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日本股市总市值「投资策略专题报告复盘日本1970年代股市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产业结构转型”是日本在 70-80 年代的标签,“科技立国”和“减量经营” 是其中两大抓手。日本在二战之后成功从纺织为主的轻工业,完成钢铁、化工 为代表的重工业经济转型。但随着 70 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塌带来的日元升 值,以及石油危机带来的油价飙升,“来料加工”模式的重工业体系受到严重冲 击,日本被迫进行第二次经济转型。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引导产业升 级:针对传统重工业实施“减量经营”,降低耗能、财务与人力成本;针对新兴 产业提出 “科技立国”的战略口号,重点研发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并且通过提 出不同“产业结构设想”指导资源的合理分配,最终达到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 同时,调整落后传统行业的产能出清。

随着对于重化型产业结构的优化,日本成功在全球产业链中开辟了新领域,并 且在 70-80 年代大滞胀的背景下呈现出的“一枝独秀”的稳定经济增速。经 济结构优化后的日本大幅降低了对化工原材料的依赖,1974 年至 1985 年日本GNP 增加 60%的背景下,原油进口量降低了 30%。虽然期间重化学工业品出 口占比有所增长,但传统的钢铁、化学等资源消耗品占比明显下降,而代之以 微电子、一般机械等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因此在第二次石油危机冲击下, 日本实际 GDP 增速均超过 5%,相对于其他西方国家表现出强劲的增长韧性。

1.1.成也萧何败萧何,重工业进出口贸易为日本带来了高速增长,也带来了 70 年代的经济危机

日本在二战之后的经济快速增长来自于第一次产业结构优化,但过度依赖外部 市场也为此后埋下隐患。以食品和纺服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日本早年的 经济支柱。战后经济修复对于工业物资的需求,促使日本政府向煤炭、钢铁等 基础工业进行政策倾斜。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升,日本也迎来了年均实际 GDP 增速高达 9%的高速发展期。但由于市场限制和资源匮乏,日本当时以“来料 加工”的粗放式重工业为主,经济快速发展但深度依赖外部市场,以原油和铁 矿石为例,1972 年两者的对外依存度均接近 100%,而消费端,船舶、电视机 等产品对出口的依存度也在 50%上下。这也为之后的外部冲击埋下隐患。

70 年代初期开始,日本遭遇一连串外部冲击,日元大幅升值、经济刺激失败、 以及石油危机均倒逼日本不得不进行产业机构调整。1971 年,时任美国总统 尼克松宣布放弃金本位,导致日元出现快速升值,“两头在外”的日本重化工产 业利润因此被大幅挤占。为了应对经济下滑,日本在 1972 年推出“列岛改造 计划”,企图通过大规模的土地开发来弥补需求不足,最终导致银行放贷失控, 通胀抬升。1973 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由于石油占日本当时全部能源消耗的 77.6%,油价的快速上行无疑再度对日本经济施以沉重一击:加工型重工业需 要将产品成本涨价转嫁给下游,但日元升值同时还抑制了出口的需求端。叠加 前期列岛改造计划带来的产能过剩,CPI 加速攀升至 20%上方。为了抑制通胀 压力,日本央行在 73 年上调贴现率 5 次,M2 从 73 年初接近 30%的同比增长 降至至 74 年 10%左右的水平。需求不振叠加流动性收紧,1974 年日本企业倒闭数量达到空前的 11681 家。

此外,国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是日本产业转型的重要驱动。早年日本奉行 “生产第一”的原则,发展重化工业的同时牺牲了生态平衡和自然环境,导致 污染问题日益严重。72 年“四大公害”事件——水俣病、第二水俣病(新潟水 俣病)、四日市哮喘和痛痛病的出现引起日本国内外的重视。日本国民收入在经 历了 50-60 年代经济高速发展后得到了大幅提升,开始逐步改变一直以来“经 济增长居首位”的理念,大众对于生活情趣、自然环境等精神上的追求日益突 出。1973-1985 年服务业年均增速高于同期制造业增速 0.2 个百分点, 1970—1980 年,服务业就业人数比重提高了 8.9 个百分点。

1.2.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开始向“节能化”、“技术化”转型

日本汽车和家电在节能方面的优势获得了全球范围的追捧。日本在节能化方面 的投入使其产品相较于其他国家更具比较优势。例如,以丰田卡罗拉为代表的 日系车,具备油耗低、耐用性强的特点,恰好迎合了当时市场需求的变化。70 年代末期,日本的电子产品也开始崛起,对美出口增速出现显著提升。与此同 时,低技术含量的产业(如纺织机、棉纺织物)逐步褪去日本主要出口产品的 身份。

日本政府还将目光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1973 年后日本政府对电子计算机给 予了大力支持,并在 1976 年通过募集了规模高达 300 亿日元的“超大规模集 成电路补助金”。1978 年,日本出台了“特定机械情报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 鼓励和扶持机械、电子、软件开发三大行业,大量补贴研发资金和给予优惠税 收增产。而后在 1980 年的《产业结构长期设想方案》中又进一步提出“科技 立国”战略,明确以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能源技术为中心的技术革新 做动力,以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为主导产业,通过以软件技术为中心的技术 密集化和智能密集化来促进各部门产品附加价值的提高。

工程师红利和大量的专利进口都是日本产业转型背后的重要驱动。1965 年到1975 年期间,日本大学生人数从 94 万人增长到 174 万人,高等教育人才得到 了将近于翻倍的增长。这也为日本未来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同时日元的升值为进口带来极大的便利,根据《现代日本经济事典》,日本在 1971-1975 年间引进的甲种技术合同有 8368 件,相当于整个 20 世纪 50- 60 年代的总和,其中一半以上来自于美国。

1.3.产业结构转型减缓了第二次石油危机对日本的影响

第二次石油危机对日本的冲击显著小于前一次。1978 年底,两伊战争再度引 发石油价格飙升。相较于第一次石油危机不同的是,日本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中 并没有受到太大的通胀压力。全球 CPI 同比涨幅在 1979-1981 年分别为 7.66%、31.40%、16.64%,而日本的同期 CPI 变化仅为 3.66%、7.81%、 4.78%。

日本经济表现“一枝独秀”的核心原因在于产业结构优化。1985 年,通用机械、 电气机械、运输机械占日本制造业 GDP 的比重分别为 9.99%、14.51%、 11.19%,成为日本制造业占比前四大的行业。然而像纤维、纸浆、化学、石油等 重工业的产业占比相对于 1965 年以来出现明显下降。

2.1. 1973 -1985 年盈利驱动的“转型牛”,日经指数涨幅近 1.5 倍

70-80 年代全球“大滞胀”时代,日本股市却在产业转型的背景下走出了一轮长牛。1973-1975 年受到日元快速升值和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影响,日本股市 也经历了大幅调整,日经指数从 5200 点下跌至 3600 点。1976 年日本开始密 集出台政策引导传统重化工行业“减量经营”去产能,同时对高端精密机械领 域提供补贴、减税等支持,股市开启了超过 10 年的慢牛行情。整体来看,日经 225 指数在 1973 至 1985 年期间的涨幅接近 150%。尤其在第二次石油危机 冲击下,日经 225 的表现显著优于标普 500 等其他代表性指数。

日本股市的长牛主要由盈利驱动。可以明显的看到在 1973-1985 年,只有不 到三分之一的板块涨幅来自于估值拉动,基本面的盈利变化是大部分板块上涨 的主要动力。

从行业 表 现 来 看 ,涨幅 靠 前 的分别为 通信( 1389.85% )、 休 闲 旅 游 ( 320.78% )、 医 药 零 售 ( 300.33% )、 医 疗 保 健 ( 298.80% )、 传 媒 (297.87%);表现靠后的行业分别为基础资源(79.50%)、建材(90.83%)、房地产(95.72%)、消费品及服务(118.21%)、工业品及服务(137.10%)。 从个股层面出发,涨幅前五的个股分别为:日本住友制药、安斯泰来制药、住 友金属矿业、中外制药、村田制作所,涨幅分别为 3520.3%、2473.6%%、 1463.5%%、1133.7%、1119.8%。

2.2. 行情演绎与产业结构变迁密切相关

日本从 1973 年第一次石油冲击前到 1985 年“广场协议”,经历了从粗放型重 化工业到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精密器械为主导的经济结构,期间日本股市也 可根据产业结构变化分成 3 个阶段。

1)1973 年-1974 年末:粗放型重化业晚期。在这个阶段中,日本股市呈现出 单边下跌的趋势。在这期间日本经济经历了通胀、油价、货币的三重上涨,从 而给造船、化纤等传统企业利润和经济造成比较大的压力。1974 年末,日本通 胀压力开始逐步缓解,股市也触底反弹,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阶段的结束。

2)1975 年-1978 年末:粗放型重工业向加工型工业转型期。在此期间,日 本经济逐渐从外部冲击下恢复,同时产业结构转型也开始渐入佳境。传统重工业的成本压力缓解、向汽车和电子等加工型工业的转型,帮助企业实现利润上 的增长,日本股市也走出一轮小牛市。

3)1979 年-1985 年末:从加工型工业向知识密集型转型期。我们认为第二 次石油危机可以再被视为一个转折点,日本展现出了与上一轮冲击不一样的表 现。在此阶段中,“科技立国”战略和强劲的出口对日本股市走牛提供了支撑, 直至“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带来“大放水”,日股从“转型牛”变成了 “水牛”。

2.2.1. 1973 年-1974 年末:日经 225 调整幅度超过 30%,所有行业均负 收益

滞涨的压力下,日本股市一路震荡下行。日经 225 指数从 5207.94 点下跌到 3627.04 点,下跌幅度达到 30.36%。由于列岛改造计划带来的产能过剩和第 一次石油危机带来的物价攀升,企业盈利端受到压力是本轮下跌的主要原因。 可以明显的看到,随着通胀从 71 年开始不断向上爬升,日本股市也开始走出了 下跌趋势。随着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到来,CPI 快速爬升至 20%以上,日本股市 反而是迎来了一波反弹。但是随着 CPI 继续在 20%之上进行高位震荡,日本 股市继续开始掉头向下并且创出 3403.61 点的新低。74 年末,随着油价稳定 在 11.5 美金/桶附近,叠加通胀边际转负的预期,日本股市也开始见底反弹。

所有板块均未获得正收益,化工、通信、基础资源等跌幅相对较小。化工与基 础资源在 PPI 的拉动下,市场表现相对靠前;通信受益于《特定电子工业及特 定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提振,表现也位列前三。此外,偏防御的医疗保 健、食品饮料等板块也在前二分之一列。但与经济相关性较高的金融、房地产 以及能源跌幅较大。尤其能源板块中的大部分企业由于油价上涨叠加国内需求 不足,利润受到大幅挤占。以日经 225 为例,多家油气加工企业在此期间被移 出指数。

个股层面来看,多家化工企业具备显著的超额收益。涨幅前五的个股分别为日 产化学(156.2%)、三井化学(54.5%)、东海碳素(50.4%)、奥林巴斯 (43.6%)、昭和电工(31.6%)。跌幅前五的个股分别为大和证券(-67.3%)、 野村控股(-67.3%)、马自达汽车(-64.7%)、索尼(-61.0%)、美蓓亚三 美(-57.7%)。

2.2.2. 1975 年-1978 年末: 通胀回落,市场触底反弹

随着通胀逐渐回落,股市也开始触底反弹。1975 年 1 月,日本 CPI 指数下降 到 16.8%,这也是过去 12 个月中,日本 CPI 指数首次降至 20%以下。此后 CPI 持续下行,1978 年仅为 3.9%。同期日经 225 指数从 3657.82 点上反弹 到 6001.85 点,涨幅达到 64.08%。

所有板块在此反弹阶段均获得正收益。汽车及零部件、通信等政策扶持领域, 以及代表消费升级的传媒、医疗保健、医药商业板块均表现靠前,基本都获得 了一倍涨幅。石油危机使具备低耗能优势的日本汽车抢占了全球汽车市场,为 汽车及零部件板块带来强劲的基本面支撑。个股层面的表现更能看出产业转型 的线索,涨幅最高的个股中大部分的都是在半导体、计算机、汽车板块。

传统的高耗能企业在“减量经营”的背景下也被资金“抛弃”。川崎汽船、伊藤忠、 日本钢铁公司、三井 E&S 控股、日立造船在此期间表现垫底,幅度分别为41.88%、-39.05%、-22.46%、-13.23%、-13.13%。

2.2.3. 1979 年-1985 年末:股市在二次石油冲击下走出翻倍行情,通信与 金融表现靠前

第二次石油危机再度引发通胀,但市场仍呈现稳步上行态势。1979 年初,全 球油价因地缘因素再次快速上行,导致日本 CPI 也随之攀升至 10%附近。但 股市仅出现两次 10%左右的回调,日经指数从 1979 年的 6001.85 点一路行 至 1985 年 9 月的 12666.95 点,走出翻倍行情。

从个股层面出发,涨幅靠前的 15 家公司都与制药或半导体有关。涨幅前五的 个股分别为:住友金属矿业、可乐丽、日本住友制药、安斯泰来制药、发那科, 涨幅分别为 1871.63%、787.79%、783.00%、753.60%、712.36%。我们 认为全民医保和老龄化推动了当时包括日本住友制药、安斯泰来制药、旭化成、 可乐丽股票的上涨。以日本住友制药和安斯泰来制药为首的公司都是以创新药 为主,而像旭化成和可乐丽为首的公司在当时推出了像人工器官、医疗器械、 牙科材料、隐形眼镜等产品。住友金属矿业、旭成化、三井高科、同和控股等 公司都在 70 到 80 年代中进入半导体领域。

跌幅前五的个股分别为:捷太格特、JGC 控股、COMSYS 控股、日野汽车、 西铁城手表,幅度分别为-27.43%、-25.44%、-18.69%、-17.10%、 1.66%。在此阶段中,由于美日在汽车产业的贸易摩擦,汽车企业表现落后。

3.1.日元升值倒逼日本产业转型,是日股在十年“长牛”的关键

日本原本低附加值的“来料加工”贸易模式在日元升值的倒逼下被迫转型,在 此期间完成了从重工业过度到高端制造、消费服务两大支柱的经济结构。尽管 受到日元升值的压力,日本出口在 1985 年占世界工业品输出总量的 17.9%, 位居第一,汽车、半导体取代钢铁、化工成为日本产品的标签。产业优化同样给股市注入“新鲜血液”,高端制造产业的强劲出口为市场表现带来业绩支撑,企 业盈利修复进一步带来经济复苏,居民消费扩张。因此日元升值与 80 年代的 日股“转型牛”息息相关。

3.2. 回顾当下,上世纪 70-80 年代的日本与现今中国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宏观经济层面,我国已进入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5.5%的经济增速仍然领跑全 球,消费服务业地位快速上升。日本经济经过 60 年代两位数的高速发展之后, 70 年代增速回落至个位数,经济结构也开始改变。比较明显的是,日本人均 GDP 在 1965 年首次突破 1 万美元大关之后,第三产业占比的大幅提升。50 年代流行的三大件-电视机、洗衣机和电冰箱,在 60 年代后变成了新的 3C 产 品:汽车(Car)、彩电(Color TV)和空调(Cooler),航空公司、传媒影视 等领域也相继涌现出代表“新经济”的龙头公司。中国自“四万亿”之后增速下台阶,过往投资驱动的经济结构中消费占比逐步提升。2019 年中国人均 GDP 超过 1 万美元,此后医美、免税、出境游等新消费也开始“百花齐放”。

外资层面,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下,货币升值的中长期趋势也在潜移默化的驱 动我国产业转型。传统意义上来说,人民币升值可以增加境外市场对于人民币 持有的意愿,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扩大提供基础。但升值会牺牲部分出口企业 的利润,尤其是对于价格传导能力较低的低附加值产业来说可能是“灭顶之灾”, 日元升值的经历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与日本 70-80 年代日元因布雷顿森 林体系崩塌被迫快速升值不同,人民币在当下金融逐步的过程中升值可控,短 期对经济结构并不会带来较大冲击,反而能徐徐推进向高附加值产业形态的转 型。

产业层面,环保问题和外部冲击下,传统能源“独大”的态势逐步被清洁能源 打破。70 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迫使日本降低对进口资源的深度依赖,同时经济 快速发展带来的生态破坏也对传统高耗能产业提出改进。日本通过“减量经营” 对造船、化纤等萧条行业进行去产能,秉持节能化方针研发出低耗能汽车,成 功抢占全球市场。中国在 2017 年开启中国版的“减量经营”——供给侧改革,钢铁、电解铝等传统高耗能行业清退大量落后产能。污染防治在十九大报告中 首次被列为“三大攻坚战”,相应的环保限产政策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去年提出 “双碳”目标下,随着油价大幅飙升,中国当前能源结构也在加速向清洁能源 转型。

3.3.从日本“转型牛”看中国股市未来

从日经 225 成分股变化看日本产业变革。日经 225 由日本当时最具代表性的 225 家公司所构成。从日经 225 成分股的变动中,我们也能追寻到日本产业变 革的踪迹。1970-1990 年,日经 225 剔除了诸多素材型重工业的公司,如 Fuji 钢铁、Maruzen 石油、智索化工、三光气船等。同时也加入了许多代表当 时日本产业结构转型方向的公司,比如住友电工、川崎重工、冲电气工、山之 内制药厂、汤浅蓄电池等。这其中不少企业在现依旧是在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新能源、数字经济、专精特新等产业升级领域可能是中长期行情演绎的大方向。回 看日本 70-80 年代的“转型牛”行情,涨幅靠前的公司大部分都是优化升级方向 有关:涨幅靠前的 15 家公司中,有 14 家集中在半导体,医疗,工业器械等领域。 其中也包括不少从其他领域切入的到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公司,例如三井高科从模具 领域切入到 IC 领域;旭成化从化学和纺织领域切入到电子和医疗领域。回到当下 中国,新能源、数字经济、专精特新类似于 80 年代日本举全员之力发展的汽车、 电子。

但技术迭代下,新兴赛道的龙头也有被时代抛弃的风险。同样以日本的半导体产业 为例,1985 年是日本半导体产业最辉煌的一年,全球半导体厂商前 10 名中有半数 来自于日本,市场占有率超过美国,此后美日贸易摩擦开始影响日本半导体产业。 但真正击倒日本半导体的本质上是技术迭代:半导体芯片在摩尔定律下每两年更新 换代,日本半导体由于大量依靠政策引导缺乏自我创新动能。2000 年前后在通产 省主导下,尽管日本半导体开始自救式调整,但曾经的龙头一个个“跌落神坛”。 截止 2012 年,日立、NEC、富士通及三菱电机完全退出半导体市场,当前进入全 球半导体前 10 的日本厂商基本全军覆没。当前日本的“硕果”仅存于半导体设备和材 料两大领域,这也正是日本工匠精神所擅长的,例如半导体材料晶体三极管基本没 有颠覆性创新,比较复合日本“慢工出细活”的生产方式。同样对于半导体设备来说, 其必需的液体材料,如研磨浆等都需要极其细致的工作。

不要忽视传统行业,产业集中度提升和专精特新逻辑下也能走出大机会。日本钢铁 行业在 1973 年石油冲击后被定义为“萧条行业”,由政府引导实施耗能、人员和 财务成本的减量经营。行业从顶峰时期的 50 家企业,经过数次联合、重组,到当 前以新日铁住友金属、日本 JFE 和神户制钢三大钢铁公司为主的格局。日本钢铁行 业的重组不仅着力于产能出清,而更是专注于通过技术升级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 当前三家日本钢铁龙头均是全球大型钢铁集团,冶炼技术代表世界钢铁行业的最高 水平。以神户制钢为例,早在 07 年生产出了世界上最强硬的铝合金,广泛应用于 赛车和航天飞机。虽然在 2017 年以来的供给侧改革中,钢铁、煤炭行业中已诞生 了中国宝武、中国神话这样的全球性龙头,但就高端化产品而言我国仍有很长的路 要走,这也意味着传统行业仍然具有大机会。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1990年日本股市总市值「投资策略专题报告复盘日本1970年代股市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