%以上”,贵州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也从“8%左右”下调为“7%左右”。

盘和林告诉记者:“这主要是因为全球奥密克戎传播导致全球经济复苏延缓,国内零星区域性的疫情,也延缓了经济开放,各地出于不确定性考虑,较为理性的选择降低2022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并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而不再盲目追求规模的提升。”

应习文则认为:“地方下调2022年增长目标,很重要的因素是刚刚过去的2021年我国经济增长从疫情中取得了较好的恢复,因此形成了比较高的同比基数。相比之下,2021年的增速比较高,也是2020年疫情比较低的基数造成的。因此2022年各地增长目标降低,很大程度上是基数抬升这一技术性原因。”

数字经济受到关注

从已召开的地方两会公布信息来看,数字经济受到关注。例如,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2年,江苏将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不断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和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显示,2021年,贵州数字经济加速突破,数字经济占比达34%。该报告还提出,2022年,贵州高质量发展主要目标是: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1%左右;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到36%和46%左右。

对此,盘和林对记者表示:“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驱动因素,各地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是看到了数字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是顺应我国发展趋势的决策部署,数字经济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有利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能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务院近期印发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在业界看来,这是我国数字经济领域首部国家级专项规划,数字经济顶层设计持续完善。该规划还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

应习文也告诉记者:“各地提出发展数字经济,这符合时代进步的大方向。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一方面疫情防控催生了更多过去没有的互联网需求,另一方面许多新的概念和商业模式也随着技术进步逐步变得可行,比如近期比较火热的元宇宙概念。因此各地提出加快数字经济发展,以便在新形势下尽快获取先发优势,抢占有利的赛道。”

中国经济短期低点已现,2020年可以乐观一些,与众不同的救市政策

烂尾楼盘遭业主强制停贷,预售制该不该取消?

是该取消商品房预售制了,用你的钱,建你的房子,还烂尾了,这是对购房者的不公平。以后谁有钱谁建房,没钱没实力的别建了,不能把包袱甩给老百姓和社会。98年房改时,全国缺房子,开发商缺钱,预售制是权宜之计,现在全国套户比超过1,从大开发进入存量时代,对购房民众不公平的预售制已经过时了,该取消了,改为现房销售。以后一手交钱,一手交房,天经地义。当然二次房改是个技术活,兼顾化解停贷、复工保交楼、重组房企债务、恢复市场信心以及长效机制,长效机制四大关键是推动城市群战略、人地挂钩、金融中性稳定和房地产税。这样有助于落实中央房住不炒精神、有助于保障购房老百姓权益、有助于房企稳健发展,一举多得,谋划长远。如果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中国一定能实现房地产软着陆和长期平稳健康发展,跨过这道关,解好这道世界难题。

整体来看,当前停贷项目占比较小,但是要高度重视,防患于未然,避免风险升级。如果及时出台统筹兼顾各方的有效措施,顺势推动二次房改,则能借机将房地产市场发展推向正轨。
  

停贷项目所属房企绝大部分是此前债务违约的风险民营房企,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北、湖南等地。

总体来看,涉事楼盘主要是延期交付多年的楼盘,以及未到交付时间,但资金紧张、难以复工的停工盘,反映出了商品房预售制的负面效应愈发凸显。

简单科普一下:商品房预售最早源于中国香港,俗称卖楼花,卖期房,是一种开发商放杠杆的方式。98年房改,由于商品房短缺,房企缺资金,借鉴中国香港,引入了商品房预售制度。其实,当前世界不少国家存在预售制。但是,重点来了,发达国家一般有严格的监管保障措施,开发商在项目获得政府批准后才可以开始销售,买家在购买期房后并非像中国一样在支付完首付款后从银行一次性贷款支付剩余全部房款,而是根据开发商工程进度在完全交房前进行分期支付。

所以,预售制度是需要严格的资金监管、分期支付以及违约处罚措施作为保障的,如果没有这些保障措施,一定会触发风险,对购房民众不公平,所以不如借机取消预售制度,以后改为现房销售。客观讲预售制度有一定历史阶段性,现在中国住房进入存量时代,取消预售制度有助于降负债降杠杆,不再把烂尾风险甩给老百姓和社会,当然这需要配套房企债务重组、复工保交楼、恢复市场信心和房地产长效机制。这是个技术活,只要坚持市场化改革,中国一定能化解这个难题,让房地产回归实体经济和居住属性,安居乐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中国经济短期低点已现,2020年可以乐观一些,与众不同的救市政策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