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里企业市值从22亿增值到220亿,上市公司盈利万亿

湖北日报讯(记者黄磊、肖丽琼)经营面积增长365倍,资产规模增长67倍——这是有“中国商业第一股”“湖北第一股”之称的武商集团,在上市30年之际交出的一份高质量发展的成绩单。

1992年11月20日,武商集团(000501.SZ ,原“鄂武商A”)在A股上市。30年间,湖北A股上市公司数量增至135家。作为“中国商业第一股”“湖北第一股”的武商集团,即是中国商业跨越式发展的见证和缩影,亦是湖北企业在资本市场乘风破浪、不断壮大的典型代表。

武商集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9年的中苏友好商场(后更名为武汉商场),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二家大型国有综合商店,也是全国闻名的十大商场之一。

1986年12月25日,武汉商场股份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为武汉第一家股份制企业,也是全国首家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商业企业。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进入快车道,历经3次增资扩股的武商集团快马加鞭推进股票上市。

不久前,今年已87岁的时任武商集团董事长毛冬声在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回忆,当时连续数月多次往返中国证监会沟通与汇报,“资料办理用垮两台复印机,盖了100多个公章”。

1992年11月20日,湖北企业在资本市场迎来历史性时刻——“鄂武商A”以3.5元的发行价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共发行6500万股,筹资额2.3亿元,成为“中国商业第一股”“湖北第一股”和“深交所异地上市第一股”。

武商的上市带动了一波武汉商业企业上市热潮。此后5年,汉阳商场、中心百货、中南商业大楼、六渡桥百货陆续在深交所上市,并称武汉商业领域上市公司“五朵金花”,形成全国鲜见的武汉商业群星现象。

从1992年到今年9月30日,武商集团总资产从4.56亿元扩大到305.96亿元,增长67倍。今年11月9日,全球最大纯商业体、逾80万方的武商梦时代开门迎客,武商集团的经营面积达到270万平方米,较1992年的7400平方米增长365倍。

登陆资本市场推动了武商集团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内部治理结构,武商集团由此规范运行、创新发展,缔造了行业的一个又一个传奇。武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军表示,武商集团将秉持“做中国民族商业领袖企业”的初心和使命,继续将国有资产做优做实、将国有资本做强做大。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两年里企业市值从22亿增值到220亿,上市公司盈利万亿

湖北省最大综合性商业企业武商,究竟有多大?

武汉武商集团有限公司是湖北省最大的综合性商业零售企业之一。其前身是1959年成立的中苏友谊购物中心(后更名武汉商场)。

集团宗旨:

按照集团公司做大做强大宗商品行业的经营理念,武商商行坚持规模经营、规范管理、按照直营连锁经营模式发展大型超市的理念,企业规模和经营业绩保持30%以上的年增长率。有近百家大型百货商店,零售额超过100亿元。公司现有员工2.6万人,管理水平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它已成为武汉市对外交流和对外开放的窗口。进入新世纪,武商集团发展迅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7年,公司年销售规模92亿元,年利润10亿元,年上缴税金2.36亿元。公司的经营形式已由单一的百货公司发展为购物中心和大型连锁超市。公司现有营业网点49个。

 武商的历史:

它是中国十大著名的购物中心之一。1986年,武汉招商在全国同行业率先进行股份制改革。1992年,鄂武商(000501)在深圳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只商业股和全国上市商业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武商集团坚持改革、发展、创新,企业规模和实力快速增长,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2006年4月,武商行完成了股权分置改革。公司总股本5.07亿元,总资产42.8亿元,净资产12.9亿元。

武商公司简介:

公司拥有近3万名员工和14家子公司。其中,与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家合资企业。经营范围包括商业零售批发、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旅游餐饮、进出口贸易等,武商集团有限公司是湖北省最大的综合性商业企业。其前身创建于1959年的武汉商城,有着50多年的辉煌历史。1986年,股份制改革,1992年在深圳上市。是国家级上市商业企业。2000年,公司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20万平方米的“摩尔”商业城。目前,公司的经营形式分为三大类:购物中心、大众商品超市和家电专卖店。

武汉商城位于武汉市繁华商业区解放大道中段,由武汉国际广场、武汉广场、世贸广场三大购物中心组成。三栋楼连成一栋,营业面积22万平方米。它是华中地区大型购物中心组合群,已成为武汉市对外开放、国际展览、进出口贸易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年里企业市值从22亿增值到220亿,上市公司盈利万亿

上市公司每年业绩增长要求

股民的回报来自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业绩好股民的回报就高;若上市公司经营不善,股民的回报就少,甚至没有任何回报。    在谈及上市公司的发展时,营业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是经常被用来论证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一些投资价值报告也常应用这几个指标的增长率来说明公司对股东的回报。    实际上营业收入是一家企业在一年中取得的收入之总和,它是一家企业的经营规模。对于一家生产型的公司,营业收入是销售额;对于一家服务性企业,它是所提供劳务的总收入。所以,营业收入表示的是一种销售规模,销售的越多营业收入就越大,而对于一家贸易公司来说,资金周转的越快,营业收入也就越大。    净利润是一家公司在一年的经营成果,它是股息红利的最高限额。净利润高,股民能分得的股息红利就高,所以净利润的增减就影响股东的投资回报。但在将净利润用来考证上市公司对股民的回报时,应该注意股民的投入是否增加了,如果股民的投入增加了,净利润的增长就是理所当然的。    衡量上市公司回报能力的最好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它是每个单位净资产的获利能力,因为它是一个效益指标,就很容易用它与其它领域的投资收益作比较。在上市公司的利润增加时,如果其净资产收益率没有提高,就说明是由于加大了投入而引起的利润扩张,如果在净利润增加的同时净资产收益率也有所提高,就说明公司的经营能力增强了,其对股东的回报也实实在在地提高了。    随着中报预告的展开,大部分公司预增或预盈的态势让市场为之振奋,而业绩预告靓丽的公司也纷纷受到资金的追捧。而仔细辨别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含金量,寻找真正值得投资的业绩可持续增长股则是中期报告披露期间,大部分投资者获得盈利规避风险的必修课。    一、上市公司业绩增长中的水份    从实际上来看,今年的中报存在不少水分,非经常性收益和股权投资收益充斥其中,这就带来不少业绩虚增问题,也容易迷惑大部份投资者。    1、会计制度变更推动业绩增长不可持续    数据显示,新会计准则实施对于上市公司业绩确认影响积极,对增加上市公司帐面业绩起到不少作用。前阶段年报、季报披露期间,由此引发的上市公司资产重估、投资收益确认等对上市公司业绩的积极贡献也较为明显。但从实质上来说,会计制度变更带来得资产重估和业绩增长仅仅是账面的,是不可持续的。    2、股权投资收益有很大泡沫成分    另外,受到市场环境好转促进,上市公司及其之间的股权投资收益对于提升相关公司业绩的贡献较大。这一点在券商类个股以及参股券商的上市公司中表现最为典型。同时结合国家金融系统改革,上市公司参股金融的股权投资在规模和数量上都有了大幅增加。    上个世纪日本股市的泡沫破灭过程中,也曾出现过类似的情况,由于上市公司之间的相互股权投资,导致上市公司投资收益不断增长,反过来又推动上市公司股价上涨,又再次推动投资收益上涨。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种收益是建立在股市上涨而并非上市公司经营状况不断好转上的,是没有坚实基础的。一旦股价下跌,将会带来一系列如同雪崩的连锁反应。当然,目前的中国股市还没有到如此程度。    3、先报喜后报忧的惯例让目前对中报预期过于乐观    另外,从历次中报的预告情况来看,先报喜后报忧已经成为一种惯常的手段。也就是说,目前预告中报的良好形势,可能会随着很多绩差报告粉末登场而大打折扣,这也就意味着中期报告的整体情况并不是像目前想象的那么乐观。    总体上,目前中报由于会计制度变更和股权投资收益等原因,是存在较多的水分和泡沫的,这种增长是否能够持久,业绩增长的“非真实”性值得怀疑。所以,对于这种类型的业绩增长,我们必须要保持一份警惕。    二、仔细甄别中报含金量    仔细甄别中报的含金量,从中寻找到真正值得投资的股票,是目前投资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而本栏目认为,资产注入以及行业周期回暖推动的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可持续性是较为可靠的。    1、资产注入    中报数据,资产注入是推动上市公司业绩大幅增长的一主要因素。全流通以后,非流通股解禁推动上市公司大股东与流通股东利益趋于一致,从而刺激大股东资产注入行为,这无疑给上市公司业绩的增长带来稳定的保障。    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大股东做庄背景下大量的资产注入行为,将成为未来推动整个市场运行的一个主要驱动力,而深度挖掘这类题材将给投资者提供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获利。    2、行业周期回暖    另外,部分周期性行业因为宏观调控和本身行业的周期性特征,行业景气度开始回暖,也是本次中报中推动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资料显示,相当多的周期性行业景气度明显回升,比如钢铁、化工化纤以及有色金属等行业。选择其中具备持续增长能力的行业深挖有投资价值的个股,也可以给我们带来一定的盈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两年里企业市值从22亿增值到220亿,上市公司盈利万亿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