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破产之日经济解析「中国疫情快放开了」

钟江影评

影片简介: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令韩国经济陷入严重危机,外汇储备仅剩下39亿美元的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申请贷款求助,但代价是韩国的经济政策必须接受IMF的干预和监督,为韩国带来了货币贬值、企业破产、公司裁员等一系列惨痛后果。

全国银行的中层韩诗贤作为特别小组组长,发现了国家金融潜藏的危机,提出了质疑,政府高层警醒,面对韩国即将在几周内“破产”的威胁,他们最终选择了放弃中小企业和普通市民。韩诗贤虽然据理力争,当因为拿不出有效的“止血”方法,加上高层默许,导致最后韩国的经济彻底被国际货币组织把控。

尹正学原本是金融机构的职员,他通过数据分析和多年的行业经验推测出韩国的经济必然出现问题。他拉拢到两位以前的客户,让他们买入大量美元,坐等韩币贬值,然后凭借汇率差价,用美元大量买入价格暴跌的房产。尹正学看透了韩国高层的把戏,同时深谙人性之道,在疯狂赚钱的同时,他也流露出了对于金钱和欲望的反感。

小企业老板岬秀,他无法预料什么经济危机,更不懂银行贷款的危险。金融危机山呼海啸般袭来,他的生活和家庭一点一点被卷入了深渊。原料价格因为货币贬值飞速攀升,商店关门,他们的货品断了销路,同时,他们的债务即将到期,下游链条催他们还款,而这时,他们只能贱卖自己的不动产作为抵押,资金链迅速断裂,他们难以维继。在看到原料供应商老板被迫自杀后,他也差点迈出了自毁的脚步,是家人让他鼓足了最后的勇气。

20年过后,97金融风暴的惨状已渐渐被人遗忘,年轻人大多对金融危机不会有感知,但经历过的人依然记忆犹新。韩诗贤依然在研究韩国的经济走势,国家银行感知到了新的危机即将爆发,她被邀请进入研究小组,为新的经济战争做好准备;尹正学摇身一变为经济预言家,学巴菲特,约一次午饭500万韩元,他凭借第一桶金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资本公司,20年后,他坚信危机到来时,政府会估计重施,他暗中观察着经济走势,准备再次书写传奇;而小企业老板岬秀靠着与韩诗贤的亲戚关系,成功贷款,让工厂度过了危机。20年后,当年决定韩国经济命脉的政客踏入商界,成为了资本巨头的话事人,操控者,在信息差面前,在即将到来的新危机前,他们开始各自投入全新的战场中……

《国家破产之日》是崔国熙执导的剧情片,由金惠秀、刘亚仁主演,于2018年11月28日上映。 电影用了一个“韩国式”的角度进入主题,提领全片,选取了3组人物作为社会横切面,以他们的反应,凸显韩国政府面对危机时的“不作为”和阴谋论。影片在韩国NAVER评分为8,电影一上映就打破《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垄断,荣登多日票房冠军,并改写韩国影史上首映票房最高的11月上映电影记录。

说起韩国电影,我们可以联想到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改变国家的电影”。《熔炉》《鬼乡》《辩护人》……既悲情,又热血。这种叙事模式已经构成韩国主旋律电影最有力的论调,每每总能成为票房灵药。但,最近一股新的异动不得不引起关注。它不再是热血电影,而近乎“冷血电影”;它不像在改变国家,而是明目张胆地“做空国家”。更夸张的是,看完,你还忍不住对它鼓掌——《国家破产之日》就是这样的电影。

《国家破产之日》说的是1997年韩国接受IMF援助前一周的真实社会故事。那什么叫做国家破产?就让小编替大家先回顾一下历史——

1997年,金融危机席卷亚洲。韩国大型工业企业接二连三倒闭,前三十家财阀有六家宣告破产,外汇储备跌至38.4亿美元,而当时仅仅两周后要偿还的外债就超过100亿美元。

股市暴跌,货币大幅贬值,失业率狂飙,令韩国成为亚洲四小龙中受创最严重的国家。

1997年12月3日,无法偿还高债的韩国宣布接受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550亿美元的援助。

相当于变相宣告国家破产。

这一天,被韩国人称为继1910年沦为日本殖民地后的第二次“国耻日”。

破产不稀奇。

稀奇的是,破产前的景象,看起来异常地欣欣向荣。

1988年,举办了全民引以为豪的汉城奥运会。

1996年,加入OECD,正式跻身发达国家行列。

到了1997年,韩国国民人均所得维持在1万美元以上。85%的韩国人认为,自己已经是中产阶级了。

实际上呢?春江水暖鸭先知。水一寒,知道得更快——外资最早察觉到了不妙,纷纷撤离。

而此时留给韩国自救的时间,只剩下了一个星期。

历史已经把电影的结局写定,而电影描述出的是,三条不同阶层的坠落轨迹线:

第一条,政府线。韩国银行通货政策小组组长韩时贤,最早预见国家破产的迹象,为了阻止破产而奔走,却受到财政部次长等人想在政权交替之际建立新秩序的利益集团处处阻挠。

第二条,平民线。原本想着扩大工厂规模,入驻大型百货的碗具厂厂长甲秀,签下巨额合同却因为金融危机面临破产倒闭。

第三条,投机分子线。金融公司财经顾问尹正学,因为察觉到韩国金融市场的异常,决定辞职。大举做空国家,扭转个人命运。

三条故事线虽然只是平铺直叙,没有相互交织和碰撞。但即使这样,我们也无法将它视为等闲之辈。作为韩国第一部正面描写IMF时期的电影,《国家破产之日》通过人物刻画反映真实历史、针砭时弊的能力既有套路,也有惊喜。

先让小编说一下投机者–尹正学。

凭借自己敏锐的观察,早早看出了国家即将破产。于是他决定投资一个金融产品。

这个产品,叫国家的“无能”和“无知”。

兑换即将大肆升职的美元、买入低价抛售的房产……然后,在多数人哀嚎时,他狠赚一笔。

当尹正学一行人来到刚刚买下的豪华大房,没想到破产的小企业主在房间里自缢了,尸体还悬挂在房梁上;属下想要报警并让尹正学赶快离开,“我为什么要出去,这里,现在开始就是我的房子了。”

二十年后的当下,尹正学成功地改变了自己阶层。

来到商业之巅,被万人景仰。

一位崇拜者想要邀他进餐,他干脆地把账号递给对方:“午餐500万,晚餐1000万。”

秃鹫般的投机者,只会想方设法去拿走别人的价值。

是不是忍不住对尹正学的无耻和冷血咬牙切齿了?

但导演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

投机者的无耻,只是为了衬托出另一种更大的无耻。

因为尹正学的计划也并非天衣无缝。

正如他的一位投资人指出——

你少说了一步

如果政府介入呢

拿出对策了怎么办呢?

这才是整个事件中最大的变量。

如果政府能够阻止国家破产,那么他们的做空自然也就落空。

而此时的政府在做什么呢?

《国家破产之日》有大量的戏份都在,开会。

每一次开会的结果,都不约而同地,在所有方案中,选择了最坏的一个。

他们的做法,就是不作为。

预警不足,解决措施没有。

出事了,就密封相关事态。

自己不做,就求助外人。

向IMF申请援助。

这种看似懒的“蠢”,其实是坏。

财政局次官的真正目的:就是想借助这次机会,重新划分经济阶层。

MF的过分要求,会导致无数企业破产,人民的生活更加困难;

但他并不在乎。

那些破产的企业,刚好不用再去专门解决;再通过大规模解雇、非正式雇佣员工,减轻政府负担。

出台了相关法律,员工再不能随便抗议、罢工。

一系列改革,都是以权贵为中心的重新洗牌。

制度铺垫好,曾经的财政局次官,二十年后,就摇身一变成了企业的CEO。

为了自己,这些官员们和财阀做了无数肮脏的交易。其实,这样的官员比尹正学这样的人,还要可怕。

尹正学如果是士兵,他们就像下令屠杀的将领。

看似前者沾满了血,但他们,才是吃人不吐骨头的那个幕后主使。

而其实在尹正学和无耻官员的背后,站着一名更加贪婪的吸血鬼,那就是——弱肉强食的国际定律。

IMF的冠冕之词,是扶持各国经济发展;但它和美国财政部,早一起打好了如意算盘。向韩国政府开出了一系列严苛的条件,就是要让韩国经济,成为美国的附庸。

起初,还会盖着遮羞布,但很快他们明白了,在弱者面前根本不需要伪装。在经历过那一代韩国人眼里,IMF是一个让人谈虎色变的字眼。

因为IMF=I’MFired(我被解雇了)。

协定生效的次年,韩国本来就很高的自杀率,又上升了近一半。

你以为这就完了?

并没有。

当国家欠债时,这些食物链定顶层的人,想法居然是—

是老百姓的过度消费和高福利,导致国家垮了。

政府已经勒紧裤腰带,尽了全力了……

看,明明是一场灾难,到最后,缔造者们还能从中大捞一把。

国际金融组织、政府高官、媒体、投机者,组成了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越到上层,越贪婪。

对每个蒙在鼓里的人,疯狂绞杀。

影片中的岬秀,就是一个会被每个人吸食的小老板。

他当然既看不透经济运转的形式,又只能相信媒体宣传。

当时的商业往来中,常使用汇票代替现金,但这种汇票,有没有法律效力,都无人过问。云里雾里的岬秀,就用汇票和超市签订了合同。当经济崩塌,超市关门,债都落在了自己头上。因为还不上债,合伙人遭受了牢狱之灾,自己也面临卖房破产的囧地,岬秀也想到了跳楼自杀,但最终还是不舍妻子和儿女放弃了。

岬秀是幸运的,最终得到了帮助,但更多的小企业主的命运没有那么好。

当时走在韩国的街头,看到有人自杀,大家都懒得下车观看。

难道就没有人站出来拯救国家、拯救人民吗?有的!

全国银行的中层韩诗贤就是这样的人,然而对抗起那条食物链来,她的能力太过杯水车薪:她的据理力争,在上级眼中是意气用事,不识大局;对上级失望后,她和小组私自会见记者,宣告国家的真实状况,可惜第二天没有任何媒体报道。在协商的会场上,竟然只有她一个人在为国家维护权益……

剧末的一幕极具讽刺,当韩诗贤对体制和腐败官员心灰意冷,写下了辞职信下楼回家的时候,岬秀在她的单位门口等着,原来诗贤和岬秀竟然是兄妹,一个天天想拯救国家的人,到头来原来连自己的亲人都无法帮助到,又是多么的讽刺和让人心寒。

“感觉被赐了一杯毒酒。”

这是金大中1997年12月18日当选新一届韩国总统,真正了解到韩国经济实情后,心中唯一的感受。从财政部长林昌烈的介绍中,金大中窥见的是一个几乎亏空的国库。

在他当选当天,整个韩国的外汇储备仅为38.7亿美元,即便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驰援,也无法偿还1月到期的外债。

韩国观众看完此片后都非常激动,” 这是一部比刀枪还要恐怖的经济惊悚片”,” 想到经济危机时的父亲就哭了 “,“这部电影在讲述我们今天的贫富分化、雇佣不安和青年失业问题的根源”,带有强烈民族情绪的韩国人对这场经济浩劫记忆犹新,有经历自然能唤起共情,引发情绪共振。

韩国影人善于用政治层面的黑暗视角来解读一切大型的危机和灾难,这是一个便于深刻挖掘的优点。就这部电影来说,剧情矛盾并没有与金融危机有很紧密的结合,最大程度弱化了金融危机所涉及的专业领域,而更专注于人物塑造以及矛盾的建立,主要聚焦在不同阶层、政界和外界势力之间的角力上。

电影不是让人清楚“国家破产”这样的事情为何会发生,而是警示这依然可能会发生。山雨欲来不觉有风,可能是没抬头望天,也可能楼太多遮了眼。后IMF时代,美帝依然在在国际经济事务上拥有一票否决权,所以别以为地球对面常说的经济制裁与你我无关。上学时经济学讲师曾如是说:现实世界是因,理论模型是果,危机无法预测,那为什么还要学经济?因为它能帮我们与世界和未来建立联系。哪怕足够聪敏有远见,也未必都可以力挽狂澜,化危机为机遇的独善其身者更是凤毛麟角,现实中大部分人都对应剧中小企业主的角色:别听风就是雨,也别被雨困住了就弃伞等雷劈。经济周期循环往复,危机向来隐在其中,未免受制深陷,勿把看似合理等同于理所应当,记得思考,记得怀疑。就像剧中经历过“国家破产”后的小企业主岬秀警告马上就业儿子的话一样:谁都别相信啊,就相信自己!

这部电影的敢,不是那种肤浅的泄愤。

同样的题材,别人可能只会归罪于国际势力,或者几个谋私利的高官……

顺带渲染下危机关头,民族自救的团结和自豪感,应该卖的也不差。

敢,就是不怕自曝家丑。

告诉那些观众,有问题的,更可能是我们自己。

这份自省精神,才是韩国现实题材电影,值得称道的原因。

电影太好,想说的太多,希望读者可以忍受小编的絮絮叨叨,能“坚持”看完。

预知更多引人入胜之电影评论和最新电影推荐,请关注微信号:zhongjiangyingping。原创文章,未经作者同意,严禁转载!(小编:自由的射手座)。

国家破产之日经济解析「中国疫情快放开了」

《国家破产之日》与其他同类悬疑片比有哪些亮点?

我觉得这部电影有以下几个亮点。

首先,透视了当时危机背后发生的事情,聚焦点既有官僚,也有企业主和平民百姓,然后,更加明确的展现了在国家政治和经济之后的国际政治博弈。彻底明白,你的利益只能自己代表,你能相信的必须是你自己搜集到的知识,不能让别人对数据进行处理。这里有很多梗,在特定的语境下可以通用。

韩国让国民相信什么——不一定是事实,相信了基本就要当韭菜。韩国上层不一定站在韩国人的一边,更有可能站在自己团体的一边,而这些人也不一定为韩国普通人的利益着想。

这部影片反应的是现实中韩国的经济政策变迁,在接受IMF的救援之后,韩国经济领域对世界(美国)开放,中小企业机会越来越少,基层民众收入相对降低,大企业越来越肥,表现在数据中,就是生育率迅速下降,到2018年跌破1,平均1个家庭不到1个孩子,之前只有德国合并和苏联解体时出现过。欧洲国家的生育率其实没那么低,而且近年来大部分国家生育率都有所回升,不能简单的说都是黑幕。

国家破产之日经济解析「中国疫情快放开了」

关于此次经济危机

时寒冰的新作“中国怎么办?——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向我们走来了。这可正是一场及时雨啊。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一本泛泛而谈金融危机的普通书籍,它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对危机和危机制造者的揭示可谓是振聋发聩、针针见血。
金融危机的本质是什么?给人们最为重要的经验是什么?它一语中的:是中国过度生产,美国过度消费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模式的矛盾的总爆发。而造成这种模式特点的根本原因就是美元霸权。美元作为全球最主要的储备货币、支付手段、结算工具、价值储藏手段、计价单位可以支配整个货币体系。美国必定会最大限度地利用其“货币特权”攫取铸币税收入,并以此掠夺其他国家的资源,因为它可以无限制地发行,以降低其原有价值。美国经济学家<超级帝国主义>一书的作者迈克尔·赫德森在书中认为,这种用美元霸权不仅剥削穷国,还剥削富国中央银行的帝国主义相对于向穷国投资获得超额利润的帝国主义来说,是超级帝国主义。换句话说,就是滥印钞票,捞取钱财。听上去道理就这么简单明了,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最显明的一个例证就是:从1985年美国签订“广场协议”,美元贬值、日元升值,给日本造成损失就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损失,其程度之烈,可见一斑。
在“全球化经济”的旗帜下,中国过度生产,搞外向型经济。由于其经济发展长期依靠资源,走低工资路线,造成内需严重不足,只得一而再、再而三地进一步寻求外需,再回过头来压低国内工资,形成外需越扩越大,内需越缩越小的恶性循环圈。外需比例过大,势必把主动权交给国外。他们可以挑起国内企业的恶性竞争,获得更低的价。在产业链中,我们处于制造这一最末端,只能听命于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订单规划、运输、零售等前面几端,赚取最小比例的利润。一有风吹草动,比如这次危机,他们就会停止采购,搁置我们的产能,使我们发生经济动荡,进而引发危机。这次危机爆发,外需减弱,造成中国企业存货堆积,产能过剩、工人失业,所有这一切,在内需和外需的关系上,难道不值得我们深刻反省吗?为此,作者在书的末尾响亮地提出了民富国强、启动内需的口号。我们高兴地看到,最近政府已经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民生保障紧急提上议事日程、廉租房等出台、医改方案通过,而将公共产品市场化,销售给居民获取市场收益的无良做法将被停止。
此书另一个不同凡响之处还在于它以铁一般的事实,铁一般的逻辑证实:金融危机不是什么美国金融监管不力,也不是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消费心理习惯不一样,而完完全全是一场精心安排的骗局,其目的就在于骗取全世界人民的财富。为什么鼓励还不起债的穷人买房,在推行房贷过程中,那些加强监管的人为什么反而遭到奚落和羞辱?美国领导人为何一再粉饰和掩盖危机真相?林林总总的疑惑只能得出一个答案:让全世界为美国埋单。始作俑者,正是那个被吹捧为神人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而还不起贷款的穷人只是这场骗局中可怜的道具而已。
危机爆发了,骗局却还在继续。全世界都亏钱了,钱到哪去了?“如果是一场自然灾难,所造成的后果可能是全输,但是如果一场灾难是人为制造的,一定有潜在的大赢家,通常就是危机制造者。”(本书第57页)“通过次级债等方式,把风险与成本转嫁给了全世界,等金融危机过后,人们会发现,全世界对次级债等金融衍生品的购买,不仅帮助美国打造了公共住房体系,而且帮助美国挤压了房地产中的泡沫,还承担了挤压泡沫的绝大部份成本和风险。”(本书第85页)如果人们对“骗局”这一表述还有所疑惑的话,那么作者进一步揭示了美国政府为什么不救雷曼兄弟而救贝尔斯登和AIG的内在原因:无非就是雷曼兄弟身上有着世界各地的拆借资金。而且更可恶的是,明明已经破产,还挣扎了好几个月,拼命借钱,满世界拉人垫背。既如此,为何要救?狼是永远不会把吞到嘴里的肉再吐出来的。
此书再一个不同凡响之处就在于提出了资源为王的口号。钱是什么?无非就是物物交换的中介。美元霸权可以通过滥印钞票,不断贬值,攫取财富。唯有资源,是货真价实的财富。它有二方面的含义:一个是石油、有色金属、煤炭、森林等自然资源;一个是科技人材与知识产品。前一阶段,在危机爆发前以及危机初期,全球通货膨胀,石油涨到什么程度?147美元!现在虽然下降回40美元上下,但这只是暂时的。从长期来看,资源价格总的是不断上升的。其道理很简单,就在于这些资源一是必不可少的;二是不可再生,越用越少,并且很快就用完了。可是长期以来,国外是采购矿山、储存矿产。中国却是贱卖矿产资源。贵州、云南、辽宁金矿被严重贱卖,真是令人扼腕,痛得人心直发颤!为此,作者建议中国企业趁着这次危机,应该低价收购矿产,储备大量商品。
参考资料: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0/200901/67518.html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国家破产之日经济解析「中国疫情快放开了」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