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切换下的A股估值洼地沪深央企去年营收近29万亿机构看好央企配置性价比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张赛男 上海报道

在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国内稳增长成为重要抓手。作为中国经济核心的央企,其价值优势再度受到资本市场重视。

广发证券策略团队近日指出,A股央企以行业巨头为主,具备市值大、估值低、高股息、业绩更稳定等特征,是A股盈利增长的权重“稳定器”,将在四季度市场波动及风格收敛的过程中凸显配置“性价比”。

“性价比”的背后是稳定业绩作为支撑。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国企改革40余年不断纵深发展,自2020年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已进入全面落实阶段,相关企业的改革成效如何?A股上市央企是一个较好的观察窗口。

沪深央企业绩稳步向好

截至2022年9月30日,沪市央企共有262家,在沪市公司中占比一成左右,其中主板238家,科创板24家。沪市央企市值逾15万亿元,在沪市中占比超过3成,相较2020年初沪市央企市值增幅超过7%,规模持续提升。资产规模方面,截至2022年6月底,沪市央企总资产和净资产分别为224.99(实体类31.75)万亿元和26.41(实体类10.45)万亿元,相较2019年末分别增长28.43%(实体类22.36%)和23.09%(实体类17.48%)。

深市方面,共有183家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占深市上市公司总数的6.81%,总市值为3.57万亿元,占深市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1.27%。

业绩表现上,沪深两市的央企“稳定器”的作用持续凸显。

2021年度,沪市央企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5.67万亿元,净利润2.48万亿元,相较2019年22.22万亿元的营业收入和2.12万亿元的归母净利润而言,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7.5%和8.2%。

深市央企近三年营业收入、净利润、总资产复合增长率则分别达到22.26%、18.60%、13.62%,均超过市场整体增长水平,在自身较大体量背景和复杂宏观环境下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其中2021年深市央企营业收入达3万亿元,较上年增长29.08%;实现净利润达1836.31亿元,较上年增长25.52%;2021年末总资产为7.69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4.90%。

就行业分布而言,沪深两市各有特色。沪市央企行业分布相对集中,涉及15个证监会门类行业。其中近五成公司聚集在制造业,近三成分布在电力供应业、交通运输业、采矿业以及建筑业,涵盖产业链上中下游。

深市央企则在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三大领域特色鲜明,分别拥有企业家数29家、47家、18家,分别占深市央企总数的15.85%、25.68%、9.84%。深市先进制造业央企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合计1,800.07亿元,同比增长12.81%,实现净利润合计123.78亿元;25家数字经济央企实现盈利增长,12家公司净利润增幅超过30%;超过八成绿色低碳行业央企营业收入或净利润实现增长,超过四成公司营收净利润齐升。

东方证券策略团队指出,“近10年央企ROE均高于整体A股0-2个百分点。且自2021年起,央企ROE较全A的差距有扩大趋势,体现出央企在对抗特殊情况以及抵御经济下行的能力上好于A股其他企业。”

重组再融资活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央企IPO、再融资、分拆上市等动作频频,助力上市央企主业高质量发展。

2019年至今年上半年,深市新增上市央企合计18家,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国防军工、能源等行业,IPO募集资金总额249.50亿元,募集资金规模前三名的企业分别为中国广核(125.74亿元)、华润材料(23.19亿元)、中铁特货(17.60亿元),中国广核IPO募集资金排名深市第二,成为市场首家同时在A股和H股上市的核电企业。

在国资委大力推进重组整合之下,上市央企纷纷响应。经统计,2019年至2022年三季度末,沪市央企共披露重组方案50家次,涉及交易金额约2870亿元。完成非公开发行28家次,募集资金约1009亿元。

例如,中国建材集团2020年以来积极推动旗下中材国际、宁夏建材、祁连山等上市公司进行重组,完善公司产业链,实现行业深度整合。中国宝武集团下属宝信软件、宝钢包装通过重组,进一步做优、做强、做大主业,提升综合竞争力。

股权再融资方面,2019年至今年上半年,深市央企通过非公开发行、可转债、配股、优先股等累计再融资860.75亿元,为企业做大做强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科大讯飞2019年以来成功实施两次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合计54.77亿元,用于提升人工智能领域核心技术并保障项目开发,为公司在关键核心技术上保持竞争优势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分拆上市得到监管鼓励之后,央企也成为分拆上市的排头兵。

中国铁建于2019年12月披露沪市首单分拆上市方案,目前已先后有9家沪市央企披露分拆方案。例如,中国交建、中国中铁、中国能建等建筑央企,均选择将下属设备制造、工程设计等业务相对独立的子公司进行分拆,打造专业化上市平台,实现业务聚焦,拓宽融资渠道。

中国中铁相关负责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详细阐述了分拆原因。其表示,中国中铁是以基建为主、相关多元化的综合性建筑产业集团,业务除了基础设施建设主业外还有勘察设计、工业设备制造、矿产资源等业务,而在这些业务中建筑业估值较低,且资本市场给予中国中铁的估值都是按照低估值的建筑业给予,并不能完全体现中国中铁全部业务的内在价值,需要利用分拆政策将体内高估值的业务分拆出来,重塑中国中铁新的估值体系,打造新的融资平台,并为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新的路径。

“通过对全级次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调查研究筛选,发现高铁电气具有明显的科创属性,符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创属性等要求,最终选择将高铁电气分拆至科创板上市。”该人士说。

激励制度改革有效落地

细数本轮国企改革的成效,除了盈利改善、融资拓宽、助力产业发展之外,激励机制的不断健全也常为市场所推崇。

招商证券策略分析师张夏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国资委开展国有企业改革各项工作,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为改革重要组成部分。股权激励计划不仅有效缓解了企业治理的委托代理问题,亦充分调动了核心骨干成员积极性,提升了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2021年,沪市共有28家央企披露股权激励草案,涉及激励股份10.31亿股,以定向发行股票作为主要股票来源,激励对象涉及董监高和核心技术骨干人员等,激励价格最低达到5折;2022年1-8月间,沪市央企新增宝钢股份、中国联通、中国化学等六家披露股权激励草案。

深市央企也在齐头并进,2019年至今年上半年,53家深市央企实施了63单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实施家数占深市央企的28.96%,激励总数达13.52亿股(份),其中6单为员工持股计划、42单为第一类限制性股票、12单为期权、3单为第二类限制性股票。深市央企也充分利用股权激励工具的灵活性,激发员工创新创业活力,2021年以来,有中建环能、机器人等3家创业板央企公司创新性地采用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实施股权激励。

“公司自主选择和实施符合公司需求的激励工具,用好用足各项激励政策,建立公司长效激励机制,先后开展两轮员工股权增持计划。实施超额利润分享机制,使管理层和核心骨干员工保持激情与斗志,克服困难与压力,在为公司持续创造超额利润的同时,共同分享公司改革发展成果。”当升科技相关负责人在受访时表示。

中国巨石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公司创新应用中长期激励工具,实施超额利润分享计划,使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业务、技术骨干,参与决策、分享收益、承担风险,将自身利益和企业利息紧密结合。

与其同时,央企的社会责任意识持续提升。2021年度,沪市央企实施利润分配金额合计5988.80亿元,相较2019年度4455.21亿元的分红总额,增长34.42%。

深市方面,183家深市央企自上市以来累计分红4,010.36亿元,74家公司分红总额超过上市后融资金额。2021年136家深市央企披露现金分红方案,分红金额710.45亿元,同比上升27.89%,创近3年新高,股利支付率达38.14%。103家央企连续3年分红,19家央企连续5年分红比例超过30%。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风格切换下的A股估值洼地沪深央企去年营收近29万亿机构看好央企配置性价比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