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商人把公司低价卖给外资留001股份分红今公司市值430亿

我国是世界公认的独一无二的“超大市场”,只要能在我们国家有一定国民度的企业,那一定是赚得盆满钵满。因此无数企业老板都将“占领中国市场”作为自己的梦想和奋斗目标。

有这样一个人,他企业生产的产品已经进入了我们中国人的家家户户,代表中国最优秀的同行业质量标准,令外国财团都羡慕不已。

但是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人不解的举动,在这样风光无限之时,他毅然选择将这家受到全国人民好评的企业转让给国外财团。

面对众人的质疑声和骂声,他潇洒挥挥手:“做不下去了为什么还要留呢?”殊不知,这又是他创造另外一段神话的契机。

这个人就是苏泊尔厨具的掌舵人——苏增福。

军人风采 勇敢攀登

苏增福出生在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这是一个很少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地方。苏增福的童年给他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饥饿,家里兄弟姐妹多,苏增福的父母并不是刻意要怠慢哪个孩子,只是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孩子越多意味着家里越困难,经常连吃饭都不能吃饱。

小小的苏增福每天就在自己家的院子琢磨,什么时候才能长大,长大就要去当兵,至少在军队里能吃饱啊!

就在小苏增福的盼望中,他终于到达了可以参军的年龄,1960年他到军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令他高兴的不仅仅是终于摆脱了令人痛苦的饥饿感,而是自己又为家里减轻了一点负担。

在军队里,苏增福训练十分刻苦,各项考核指标都能完美完成,平时的训练任务重,他不但从不懈怠还会积极参加军队的各项业余活动。他的表现被军队的领导看在了眼里,成为了重点培养的对象,在退伍前两年苏增福还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眼看退伍的时间一天比一天近了,但是军队却没有给他安排工作,不过这在苏增福看来并不是什么问题,他当年入伍是不想为家里增添负担,现在退伍他一样不想成为军队的负担。

回到家里后,苏增福的军人履历令人艳羡和佩服,但是仅仅是当过军人,在求职的时候也并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要说苏增福没有后悔,那是不可能的,如果当时在军队里自己学个一技之长,现在找工作也不会这么难了。

在多番打听和面试之后,苏增福进入了陈屿农机厂成为了一名供销员,也就是现在大家所熟知的销售业务员。

对于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苏增福十分珍惜,厂里的工作繁忙,经常需要出差,其他同事有时会找一些借口推脱出差的工作。但是苏增福不一样,他深知自己从军队出来已经不再年轻,没有时间浪费,要多工作多学习业务知识,多经历多长见识。

他的优势就是在军队锻炼出来的优秀意志品质还有作为党员所学习到的坚韧性格,所以就算多累他也没有过推脱过工作。在全国各地常年奔波,挤在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上是常有的事儿。

农机厂的领导对苏增福所做的工作都很认可,还经常在各种大会上号召大家向苏增福学习,渐渐地通过自己刻苦努力地学习和钻研,还有积累的客户和业务知识,苏增福成为了农机厂的厂长。

但是他并没有满足于此,这只是他传奇故事的开始。

不断进步 不断壮大

苏增福任农机厂厂长时,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那些年的苏增福年过40。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从城市吹到了浙江的小县城里,苏增福动起了脑筋。常年走南闯北的他深知现在的中国正在经历着巨变,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是大趋势,是令人热血沸腾的机遇,现在只有企业改革创新才能有新的生命力。

经过对市场的考察和对农机厂自身的探索,苏增福发现压力锅这种新型炊具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作为农机厂,我们有大部分的生产条件,就是差一条生产线。

经过与农机厂研究人员和财务人员缜密的研究分析,他们最终决定投资300万,与著名的锅具大王“沈阳双喜”品牌合作生产压力锅。

“沈阳双喜”对于这次合作并没有太多戒备心,他们认为一个农机厂的产能没有多大,而且压力锅这种产品市场上有很多品牌,让他们贴牌也可以给自己打开更大的知名度,利益会只增不减。

但最后事实证明“沈阳双喜”的想法过于天真了。

农机厂在生产压力锅时就遇到了阻碍,材料供应商纷纷认为这家农机厂是新入行的,没有什么知名度,嫌弃农机厂的体量小不想供货,要求农机厂出双倍甚至更高的价格才肯把原材料供给他们。

苏增福面对困难没有屈服,如果传统材料供应商是这个态度,那么我们就研制更新的材料!他带着研究人员没日没夜地刻苦钻研,终于找到了新的铝材料,避开了原有的材料供应商的掣肘。由于业绩突出,苏增福带领着核心团队组建了玉环县压力锅厂。

随后,“双喜”牌压力锅凭借经久耐用的优秀品质,深得广大消费者的心,销量越来越高,最终引起了“沈阳双喜”的注意。看到“双喜”压力锅挣钱了,“沈阳双喜”竟然眼红到要单方面取消合作关系,合作伙伴的背叛给了“双喜“压力锅一次沉重的打击。

浙江苏泊尔 中国super锅

经过与“沈阳双喜“分崩离析的事情之后,苏增福并没有气馁,他总结了经验和教训,反而更加对未来的市场充满了希望。

在慎重思考和对市场深入的分析之后,他决定创建一家新的企业,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苏泊尔。

苏泊尔的名字一经推出就被大家误认为是进口品牌,其实不然,苏泊尔的名字是由苏增福的儿子苏显泽提议的,借的是英语super的谐音,希望苏泊尔的产品能够超越他人,服务百姓。

苏泊尔刚成立的时候,首先做的就是压力锅,但是市场上压力锅的品牌很多,除了曾经的合作伙伴“沈阳双喜“以外,林林总总的品牌不下几十个,苏泊尔这个刚出生的新品牌完全没有跟别人抗衡的能力。

就在苏增福发愁如何打开市场的时候,国家推出了压力锅的新国标,这让苏增福看到了苏泊尔生存下去的机会。

新国标刚提出的时候,很多大型炊具生产企业提出强烈抗议,他们觉得新国标的要求如果都达到了,那等于给企业大换血,从流水线到原材料都需要调整。

但是这时候的苏泊尔找到了突破口。苏泊尔是新品牌,体量小,大企业怕改革因为会伤筋动骨,苏泊尔不会。于是苏增福与毕业于浙江大学生物系的儿子,联手带领团队率先研制出了符合新国标的压力锅,并迅速进入了市场。

一开始那些大企业还不以为然,觉得由于他们的联合抵抗,新国标即使已经落地国家也不会不管他们死活,真的用新国标卡死他们的老产品。没想到在1995年,国家宣布不符合新国标的压力锅必须退出市场!

国家这一雷霆举措,成就了苏泊尔最初的辉煌。相比较下,当初的竞争对手“沈阳双喜“不得不因为达不到新国标要求,退出了市场。

市场的竞争应该良性发展,但是”沈阳双喜“却故技重施,使用栽赃陷害的手段,诬陷苏泊尔的压力锅产生了爆炸事件。

苏增福生气极了,这可是他和他的团队所有的心血,怎能容忍他人随意诋毁!他选择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刚刚小有成就的苏泊尔。在法庭上,苏增福有理有据地指出了”沈阳双喜“的栽赃行为,最终苏增福赢得了官司,也赢得了消费者的心。

带着消费者的信任,苏增福带领团队继续创新,为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提供了更加实用、先进的厨具。

有些品牌为了争夺市场恶意降价,打价格战,对此苏增福表示:我们国家的消费者虽然对价格很敏感,但是他们都是最明白的消费者,他们知道什么叫物有所值、物超所值,所以当我们将更加优质的产品呈现给消费者的时候,价格战是没有力度的。

在研发团队的努力下,苏泊尔陆续生产出了不粘锅、电磁炉、电压力锅、智能电饭煲等顺应时代和消费者需求的厨具,在几年的积累后,稳坐“厨具一哥“的宝座。

苏泊尔入市 当家人出走

2004年,对苏泊尔来说是重要的一年。那年苏泊尔登陆中小板,成为了中国第一家上市的炊具公司。

可奇怪的是,在超市、商场乃至集市上都顺风顺水的苏泊尔,进了股市却一直萎靡不振,连续好几年都是低迷状态。这引发了众多的讨论,很多人都认为苏泊尔没有什么发展空间了。

苏增福发现,自己无法再给苏泊尔更好地发展,那就应该放手。于是在法国SEB集团抛出橄榄枝的时候,苏增福没有错过良机,而苏泊尔也是因为这个决定,才没有走到穷途末路。

其实在进入股市后,苏增福就发现了苏泊尔后力不足的情况了,他经过分析研究,明白了问题的根本。

他指出:炊具制造业其实本质上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不断上升,我们的生产成本也在逐渐递增,慢慢的亚洲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都会转而选择更加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在这方面我已经没有什么能够拯救苏泊尔的能力了,但是别人也许有。

苏增福认为SEB的强大企业背景和营销能力一定能带领苏泊尔走向更远的地方。在SEB接管苏泊尔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苏泊尔确实过的还不错,这也让苏增福放下了心。但是离开了苏泊尔的苏增福并不愿意就此退休归隐山林,他仅仅保留了0.01%的苏泊尔炊具股份,酝酿着自己的第二次创业计划。

苏泊尔卫浴 苏增福的又一春

苏增福离开苏泊尔的时候已经年逾花甲,家人都不希望他再折腾了,但是他却始终闲不下来。于是他四处跟朋友交流,也去了很多地方考察。最后不锈钢水龙头这个小玩意儿引起了苏增福的注意。

卫浴产品是一片蔚蓝的蓝海。苏增福发现中国卫浴品牌特别烦杂,几乎没有成规模的大型企业。而且由于当时的水龙头都是铜质的,总是会有很多锈水影响人们正常生活使用,很不方便,苏增福决定开拓这个不锈钢水龙头市场。

苏增福这个人就是有一股子韧劲儿。2009年他创立了苏泊尔卫浴,但是没有朋友和家人愿意帮他重新创业,大家都希望他能安度晚年,不想让他“瞎折腾“了。

但是苏增福不肯服气,就像曾经带领农机厂和高压锅厂的研究人员突破难题一样,他还是不急不躁地经过四年研制,做出了令消费者和市场满意的不锈钢水龙头。

到了2012年,苏泊尔卫浴一年能生产600万个不锈钢水龙头,这就意味着有近百万的家庭在使用苏泊尔卫浴的产品。这样的规模让苏增福对苏泊尔卫浴的未来更加充满了信心。

苏泊尔卫浴的团队经过多年的打磨和研究,现在完全掌握了不锈钢水龙头生产的全部流程,也由此成功奠定了苏泊尔卫浴的标杆地位。

1941年生人的苏增福,今年已经81岁高龄了,他现在已经不经常作为一名商人和老板出现在公众视野里。作为一名老人,他精神矍铄,提到商场上的种种,他还是愿意滔滔不绝地谈起那些过往的岁月。

六旬商人把公司低价卖给外资留001股份分红今公司市值430亿

板蓝根创始人徐镜人:身家430亿,工厂宛若宫殿,却不给员工分红

自古以来, 创业者们都是经过大风大浪后才坐稳商业位置的, 他们需要有极敏锐的商业头脑,关注业界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

好的企业离不开一个好的管理者, 如果一个管理者带动不起来这个企业的发展,那么公司的前景是非常不乐观的。

除此之外,还需要一些巧妙的机遇,所谓“天时地利人和”, 在机缘巧遇下,成功的可能性会增加整整一倍。

相信大家小时候都喝过“板蓝根”吧,这种药是颗粒状,不苦,还甜甜的, 是小孩子们必备的良药。

但是生产他的企业扬子江药业却很少有人听闻,据说这家药业是一家民族企业, 他的创始人将工程建立得像一座宫殿一样富丽堂皇。

就这样一家豪华的企业, 却不愿意给员工分红,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板蓝根的创始人叫徐镜人 ,出生于江苏泰州,一开始,那个工厂远没有现在的大,只是一个小小的作坊。

而且当时那个年代,也没有如今的技术发达, 可是说是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 银行也没有贷款的业务。

就连厂子的厂房都是他们凑出来的,设备也是自己动手改造的, 所以说徐镜人的那家小工厂,是正儿八经的白手起家。

在这种条件下,徐镜人也没有放弃, 他自己跑去药厂里学习制药, 每一步都谨慎而为,当时的情况还不许乡镇私下开药厂,但徐镜人将自己的企业改为县办,这才侥幸通过了。

终于在重重磨难下,这间药厂还是开了起来, 还引进了大批毕业生来厂里一起研究, 在年轻血液的带动下,药厂的气息好了很多。

徐镜人当时还上市了一种药,这种药是他专门去制药厂里学了一段时间,在后来和公司员工们的共同研究下才出来的。

直到后来拯救了全公司,让这个企业一下爆红的,也正是这种药, 它就是“板蓝根” ,当时板蓝根刚上市,并没有引起过多的关注,甚至平平无奇。

真正成功却是在一场偶然的机会下,那一年,上 海出现了一种很严重的病——甲型肝炎 ,被感染的人数不胜数。

这种灾难下,徐镜人的板蓝根被推向了大众, 当时的人们听说板蓝根能够治疗 甲型肝炎,所以疯狂的大量购买板蓝根。

徐镜人的企业接到了400多万的订单, 为了赶完这批订单,徐镜人和手下的员工们没日没夜地加班,所有人都没回去过春节,终于在年底供应上了大量的板蓝根。

因此, 徐镜人也获得了“板蓝根大王”的称号, 企业也随着这次病魔的爆发而名声大噪。

徐镜人在那次灾难中并没有得意忘形, 而是更加专注于发展公司的药物, 他认为作为一个民族企业,在药物上面还是得根据中药方面展开。

于是徐镜人开始寻找中药界鼎鼎有名的人物,并向他们学习有关中医方面的知识, 他还以合作的方式将中药能够发扬得更好。

在他不断地 探索 和学习下,终于获得了胃脘胀痛的“胃舒引”—胃苏颗粒, 还引进了许多对身体有益处的中医药新产品。

自古以来,我们都知道中药更适合我们中国人的脾胃, 对身体内的肝肾损伤都比较小,有很好的调理功能。

而徐镜人将中医药带进来发展,有很大程度上都迎合了大众的需求,而且他一直都注重质量的要求,就这样,他的企业不断做大。

多年来,徐镜人一直艰苦地奋斗,拼搏在一线,他一手创办起了 扬子江药业,关于企业,他绝不合资,也不上市,不弄一些不熟悉的产业, 一心一意的做好中医药的发展。

虽然这样的规定让他的企业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是作为一个民族企业, 很好的保护了这个企业的特有文化。

随着企业好的发展,徐镜人的身价也随之上涨,在赚到钱的第一刻, 他将自己的工厂建造成像宫殿一样的外观。

因为外观酷似“故宫”, 很多人都戏称“像是生活在故宫中一样”。 外表都这么的精致好看,更不用提里面的装潢了,在这个药厂上班应该是极为舒服和享受的。

一个好的上班环境,也直接影响了员工们的心情和工作态度 ,不得不说,徐镜人在管理方面确实有一套。

从小作坊起家, 如今的徐镜人身家已高达430亿,而他的企业一年的销量就突破了800亿 ,不得不说,他是一位优秀的企业家,但他也有让人诟病的地方。

虽然扬子江药业没有上市,但是他内部 实行员工持股制度, 每个员工手中都持有一定的股份。

但是,据说公司发展十几年来, 扬子药业的员工只领过几次分红,后来就再也没有提这件事情了。

而且徐镜人还有个规定, 就是员工离职的时候,要将手中的股份卖给公司, 不能单独拿出去。

为此,员工们争议颇大,后来还因为分红这件事闹上了法庭,但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关于徐镜人这一做法, 估计是商人有商人要考虑的利益吧, 事情的真相我们也不知道,所以不评论过多的话语。

还是要多多关注他在商业上面的发展,他能够从一无所有发展到如今的百强企业,这中间他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 他虽然没有创新理念,但是却保护了我国中医药这一传统药物的发展 。

徐镜人真正做到了“ 用心做企业,用心做质量 ”的好企业家,他专注于中医药的发展,一直都在用他特有的方式守护着,尽他最大的能力让中医药不被破坏,这一品质让我们为之动容。

徐镜人从零开始,一步一步通过自身的努力做到如此大的企业,期间他始终保持着不放弃的人生态度, 面对坎坷磨难,他都会坚持不懈的努力拼搏着。

他用实际行动做出了表率,在未来的日子里,在充满荆棘的道路上也不要轻言放弃, 熠熠生辉的生活马上就会到来。

同时也告诉我们,心中只要有梦想,不管前方有多少磨难, 只要勇于克服,终有一天,就会成功,生活一直都有期望。

六旬商人把公司低价卖给外资留001股份分红今公司市值430亿

她曾是流水线工人,31岁创业,55岁身家700亿,公司市值2963亿

2017年12月4日,苹果公司总裁库克发文:

“我们拜访了昆山的合作伙伴。

他们超一流的工厂,将了不起的精良工艺和细思融入Airpods的制造。

董事长王来春女士打造了以人为本的卓越文化,我们很高兴可以跟她合作。”

文中提到的无线耳机,当年作为公司的专攻研发产品,刚开始本交由台湾一家企业代工零件,但其成品做工无法让库克满意。

于是,库克全球遍寻合作厂家,最终选定了王来春。

王来春的工厂以中国刺绣般的精湛手艺,征服了对细节把控苛刻的库克。

库克由此将王来春及其工厂,视为重要合作伙伴及重点扶持企业。

2019年,这家世界超一流的 科技 巨头,为王来春的公司带来346亿元营收,双方签下长期代工合同。

可以说,库克是王来春的贵人。

而在此之前,王来春的第一位贵人,是郭台铭。

甚至有人将王来春称为“女版郭台铭”,把她的工厂叫做“翻版富士康”。

那么,王来春跟这位台湾首富,又有何渊源呢?

2021年4月,在广东汕头举办的“中国女企业家”主题活动现场,王来春谈到小时候的苦日子:

“我从小在家就跟着女性长辈们做手工,当年读书的所有学杂费,都是自己做手工赚钱交的。”

可见,王来春的家境并不富裕。

1967年,她出生于广东汕头澄海区莲下镇槐泽村,上有两位哥哥,一家人靠着三亩薄田过活。

哥哥们长大成人后,就早早辍学外出打工,减轻家庭负担。

王来春在村里念了小学,好不容易勉强上完中学后,也不得不停学务农。

地里的农活永远没有做完的时候,十来岁的王来春就跟在父母身后,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也许是穷人家的孩子特别能忍耐,她那时候没有觉得辛苦。

多年之后,已经事业有成的王来春,反倒对这段日子充满感激:

“我现在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如果没有小时候的经历.

我或许会觉得很苦,也可能坚持不到今天。”

贫困的出身,没能为她提供吃穿不愁的物质条件,却锻炼出她坚韧耐磨的难得品质。

高中毕业后,王来春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

摆在她面前的有两条路:

要么跟村里大多数女孩一样,嫁人、生娃;

要么跟随哥哥的脚步,外出闯荡。

家里人的共同意见,是让她选择第一条路,稳妥而实际。

但王来春深受见过世面的哥哥们的影响,想要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八十年代末,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最早的城市,各地都流传着一句话: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

王来春身处大时代潮流中心,怎能不心动?

于是,她不顾父母的反对,拉着几位同学,从澄海来到了三百多公里外的深圳大都市。

没有高学历做敲门砖,没有硬技术加持,更没有人脉辅助。

王来春的就业选择并不多,只能做些流水线工作。

她进的第一家公司,是位于蛇口的日本三洋。

虽然工种基层,但对于第一次踏进世界领先企业的农村女孩来说,还是大大开了眼界。

1988年,王来春21岁。

在村里大多数女孩子已经当母亲的年纪,她也迎来了改变命运的时刻。

这一年,郭台铭的富士康集团,在深圳建立起第一家工厂——深圳海洋电子插件厂。

工厂贴出告示,招聘第一批女工。

于是,王来春进入了她人生中的第二家公司,也是最后一家别人的公司。

因为11年后,她不再为他人作嫁衣,而是自己开公司做老板。

而此时,她怀着挣大钱的兴奋,成为149名普通女工中的一个。

很快,就引起了乔布斯的注意。

连洗澡也成了危险而尴尬的事情。

因为一间临时搭起的小破屋,虽能遮风挡雨,却挡不住不怀好意之人的偷窥。

最让人难以忍受的还是上班作息问题。

那个年代,电力时常不稳,工厂一会有电,一会没电,极其影响生产。

那厂里是怎么想办法解决的呢?

对老板来说,最简单快速的处理方式,就是把工人当机器,顺着电力来:

来电上工,停电下工。

所以,白天本来该工作的时候,如果停电,那就放假;

反之,晚上本来要休息,如果“不幸”来了电,那么就得起来开工。

因此,王来春和姑娘们,常常要在大半夜一两点被迫紧急集合,睡意惺忪地赶往车间工作。

恶劣的工作环境,残酷的管理模式,让许多二十来岁的女孩子难以忍受,纷纷离开。

车间墙上贴着郭台铭的名言标语:

人没有天生的穷命,仅有你用什么样的心态来磨练自我。

王来春把这句话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咬牙坚持下来。

大浪淘沙,留下的必是真金。

在往后的10年间,她凭借好学肯吃苦的干劲,一步步从普通作业员,升为小组组长、车间主任,直至掌管千人的课长。

王来春实实在在地走上了事业巅峰。

巅峰,往往意味着下坡路的到来。

1998年,王来春31岁,遇到了事业瓶颈。

而这个瓶颈,完全是她自己给自己设的,多少人巴不得身处高位后就颐养天年,但她却不甘心止步于此。

既然在这里已经做到了最高职位,那么想要再高升,就只有另起炉灶,再创辉煌。

于是,王来春离开工作了10年的发家地。

她拿出全部积蓄,和哥哥王来胜合资,在深圳成立全胜加工厂。

之所以选择进入代加工行业,是因为王来春只会做这个。

在工厂的数年时间,她学习和积累到的所有经验,都是基于零部件的加工、管理,熟门熟路。

但创业不是只靠经验丰富,就能成功的。

厂子开起来了,订单从哪来呢?

俗话说得好:天下没有白走的路。

王来春之前十年走过的路,成了她继续前进的垫脚石。

前老板郭台铭将厂里做不完的大量订单,都交给她来做。

坊间曾传闻,王来春一创业,就得遇郭台铭这个大贵人,可见他们关系不一般。

王来春听后,只是坦然自嘲:“这是我作为女企业家,应该承受的。”

那么,事实真是这样吗?

遥想21世纪前后的郭总集团,是不少人梦寐以求的掘金之地。

高工资的金钱诱惑,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前仆后继进厂做工。

其工厂得以越做越大,并以量大、低价的规模效应碾压同行。

与此同时,极具商业眼光的郭台铭,在2000年瞅准时机,将业务切入日渐红火的手机领域,拿下不少国际品牌的代工订单。

很快,就引起了乔布斯的注意。

乔布斯主动找到郭台铭,将经典之作ipone项目交给他。

据说,郭台铭和乔布斯私交非常好,乔布斯还曾给过他一张签名名片。

郭台铭将其锁进保险箱,打算作为传家宝留给儿子。

乔帮主不幸病逝时,郭台铭还是极少数获邀的华人商业领袖之一。

凭借过硬的代工实力,加上良好的合作关系,郭台铭收到的订单源源不绝,在行业中一骑绝尘。

因此,他将做不完的订单交给王来春做,不是无端的施舍,更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而是培养自己的下游代工厂,有钱一起赚,你好我也好。

就这样,王来春自主创业的起步之路,因为有大佬助攻,顺顺当当地赚到了第一桶金。

所以成功,有时是零和博弈,有时又是竞合之力。

正如王来春信奉的郭台铭语录:

大象会跳舞,不是四肢减重了,而是头脑灵活,方向走对了。

比起单打独斗,王来春更懂得利用过往人脉资源,少走歧路,进而弯道超车。

2004年,受金融风暴影响,香港诸多公司纷纷倒闭。

当不少人胆战心惊,生怕受到波及时,王来春抓住抄底机遇。

低价一举收购香港立讯公司,成立起深圳立讯精密,并顺带获得了政策扶持的港资身份。

此后6年时间,前东家的大力支持一如既往:

2007年,王来春工厂有47.73%的订单来自郭氏企业;

2008年,高达56.46%;

2009年,开始缩水至45.38%。

与此同时,郭台铭胞弟控股的富港电子,出资4000万认购立讯400万股,以3.08%的股权,成为公司第三大股东。

算是兄弟俩齐心协力,共同助力王来春做大做强。

2010年9月15日,43岁的王来春率领公司A股上市,身价暴涨至23亿元,一跃跨入中国最富有女性行列。

当时国内媒体纷纷报道:

深圳的上市公司已有一两百家,富豪数不胜数。

但是正宗打工妹出身而创业成功的,却极为罕见,王来春可谓弥补了这一空白。

紧接着,王来春做了一个“忘恩负义”的决策:终止为富士康的代加工业务。

这是翅膀硬了,想单飞?

是的,王来春开始布局自家产品、市场,将重心调整为自主生产连接器。

早在2007年,她就开始研发台式机连接器,成为联想、华硕的供应商。

当2008年金融危机袭来,接单骤然减少的事实,更让她意识到,只为他人代工的严重局限性。

为了不被掣肘,王来春必须走出自己的品牌之路。

2010年,她收购博硕 科技 部分股权,切入索尼、微软供应链;

2011年,斥资1.1亿元,收购台湾企业联滔在昆山的工厂,进入平板电脑连接器产业链;

接着,继续并购科尔通讯,接入华为供应链;

2012年,跨界并购日系 汽车 电子业务;

2013年,收购德国 汽车 精密塑胶件,将宝马、奔驰两大客户收入囊中。

一系列的扩张并收操作,让王来春的产业布局四通八达,被外界冠以“八爪章鱼”的诨名。

多条腿走路,总是更稳些。

在各业内博得一席之地后,王来春开始把目光投向超级大客户——苹果公司。

她的转型灵感来源,还是出自郭老板的教导:

只有与世界一流的大厂做生意、只有紧跟一流客户,才能学到更多,突破自身发展。

2016年,王来春收购靠做耳机发家的苏州美特51%股份,轻松迈入声学领域。

次年,库克大驾光临,王来春将其一举拿下。

本来,库克的耳机项目已经交给别家运作。

但由于对方产量跟不上,残次率太高,一直达不到库克的高水准要求。

多方打听后,找到王来春。

她陪着库克在车间参观考察,面带微笑地向其介绍产线、技术,交谈甚欢。

王来春紧紧把握住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公司上下全力配合。

历时五个月攻坚,将发货周期缩短到3天,良品率接近100%,以实力赢得了信赖和订单。

凭此一项合作,就为王来春带来连续三年的利润增长,总营收3000亿元,使公司在“果链”中成功分得一杯羹。

光是成为供应链的其中一环还不够,王来春有更大的野心。

她要进入内部核心,成为关键一环。

2020年,她以33亿元人民币,收购了纬创公司的两家苹果手机装配厂,羽翼渐丰。

至此,我们盘点一下,距离王来春理想中的核心供应商还有多远?

一直以来,纬创、和硕、富士康,是苹果手机代工商的全球前三位。

王来春早在2010年,就已手握和硕旗下的博硕部分股份。

而今又染指纬创装配厂,意味着她已有足够的实力和渠道,与老东家一决高低。

若以此势头发展下去,王来春的集团,势必成为库克转移产能的第一选择,步入核心中的核心。

一场产业链大洗牌,似乎已有山雨欲来之势。

不止外界看好王来春的未来发展,连被收购方也殷勤示好。

比如纬创,前脚刚把自己的厂子卖给王来春,后脚就买进立讯0.81%的股份,坐等分红。

而郭台铭也大大方方买进其3%股权,夸人也自夸道:

“看,我们工厂出去的一个普通员工,都这么有本事。”

他也许认为:一个高中毕业的流水线女工而已,能翻腾起多大的浪。

但很快,郭总就被现实狠狠上了一课。

2021年,集团实现总营收1541亿元,净利润70.72亿元。

2022年,王来春以700亿元身家。

居于《胡润全球富豪榜》第213位,而郭台铭位列第300位。

这年,她55岁。

大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感慨。

但俗话也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比方说,王来春办事姿态比较软,以特有的女性身份与人交好,愿意让利;

而郭台铭比较霸气,喜欢狼性的扩张。

言下之意,还是认为年轻人狼性不足,稍欠向外拼搏的冲劲。

曾有人参观王来春的工厂后说:

“如果不是看到厂名,会以为这是郭台铭的公司。”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王来春的工厂内,能看到不少郭氏语录。

车间贴的“魔鬼都藏在细节里”;

研发室标的“走出实验室,就没有高 科技 ”;

办公室写的“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再犯同样的错误。”

全是郭台铭的名人名言。

王来春毫不掩饰地说:

“郭总的语言虽然朴实,却蕴含着深邃的内涵。

我经常把他的名言讲解给员工听,让员工感受其文化。”

除此之外,在“狼性”方面,王来春虽不及郭台铭霸道,但仍能见其锋芒。

她先是随和回答各方面都很好,跟内地区别不大,而后画锋一转:

“这边的技术人员很多,但似乎现在的年轻人,都想要钱多事少离家近。”

言下之意,还是认为年轻人狼性不足,稍欠向外拼搏的冲劲。

可见骨子里,还是与郭台铭有相似的上进突破精神。

正如她自己所说:“能与凤凰同飞的,必是俊鸟。”

同是英雄,才会惺惺相惜。

2022年2月,王来春再出新招,宣布与奇瑞集团结盟,进军新能源 汽车 行业。

此消息一出,公司股价再次飙升,当日总市值达到2963亿元。

谁曾想到,王来春这个不起眼的农村辍学女孩,有朝一日,能够成为执掌千亿集团的上市老总呢。

她曾在女企业家分享会上说:

“要把公司的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来奉献。”

也许正是秉承着这一初心,让她在艰难严苛的女工境遇中脱颖而出。

而后一步步以刻苦耐劳的奉献精神,赢得器重和信任。

打拼出自己的事业,创造出人生的辉煌。

有本书上说:生命意味着承担与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

当对付出锱铢必较时,就是拒绝了成功前的磨练,自然不会得到想要的任务奖赏。

急功近利、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我们太知道付出了不一定会有收获。

但似乎更应该记得:没有付出,势必没有收获。

作者:朱小畅&雯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六旬商人把公司低价卖给外资留001股份分红今公司市值430亿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