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科技革命,中美科技对比给我们的启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建立了现代科技创新体系,一跃成为科技强国,并保持至今;中国自改革开放以后,科技进步开始加速,逐渐成为新兴的科技大国。两个国家,一个先行,遥遥领先;一个后发,奋起直追,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两支科技创新力量。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传统制造业对经济的拉动效果明显减弱,政府高层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科技创新”成为了未来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方向。无独有偶,美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也经历了传统经济竞争力衰退,并且通过科技创新完成了经济结构转型,创造了纳斯达克指数近20年的科技长牛。从数据来看,当前我国人均GDP、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在GDP中占比、医药生物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与美国1980年代较为接近。因此,通过借鉴美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科技发展进程,再结合科技行业现状可以预测我国未来科技转型道路。

分析显示,与美国类似,我国从宏观、产业、金融层面均发布了相应政策支持经济结构的科技转型;参照美国经济结构转型路径,结合当前5G迭代的技术浪潮,未来我国互联网、电子硬件、生物医药产业将迎来较好的发展。目前市场上的沪港深科技龙头指数是唯一一只将这三类产业含括在内的科技类指数,未来有望复制美国纳斯达克指数走势,迎来长牛。

01 美国1980年代科技长牛的背景与路径

a)背景:能源危机下,滞涨环境冲击美国传统制造业

1973年中东石油输出国组织连续3次提高石油价格,发起“石油战”,美国进口原油价格从1973年的4.08美元/桶上升至1981年的37.1美元/桶。能源价格的大幅飙升对美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7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低增速、高通胀的滞胀泥潭。滞胀的经济环境使得美国传统制造业遭受巨大冲击,钢铁和汽车作为美国二战后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产业,在此期间均出现不同程度衰退。美国钢铁业全球市场份额从1960年的26%下降到1980年的14.2%,汽车产业全球市场份额同期从48%大幅下降到了20.6%。与此同时,日本和欧盟的全球GDP占比分别提升了2%和6.3%。面对国内的困难局面和国际上的激烈竞争,美国政府决定,采取有效措施,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经济转型。

图:美国、日本、欧洲四国GDP占全球比重

数据来源:WIND

b) 宏观、产业、金融三大方向共同推动美国经济转型

为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经济转型,美国政府从宏观、产业和金融政策三方面出发,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美国政府从需求侧管理转向供给侧管理,推出了著名的“里根经济学”;产业政策方面,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保护科技发展,鼓励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金融政策方面,为培育新兴产业,政府大力发展股权融资,提升养老金入市比例,以401K为代表的长期养老金股权投资比重从1978年的15%提升到了1994年的47%。

图:美国科技行业相关政策时间轴

数据来源:《战后美国科技政策调整脉络及对我国的启示》王丽霞、南爱华、李建民.2013,海通证券

在政策红利下,美国企业成为了科研投入的中流砥柱,成功帮助美国实现产业结构转型。1980年到1995年期间,美国研发投入经费从698亿美元增长到1967亿美元,占GDP比重从2.44%上升到2.57%,期间科技产出高居全球首位。大量的研发投入在获得科研成果的同时促进了美国经济结构向科技的转型,1987年到2000年,美国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3.4%增长到6.2%,而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980年的20%下降到2000年的15.1%,作为信息产业的代表,计算机和电子产品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8%增长到2.2%,而传统制造业如机械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3%下降到1.1%。高科技产业逐渐取代传统制造业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c)美国科技转型路径

从美国经济结构转型的路径来看,总共可以分为三步。首先,关键技术的突破引发新一轮科技周期,并且开始了互联网的搭建以及相应的电子硬件需求量的暴增;随后,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亿生物医药行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截至2008年,美国拥有世界上约50%的生物技术公司和生物技术专利,美国生物技术产品销售额占全球市场的9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最后,高新技术向传统行业渗透,通过革新生产设备,改进管理模式,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

d)经济转型推动美股二十年科技长牛

·从股市表现来看,科技创新推动下的美国经济转型,带来了纳斯达克指数长达20年的长牛。1980-2000年美股纳斯达克指数区间最大涨幅3179%,同期标普500指数1396%,道琼斯指数1415%。1992年-2000年期间美股行业指数涨幅前三的均是科技板块:软件行业区间最大涨幅为1403%、半导体设备及产品行业1172%、通信设备行业940%,同期标普500指数涨幅242%。

02 美国经济结构转型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a)中国正处于与美国类似的经济结构转型初期

近年来,中国产业结构逐渐从过度依赖第二产业到第二、三产业齐头并进,第三产业占比从2000年40%提升至2019年54%,2019年中国第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7%、39%、54%,1980年美国第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3%、31%、67%,1980-2000年美国第三产业占比从67%提升至77%,因此未来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中国第三产业规模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具体到行业来看,2019年中国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产业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为3.74%,与美国1980年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3.9%的GDP占比较为接近;医疗保健产业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尚不及1980年美国4.2%的水平。从人均GDP来看,2019年中国人均GDP约为10261美元,与美国1980年12547美元的人均GDP较为接近。以上指标均显示目前中国经济结构与1980年的美国相似,正处于经济转型初期,科技和医疗保健行业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图:美国信息技术与医药保健产业GDP占比

数据来源:WIND

b)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宽松

政策方面,目前中国与上世纪八十年达的美国也较为类似,均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科技产业的发展。宏观上,“双循环”和“创新”成为十四五规划的关键词,双循环背景下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而科技创新是构建与需求相适应的供给体系的关键;产业上,国家先后设立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一期和二期,促进我国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地区层面也积极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助力产业结构升级;金融上,科创板及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举措,包括当前金改举措,均促进融资结构朝着直接融资的方式转变,从而为科技产业融资提供更好支持。

表:近年我国支持科技行业发展政策梳理

c)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可能路径

根据美国的经验,科技产业的爆发始于技术突破带来的个人电脑的普及以及互联网的搭建;随后蔓延至医药生物等新兴产业;最后再通过技术创新回流至传统行业,改善其生产效率。其科技行业爆发的基础在于研发投入与产出领先全球。

从创新技术来看,目前全球正处于5G迭代推动的新一轮互联网浪潮当中,而中国正处于5G发展全球领先的地位。根据IPlytics统计,截至2021年2月,近40%的5G专利申报来自于中国公司。从企业掌握专利数量份额来看,华为、中兴分别掌握5G技术必要核心专利份额达15.4%/9.8%,位列全球第一和第三。

结合当前科技发展现状,并参考美国的发展经验,5G网络的普及首先会带动电子硬件需求的爆发,以5G手机和新能源车例,其半导体芯片使用量相对于4G手机和燃油车分别提升了一倍和十倍以上;同时,数据库、智能设备等电子产品的需求也将随着5G技术的发展而增多,带动电子硬件需求的增加。其次,5G的应用将再一次带来互联网行业革命,优秀的互联网企业将从此次互联网浪潮中脱颖而出。随后,新的技术革命将推动以医药生物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兴起。作为兼具消费与成长属性的行业,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将随着科研的投入而迅速扩大;同时,人均GDP的提升也将推动政府医疗保健支出的增长。最后,新技术将回流传统行业,提升其劳动效率。

d)中国在相应产业具备竞争优势

从创新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再结合美国经济转型的发展经验来看,互联网、电子硬件、生物医药行业是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向。而我国在经历了多年发展后,相应产业已逐步具备全球化竞争力。

互联网市场方面,我国拥有全球最大互联网市场和网民规模。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0.4%。互联网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目前,以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深度融合。政府也围绕“互联网 ”、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推出相关政策,积极推动互联网行业发展。2019年,我国产业互联网整体交易规模达到了48万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1年我国产业互联网交易规模将达60万亿元。

生物医药方面,中国是全球医药研发大国,中国企业在医药研发金额的占比已经达到了20%,位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创新药在中国制药市场占主导地位,2019年我国创新药市场规模为1325亿美元,在我国制药市场中占比高达56.1%,预计2019年至2021年持续按复合年增长率8.8%增长,到2021年中国创新药市场将突破1500亿美元。

此外,我国还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电子行业是国家战略性发展产业,在国民经济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2020年1-12月,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992.1亿元,同比增长8.3%;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1年我国电子制造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33112亿元。其中,半导体芯片是我国电子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按照IC Insights的预测,到2025年中国大陆半导体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2230亿美元,2020-2025年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9.2%。由于我国芯片自给率较低,我国从“十二五”开始便逐步的从政策、资金、市场环境三方面扶持国产芯片行业的发展。预计2025年中国大陆生产半导体芯片产值将达到432亿美元,2020-2025年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3.7%。互联网市场方面,我国拥有全球最大互联网市场和网民规模。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8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0.4%。互联网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目前,以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深度融合。政府也围绕“互联网 ”、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推出相关政策,积极推动互联网行业发展。2019年,我国产业互联网整体交易规模达到了48万亿元,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1年我国产业互联网交易规模将达60万亿元。

e)经济结构转型必将带来中国股市的科技长牛

从股市的反映来看,美国的科技转型带来了纳斯达克指数长达20年的长牛,最高涨幅超过3000%;具体到行业层面,电子硬件、网络端口、软件应用、生物医药等行业是美国股市中在当时涨幅靠前的行业。借鉴美国经验,随着中国科技转型步伐的加速,未来我国相关科技类指数预计也将迎来“长牛”;具体到行业层面,电子硬件、互联网、生物医药行业预计将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03 沪港深科技龙头指数是衡量中国科技转型的重要标尺

纵观A股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电子硬件与生物医药行业中的代表性企业,如立讯精密、京东方、恒瑞医药等。然而,由于上市规则等制度的限制,我国的互联网企业鲜有选择A股市场上市,反而青睐融资更为容易的香港市场,并孕育出了如腾讯、美团等为代表的全球互联网巨头。因此,只有将沪港深三地具有代表性的科技类公司含括在内的指数才能更好的代表中国未来科技转型的方向。目前来看,沪港深科技龙头指数汇聚了两岸三地一批科技行业上市龙头企业,可以被称为代表中国科技与未来经济转型方向的“中国版纳斯达克指数”。

a)沪港深科技龙头指数基本信息与行业分布

中证沪港深科技龙头指数从沪港深三地市场选取50只市值较大、市占率较高、研发投入较多的科技领域龙头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在编制方案中强调“第一大股东股权质押比例不高于80%且总质押比例不高于50%”、“过去三年研发投入的复合增长率为正”、“在细分领域内,证券的净资产收益率(TTM)排名在前50%”等筛选条件,突出了指数的科技属性。该指数以2014年11月14日为基日,以1000点为基点。截至2021年3月31日,沪港深科技龙头指数包含50只成份股,总市值达到12.44万亿元。

就行业分布而言,沪港深科技龙头指数绝大部分权重聚焦电子、医药生物、计算机、通信等高成长性行业,前三大行业分别为电子(35.87%)、医药生物(30.42%)、传媒(11.66%),权重合计77.95%。前十大成份股既包含港股上市的美团、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又包含恒瑞医药、迈瑞医疗等A股创新药龙头,此外还包含了海康威视、立讯精密、京东方等先进制造业优势企业。前十大公司在指数中权重占比合计达到60.87%,集中度较高,龙头效应突出。

图:沪港深科技龙头指数行业分布(申万一级)

资料来源:Wind,截至2021年3月31日

表:沪港深科技龙头指数前十大成份股

资料来源:Wind,截至2021年3月31日,市值数据为经汇率调整后的人民币计价市值。

b)沪港深科技指数历史表现

从历史表现来看,从基日(2014年11月14日)至2021年3月31日,沪港深科技龙头指数累计收益率为180.98%,年化收益率为18.24%,表现大幅优于同期沪深300、创业板指、恒生指数以及H股指数等市场主要宽基指数。该指数历史年化波动率为27.78%,比沪深300指数和恒生指数略大,与中证500接近,小于创业板指。综合波动性和收益率,沪港深科技龙头指数的历史夏普比为0.60,同样大幅优于市场主要宽基指数,其超越市场的表现十分显著。

表:与市场主要宽基指数收益对比

资料来源:Wind,统计区间为2014年11月14日至2021年3月31日。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收益,基金投资有风险。

图:各指数历史累计收益走势图

资料来源:Wind,统计区间为2014年11月14日至2021年3月31日。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收益,基金投资有风险。

风险提示:本资料仅作参考,不构成任何业务的宣传推介材料、投资建议或保证,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西方的科技革命,中美科技对比给我们的启示

美国的强国之路对中国有什么启示?

美国是当今世界霸主,与美国作对是不行的,你们可以看一看与美国作对的国家的下场,最强大的苏联,米洛舍维奇,奥马尔,萨达姆,还有卡斯特罗他们不是什么英雄,而是祸国殃民的败类,由于他们一时的冲动,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的灾难,本人的意愿是与美国合作,可以得到巨大的好处,我的想法大家都无法接受,我甚至想加入北约,其实美国不想中国成为美国的潜在敌人,谁想要敌人呀,美国想要的是盟国,我们如果加入北约,北约的力量就会大增。更有翻天覆地的本领了。这是中国一条最快的强国之路。

西方的科技革命,中美科技对比给我们的启示

美国崛起对中国启示 送50分!!!

美国崛起之路对中国的启示 ——对美国历史上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之争的思考 自从资本主义降生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之争始终是各国不同政治经济派别分歧的重要成份。随着时代的变迁,一国可能从主张自由贸易转向贸易保护,也可能从贸易保护转向自由贸易。一般来,在国际经济危机时期,贸易保护的声音往往抬头;而在繁荣时期,自由贸易又容易成为潮流。对于强国来说,自 由贸易是占领弱国市场,打败弱国企业的旗帜;对于弱国来说,贸易保护是抵御市场强权,发展民族工业的盾牌。当一国从弱变强时,它就会开始赞同自由贸易;反之,当一国由强变弱时,它又会回到贸易保护主义路线上去。可以说,美国的历史就是根据本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力量强弱交替运用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两种主张的历史,而美国也正是因此才从一个殖民地国家变为世界第一流的强国。不仅如此,由于英国力图保持世界工场的地位,美国运用贸易保护手段曾遇到很大的阻力。如果不是英国炮舰调动了美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激情,美国很难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如果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也许今天的美国也许就如同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一样,徒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却仍受发达工业国的控制和掠夺,仍然贫穷落后。因此,对于今天追求强大的中国来说,破解南北美洲不同历史命运的奥秘,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一、禁运催生了美国制造业 1781年10月,英军将领康沃利斯于约克敦投降。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但是独立战争的胜利并没有自然而然地带来繁荣和发展。独立战争期间,由于对英贸易的滞阻,北美的制造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从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看则仍远落后于英国。战争结束后,英国利用自身强大的制造业和商业优势,一方面对美国的出口实施严厉的商业限制,包括禁止美国货进入西印度群岛;另一方面则向美国大量倾销英国货。独立前夕,北美平均每年运往英国的生铁为3929吨,1791年下降为797吨[1]。烟草、稻米、蓝靛等大宗农产品的出口也大幅度下降,由此带累商业和航海业停滞,造船业衰落。据统计,从1784年到1786年,美国从英国进口的货物总值约为760万英镑,而同期美国向英国出口则仅为249万英镑,逆差高达521万英镑[2]。出口萎缩、市场缩小,使价格大幅下跌,商人、农场主纷纷破产,债务链条破裂,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许多地方爆发了农民起义,最著名是的谢司起义[3]。在美国史上,1781年至1789年被称为“危机时期”[4]。从竞争的观点来看,其实质是英国挟裹着其市场竞争的强者优势对新独立的弱小的美国进行打击,以经济殖民来代替政治、军事殖民。 危机给美国上层社会带来了广泛的冲击,“美国向何处去”一时成为报纸和小册子所讨论的焦点。在一片喧嚣声中,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两大声音至今仍清晰可辨。推崇自由贸易多为南部大种植园主、北部大商人。在危机时期,南部大种植园主兼并了大量小农的土地,巩固了竞争地位,他们虽然对英国限制出口不满,却得益于优质廉价的工业品。因此他们主张自由贸易,一方面要求英国取消出口限制,另一方面试图摆脱英国的商业垄断,开拓南欧、北欧市场及其他全球市场,同时则加快向西部扩张,将西部广袤的土地变为农产品的生产基地,以增强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北部大商人也主张自由贸易,因为他们的利益来自对外贸易的扩大,无论进出口是否出现逆差,只要贸易总额上升,就少不了他们的利润。主张贸易保护者成份比较复杂,既有保卫独立战争成果的爱国主义成份,又有在谢司起义前巩固统治秩序的成份,既有受英国打击最沉重的广大小农,又有为数不多的制造业主。由于当时主要矛盾是抵制英国的经济侵略,因此,主张增强联邦政府力量、加强贸易保护的代表,财政部长汉密尔顿事实上控制了政府决策。汉密尔顿认为英国的力量来源在于制造业,因此美国必须重视制造业的发展。而要发展制造业,则必须有政府保护。他指出需要政府保护的三个理由,一,外国政府对制造业有保护和奖励;二,农业国居民出于习惯往往不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熟悉的职业;三,制造业国在技术、资金、市场方面已经具有优势,这就使“最新建立制造业的国家与制造业已成熟的国家在平等条件下进行竞争,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行的。”[5] 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美国社会经济结构由依附于英国的种植园主和大商人主导,故汉密尔顿主张中唯一落实的是加强了联邦政府权力,建立了财政税收制度,恢复了公共信用,顺利发行了新国债,使联邦政府不再有名无实。然而汉密尔顿所珍视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却未得到推行,1789年的的关税法案规定进口税率仅为9%,远不足以保护新生的制造业。英国知道自己的竞争优势所在,一开始就禁止机器和技术以及技术人员外流。由于西部土地的吸引,美国工人的工资平均又比英国高1/3到1/2。加以英国企业主资金雄厚,有现成的销售网络等因素,使美国制造业举步维艰。1801年的326家股份公司中,只有8家投资于制造业,仅占总数的2.4%[6]。 如果照此发展下去,美国很难摆脱后来中南美洲各国的命运,成为欧洲工业国的附庸。因为主宰着独立后美国社会的是大农场主和大商人,他们都从依附地位中获益。发展制造业的每一个重大措施都与这个既得利益集团相抵触,征收高关税首先种植园主要花更多的钱购买欧洲的工业消费品,如果对方实施报复性措施,则还会连带出口下降,价格下跌,收入减少。在这种社会经济结构中,资源越丰富就越可以依赖开发资源来获取收益,就越缺乏发展制造业的动力——相比之下,岛国日本只能靠发展制造业。杰斐逊的自由贸易主义和农业国之梦,正是建立在对美国丰富资源的依赖上。这个甜美、舒适的梦完全有可能将美国的制造业腻死。 正当美国迷迷糊糊地做着西部农业梦的时候,英国的军舰的炮声把它惊醒了。1807年,英国为与拿破仑作战,炮击美国战舰“切萨皮克号”,强征舰上海员。此举激起了强烈的反英爱国情绪,1807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禁运法案》,禁止一切船只离开美国前往外国港口,意在用中断对英国的农产品供应来教训英国[7]。不料,禁运不仅没能给英国造成伤害(英国可以从世界其他国家进口粮食,本国也生产粮食),反而使美国经济全面瘫痪。禁运充分暴露了美国经济的殖民性和依附性。1807-1808年,美国出口从1.834亿美元下降到2243万美元,下降幅度达88%,进口从1.385亿美元降至5699万美元,下降59%。于是,航海业濒临破产,大批海员失业,北部的大小商人损失惨重,农产品价格不断下跌,小农场主和小业主纷纷破产,工业消费品供应发生严重困难,关税收入急剧减少,财政出现巨额亏空[8]。在强大的压力下,《禁运法案》不得不在1809年初取消。然而,禁运却使国内制造业不再面对国外竞争,工业品价格上涨,制造业利润大增,航海业、对外商业的萧条促使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制造业,从而使美国制造业得到了空前发展,至1810年制造业的生产总值达到1.2亿美元[9]。更重要的是,禁运使美国人初步懂得了制造业对于民族独立和国家强大的重要性,从而为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摆脱经济的依附性带来了第一线光明。但是,就在一部分美国人得出上述结论时,作为权力结构核心的部分大农场主和商人却增强了依附性,更害怕与英国打贸易战。因此,禁运结束刚后,财政部长加勒庭提交国会一份《关于制造业的报告》又被搁置了。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美国单方面终止禁运并没有换来英国的回报,英国继续劫掠美国船只。再加上美国国内西部扩张主义者的鼓动,1812年,美英正式交战。这场战争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和禁运十分相似,对外贸易和航海业陷入长期萧条和停滞,而制造业却飞速发展,对英国霸权构成了真正威胁。战争结束后,英国商人不惜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向北美倾销商品,英国国会和政府则在一旁积极支持,布鲁厄姆勋爵在英国下院称:“为了把美国在战争期间产生的幼稚制造业扼杀在摇篮中,即使在最初的大量出口中受些损失也是值得的。”[10]但英国的如意算盘并没有得逞。这有三方面原因,首先,当时英国的技术还是相对简单、容易掌握、也容易改进的技术,美国制造业在技术上已经并非处于绝对劣势;其次,从规模上看,美国制造业已经有相当实力,而且也得到了国内金融势力的支持;第三,1816年美国颁布了第一个保护关税法案,制造业品的平均税率骤升至25%[11]。此后,直至十九世纪末,贸易保护主义一直是美国的经济政策的基调。 由此可见,1807年禁运和1812年战争实际上是美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没有这两场战争——战争是最极端的保护主义,和由此而来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美国很可能成为另一个巴西,而世界历史的面貌也将大不相同。遗憾的是,许多研究美国史的专家似乎也没有充分注意这一转折点的重大意义。在《新编美国史》中,1807年禁运和1812年战争只占了二页半,而且没有片言只语论及其重要意义。其原因是很耐人寻味的:如果每一个国家最终都能走上资本主义的“康庄大道”,或都必须经过资本主义阶段,那么也就不存在转折问题了,最多只有曲折。 二、内战完成了美国社会结构的质变 摆脱弱者地位的历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斗争和曲折。由于当时英国的强 者地位并非象今天的美国那样突出,它先是没能阻止美国独立,后是没能在1812年战争 中重新占领美国(由于英国顾虑欧洲大陆重启战争),继又没能在战后搞垮美国经济。 但这并不等于英国、法国等欧洲强国就此承认美国的崛起,而是在继续伺机压制美国。 就美国国内而言,从原有的殖民地型社会经济结构,向以制造业集团为中心的自主 型社会经济结构转变,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冲突和斗争。大商人集团、航海集团、南 部种植园主和北部制造业集团之间,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之间的矛盾仍然时起时伏,构 成了地方主义与国家主义(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奴隶制和废奴主义,新申请州是否 向奴隶制开放,以及民主党与共和党斗争等诸多重大矛盾的核心。渐渐地这对矛盾统摄 了国内的各种矛盾,冲突从经济领域延伸到政治、文化、宗教等领域,社会情绪越来越 激动,直至爆发南北战争[12]。 事实上,尽管通过禁运和1812年战争确立了关税保护原则,美国工业一时间还很弱 小。在1820年以前,作为工业化最重要的部门的炼铁业,其铁产量比殖民地时间还少。 铁矿的开采、冶炼和铁器业完全被英国所主之宰。第一个真正对炼铁工业起到保护作用 的关税是1824年的关税,其后是1828年的关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初,自由贸易集团控 制了政权,降低了关税,炼铁业生产很快就停滞、滑坡;1842年参议院决议恢复高关税 ,铁产量又直线上升。如此,自由贸易路线和贸易保护路线反复斗争,炼铁业也反复涨 落,直至林肯上台,把关税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从而最终建立起了强大的钢铁业。 总的来说,关税的争夺战越来越对贸易保护主义者有利,主张自由贸易的南部种植 园主、北部进出口商和航海集团则满腹牢骚。北部进出口商业利益的代言人如马萨诸塞 州的丹尼尔·韦伯斯特始终反对高关税,南部则把1828年的高关税称为“可憎的税率” ,特别是南卡罗来纳州。为了反对高关税,南卡罗来纳州不惜脱离联邦。为此,它提出 了宪法“公约论”,即认为州创立了联邦,当中央政府的决定不符合州的意愿时,州有 权作出自己的决定。1832年7月,在自由贸易者的强大压力下,国会通过了新关税法案, 比1828年的关税有所下调,但仍不能满足南卡罗来纳州的要求。同年11月,南卡罗来纳 州召开州代表大会,宣布国会通过的关税法无效。如联邦政府采取强制措施,则南卡罗 来纳州将脱离联邦。面临联邦分裂的形势,国会不得不再次通过妥协性法案,扩大免税 商品种类[13]。 妥协是达成了,但矛盾并未解决。自由贸易者和贸易保护主义者在一次次的较量中 慢慢廓清了阵营,形成了以南部种植园主为核心和以北部制造业集团为核心的两大派别 。在世界范围的废奴主义运动的推动下,这两大派别的斗争又进一步激化为蓄奴州和自 由州的斗争。这两大派别都希望控制参众两院、政府和最高法院。由于各州的参议员人 数相等,而南北两派所控制的州数相等,两派力量在参议员势均力敌。这时如果新加入 的州是蓄奴州,则该南部就能控制参议院。因此,一个又一个新开发地区被批准为新州 之日,也就是两大派别一次次较量之时。每一次,出于维护联邦的考虑,双方都达成了 妥协,如1820年的1820年的《密苏里妥协》,《1850年妥协》等。《1850年妥协》中, 北方限制了奴隶制的扩张,同时也向南方承诺了严厉的《缉奴法》,从而维护了脆弱的 南北政治均势。但每一次妥协都酝酿着矛盾的进一步激化,《1850年妥协》被称为“火 山口上的壶盖”[14]。此后,南北双方斗争的火药味越来越浓,在1854年堪萨斯州问题 上,两大派别发生了武装冲突。这是南北战争的前奏。 时间的推移有利于北部制造业集团。尽管南方的棉花出口还占到美国总出口的一半 以上,但北部工业品的出口也在迅速增长,这就使原先作为依附于发达工业国的北部买 办商人和航海集团逐渐疏远南部,转而依附于北部制造业集团。其明显的标志是北部民 主党人的领袖斯蒂芬·道格拉斯,他原先属于自由贸易派,和南部种植园主有共同的基 本主张,代表北部买办商人集团的利益。在1854年堪萨斯州是否以蓄奴州加入联邦的问 题上,他开始反对当时的民主党总统詹姆斯·布坎南,主张将维护奴隶制的堪萨斯州《 利康普顿宪法》交人民表决,1858年堪萨斯居民投票否决了这一宪法,并最终于内战前 夕作为自由州加入联邦。内战爆发后,道格拉斯本人匆匆赶往白宫,表示坚决支持共和 党,打败南部集团[15]。道格拉斯和他所代表的北部买办商人集团的转变从政治上奠定 了南部失败的基础,这实际上是美国从依附型社会结构向自主型社会结构转变的最后一 个重要转折。 从美国社会内部摆脱依附性的意义上说,南北战争是独立战争的继续。不仅如此, 战时外交格局也充分说明了南北战争既是内战,又是外战,是从英法强国的统治体系中 彻底解放出来的外战。英、法等欧洲大国都站在南方一边。英国自称为中立国,把南方 称为交战国,实际上承认了南方政权,使英国成为南方的军火供应基地。英国帮助南方 制造的铁甲撞角舰对北方海军构成重大威胁,其中“亚拉巴马”号在22个月里连续摧毁 和捕获了60艘北部舰船。不仅如此,英国甚至企图寻畔直接参战。当北部战舰在英国“ 特伦特”号上截获了南部同盟的两名使节后,英国要求北部立刻释放人员,否则就对美 宣战。面对英国的强硬挑畔,林肯采取了退让政策,使英国失去了宣战借口[16]。法国 则出兵墨西哥,占领墨西哥城,从南部对美国构成威胁[17]。这时如果美国坚持门罗主 义政策,则法国就会和南部结盟,对美国宣战。如果不是林肯和共和党人头脑清醒,缩 小打击对象,则南北战争的结局将难以逆料。 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北部制造集团确立了中央政府的主导权,美国真正成为独立 的大国。共和党吸纳了原买办商业集团,金融集团,并利用西部的广阔土地团结了西部 的小农场主,利用黑人牵制了南部社会的种植园主,将南部的发展纳入到北部工业发展 的进程中,从而开创了一个工业大进军的黄金时代。这个时代是在政策上以高关税为标 志的。到80年代,高关税使联邦国库充裕。1888年民主党曾经试图动摇高关税政策,民 主党参议员罗杰·米尔斯提出了降低关税的法案,却被共和党控制的参议院否决。1890 年,共和党控制的国会通过了《1890年麦金利关税法》,平均税率由38%增至50%。1897 年,共和党人威廉·麦金利入主白宫后,国会通过了《丁利关税法》,其税率又进一步 提高。此后,关税仍不断提高,一直到1930年前夕,还通过了一个高关税法[18]。 高关税有力地保护了美国工业的发展。内战以前,美国还是个农业国。每1美元投入 工业,就有7美元投入农场、牲畜、农业工具和设备,农产品占全部商品生产的一半以上 。就工业结构而言,内战前手工作坊、工场和小企业仍占压倒优势。但内战结束后的不 到半个世纪里,这一切就完全变了。1879年到1884年间,美国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 从1870年到1900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三倍多。1900年时,美国工业总产值约占世 界工业总产值的30%,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19]。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民族工业从幼稚到强大要经历多么漫长和曲折的道路,而且 完全可能永无出头之日。如果认清这一点,那么不难想见,今天世界贸易组织给发展中 国家几年或十几年的所谓幼稚工业保护期,其意义恐怕是死刑——缓期执行。 三、认清中国在竞争中的位置 美国由弱到强的崛起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市场经济的真谛,即市场经济是弱肉强食 的经济。弱者如果不想被强者吃掉,唯一的办法就是认清自己的竞争地位和实力,一方 面深沟壁垒,另一方面找准强者的弱点主动出击,打一场经济上的以弱胜强、由弱到强 的持久战。那么中国在世界市场竞争中究竟处于什么位置呢? 旧中国显然是个弱者。从历史上看,市场经济、股份制、董事会、交易所其实都不 是新鲜事物。最近在北大举办了中国百年证券展,展览表明,中国清末就开始发行股票 ,上海滩的杜月笙等闻人更是身兼多家公司的董事长。但是,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中 国的民族工业无论采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还是股份制、合作制、民营独资, 都无力抵御洋货的倾销和外国企业的竞争。 一战期间,由于英、法、德等欧洲强国忙于战争,美日两国实力还不足以独吞中国 市场,外国向中国销售的商品总值从1914年的56924海关两,减少至1915年的45447海关 两,1916年至1918年都在55500海关两以下,从而给民族工业的发展留出了空间。1895年 至1913年的19年间,民族工业年均新增投资额为633万元,在1914-1949年的六年间,该 项投资额上升为1430万元[20]。其中,棉纱厂、面粉厂尤其兴旺。以绵纱厂为例,战争 使中国棉花输出量减少,而棉纱的进口量减少,造成棉贱纱贵的局面,使棉纱业利润丰 厚,大大地刺激了民族棉纱工业的发展。战争结束后,英、法、德、瑞士等国又卷土重 来,而美国的势力更见强盛,民族工业复遭重创。仍以棉纱业为例,由于战后外资纱厂 倾销绵纱,又兼高价收购棉花,“棉贱纱贵”的局面一改为“棉贵纱贱”,华资企业本 小利薄、技术落后,纷纷被外资企业兼并或被迫破产[21]。二战前后民族工业又一次经 历了类似的命运。二战期间,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经济客观上获得了免受外资威胁的 经济环境,民族工业有了长足进展,不仅数量上增长较快,而且工业结构上也有所改善 。战争结束后,美国工业生产力大量过剩,急于独霸中国市场,和国民党政府签订了一 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最主要、危害最大的是1946年11月4日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条约 》,该条约是集中国近现代史上全面出卖国家主权之大成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22]。 该条约表面上是非常平等的,中国亦可在美国享受美国在中国的待遇,但事实上却成了 美国大量向中国倾销过剩产品的不平等条约。美国商品的价格仅为中国同类商品价格的 三分之一到几十分之一,民族工业根本无法抵挡,纷纷破产。1946年下半年到1947年, 上海、天津、重庆、汉口、广州等地,工厂倒闭达27000余家,到1948年初,天津工厂已 倒闭70-80%[23]。严重的破产、倒闭浪潮使失业剧增,民怨沸腾,加速了国民党的亡覆 。 经过新中国三十多年关起门来的建设,到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已经形成一个独立完 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拥有了世界各大主要高技术产业,如核工业、航空 航天工业、电子工业等。但是,与世界强国相比,我们的工业仍然是弱小,仍不具备可 以敞开大门与巨型跨国竞争的实力。事实上,八十年代的开放是有限度的,关税税率很 高,市场基本逐渐向国外放开,但幅度不大,所引进的外资以中小资本,港澳台资和东 南亚资本为主,对国有民族工业尚未构成大的挑战。正因为如此,虽然八十年代国有企 业也有很多问题,却大多利润丰厚,工人的工资、奖金、福利都得以不断提高。可以说 ,八十年代的成功是在前三十年建设的基础上,保护和开放有机结合的成功。然而,由 于片面地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成功归功于开放,九十年代后,政府几次大幅度降低关 税,巨型跨国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市场,给国有企业为主体的民族工业带来巨大压力。国 有企业竞争不过进口商品和外资企业商品,产品大量积压,生产能力过程,出现大面积 亏损,工人下岗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东北的重工业企业,由于各地大量引进生产设 备和生产线,本国重工业的前景已经岌岌可危。由此可见,虽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和 进出口额都已经不小,但中国还没有强大的民族工业,还没有在世界市场经济海洋里遨 游的大鲨鱼,还没有走完由弱到强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中国真正的国情不是落后, 而是弱小。落后到先进只是个时间问题,弱小到强大却是一场生死博斗,胜利和失败的 可能性都是存在的。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都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但大部分国家却都是市 场竞争的失败者。 顺便说一句,谈到中国的民族工业,必然会首先提出国有工业,因为只有国家才拥 有核工业、航空航天工业、汽车工业、船舶工业、电子工业、兵器工业、重型机械工业 ,这些才是国民经济的骨胳和肌肉。如果这些工业纷纷垮掉,就算服装鞋帽业发达十倍 ,把全世界的业务都揽过来,中国也是弱小国家,只有一堆任人宰割的经济脂肪。 四、警惕市场幼稚病 弱势经济的基本对策是保护主义。然而,由于西方强国一味向我们推销新自由主义 ,别有用心地把中国说成是新的世界强国,我国经济学界的一部分学者曲解了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本意,迷迷糊糊地跟着高唱自由放任的颂歌,一味地认定只有自由竞争才是 中国的出路。这种主张实际上和当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狂热差不多,无非方向变了, 成了跑步进入世界市场,从“左”派幼稚病一变而成为市场幼稚病。 然而,就在里根-撒切尔大力推销新自由主义,大力推销私有化的时候,美国却实 行着大规模赤字政策,这是典型的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政策。当80年代初,当日本质 优价廉的商品潮水般地出现在欧美超级市场货架上时,美国和欧洲在七国财长会议上联 合逼迫日元升值,削弱日元的竞争力,一手制造了日本经济的泡沫化,这是金融时代的 保护主义。可见,发达国家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是从来是两面性的,对自己有利时就推 行,对自己不利时就撇在一边,他们给弱者灌上市场幼稚病的迷魂汤,自己却清醒得很 。八十年代以来,西方七国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贸易保护主义趋势不断加强,贸易日益 向美、日、欧三大区域内收缩,区域间壁垒开始加高。时至岁末年初,美欧之间的香蕉 战,美日之间的钢铁战硝烟正浓。 看来,应该到了给市场幼稚病提个醒的时候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西方的科技革命,中美科技对比给我们的启示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