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鲶鱼进场了A股就有救了

酷玩实验室作品

首发于微信号 酷玩实验室

微信ID:coollabs

最近,证监会放出了一个消息,说是要放开外资公募基金在A股做短线交易。

很多荐股大V立刻来了精神,监管鼓励外资做短线,又是外资还是公募基金,这是利好,慢牛终于又有希望了啊。

为什么要说又呢?

因为过去十几年里,经历了几波牛市与股灾的心惊肉跳,厌倦了机构与散户的相互伤害,面对挣扎在3000点的大盘,A股投资者们盼星星盼月亮,盼着外来和尚能够carryA股来一波美国股市过去持续十年那种繁荣行情,配得上中国经济。

但由于1998年亚太金融危机中,索罗斯们留下的阴影,此前我国法律规定,持股超5%后,外资公募基金买入股票六个月内是不准卖出的,以防外国资本在我国金融市场兴风作浪。

但现在不同了,经过史无前例的中美博弈,监管部门大风大浪见得多了,非但不怕少数外资兴风作浪,而且放开了限制,热烈欢迎外资在看好某只股票时,积极买入卖出,一起建设社会主义。

毕竟,与3000点相爱相杀的A股再垃圾,放眼全球,怎么说也是块价值洼地、避险良港,只要放开门槛限制,就能多放点外资机构进来,既能带来增量资金又提高了机构在市场定价中的话语权,就像引进苹果与特斯拉一样,在散户化的A股发挥“鲇鱼效应”。

最近很多朋友可能和我一样被A股给跌麻了,所以证监会放外资做短线的消息一出,就被解读是利好,心心念念的慢牛有望了。

但A股的真正问题是在散户身上吗?外资机构是“慢牛”到来的风向标吗?怎么样的股市才能配得上中国经济呢?

今天就刨根问底、追根溯源,从历史与宏观角度聊一聊,中国的金融市场到底要走向何方。

【隆重说明一下,本文不构成具体投资建议、行情分析,抛砖引玉,欢迎讨论。】

关于今天A股乱象的成因,有个被广泛认同的总结叫“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这里的畸形指的是市场制度有缺陷与市场环境的不好,比如此前顶格六十万罚款和长期摆看似的退市机制,又比如散户太多喜欢投机,而大股东与机构又各种猫腻,再比如大量业绩好高成长的高新技术企业往往选择美股港股上市……

但是,这里的“后天”说法其实有点强人所难了。

因为对标美股就知道,纽交所起源于1792年24个股票经纪人的自发行为,然后裸奔一百多年后才摸索出证监会,美联储这些监管机构,但还是在1929年、2008年引爆了两次世界危机和无数金融丑闻,每年退市五分之一的企业,最后靠着狂印美元才有了最近十年的长牛。

而你A股1991年才有上交所,何德何能就敢指望短短三十年就摸索出一套成熟制度,拥有一批心智成熟的机构与个人投资者,支撑起十年牛市呢?

要按这个成熟速度,美国股市不来个五十年牛市都算股灾。

所以,所谓“后天不足”的评价,对于还处在婴儿期的A股,实在是时间和沉淀都远远不够。真正的原因还是在于“先天不足”。

而这个“先天不足”说到底就是没搞清股市到底用来干什么。

金融体系有三个基本功能:

首先是动员资金。经济中的剩余资源都分散在社会个体中,一个好的金融体系需要能够把这些资源很好地集中起来。

其次是配置资金,即把这些集中起来的资金有效地配置到经济的各个部门中去,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

最后是分散风险。一个好的金融体系应该能够很好地降低个体所面临的风险,而且做到避免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发生。

这三个功能里,银行主要承担着动员资金的功能,而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股市,最大的作用其实是配置资金,然后是分散风险。

但在三十年前筹建深交所、上交所的时候,即便是亲历者也不知道股票市场建立起来到底做什么用。只知道,作为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一种机制,股市代表着最发达的资本市场,是解决资金问题大杀器。

因为当时中国国际形势急剧恶化,没有了联中抗苏的需求,美国一夜翻脸,中国政治军事局势风云突变,同时经济泡沫与价格闯关失败遭遇严重困难,可以集中起来搞建设的资金非常短缺,特别是中央政府财政,连年赤字,财政部长被调侃连短裤都没了。

而这个没钱又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有些地方有钱而中央没钱,以及政府没钱而民间热钱与泡沫高涨。

地方有钱与中央没钱这件事,可以看看我们之前的《土地财政》节目。

酷玩实验室,赞2870

而政府缺钱民间有钱,则是因为80年代对外出口连年增长,外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以及国企改制给私企井喷创造空间,所以大量资金沉淀在了民间,通货膨胀非常厉害,炒外汇炒古董炒邮票炒家电炒国库券炒房地产,1993年热钱就把海南房价从几百块钱炒到七千一平米。

所以,为了集中资金搞建设,一方面要分税制改革,重塑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权威,这是政府内部的分配。

另一方面,就是从民间吸纳资金配置到关键领域,有两条路:

一是把房地产升值带来的土地收入留给地方政府,逐步搞起了土地财政,让政府引导基础建设,把握地方经济发展方向盘。

另一条路,就是股市了,说白了就是与其让你们在外面炒,不如到盘子里来炒。

80年代末,上海市打算要开发浦东,预算数千亿,中央摸摸空荡荡的口袋,说只能给政策支持,所以才想出了创立股票交易市场的办法。

其实,那会建立股市的条件也根本不成熟。

1989年底,还在上海当市长的朱同志在“康平路”开了上海金融体制改革的会议,向各路金融大佬征求建立股市的意见,主要反对意见就是可以上市的公司屈指可数,而且没有懂资本市场规则的独立会计、律师事务所,没办法为企业外部人员提供可靠的财务分析法律援助。

但考虑到浦东建设发展的需要,就先把这些放到了一边。

1991年,先是深圳民间股票市场乱象丛生,倒逼深交所成立,然后是本着为浦东发展筹集资金的目的,上交所年底也成立了。

A股就这样仓促间诞生了,按照“摸着石头过河”的策略,边走边试,当时想法是不行就关了。

结果是,上交所开业时,挂牌股票的只有八只,还要靠债券撑场面。

难怪参与筹建的原交通银行行长李祥瑞就认为搞上交所,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可后来想关也关不了,因为其他地方发现,既然你上海政府能靠股票市场筹钱,也成了其他苦于国企债务问题的地方政府救命稻草。

由于当时IPO是指标配额制,抓在地方政府手里,90年代,一千多家上市公司基本都是国有企业。1997年,国有股占了总股本的65%,大多数企业国有控股高达70%,行政干预色彩极其浓厚。

地方政府左手给政策,右手拉郎配,帮助国企剥离不良进行重组,然后包装财务数据,带着几十年的欠账打包上市,吸引手上有几个闲钱的先富群体冲入股市为国接盘。

今天来看,这种安排可以说是歪打正着,既吸纳了民间资金控制了通胀局面恶化,又帮助国企负担沉重的中国经济走出了90年代的混乱,但也导致中国资本市场本来就不清晰的角色彻底迷茫、扭曲了。

1992年到1994年的那段时间,是中国证券市场股指震荡波幅最剧烈的时期,上证指数波幅为378%。深圳指数波动幅度也达到162%。

早期的股民对此的记忆,只能用“惊心动魄”和“异常惨烈”来形容。当时的市场上,几乎每一天都有人顷刻暴富,都有人瞬间倾家荡产。时不时市场传出又有人跳楼的消息,听者伤心闻者落泪。

这种投机环境下,一方面出现了银广夏、蓝田为代表的地方代表性国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集中爆发,而且是长期造假、性质恶劣,股民损失还迟迟得不到补偿。

另一方面,一大批恶名昭著的庄家也趁势崛起。

比如号称“A股第一庄”的德隆系唐万新,一开始就是靠低价收购西北国企原始股起家的。

因为国企借上市改制,大量原始股都发给了对股票没概念的职工们,唐万新趁虚而入,收罗大量原始股倒卖给专业炒家,一夜暴富,后来干脆全盘控制三家上市公司原始股和新股,靠大规模非法集资,支撑自己坐庄,不断炒高股价吸引韭菜上钩,在2003年就缔造起了1200亿的金融帝国,最后一夜崩塌,唐万新锒铛入狱,却被后来者视之为偶像。

2001年,经济学家吴敬琏就直接说赌场还有规矩,A股连规矩都没有。

正是因为这种情况,导致主板市场不敢放低对营收与资产的入场门槛,而原本为中小企业、创业公司、科技创新企业准备的深圳创业板开板时间从2000年往后推迟了整整十年。

这期间,中国经济创新属性最强、最需要启动资金支持的就是互联网产业,连带上下游信息技术产业链也基本都选择海外上市,A股股民错过了最有成长性的一批投资优质标的。

后来被寄予厚望的创业板也依旧面临缺乏优质企业的问题,连续爆出暴风集团、乐视网、康得新、康美等等动辄造假百亿的千亿妖股。

当温氏股份一家养猪企业成为创业板一哥后,尴尬的不是温氏,而是监管部门,于是才有了科创板、北交所的重启炉灶。

简单回顾A股年轻的历史,可以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的话来总结: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不清楚中国资本市场究竟向何处去,目标在哪里,彼岸在何处。目标不清、方向不明,制度设计、政策实施缺乏连贯性、一致性,有时甚至相互矛盾,造成了投资者预期紊乱,市场经常出现非正常的大幅波动,外部干预频繁。市场无法对风险进行合理定价,资产价格被严重扭曲。”

一旦价格被严重扭曲,市场的最基本的功能就瘫痪了。

归根到底,是因为A股市场的建立,本身就不是经济活动自然演化出来的,而是中国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出于经济改革与国际博弈资金需求而强行推动的。

这就注定了眼下的A股无法成为美股。

但这并不是问题,因为股市并没有那么高大上。

一直以来,因为英美经济的体量与金融业的影响力,以及文化买办/金融利益群里的长期洗脑,我们被打了一个思想钢印,那就是:

银行代表落后,证券市场才代表发达;信贷是落后,金融衍生品才叫发达;吃存贷差是落后,在资本市场尔虞我诈才叫发达。而且实体经济越发达,就越需要这些所谓发达的金融市场,甚至股市晴雨本身就等同于发达与否。

一旦金融市场出点问题,这个思想钢印就会告诉我们,肯定是我们自己的错,配不上这么现代化、这么发达的金融市场。

实际上,银行主导的金融结构与股市主导的金融结构并没有优劣差别,一个是间接融资,一个是直接融资,关键是适不适合一个国家的经济形态与产业结构。

即便是发达国家,金融体系也不一定是股市为主导。

以股市为核心的金融体系模式,主要是英美在搞,属于直接融资,出资方成为股东,与企业风险共担,适合进行高风险高利润的投资,但缺点是成本高。

因为你要说服陌生人买你股票,得找个媒婆吧,上市前要请投资银行做准备,上市后又要请会计公司定期审计其业务报告。这是看得见的成本,还有一旦上市你就得随时关注股价,不然一不小心被做空然后野蛮收购,搞不好公司控制权都没了,这块隐形代价也很高。

所以,从股市融资比较适合风险特别高、资金需求强烈而且可以垄断暴利的高成长行业。

因为你只要本身风险高,收益大,才能够让股市投资者愿意冲着你的利润来为你分摊风险,享受头带来的长期收益。

当初荷兰人发明股市的时候,为的就是适应高风险、高回报的海洋贸易资金需求。

后来,英国美国通过远洋贸易、海外殖民、金融殖民、科技革命来确定国家产业竞争力是相适应的,所以全盘继承了荷兰金融制度。

因为无论是占住一块殖民地还是开发一项新技术,都是九死一生,而一旦成功都可以拥有一段独享暴利的时刻,IPO的巨额成本也就不成问题了。

而德国日本,社会发达程度,与美国、英国,基本是一个水平的,但这两个国家属于后发赶超型,需要快速复制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所以走的是银行主导型的金融模式,是间接融资。

间接融资只需要和银行打交道,所以成本低,但银行不会给企业分担风险,甚至晴天送伞雨天抽贷,需要企业与银行维持长期合作关系,保持密切合作,往往适用于风险低利润低但资金密集的产业。

德国日本崛起时,如果直接放在完全同等的竞争条件下,企业根本不可能与已经占据技术、市场、资金优势的英美对手抗衡。怎么办?那就只有国家出面了,通过国家控制的银行系统,进行政策保护,集合国内外的资金倾注到需要赶超的重点行业。

德国从普鲁士率领德意志联军打败法国统一国家开始,不断扶持煤炭钢铁化工产业,冲击英国主导的世界秩序;而日本则是从甲午海战获得赔款起步,建立钢铁等基础产业,一步步走上帝国主义的道路。

二战后,德国和日本再次需要追赶,依旧是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特别是大量的中小银行,为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提供稳定、长效的资金支持。

比较德日与英美的金融机构,为的是说明银行与股市,谁先进谁落后,而是各有利弊,只能说谁更适合。

对于中国而言,银行主导的金融结构依旧是主流。

建国后,新中国资本极度匮乏,但劳动力数量庞大,按照正常市场经济思维该搞门槛低的轻工业,慢慢培育工业体系。但内忧外患的局面不允许慢,于是毛主席强力主张优先建立和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的重工业。

于是,以政府的计划体系取代了,市场机制来控制生产要素的配置:

将私有企业国有化;以人民公社的形式将农业生产集体化,建立了城乡二元的体系,全民勒紧裤腰带发展重工业,只为解决冷战环境下的国家生存问题。

这期间,银行被关闭或合并入中国人民银行,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它一直是全国唯一的金融机构,实际相当于政府的钱袋,只负责集中资金搞重大项目建设,等于连银行都不需要。

而当20世纪7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以后,重工业部门基本成型了,虽然不先进,但也齐全,国家安全有了保障,开始反哺轻工业,于是政府采用双轨制进行过渡:

一方面,为原来优先发展领域的国有重工业企业提供暂时的补贴和保护,至今国有银行依旧负责给关系国计民生的国企提供稳定的低息贷款;另一方面,放开了轻工业准入限制,乡镇企业外贸企业迅速崛起,民间中小融资需求越来越旺盛。

这个时候靠行政划拨来调配有限的政府资金明显不够用了,如果无法满足金融需求,就会导致民间集资等等金融乱象。

于是,五家大国有银行、十几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建立,并在各地政府的各种经济特区、工业园区的政策引导下,承担了绝大部分工业融资需要。

后来,在银行体系基础上又有了土地财政,政府通过商品房的土地收入补贴工业用地与企业减税,让企业在优渥政策环境中迅速发展。

其他没有没有直接得到政府扶持的企业,其实也享受到了宏观调控下的廉价经营环境。

比如为了支持工业发展,中国的煤炭价格是被政府压制的,而且铁路优势电气化的,所以整体运费也是压低的。如果煤炭完全按照市场化价格,很多小地方的工业可能就萎缩了。

于是,今天中国企业的投资和生存普遍直接或间接依赖政府的保护、补贴和政府通过垄断租金、高关税、定额限制和信用补贴等方式进行的直接资源配置。

其中,有些企业利用政府资源建立起了足够强大的竞争力,但还有很多企业一直躺在摇篮里。

对于这种现象,按照经济学家林毅夫说法,就是缺乏自生能力。

所谓自生能力是指在一个信息完全透明没有任何壁垒的完全竞争市场创造合理利润的能力。

缺乏自生能力,这话可能不太好听,但的确是事实,就像你不能指望小孩一下地就会走路,更不要说和练了十几年的运动员赛跑,所以面对百年落后,无论是搞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企业发展靠政府用政治力量喂饭并不丢人,甚至是中国赶超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必须的。

八九十年代,中国与苏联东欧国家同时面对经济体系的改革,比起基础更好并实行激进自由化与休克疗法的苏东国家,基础更差的中国,在政府强力主导下选择的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路线成了反面典型,被西方经济学家言之凿凿认为绝对会失败。

然而三十年多后,中国经济已经彻底站起来,很多企业已经逐步建立起了强大的自生能力,甚至可以和欧美抢市场,而当初听西方学者搞完全自由市场的那些国家经济一个比一个惨。

所以,当一个国家处于追赶的时候,必须对弱势行业予以保护、扶持,让它快速学习成长,这并不奇怪,甚至是赶超型国家必须的。

只不过,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对股民并不友好。

90年代,上海建设浦东,各地国企改制,需要大量资金,所以有了上交所深交所。00年代,债务重重的国有银行体系为了摆脱国企改革留下的坏账进行现代化改革,也是选择剥离不良从股市拿钱。10年代,我们面对中美越发残酷的的科技竞争,为了尽快实现独立自主的供应链安全,还是用股市筹钱帮助突破掐脖子问题的高科技企业。

总之,在中国股市过去的三十年来,对国民经济而言,除了筹钱、筹钱,还是筹钱。

换句话说,对于中国经济而言,股市的角色,不像是美股那样,靠自由市场交易确定资金走向,更像是一个不需要考虑坏账/还没利息的政策性“银行”。

作为最弱势的散户,自然成为了最终的接盘侠。

而且中国企业的科研发力往往对标的是欧美成熟的产业,所以大部分中国公司,都是模仿与引进为主,外加地方政府政策加资源支持,一个成功往往一堆成功,而一旦失去垄断,欧美往往选择进一步放开专利转移,所以中国企业做什么什么白菜价,自然无法为股民带来长期丰厚回报。

比如2018年京东方在合肥支持下拿到液晶面板全球第一,液晶面板价格跌跌不休,京东方的股价也就一直起不来,但并不影响京东方称霸行业。

久而久之,企业管理层与投资机构就不把上市看做创业的跳板,改善扩大经营的新起点,而是财富自由的终点,一过股权冻结期就摆烂,随时准备甩锅套现,为股价的动荡留下无尽的隐患。

只要这个定位还存在,那么A股就很难有美股那样的长期的牛市。

除非,中国经济、工业、科技发展真正实现了赶超,不再依赖政府保姆式的服务,而是开拓引领人类征服星辰大海,我们可能才需要一个比美股更活跃、更繁荣的股票市场主导金融体系,到那时,A股才能进行全盛时代。

到时候,别说放开门槛了,就是抬高门槛也挡不住外资蜂拥而入。

但就目前而言,才三十年的A股,不论是制度还是环境,都太年轻了,优胜劣汰也不彻底,整个市场的“慢牛”短时间恐怕没什么指望,但随着少数行业已经领先或者正在弯道超车,找具有强大自生能力的慢牛股还是可能的。

归根到底,比起眼巴巴的指望着心怀叵测的外资机构上门引路,或许还不如主动去看看哪些中国企业真正走出了物理意义上的国门与心理上的大门。

酷玩实验室整理编辑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酷玩实验室(ID:coollabs)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

分享给朋友或朋友圈请随意

外资鲶鱼进场了A股就有救了

证券板块后市该如何分析?

证券板块从2015年高点以来,伴随着大盘经历了近3年的下跌调整,不过从今年2月份以来,这种下跌调整似乎就停止了,取而代之的是目前近3个月的横盘整理,这说明经历了长时间的风险释放之后,证券板块下跌空间已经被封住,而且技术上横有多长,竖有多高, 一旦放量突破横盘整理区间,那么后期走势十分可期。

同时,翻开证券板块的 历史 走势画卷, 2014年证券板块发力前同样经历了一波长时间的横盘整理, 技术分析向来讲究 历史 终将重演,所以目前证券板块的横盘似乎在召唤 历史 ,这是值得大家注意的。

虽然证券板块一直被诟病业绩表现不佳,这主要受近三年低迷的行情所致,客户交易不活跃,经纪业务受损严重,但是近2年来,IPO的发行数量明显在上升,IPO发行数量的上行对于券商的承销业务可以明显改观,而牛熊周期一旦转换,市场交投活跃,券商的经纪业务也会明显改观,同时证券的两融业务也会发力,要知道券商的业绩本身受行业所限,就具备周期性, 随着A股加入MSCI日益临近,增量资金的增加,市场的交投活跃程度大概率会改善,这无疑是利好证券板块的。

同时继去年4季度证金等国家队增持券商股之后,今年1季度证金等国家队再次增持,而且证金等国家队往往风格偏向长期,证金不断增持券商股除了维稳市场的因素外,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目前证券板块整体处于低位,多数券商股存在估值上的优势。而 国家队不断增持券商股对于市场对证券板块的期待会大大提升。

综上,券商板块短期可能会继续维持震荡格局,但是中长期走好的基础是存在的,一旦突破横盘整理区间,向上的空间也就指日可待。 对于做中长线的投资朋友,目前可以适当开始低吸一些低位的券商股。

认可我的观点,点赞和关注是对我最好的支持!有什么投资疑惑,也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虽然大部分人对于券商不太看好,甚至是嘴巴上看好,行动上迟疑。

但是我依然是非常看好券商板块的。

原因有以下几点:

1、大牛市里不可能没有券商的指数搭台。也就是说,未来的指数想要上4000点,5000点,乃至6000点,那么券商必定也有比它更大的涨幅空间。

2、券商在熊市底部区域里的PB都是1倍出头,但是到了牛市末期的PB基本都是4-5倍以上的 ,而如今大部分券商的PB在1.5~2倍左右,所以,空间还非常大。

3、业绩是券商能够上涨的最大动力,而注册制是提升券商业绩的最大保障,其次就是大牛市里的交易量。所以,此轮大牛市里券商不会差,也许没有2007年那么疯狂,但是会比2015年强。

4、国家、管理层的目标是打造航母级券商,意味着未来头部+头部的合并是必然的结果。从时间上来看我们无法得知什么时候,甚至也不知道是谁和谁的合并。但是有这样必然性的预期在,不怕券商后期没有题材炒。

5、目前一大部分的券商出现了低估、底部区域箱体里横盘4-5年左右的情况,股市里横有多长竖有多高是“规矩”。

综上5点!

券商此轮牛市的行情只会迟到,不会缺席!

俗话说得好:对一个牛人而言,什么都可以错过,但不能错过牛市;

因为错过就不是真牛人。
对一个散户而言,错过什么都正常,但错过券商行情没道理;

因为券商走强靠的就是群众运动,选股也很容易,错过券商行情就是一个不合格的散户。

证券板块的大行情已经开启,随着七月初周线平台的突破,证券板块已经开启了月线级别的上涨行情,而且这一波行情会比以前所有的行情都会精彩。

首先,结构上突破,确认大级别行情的开启

我们把眼光放大一点,去证券的月线级别看看,你会发现,当前证券是月线类二叠加周线类二的共振行情,第一笔明显的上攻是07年,第二笔上攻是15年,很明显都是股市有行情时证券才会有表现的机会,两者之间是互为成就的关系。而现在证券面临周线出中枢的机会,从理论上来说,会比之前两波的力度更大,上涨的幅度更可观。

其次,成交量的放大,注册制实行,为证券提供了更多的业务

七月份以来,A股成交量突然上升到1.5万亿的水平,已经连续8天了吧,如此高的成交量,最受益的就是券商,6月份券商业绩不错,估计7月份会更上一层楼,因为除了成交量放大外,还有创业板也开始实行注册制,股市大扩容,确定性受益的就是券商,因为业务量增加了。

最后,金融市场的放开,引入外资券商,形成鲶鱼效应

之前我国资本市场是在一个封闭的情况下运营,但在这两年逐步放开了对国外资金的管控,逐步引入了国际券商公司进入A股,形成鲶鱼效应,再加上政策的扶持,更有利于券商行业的正规化,加速我国券商的成熟。

总结:券商板块已经走出了大平台突破的结构,确认开启了月线级别的上攻,而股市成交量的放大,注册制的实行,金融市场的放开,都是对券商行业实质性的利好,助力券商行业大行情的开启,因此,这波券商行情有可能走出月线出中枢的结构,后市可期。

证券板块,短期 还是不要抱有大的 幻想,该板块很难出现持续拉升的整体性行情,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牛市的拉升还未开始

从牛市的角度来看,目前的牛市还是初期,走势相对较弱,这与大环境也有一定关系。我们都知道,牛市中,证券板块的涨幅一定不会小于大盘的,牛市中券商从未缺席。因此大家对券商板块都抱有较大的期望。

但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券商板块走势明显偏弱。大盘横盘震荡期间,券商虽然有过多次异动,但是仍然没有先于大盘而行,而大盘的量能也不支持其走出突破上攻的走势。

在牛市尚未开始的时候,券商板块仍处于蛰伏状态。

第二,券商板块技术形态尚未走好

从券商板块的K线走势看,前期虽然突破了下降趋势的压力,但是突破后成交量无法持续有效放大,板块指数走势重新回到通道内,目前 应该是在做一个箱体的整理。

从板块成交量看,目前成交量较小,这也说明场外资金对该板块的观望态度,短线很难出现好的行情。

预计该板块将维持一个箱体的震荡,进行筹码的再度分布,待整理完毕,才有可能出现放量上攻突破的走势。

第三,券商个股走势较差

虽然券商板块异动的时候,经常会有个股的涨停走势,但是从大多数券商板块的个股来看,其K线形态大多数仍处于修复状态中,还没有出现充分整理后的突破状态,因此,很难出现个股统一的大涨走势,也就无从说起板块的大涨了。

目前券商板块处于修复状态中,大家不用着急,一旦修复完毕,券商的涨幅不会小的,每一次牛市,券商都不会缺席。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启发和帮助

上证指数由2449点后,在国家系列救市政策的措施相继到位。市场的活跃度比与成交量和之前相对上涨50%左右。这种市场交易格局的改变为券商提供了直接的就是券商的经纪人业务的收入。也直接会增加券商的业绩。这是我们判断券商直接的经营环境的改善与增强。

同时,国家这次以质押与流动性和上市公司兼并重组都是券商参与的业务。在有20181119国家五部委: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鼓励相关机构与市场化债转股的通知)。

2018年年底的跨年度行情都是围绕市场的流动性与市场股权质押或者资产重组和lPO发行开展的,这些工作的直接受益者都离开券商的参与。同时也是增加券商盈利的有效途径。所以券商股价的上升成为有基础性的业绩支撑。

券商40家上市公司股价是经历了2017年结构牛市的拉升。2018年初机构陆续回吐与调整。回落在30 40% 为2018年行情留下上涨的空间。目前券商股市盈率在20 120之间。特别是近两年上市的券商股有的已经跌破发行价。

因此,2018年跨年度行情对于券商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局面。其所有的业务基本上都与券商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也有利于带动市场人气。这一板块一定会成为中国股市拉升与稳定的重要工具。同时也会有券商股里的龙头,券商股本扩张能力还是比较强的,特别是区域性券商股本较小,具有增资扩股的优势。也一定会引起市场的追逐效应。

今日中国人保发出公告,社保基金减持中国人保不过超过8.845亿股,按今日收盘价算减持资金不超过73亿。

除了社保外,“大基金”也分别对太极实业,汇顶 科技 ,北斗星通进行较大规模的减持;另外多家持股证券公司的的大股东也纷纷减持手中的股票。

短时间来看,减持必然会给目前这个疯涨起来的市场有一定的降温作用,那是否就意味着本轮行情就此结算了呢?

显然不会。

第一;减持在A股市场来说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件。

第二,本轮行情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国内的经济给出的强大信心以及增量的市场资金。

本轮行情来说,主要上涨的主要力量是大金融板块,尤其是券商板块涨幅最为凶猛,这次各路资金的减持也可以视为管理层面上对过热的市场行情降降温,市场也需要进行一个适度的理性过程。

本次调整过后,市场应当还是保持着比较强势的上升势头的,而且上涨的主力军仍然是以券商为主导。

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参考价值较高

1 证券板块,很少异动,一旦出现一定强度的异动,一般预示着后市很可能会有大行情。这是市场股民的共识。

其实在6月份1日,证券就首次异动,大涨百分之4,然后调整一段时间,6月19日,又再次启动,大涨百分之3,此后,证券板块又步入调整,但基本每天都有至少一涨停板(有时隔天有),这很少见,说明虽然板块有所退温,但一直延续着星星之火——证券已经在酝酿更大行情。到6月30日,大涨百分之2,此后就一发不可收拾。直接带动此轮行情。直到7.7日,才降温步入调整。但是

从7.7日到如今,虽然一直处于降温状态,但板块仍然保持了每天都有涨停板,即板块一直保持有余温。是不是和上一次调整很相似?

2 此轮行情,市场普遍的共识是牛市,且还没结束。也就是即使近期是调整期,后市仍然被广大投资者继续看好。那么,作为上一轮带动板块的领头羊,如果后市还有第二轮,甚至更多,领头羊它有理由缺阵吗

两个角度分析后,结果已经不明而喻 说太清楚,易限流,就到这谢谢。

说说我的看法,技术分析就不说了,下面的答案已经分析了不少。

牛市里面不相信市盈率,都说的是市梦率。

所以我来说说证券板块后市的想象空间吧。

老规矩,还是亮明自己的观点,不模棱两可,我是坚定看好证券板块后市的行情的。

理由如下:

1、近期A股成交量暴涨,可以预见的是六七月份的业绩必然会有一个爆炸式的上涨,业绩上涨了,估值肯定也就会得到一定的提升。

2、国家一直都在提要打造航母级证券公司,这一条一旦开始实施,不管是准备合并哪两家或者几家证券公司,对于整个证券板块那绝对是宇宙飞船级别的推升,这个政策为整个证券板块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如果还有疑问的,去看看15年的南北车合并吧。

3、科创板,创业板先后完成注册制改革,新股加速入市,这一块为证券公司的投行部门提供了大量的业务机会,随之而来的自然就是爆炸的利润。投行收入历来都是证券公司里面收入的大头。

4、创业板涨跌幅放开到 20%,从此以后创业板的成交量暴涨成为一种可能的选项,对券商来说,有成交量当然就有收入。

5、股市一旦上涨,券商的自营盘自然也就能够享受到股市上涨的红利,同样能够为公司带来大量的利润。

6、从前面两轮牛市中券商的上涨周期和涨幅来看,目前券商板块也仅仅是完成了第一轮的启动,后面可以说还有更高的空间等着大家。

预计这一轮牛市如果成立,巅峰时期两市的成交量有望超过4万亿,甚至可能达到5万亿的水平,这对券商来说简直能够秒杀一切利好消息。

证券板块后市还是值得期待的。

券商作为资本市场最主要的参与者,自然是提供CDR 承销发行、托管、交易等中介服务的首选平台。5 月4 日晚,证监会就《存托凭证公开发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

以本次征求意见稿的内容来看,CDR 将给券商带来三块主要收入:一是承销保荐收入,二是托管费用(可能与跨境银行共同开展),三是交易费用(券商的交易处理能力和便利性将是提供做市业务的重要保障)。

首先证券股跌了两年多,已经充分超跌,目前估值偏低,现在是熊市或者说是牛市初期,这种情况下证券公司的业绩会比较差,所以估值看市盈率是没用的,得看市净率,大家可以发现现在已经有不少证券股的PE低于1.5,说明了充分下跌之后,证券股估值已经很便宜了,大资金肯定不会错过这种机会。

其次证金一季度加仓了证券股,估计是看好中国金融改革的开放力度,特别是证券领域,这个领域一旦大幅开放,给证券公司带来的机遇是挺大的,毕竟很多优秀的大公司都是在海外上市和融资,而且中国的A股整体市值规模已经很大了,有很多优秀的上市公司需要融资,而引进外资证券公司和鼓励海外投资者投资A股是很不错的措施。

沪指中线反弹的趋势已经确立,很多次事实证明,在沪指中线反弹而证券板块又超跌的情况下,证券股都会领涨主板,提振投资者信心,进而活跃人气,使沪指反弹趋势加速或延续。

这是证券板块指数的日线图片,可以看见它还是在底部运行,上面有一个缺口的压力,下面有支撑线。

这是证券板块指数的周线图片,可以看见上面的压力缺口,个人认为这个缺口如果能冲过去就代表开始反弹了。

这是证券板块指数的月线图片,可以看到现在指数就在底部的运行,相对来说这个位置是比较低的,个人认为现在就可以在证券板块中寻找好的个股观注了,一但大盘开始反弹,有可能证券板块会有一个好的涨幅。

以上内容仅供阅读 娱乐 ,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外资鲶鱼进场了A股就有救了

中国A股被正式纳入MSCI指数,会有哪些影响

“入摩”后,A股市场将迎来1000亿左右规模的增量资金,而这还仅是根据跟踪MSCI指数的被动资金为口径测算的结果。据路透数据,目前全球以MSCI指数为标的的资产规模超过10.5万亿美元,前100的全球顶级资管人中有97位是MSCI服务的客户。如果把主动型基金纳入其中考量,外资入市的规模会更大。
A股被纳入MSCI将从三个方面对A股市场产生积极影响:将吸引国际长期资金进入A股市场,提供新的上涨动能;A股市场被推上国际投资舞台,被更广泛的国际成熟投资者审视,市场环境将加速升级以适应国际化的投资标准和惯例,A股市场将更加透明规范。
另外是境外长期资金的进入,将促进A股市场形成成熟投资理念、成熟投资者群体和优化市场生态。这种长期投资行为将在A股市场形成“鲶鱼效应”。投资者坚持价值投资导向,将激发投资标的(上市公司)更加注重价值创造和长远经营,如此良性循环,股市优胜劣汰机制将逐步建立,市场配置资源功能也能逐步实现,最终形成健康、持续、长久的市场生态。
未来其他指数提供商也有可能效仿明晟,从而在接下来几年使大量国际资本流入人民币计价股票,分析人士强调。从其他新兴市场的经验来看,一国或一个地区的股票市场被纳入MSCI之后,共同特点是与全球市场的联动性增强,同时成交换手率显著降低,股市波动性企稳。对于国内市场而言,A股全面纳入MSCI指数,虽然短期影响有限,但是中长期利好凸显,主要作用于提升A股的国际地位,改善A股投资者结构,刺激人民币国际化,并加强投资者信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外资鲶鱼进场了A股就有救了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