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个交易日成交额破万亿量化收割A股回望2021⑮

记者 | 刘沥泷

编辑 | 宋烨珺

2021年只剩下了最后一周,截至12月24日,上证指数今年以来上涨4.17%,深圳成指上涨1.66%,创业板指上涨11.15%。

虽然指数波澜不惊,但成交额却表现出众。7月21日开始,沪深两市成交额持续49个交易日维持在万亿元以上,创下A股史上成交破万亿最长纪录。接下来,日均万亿成交额成为常态。截至12月24日,A股今年有146个交易日成交额过万亿。

“量化交易贡献了A股一半的成交”,伴随A股成交额猛上一个台阶和量化私募出众的业绩,市场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一时热出圈。

量化投资对于A股市场究竟意味着什么?

持续放量背后的推手

近年来,A股市场中量化资金规模越来越大,并且依然在高速增长着。

浙商证券研报指出,量化私募基金在今年风格切换较快的市场中规模增速较快,理论上增速快于私募证券管理规模。如果按照下限(私募管理规模46.56%)测算,8月份量化私募的规模约为10260亿元,已经超过了万亿,约占A股总市值的1.1%。

众所周知,北上资金是A股重要的风向标,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6日,陆股通持仓A股的总市值为2.65万亿元,对比之下,已经突破万亿规模的量化资金对A股的影响显然不容小觑。

多位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的投资人士都一致表示,当下,量化投资对A股市场生态确实有着不小的影响。

最为引人热议的是,今年A股成交量显著放大。

这两年来A股市场整体成交额明显有所增加。截至12月24日,今年以来两市成交额站上万亿元的天数一共有146天,而2020年和2019年全年对应的万亿成交的天数分别仅有48天和11天。

图:近三年两市成交额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Wind

那么,A股市场中量化交易究竟占到了多大的比例?

百亿私募聚宽投资的总经理王恒鹏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前段时间“量化占交易50%比例”这个数据很不专业。

据王恒鹏估计,国内大部分百亿量化私募的换手率每日单边已经低于10%,根据国内一万亿量化私募规模计算,实际量化每天大约仅贡献1000亿的单边交易量,占万亿成交量的10%左右,而这个口径在美国是超过60%的。

多位业内人士也一致认为“量化占比50%”的说法过于夸张了,不过在具体的占比上,各方观点也有着不小的分歧。

一位不愿具名的百亿量化私募人士认为,量化交易在A股中的成交占比可能会达到30%左右。不过,他同时表示30%是集中在其中的一些股票,并不是所有的股票都有30%,比如成交额大、波动大、贝塔更大的票,量化资金就做的多一些。

不论实际占比数据究竟如何,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规模日渐强大的量化基金俨然已经成了A股市场博弈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

超短,好难

“最近这一年真的是太难了,不管是题材周期还是情绪周期都轮动得比以前快了太多,接力几乎没办法去做”,超短线投资者白毅将这些变化的原因统统归咎于量化资金搅局。

近年来A股市场的短线环境确实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

以1进2胜率为例,数据显示,近三年以来1进2胜率存在周期性的波动,主要是围绕着一个均值(中枢)来波动,整体而言出现了一个明显下降过程。具体来看,2018年-2019年,其均值(中枢)大致为22%,2020年为18%,到了2021年则变成了15%。

一般来说,1进2胜率的回归周期大致在1到3个月,但2021年下半年以来,其胜率一直在不断降低,从5月份下跌至今,依旧毫无回归迹象,最低胜率仅为8.94%左右。

图:近三年来A股一进二胜率的情况(按10日均线统计)

数据来源:wind

这也意味着,A股市场的接力表现非常差,传统打板策略似乎在逐步失效,这与白毅的说法不谋而合。

界面新闻进一步统计了近三年以来市场大面(指股票大跌)的变化情况,数据显示,近三年里大面数量的阶段性极值是不断创新高的,均值也处于不断拉升状态。其中,2018年-2019年,均值大概在4个左右,2020年-2021年平均值已经到7个左右,2021年9月大面数量更是创出了新高,已经接近16个。

图:近三年市场大面情况统计(按照10日均线统计)

数据来源:wind

也就是说,最近三年以来,A股市场的容错率在不断降低,一旦踩错位置,往往就是几十个点的亏损。

白毅认为,这里面除了市场参与者不断进化以外,程序化交易对市场的影响也占很大因素。由于计算机速度非常快,一旦个股有异动、往下波动不利时,量化交易会疯狂出货,从而导致股票大面的数据剧增。

都是高频交易惹的祸?

谈及这一轮量化私募的大爆发,“高频交易”是一个关键词,也是类似“量化交易贡献A股一半成交”“量化基金无底线薅羊毛”等观点横空出世的导火索。

所谓高频交易,主要是指从那些人们无法利用的极为短暂的市场变化中寻求获利的计算机化交易。

由于影响个股走势的变量非常多,量化投资所使用的消息必须是定量的,相对比较少,而且大多是偏量价的数据。所以一般只能在假定其他类型信息不变的情况下进行预测,这样的话只有在短期内才能更好地保证正确率,这也是量化投资往往追求高频的原因。

随着高频交易规模增加,市场整体成交量不可避免地会被放大。一位百亿量化私募的内部人士坦言,量化本质上赚的都是其他市场参与者的钱,特别是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投资人的钱。

高频交易究竟能为量化基金贡献多少收益?

在厚石天成总经理侯延军看来,最近量化大热,其实大家有些过度解读,尤其是高频策略。他认为,A股市场实行的是T 1制度,这使得所谓的高频也只是一天一次,频率越高的交易,市场容量越小,高频一般情况下能给基金带来10-20%的收益,当然,这和基金持仓股票情况有很大关联,不好一概而论。

玄甲金融CEO林佳义表示,国内高频目前与欧美不一样,只能用高换手来形容,对整体业绩边际贡献占比提升在20%以内。

至于高频交易在量化中的占比如何,国内某百亿量化私募内部人士透露,很有可能达到了80%。

相较于人工而言,计算机往往具有更快的反应速度,能够更加敏锐地识别和利用市场短线交易机会,同时还不会受到主观情绪干扰,在高频交易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白毅指出,高频交易的增加会产生助涨助跌效果,导致个股波动加大,市场轮动节奏加快,从而加大了短线交易难度。

谭先生更是直接表示:“量化投资,特别是高频交易,就是薅散户的羊毛”

不过,在王恒鹏看来,量化策略有很多种因子,其中反转类因子会平抑短期的价格波动,动量类因子会加大短期的波动幅度,但他们都会让股价“更快地到达”“合理定价”。

量化对股市的长期影响是减少无效定价,让股市更有效。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会带来踩踏波动,但模型修复能力也是很强的。美股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此类情况,快速震荡后快速修复。

九坤投资的基金经理王伟也持有类似观点,他称,量化投资增多其实是提高了市场定价效率,抑制了市场无效波动,对市场来讲是个正面的东西。

A股会被量化左右吗?

眼看着量化投资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不仅是白毅这样的超短线投资者,就连张敏等私募老人也不由得担忧,量化投资的上限在哪里?未来A股会被量化投资左右吗?

张敏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现在很多主观私募都已经在尝试拓展量化产品线,后面量化基金的影响力可能会越来越大。

对于未来量化投资的发展前景,王伟认为会是比较光明的,一是监管不断完善,私有信息发挥的余地越来越小,这点毫无疑问对量化有利;二是另类数据行业蓬勃发展,也为量化投资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三是中国理工类人才较多,给量化投资的发展提供了充足人才储备。

侯延军也十分看好国内量化投资的前景。他表示,目前中国市场的量化策略相对丰富,但是相比国外成熟市场还存在一定差距,随着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放宽,衍生品发展,国际接轨等新的阶段,量化投资策略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不过,王伟和侯延军都不认为未来A股会被量化投资所左右。王伟表示量化投资很难一家独大,未来演变成各种模式共存的可能性比较大。侯延军则指出量化投资并不会取代传统类型的投资策略,各策略都有适合自己的市场区间及人群。

与此同时,众所周知的是,规模天花板一直是悬在很多量化私募头顶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早在2019年刚刚晋级百亿规模以后,幻方量化就曾宣布暂停申购,控制规模。

时至今日,封盘拒客在量化圈里早已经不算是新鲜事了。据界面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最近半年里,已经有灵均投资、天演资本、衍复投资、进化论投资、启林投资、金戈量锐、聚宽投资等多家百亿量化私募纷纷宣布封盘拒客。

在这些量化巨头们的封盘公告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了“为了保障现有投资者的利益”。

量化私募规模和业绩真的不能并存吗?在量化人李先生看来这点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各大量化私募对自己的核心策略秘而不宣的原因之一。

王恒鹏也表示,量化交易在市场交易的占比会越来越高,量化策略的超额收益也会越来越低。当此类投资的收益并不优于其他投资品种的时候,这一类的规模占比也会逐步稳定。接下来有更多的投资者会变为量化基金的投资者,但同时意味着行业的平均超额将会降低到个位数,未来会越来越接近美国量化基金的情况。

最后会有二个均衡,一是对于新的量化基金而言,进入的投产比变得鸡肋,行业壁垒逐步提高,逐步不再有新量化基金新兴和崛起;二是对于新投资者而言,量化基金的“红利期”逐步过去,此类投资的性价比不再有“更好吸引力”,量化基金在资产配置的占比会逐步稳定下来。

(文中谭先生、白毅、张敏均为化名)

​叶檀:史上最严“限电”催生新机遇 下一个“化工茅”已启航

文/叶檀 财经 女侠 | 毒舌善心

A股,又打破了一个 历史 记录。

2015年5月8日至7月8日,沪深两市曾连续43个交易日的成交额突破万亿。

而截至2021年9月24日,A股连续46个交易日成交额突破万亿,看起来还能继续创造 历史 。

潮流涌动,股民们期盼多年的大盘重回4000点,期盼证券成为最重要的投资品,这一幕可能已经不远了。

回顾A股这段时间来的表现,破纪录的最大功臣当属周期行业。

钢铁煤炭、有色化工,个个都是风生水起,整个A股甚至一度掀起了“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热潮。

要说原因,离不开疯狂的大宗商品。

在全球经济周期的推波助澜下,大宗商品一路飙涨。大宗的疯涨带动了原材料上游企业产品的涨价,最后传导到了股市上,推动周期行业的股价也跟着上涨。

事实上,这只是表明原因。

中国周期行业最核心的硬逻辑,其实来源于碳中和。

“能耗双控” 这些省为什么要拉闸限电?

很多朋友可能会不解,煤炭钢铁这类传统周期行业的污染普遍偏高,岂不是和碳中和的大方向背道而驰?怎么会受益于碳中和呢?

这里我们必须知道的是,碳中和不可能瞬间实现,能源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逐渐成长的同时,还是需要传统的煤炭、石油等能源来维持能源系统的正常运行。

而钢铁有色等周期行业,只有达到一定环保标准的产能才能留下来,一大批落后产能将被快速淘汰。

周期行业中的上市公司往往都是各自领域的翘楚,随着落后产能的出清,议价能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业绩突飞猛进。

但这加剧了能源和产能矛盾。

8月17日发改委印发《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青海、宁夏、广西、广东、福建、新疆、云南、陕西、江苏9个省(区)上半年能耗强度不降反升,为一级预警,形势严峻。

煤炭是今年涨幅最大的周期品种,从8月中旬开始,动力煤期货价仅1个月时间涨幅高达50%,沿海八省电厂煤炭库存快速下降,可用天数降至仅余10天,库存水平非常危险。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今年我国的用电需求增长超过10%,大大超出了此前预计的6%到7%的需求增长量。

我国的火电发电量占比超过了70%,仍为我国最核心发电类型。 用电量需求的增加,直接导致煤电价格持续走高。

随后,多地出台严厉限电与停产政策,可谓是史上最严。

例如,江西、江苏等地调整用电价格机制,内蒙古、青海等地推行限电政策,陕西、新疆等地提出工业品产量上限,浙江等地安排集中检修等。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8月全国焦煤、粗钢以及水泥产量同比明显回落,铝产量同样出现环比收缩。

化工、电解铝和水泥等高能耗行业首当其冲,价格应声上涨。

“能耗双控”,是近期资本市场的一大热词。理解能耗双控,就能理解近期的一系列举措。

顾名思义, 能耗双控 指的是对能源消耗的总量和强度同时进行控制,具体的措施可体现为 限电、限产。

9月16日,发改委印发《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旨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

“能耗双控”的全面推进,进一步限制了各类周期行业产品的产能,然而由于需求端没有被限制,相关产品的价格再度上涨似乎无可避免。

总得来说,核心逻辑就是碳中和开启全面限产,周期行业的优质产能将赢者通吃。

限电之下有危有机 普通制造业必须升级 新一代“化工茅”蓄势待发

中国制造业必须产业升级,否则就是赔本赚吆喝。

此次拉闸限电,对于一些企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据了解,9月22日,西大门、迎丰股份、ST澄星、晨化股份、天原股份等多家A股上市公司纷纷发布公告,披露关于因限电限产而对公司造成的具体影响。

绍兴市一家印染厂老板说“前一天下午我们染厂还有布在染,应临时要求晚上停产后,只能把缸里的布拉出来。以往限产会提前通知,我们也有时间做准备,而这次太突然了,让人措不及防。”

另有一家印染厂老板说,这个时候生产的针织面料用于秋装,尤其是9月下半旬是订单相对较多的时候,客户会大量进货,而突然停产到月底,将损失百万元订单。

一些企业受到冲击,而另一些企业则受益于能耗双控和产业升级。

危与机并存。

新能源、电网、基础资源头部企业再次受到热捧。

整个周期行业中,钢铁、煤炭、有色等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而石油及石油化工行业相对被忽视。

石油化工作为典型的高耗能行业,国家对于新项目的审批非常严格,现有的优质产能显得愈发稀缺。

而放眼整个产业链,有那么一家公司, 拥有两种全球规模最大的产能,并且还在悄然扩产,力争成为另一个“化工茅”。

这就是和万华化学同样来自山东的 齐翔腾达。

齐翔腾达成立于2002年,于2010年5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公司是碳四全产业链龙头,其相关产品产业链是中国碳四产业链中最为全面的企业。

碳四,是石油化工产品的一种,这类产品的化学分子式中都包含四个碳原子。

2021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7.5亿元,同比增长79.1%;归母净利润14.7亿元,同比增长208.9%, 直接超过了去年全年水平。

在转型期,有些企业是能够掌握机会、逆势成长的,这要归功于超前的布局,消除原材料波动的能力。不抱怨,一心干。

齐翔属于布局比较早的。

报告期内,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主要因为:

2021年上半年,公司甲乙酮和顺酐毛利分别为3亿元和8.22亿元,两者占到总毛利的45.6%。 其他化工类业务毛利为11.03亿元,同比增长1010.91%,占总毛利的比例为44.84%,同比增长35.32个百分点。

这个其他化工类业务大概率就是公司已经全部投产的丁腈胶乳项目和MMA项目了。

2021年上半年,公司综合毛利率为13.95%,同比提升3.4个百分点,呈现出持续上升趋势,主要系丁腈胶乳项目、MMA项目建成投产和主要产品价格上涨所致。

净利率方面,上半年齐翔腾达也是创出近六年来新高 ,达到8.63%,同比增长3.53个百分点,体现出了公司较强的费用管控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ROE经过下滑之后保持稳定改善。

2015年,公司ROE只有4%,之后ROE中枢水平持续提升,近几年ROE水平稳定保持在10%左右, 2021年上半年年化ROE提升至28.43%,创10年来的 历史 新高。

能源和产业双转型之下 哪些企业值得期待?

在能耗双控的挑战下,引领转型的头部企业,才是真正的顶梁柱。

以齐翔腾达为例,公司所处行业为石油化工行业,属于周期性行业,会受到下游需求的周期波动影响以及产能供给周期性增加的冲击,其阶段性盈利水平也会受到上游原材料(和原油价格高度相关)的影响。

在行业需求较好的情况下,很容易带来高成本产能的扩产和新产能的扩张,从而影响未来的供需态势。加上产品运输半径较大,不同区域甚至国外的企业都会对行业供需产生影响。

从过去数据看,生产同类产品的公司受周期波动影响,毛利率波动较大, 但这家公司毛利率水平始终保持相对的稳定,且保持稳定的改善向上。

为什么公司在同行业中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地理位置带来的产品成本优势。

一般来说,设厂有三种原则:

2、规模经济优势。

目前公司拥有全球最大的单套甲乙酮装置,设计产能18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50%以上;已建成20万吨/年产能的顺酐装置,其业务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占国内出口份额的50%以上。

2021年6月,公司公告将新建8万吨甲乙酮产线,投产后甲乙酮产能增长超过40%。2021年3月,公告计划新建20万吨顺酐新产能,建成投产后产能增长100%,公司基础业务规模优势将进一步扩大。

公司作为甲乙酮、顺酐的全球龙头企业,在全世界的甲乙酮和顺酐市场具有较强的话语权。 相较于其他规模较小的甲乙酮、顺酐厂商而言,公司具有较强的规模效益、议价能力。

另外,公司新建的20万吨/年丁腈胶乳装置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丁腈胶乳装置,通过不断改进工艺技术,使得公司成为国内最具竞争优势的生产商。

20万吨/年MMA装置的建成投产,标志着公司在新材料领域的重大突破,也更加巩固了公司的行业龙头地位。

3、产业链延伸较长,抵御市场波动风险能力较强。

公司产业链是以碳四原料为主要原材料加工方向,碳四下游产品包括甲乙酮、丁二烯、异壬醇、甲基叔丁基醚、叔丁醇、顺酐、异辛烷等产品,几乎涵盖了碳四深加工领域下游主流加工方向。

产业链延伸较长,产品精细化率较普通碳四深加工企业明显提升,并且终端产品下游应用领域存在差异,抵御市场波动风险能力较强。

另一方面,近几年顺酐下游应用不断开发,需求总量也在逐步增长。随着国内“限塑令”的逐步实施,生产PBS,PBAT等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厂商日渐增多,这将极大地带动上游原料顺酐需求的增长。

从拟在建项目产业来看,公司正在由碳四产业逐渐向碳三产业拓展,预计未来会在轻烃深加工领域出现较大力度和宽度。

从产能上看,公司现有甲乙酮、顺酐、丁腈胶乳、MMA产能合计78万吨。当拟在建项目全部投产后,齐翔腾达所有产品的产能合计预计将达到206万吨,将达到原有产能260%。

考虑到行业的景气度,顺酐、甲乙酮等产品量价齐升,叠加未来一年内新产能的陆续投产,或许有望再造一个齐翔腾达。

全面推进碳中和、碳达峰,是国家的需要,也是人类生存的需要。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落实产能的淘汰已经不可逆,新的产能发展是大势所趋。

我们期待各种各样的茅,这意味着中国市场压舱石将越来越多。

钢铁茅,毫无疑问是宝武集团,医药茅,让人联想到恒瑞等公司,“化工茅”时,大家往往会先想到万华化学。

而在细分领域,又有一家公司在挑战化工茅的位置,这样的变化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值得期待。

— END —

146个交易日成交额破万亿量化收割A股回望2021⑮

A股成交量连续破万亿,为何会“有量无价”呢?

A股上证指数始终都是保持一个区间震荡,总体运行在200个点的空间已经折腾有一段周期了。A股成交量持续放大,连续突破万元成交,已经达到上一轮牛市的量能,但让人费解的事A股会出现万亿量来了,价起不来呢?

其实股民投资者都会懂一个道理,股市就是一个资本市场,完全都是靠资金在运转的,不管是涨是跌,背后都是由资金来推动的。而A股市场量起来了,已经连续28个交易日破万亿,就昨日周五A股沪深两市达到1.34万亿,而股市并没有波动,全天维持弱势整理,并没有赚钱效应,反而大部分个股下跌,提高亏钱效应。

至于A股成交量起来了,但价没有起来,不管是大盘指数还是个股的股价都涨不动?为什么会出现“量价背离”的现象呢?其实造成A股万亿成交量都无法涨起来的真正原因有以下两个。

原因一:因为新股发行数量太多,新股发行速度太快了,这是A股当前最大的病根,也是A股市场始终涨不起来的最大不利因素。

近几年A股市场新股已经成常态化,平均下来平均每个交易日都是有新股发行;随着新股数量的快速增加,会对二级市场造成重大负面影响。

比如发行一只新股就会从股市抽离一些资金,同时也给二级市场增加暴雷的风险,最可悲的是给A股新增一台散户收割机,有多少散户的钱就是给新股发行圈走的。

要知道上一轮牛市A股市场股票数量只有2600多家,时隔几年后A股股票数量已经达到4400家了,股票数量已经同比之前为增加1800多只股票,随着股票数量增加,需要的成交量也是会增加的,才能支撑股市。

所以按此进行推算,现在A股4400家股票成交量破万亿,也就是相当于上一轮牛市的7000亿左右的成交量,7000多亿的成交量还无法支撑A股走牛;当下A股随着股票数量增加,最起码要达到1.8万亿~2万亿的量才能支撑并刺激A股上涨,所以这是A股28个交易日破万亿,始终无法支撑A股上涨的最大根源。

原因二:因为A股破万亿的量并非是来自场外资金的增量资金,而且通过大权重板块贡献出来了,说白了就是这些成交量都是由于在底部筹码发生交换提高的。

比如A股一直都是提倡价值回归,让优质股票体现它的价值,从而近些年A股市场白马股都飞天了,各大机构扎堆炒作优质白马股。随着这些股票已经涨天上了,监管层意识到这样炒作太疯狂了,必须要去估值,把抱团资金打散,从而抱团股全面熄火了。

随着抱团股熄火,已经严重被低估的金融股和周期股成为超大资金焦点,金融股和周期股得到超大资金的青睐。前期哪些抱团资金开始调仓换股,从抱团股逢高套现,随后把资金又低吸进入金融和周期股潜伏。

这些超大资金一卖一买,1元的量变成2元的成交量,A股总体成交量必然会出现明显的放大,这就是为何近期A股成交量持续破万亿,但股市却涨不起来的第二大因素。

综合通过上面分析得知,A股虽然连续二十几个交易日破万亿,只能说这些量是虚的,量能来自新股贡献和抱团股资金对倒贡献的,也是由于新股发行太多,以及超大资金还在吸筹等因素导致A股起不来,出现量价背离的行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146个交易日成交额破万亿量化收割A股回望2021⑮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