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股票的最牛散户,a股各板块寡头汇总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胡中彬 洪小棠 11月 16日,在贵州茅台(600519.SH)股价当日突破700元大关后,一则风险提示公告当日晚间出现在贵州茅台的公告栏里。新华社随后亦发文提示,理性看待贵州茅台股价,警惕投资风险。

这一颇为罕见的风险提示“组合拳”之后,贵州茅台的股价没能在第二天再延续近期高歌猛进的势头,当天收跌4%。不过,令人唏嘘的是,当日沪深两市更有超过百只个股跌停,尤其是题材股跌幅巨大。

有着20年股票投资经历的个人大户姚佳便是受到重创的投资人之一。去年底,他重仓买入了一家中小板股票,这是一家从事电子发票、电子文档储存等新兴业务的公司,姚佳看好这些业务的前景,为此,他多次去这家公司进行实地调研。但今年一年,这家公司的股价下跌已超20%。即便如此,他仍然相信市场风格是轮动的。这是他的期望。

今年以来,上证50上涨了28.5%,沪深 300指数上涨了24.5%,但沪深两市却又有超过75%的个股是下跌的,对于这些股票的投资人来说,在面对如中国平安、贵州茅台、格力电器这样的巨无霸公司年内100%的涨幅时,他们是焦虑的。

姚佳期望的实现,他们焦虑的缓解,或许,都将难以达成。

在刘明达看来,中国股市正在进入寡头时代,很多投资者持有标的股票正在边缘化。他所说的“寡头”更多是指那些处于行业绝对领先地位的龙头公司、平台型企业。

刘是中国最早一批私募机构——明达资产管理公司的董事长。三年前,刘明达曾断言,中国股市将进入蓝筹股稀缺时代,蓝筹估值泡沫的出现是大概率事件。这一判断得到市场的印证,并为他管理的基金带来丰厚回报,他所管理的12只基金,总规模近百亿,今年收益均近40%。

这是中国股市从未有过的分化局面,这背后越来越统一的一个判断是:日趋成熟的经济和产业大势下,随着A股市场的机构投资人力量及国际化属性增强,寡头企业的价值在不断获得认同。

事实上,在寡头时代到来判断的背后,一个客观事实是,中国的经济、产业环境变了,在经济新常态下,大部分过往高速发展产业开始变得成熟,过去,中国市场整个足够大,最大的投资机会来自于小公司的高速成长,但如今小而美的机会已经大大减少,强者恒强的寡头时代开始了。这些市值动辄千亿的寡头公司利润和股价涨幅,反而更快。

中国市场:“疯了”的茅台们

令姚佳耿耿于怀的公司又多了一家。

11月16日,中国平安(601318.SH)在小幅低开后,一路震荡走高,午后股价创出历史新高,一举超过2007年牛市时的高点。中国平安也成为了又一家在今年年内股价涨幅翻倍的上市公司,尽管它的市值已接近1.4万亿元之巨。

重仓坚守在中小盘个股的姚佳怎么也没想到,今年的A股市场会是另外一种他投资生涯中还从未遇到过的“套路”。

的确,如贵州茅台、京东方A、中兴通讯、格力电器等股票,这些被称之为超级大蓝筹的个股反倒如大象起舞,轻松实现年内股价翻倍。这些公司持续不断的上涨,撬动着市场人气,也见证着A股市场风格的转变。

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贵州茅台。同样是11月16日,贵州茅台大涨逾4%,股价站上了700元。两年的时间,贵州茅台股价从200余元起步,至今涨幅已超过三倍,市值已约9000亿元。和姚佳一样相同遭遇的很多股民,也忍不住抱怨“真是醉了,都去买茅台去了”。

贵州茅台的涨幅也引得另一位职业投资人唏嘘不已:“从2009年入市至今,选来选去,还不如只买一个贵州茅台赚得多。”

有趣的是,对涨幅巨大的贵州茅台,机构间争议声还并不多见,研究机构们正忙着不断调高贵州茅台的目标价。

本月初,中金公司、天风证券、中银国际等研究机构对贵州茅台给出的目标价相继刷新市场记录,这一记录在11月15日被高盛新给出的12个月目标价881元再次刷新,值得一提的是,这距高盛上一次调高贵州茅台的目标价才仅仅过了半个月时间。或许这些还不算什么,甚至安信证券也大大方方的喊出了“贵州茅台2025年市值可达1.85万亿元”的目标。

给这些机构和投资人信心原因有很多,贵州茅台的靓丽财报正是其一。贵州茅台“逆天”的2017年三季报数天前出炉,其前三季度收入425.50亿,同比增长59.40%;净利润199.84亿,同比增60.31%;第三季度单季度的净利润同比增长了138%。“对贵州茅台的认知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白酒本是一个区域性文化很强的消费品,但是在互联网互联互通的冲击下,原有的边际逐渐消失,市场认知度变得高度统一,再加上新兴零售模式的兴起、物流配送方式的变革等,种种资源向行业寡头身上高度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贵州茅台作为白酒行业中的龙头企业,自然非常受益。”刘明达表示。

前述公募基金经理也认为:“贵州茅台的估值如果高到离谱的程度那肯定就有泡沫,但是现在也就是20倍市盈率出头,所以我觉得还谈不上很吓人的程度,而且他的估值比很多其他企业20倍的估值更可靠,因为对比来看茅台的现金流情况是非常好的,他的现金流是真金白银拿在手上。”

当然,对于坚守贵州茅台的投资人来说,回报是极为丰厚的。

刘明达便一直是贵州茅台的拥趸者之一,即使在2015年夏天的巨震中,他也坚守仓位,从2015年底起,其旗下管理的基金便已经顶格配置了贵州茅台,这使得今年其旗下基金的收益都已经超过40%。

以贵州茅台为首的一些超级大盘股不断上涨连创新高,完全碾压大量的中小盘股票的表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成为了今年中国股市真实的写照。

据Wind资讯统计,今年截至11月17日收盘,剔除今年来上市的新股,沪深两市总共有733只个股上涨,占比为24.19%;而多达2286家公司今年来累计下跌,占比高达75.46%;今年以来累计跌幅超20%的个股有1370只,其中有333只来自创业板,超过创业板个股数量的50%。如平高电气、广电运通、智慧农业、中超控股等大量股票创出历史新低,有的股票甚至远低于2015年“股灾”时的价格。

不经意间,A股市场风格已显著变化,价值投资回到了舞台中央,业绩优良的公司开始享受市场给予的估值溢价。

个股的交易量亦折射出巨大的分化态势。资金的重心也严重倾斜在“巨头”个股身上,一只个股的成交金额达到甚至超过数百只个股之和。以11月13日交易量为例,京东方A是当日成为交易最活跃的个股,其单日成交额达到102.2亿元,这相当于当日成交排名靠后的577只个股的成交金额之和。

“今年大家对这种行业龙头股的关注很高,而且涨的好像停不下来。首先这些大企业,抗风性能力很强,几乎不太可能出现闪停,闪崩情况,经营的也很规范,像贵州茅台、中国平安,现金流都非常强劲。”北京一公募基金经理称。

海外市场:“巨头”们也在狂欢

风头被少数“巨头”们夺去,这一发生A股市场身上的新鲜事,在海外成熟市场也同样在上演。

今年年初至今,美股已经接连创出新高达数十次,不过,受益最显著的,仍然是那几个被人们熟悉的“巨头”们:亚马逊、微软、苹果、谷歌、FACEBOOK,这五家科技公司是美国股市中最典型的蓝筹股,在美股上涨浪潮中,它们的市值增长显得非常轻松。

10月28日,美股再次迎来了狂欢的时刻。当日,亚马逊、谷歌、微软发布了新一季度财报,在靓丽财报刺激下,这些“巨头”们上演了股价集体飙升的一幕,五家“巨头”的股价齐齐创下历史新高,仅在这一个交易日内市值便合计暴涨2000多亿美元。

回到今年年初,苹果公司彼时市值已经达到6000多亿美元,是全美市值最大企业,这可比不少发达国家一年的GDP收入水平还要高。

不过,在苹果进入瓶颈期,以及亚太市场表现疲软等诸多因素影响下,恐怕彼时很难让人想到,在近一年时间后,苹果的市值便能达到近9000亿美元,离全球首个市值1万亿美元的公司近在咫尺。显然,市场并未理会iPhone 8市场欢迎度不及预期等负面事件,就连素来对科技股并不感冒的股神巴菲特,也已大量买入苹果股票。

支撑苹果等“巨头”市值大幅上涨的也并非是梦想,而是实在的收入和利润。苹果公司在10月底公布的最新季度财报显示,其单季营收达525.79亿元,同比增长12.22%,净利润为107.1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90.14亿美元增长19%,表现超过了市场的预期。按照当前股价对应的18倍静态市盈率来看,它的近万亿美元市值也就显得并不是那么难以理解了。

路博迈投资管理公司一位分析师表示:“这些巨头已经大大改变了人们生活、社交、消费和工作的方式。它们的巨额利润一部分也来自于这些巨头在不断打破原有的行业边际,拓展新的发展领域。

当然,港股市场亦有狂欢的巨头,腾讯便是其中之一。

港股上市公司腾讯控股的股价一直在飙升,今年年内的涨幅也已超过100%,这早已令之前已卖出的很多投资人公开表示出悔意,不断增长的市值和交易额更是让其他众多港股市场的“仙股”们只能望其项背。

腾讯也没有让看好它的机构失望,它的业绩一直在不断超越外界的预期。11月15日,腾讯公布三季报显示,三季度营收为652.10亿元,同比增61%,三季度净利润180.0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9%,均高于市场预期。

逻辑支点:寡头时代

“巨头”们纷纷在资本市场“大象”起舞,A股市场和海外成熟市场的风格愈发相似,这背后暗含了什么样的逻辑?“我的判断是这是寡头时代到来的结果。”刘明达称,随着互联网信息革命的继续深化,包括正在进行的人工智能革命的发展,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等要素,在互联网条件下的深刻变化,寡头的出现已经成为必然。而社会资源要素将越来越集中在寡头企业身上,包括二级市场的资金,寡头企业比普通蓝筹股更具想象力和投资价值。

这和他在2014年提出的“蓝筹稀缺”逻辑相相通,他当时的观点是未来小市值公司稀缺的逻辑不复存在,权重蓝筹股具有稀缺性,“你不可能再造一个贵州茅台,不可能再造一个招商银行,也不可能再造一个中国平安”。

这种寡头企业更多是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龙头公司,它们可能还只是未上市的独角兽企业,但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它们均是在某一领域有非常大领先优势的平台型企业。事实上,美国市场的五大科技巨头,无疑都是寡头公司的典型代表,只不过美国经济发展领先,其寡头企业更多以科技型企业为主,这和当下国内的情况又略有不同。

与刘明达观点相呼应的是,但斌也提出了“投资伟大的公司”的观点,但斌这样的表述,一如既往的感性而富有激情。

另一位公募投资机构人士亦同样认为投资寡头的逻辑。在他看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方式、企业生产运营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寡头企业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资源大幅集中,构建自身完整产业生态并不困难,它们的触角已广泛深入到了产业的上下游,这些寡头公司亦能借此获得上下游产业的利润,从而实现业绩的超预期成长。

以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寡头企业早已体现出了“赢者通吃”的定律,而随着各种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这一定律亦同样渗透到了传统产业,只不过比互联网行业表现得更加缓慢。

贵州茅台便是一个缩影。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帮助下,贵州茅台看到了销售方式变革的可能性,为实现渠道短平化,让贵州茅台能直接触达消费者,其推出了“新零售”模式,要求经销商将30%的产品放在自己公司的云电子商务平台上销售。

投资机构们渐渐意识到了,这一“新零售”模式有助于更好地匹配供给和需求,重塑茅台的价格体系,而贵州茅台也因此可以有规律地持续上调出厂价,经销商原有的超高毛利被挤压,贵州茅台自身的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现在大家都在讲茅台,这已经是一个公认的寡头。不过,也有很多成长中寡头,比如永辉超市,在我看来,尽管它是个连锁超市,但其在冷链管理上极为高效,其生鲜产品极具竞争力。京东是其第二大股东,另外,它又在高档社区开了超级物种等新业态,有效解决销售距离和效率问题,弥补了与电商的短板。”刘明达称。

当然,对于寡头公司来说,另一个令人无法忽视的能力是,在拓宽产业边界的时候,战略投资和收购便成为了最好的手段。在中小创业公司成功发展成大平台的难度大大增加的同时,寡头公司却是在疯狂“收割”各个细分产业机会。

比如亚马逊除了在印度等新兴市场加快布局电子商务,还收购了传统的零售业务全食超市,而苹果的投资甚至显得有些“夸张”,它在这两年中就已经收购了15家公司。

简单来说,各个寡头公司都在守住自己核心优势的情况下加大了对相关产业的投入,而大部分投入也获得了巨大的收益,腾讯便是一个很典型的样本。

11月16日,在众安在线、阅文集团两家被投公司抢尽港股市场风头之后,又一家以腾讯为主要股东的公司易鑫集团挂牌上市。其实,这些公司都还只是腾讯帝国的冰山一角,腾讯自2013年开始进行的很多对外投资和并购其实并不为外界所知。如今,腾讯的投资正式的迎来了回报期,除了前述这些公司上市外,可想而知,其投资版图中的滴滴、美团点评、微众银行、摩拜单车、快手等这些项目也将持续为腾讯带来回报独立上市的可能,寡头的业务边界也无数次被拓宽。

上述北京公募基金经理也注意到了一个现象,近两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一些搞不过龙头企业的小企业都纷纷丢盔弃甲,也促使了龙头企业进一步巩固。“反而是有一些中小公司,大玩数字游戏,今年挖了个大坑,明年又是100%的增长,骗人骗自己,所以大家现在都不看这种公司了。无论是外资还是机构,越来越看重持续性,业绩不但是增长,而且增长的质量是高的。”

而从资金端的需求来看,亦有独捧这些寡头的理由。

“A股市场的公司将会越来越多,小公司的估值优势将不复存在,如果一个行业有数十家甚至上百家上市公司,你还能记得住它的名字吗?”前述北京公募基金经理称,A股市场越来越像海外成熟市场一样,与众多中小公司难以有估值溢价不同,行业龙头的地位和价值反而凸显出来了,机构投资者也更愿去超配这些市值大,流动性好的公司。

这其实是和海外成熟市场的特征越来越相似。

按照明达资产所做的统计,美国市值排名前五十的企业总市值为10万亿美元,占美股总市值26万亿的38%。中国市值前50名的公司,占A股总市值54.7万亿的33%。资本市场的资金向寡头集中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

在刘明达看来,站在投资机构的角度,安全性是投资首要考虑的因素,尤其是在黑天鹅、灰犀牛频出的状况下,超级大蓝筹、寡头公司一定是基金、保险等机构投资者的首选。他相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寡头公司将成为股市最亮的一道风景,能获得更大的超额收益。

或许令姚佳们失望的是,眼下这个资本市场新时代的红利最终还是会掌握在那些拥抱寡头的投资者手里。

(文中姚佳系化名)

茅台股票的最牛散户,a股各板块寡头汇总

A股值得长期价值投资的好股有哪些?

1)巴菲特先生所说的“有特许经营权的垄断公司”。
2)但斌先生总结的“净资产收益率长期高于15%”。
3)李剑先生总结的“产品永不过时;产品供不应求;产品量价齐升”。
4)我的标准:负债率长期低于40%。
李剑所说的“产品永不过时”这点我认为是筛选股票的第一条,这也是巴菲特所说的足够长的雪坡。
而“产品供不应求和量价齐升”不能要求永远,但至少应该出现在每次经济上升期间出现。
但斌的长期ROE高于15%,这点是买任何股票只输时间不输钱的关键,只要该股长期ROE高于15,即使利润不再大幅增长,5-10年时间净资产也会翻番,股价自然还会涨回来。
巴菲特所说的有特许经营权的垄断公司,这是企业拥有持续竞争力和利润持续增长的关键。
我的标准负债率长期低于40%,高负债的企业很容易在经济谷底时资不抵债破产,股价下跌90%以上,几乎没有翻身的余地。
用以上标准衡量出来的最佳投资标的为:
第一类)消费医药类垄断企业,如贵州茅台/云南白药/东阿阿胶/张裕等,但它们的平均40倍PE/10倍PB,价值已被基金充分挖掘,已非好价,现价投资他们未来10年年回报率不可能太高了,就像1996年的可口可乐,1999年后的微软公司,把产品卖到了整个地球的每个角落,绝对的世界垄断霸主,但之后10几年股价都没怎么涨了,这点巴菲特早在1989年总结道:在有限的世界里,任何高成长的事物终将自我束缚。
第二类)资源垄断型企业,如盘江股份/江西铜业/包钢稀土/盐湖钾肥等,其中我更看好煤炭,因为中国贫油富煤,煤炭使用不仅永不过时而且长期量价齐升供不应求,到明年秋天经济到熊市谷底时,股价跌到低估的位置时,我会再集中投资这类股票。
第三类)连锁超市类公司,如永辉超市/天虹商场等,这类稳健经营的公司,想买到便宜货的机会也不多。
第四类)高科技类垄断型企业,如中兴通讯,和华为大唐三家寡头垄断了3g和4g的市场,但这类高科技公司员工的薪水支出也高得惊人,所以往往技术最顶级的获得大部分利润,就如苹果和三星垄断了手机市场80%以上的利润。而华为是这三家中最杰出的企业,可惜没有在A股上市,中兴也只能等股价跌到低估时再投资。
相对而言,税控企业航天信息垄断了税控行业,没有国内企业竞争,国家更不会让国外更高科技企业进入这个市场,即使这个公司毛利不高20%,利润年复合增长率也即20%,但胜在稳健经验,一旦出现好价时,也不能犹豫。

茅台股票的最牛散户,a股各板块寡头汇总

马云如何了

11月3日,马云被四大部门约谈的消息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经济领域对此猜测不断,随后第二日就传出了蚂蚁集团暂缓上市的消息,本应该在11月6日上市的蚂蚁集团为何在马云被约谈后就暂缓上市了,虽然马云现在已经退休了,但他依旧是蚂蚁集团的实时控制人,外界猜测这件事肯定跟马云本人脱不了关系,那么马云近几天出什么事了,马云这段时间怎么了,马云为什么被四部门联合约谈?蚂蚁集团怎么了?下面大家和百思特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

马云被四部门联合约谈
证监会网站消息显示,11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
随着蚂蚁集团上市,如何对金融科技巨头落实更有效的金融监管,引发了市场热议。10月3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指出,当前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快速发展,必须处理好金融发展、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关系。
金融委会议表示,要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尊重国际共识和规则,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鼓励创新、弘扬企业家精神,也要加强监管,依法将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有效防范风险。监管部门要认真做好工作,对同类业务、同类主体一视同仁。要监督市场主体依法合规经营,遵守监管规则,完善公司治理,履行社会责任。要增强业务信息披露全面性和透明度,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投资者教育。要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要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马云怎么了,为什么被约谈
那为何会在蚂蚁即将上市之际,约谈蚂蚁“三巨头”呢?要知道11月5日,蚂蚁将在上海和香港同步上市。
作为全宇宙最伟大的融资计划,蚂蚁集团上市堪称中国证券史上的一座“大字碑”,前无古人后不一定有来者。而马云又是这座“大字碑”的篆刻者,要想让蚂蚁集团和监管体系相互融洽,则监管层必须要沟通一下实控人马云。
既然如此,为何不在马云刚放完炮之后立刻对其进行约谈呢?
估计,监管层可能需要看看市场的各方反应,再加上蚂蚁即将接受各种机构的打新申购,不能影响这个创世纪事件,所以才决定在各方都申购并缴款之后,再对其进行监管约谈。
除此之外,由于此前外界都在传闻蚂蚁上市后,将诞生举世瞩目的造富现象,并且港股市场在“暗盘”交易中,已经出现溢价25%的交易情形。因此,为了防止蚂蚁上市被游资爆炒,对资本市场产生较大的“虹吸效应”,以及平抑老百姓心中“造富吸血”的不平衡心理,监管层才选择在“申购后上市前”这节骨眼约谈马云一伙人。
而在这节骨眼,既能有效进行约谈,又能防止市场出现较大波动,正可谓一举两得。要知道,前段时间银行股连跌好几天,就存在多重诡异情况。除了业绩波动致使机构抛售外,最主要的猜想之一就是,众多机构想在蚂蚁上市初期分一杯羹。
毕竟,上市即有几千亿流通市值的蚂蚁集团,足够支撑市场上任何资金的介入和炒作。这对于长期埋在银行股中不赚钱的大资金来说,算是百年不遇的“航母级”投机契机。
可见,监管层在这个时候约谈,真的是用心良苦啊。这样一来,蚂蚁集团上市被大资金爆炒可能性大大降低。据说,很多已中签的机构和投资者,正准备上市首日就抛售套现,以防止出现到嘴的肉跑了。
事实上,蚂蚁集团150多倍的发行市盈率本身就存在巨大泡沫。在如此巨大泡沫下,任何炒作都很难让这头大象再翻跟头。

还有一个问题,也是最神秘最关键的问题,即监管约谈都谈了啥?
对此外界几乎一无所知,我们也只是胡乱揣测一下。笔者猜测,可能谈到了立场问题,监管与创新问题,“后期招安”问题等。
众所周知,马云创造了蚂蚁集团,蚂蚁又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并且其虽为互联网企业,却几乎全靠金融业务盈利。而这种“四不像”的巨头,若不强加约束,则必然出现“尾大不掉,拥兵自重”的窘况。
这绝非监管层希望看到的,换句话说,任何形式的寡头垄断都是“帝国主义”(经济学名词)的外在表现。因此,监管层必须让马云摆正立场。
另外,对于监管与创新如何互不干扰、相互支持的问题,也可能是约谈的重点。毕竟这次约谈的起因就是,马云刚说的金融监管滞后,会抑制金融创新。
其实,对于监管与创新是否存在冲突或矛盾,笔者不是很懂。但笔者明白,中国的金融市场是法治的市场,监管部门从不打击任何形式的金融创新,但前提是必须合法合规。
任何形式的违法创新都是对法律的践踏,也是对依法治国思想的蔑视,这也是P2P逐渐走向消亡的主因所在。
最后,小编还大胆猜想了,蚂蚁未来接受“招安”的问题也是约谈的内容之一。不过,笔者所谓的招安,并非说政府要“窃取”蚂蚁的财富盛宴,而是要对蚂蚁进行科学的宏观指导,以防止其出现风险失控的局面。在蚂蚁上市的特殊关头,必须对其进行强力有效的宏观指导和约束。
谁都知道,金融大数据时代,掌握数据就等于掌握摇钱树。但数据不该通过无偿或窃取的形式获得。如果谷歌、微软、亚马逊可以随意调用个人信息做金融业务,那他们都可成为世界最大的金融机构。
可现实是,这些科技巨头在其国家和全世界使用个人信息,进行商业行为都受到严厉的管制。即使如此,今年亚马逊、Facebook、苹果、谷歌等科技巨头也都遭到了本国政府的反垄断调查。
调查人员认为,这些科技巨头掌握了“关键的商业和通讯枢纽,任何一家公司采取的任何一个行动,都可能深刻而持久地影响数亿人;他们拥有太多权力,并正在用这种权力消灭竞争、创意和创新。”
世界各国的监管经验都表明,对互联网巨头的监管从来都是从严为佳,而不是放任自流,更不能任由互联网巨头凌驾于法律和监管之上。
同日,“花呗”、“借呗”被点名 涉嫌侵害消费者权益
另外,近日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郭武平发文称,金融科技公司的“花呗”“白条”“任性付”等产品,其内核与银行发行的信用卡没有本质差别,也具有信用供给和分期付款的功能,消费者支付的利息与费用是其盈利主要来源;再如“借呗”“金条”“微粒贷”等产品,与银行提供的小额贷款无本质差别。
郭武平还表示,对于金融科技公司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目前缺乏明确规则和要求,出现了监管套利行为,与持牌金融机构形成不当竞争,最终难以有效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这些乱象的本质是将本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数据,变成部分公司谋取自身利益、向消费者收取高额服务费的资本。所以金融科技公司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乱象更加值得高度关注。
11月4日蚂蚁集团A股双双暂缓上市
11月3日晚,上交所发布公告称,近日,发生你公司实际控制人及董事长、总经理被有关部门联合进行监管约谈,你公司也报告所处的金融科技监管环境发生变化等重大事项。该重大事项可能导致你公司不符合发行上市条件或者信息披露要求,因此,决定暂缓蚂蚁集团的上市。
随后,蚂蚁集团也发布了暂缓H股上市的公告,并表示:“本公司将尽快公布有关暂缓H股上市及退回申请股款的进一步详情。”
针对A股、H股暂缓上市一事,蚂蚁集团发表了《致投资者》一文,称对由此给投资者带来的麻烦深表歉意,公司将按照两地交易所的相关规则,妥善处理好后续工作。“有关发行上市的下一步进展我们将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及监管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并及时披露相关情况。”
蚁集团IPO为何此时按下“暂停键”?
蚂蚁集团IPO为何在此时按下“暂停键”,业内观点认为,这或许与监管环境变化有关,特别是11月2日,银保监会与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起草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
其中,关于联合贷,《办法》第十五条明确提出四条细化的监管要求,行业普遍关注“在单笔联合贷款中,经营网络小贷业务的小贷公司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这条监管指标。

另外,《办法》还规定,对自然人的单户网络小额贷款余额原则上不得超过人民币30万元,不得超过其最近3年年均收入的三分之一,该两项金额中的较低者为贷款金额最高限额。
一位资深公募基金经理对贝壳财经记者分析称,目前来看,影响比较大的重点落在联合贷款在政策落地的过渡期内,需要依靠资本金补充,而转为助贷业务,通过消费金融公司牌照做,对于业务量的增长弥补能有多大。其次,就是规则中提到的“对自然人的单户网络小额贷款余额原则上不得超过人民币30万元,不得超过其最近3年年均收入的三分之一,该两项金额中的较低者为贷款金额最高限额”,这个杀伤力可能也比较大,因为很多客户可能都无法提供收入证明,这个事要如何落地是个问题,这就有待后续监管是否调整,或者作出具体解释,蚂蚁集团目前肯定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的确,金融业务、贷款业务给蚂蚁集团创造了不少营收和利润。
据悉,蚂蚁集团的营收总共由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数字金融科技服务、创新业务及其他三大门类构成,2020年1~6月三大项占比分别为35.86%、63.39%和0.75%,由此可以发现,数字金融科技服务是蚂蚁集团营收的主要来源。其中,微贷科技平台收入达285.86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39.41%,可谓蚂蚁集团营收的“支柱”。
蚂蚁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线上消费信贷和小微经营者信贷平台,截至6月30日,公司平台促成的消费信贷余额为17320亿元、小微经营者信贷余额为4217亿元。
同时,报告期内,蚂蚁集团的微贷科技平台的收入也迅速增长,成为公司整体收入增长的主要驱动力。2018年和2019年分别同比增长39%和87%,今年上半年则同比增长59%。
曾在监管系统工作多年的互联网金融知名撰稿人、中国小微信贷机构业务创新合作联盟发起人嵇少峰表示,《办法》针对蚂蚁集团等金融科技巨头的网络小贷业务,是比较鲜明的,这也是毫无疑问的。
在他看来,一些金融科技巨头所谓的科技助力,正是通过科技“变相绕开”了金融监管,“现在一下把它‘框住’了”。关于金融科技巨头提供信贷服务背后的支撑,嵇少峰则认为,“他们现在除了拥有网络小贷就是消金(即消费金融公司)的牌照,但是消金的监管是非常严格的。”
对于巨头们的未来,嵇少峰提出自己的观点,即牌照相关的金融业务与其科技业务,将面临分拆的可能。
的确,在暂缓上市消息出来之后,市场便有传闻称,蚂蚁集团后续可能会将花呗与借呗拆分出来,再重新进行估值,但目前贝壳财经记者并未求证到这一消息。
其实,早在2019年7月份,彭博社就有消息称,蚂蚁集团(当时称:蚂蚁金服)计划新成立一家公司以申请金融控股牌照,蚂蚁集团计划将持有的金融牌照相关业务划入新成立的子公司,蚂蚁集团母公司将保留金融云、风险管理等在内的金融科技业务,这其实也是将金融与科技业务做分离,但最终为何未能成形也不得而知。
蚂蚁集团被暂缓上市,马云做错了什么?
马云被约谈是个大新闻。晚间一纸公告,暂缓蚂蚁集团上市。
这事还得从10月24日,上海外滩40人金融峰会说起。正是在这次峰会上,退休后的马云捅了“马蜂窝”,而且还不止一个。
炮轰传统银行是“当铺思维”,嘲讽巴塞尔协议像个“老年人俱乐部”,抨击监管只会发文件扼杀创新,直言中国金融“没有系统性风险”,因为压根就没有“系统”。而此时,正值蚂蚁金服上市前夜。
由其实际控制的蚂蚁A+H同时启动,将创下全球最大IPO,市值或达2万多亿。不仅可以稳坐中国首富之位,追赶世界首富也是指日可待。这个时候公然开炮四面树敌,得罪银行也就罢了,还直接站到了监管的对立面,到底是挟流量以令诸侯,还是钱多人傻开始膨胀了?
这可不是天猫年会的主场,也不是乌镇互联网大会的舞台,而是政府背景下的高规格的金融峰会。规格有多高?陈元、周小川、易纲以及四大行负责人等金融界大佬悉数在场。可以说,台下坐着的全是当今政商界的“超级大佬”。安排20分钟的发言,实际上也就是请来撑个场面,谁知道一向“政商”极高的杰克马竟然带着稿子一本正经“唱反调”。他是不知道后果,还是故意“引火烧身”?
果然,平地起惊雷。整个经济领域余震不断,除了震动,还有震惊,震怒。无数人在观望,在等待,政府及监管将以何种态度“接招”。毕竟,作为当今互联网金融的流量巨头,他的这番炮火杀伤力太大了。
很快,北风起,风向变。邹加怡、周小川、尚福林等经济领域举足轻重的大佬纷纷表态,直接或间接批评了马云的“系统”论。光明网、金融时报、证券时报等主流媒体也连续发声,驳斥马云危言耸听张冠李戴。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10月31日,国务院金融委召开专题会议,定下调子: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坚决整治各种金融乱象,坚决维护金融稳定,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一句话,金融监管不是要不要管的问题,而是要怎么强化监管的问题。

你蚂蚁金服再大,也不能游离于监管之外!
11月2日,重磅消息更是一个接一个!
中央深改委会、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密集出台针对性文件,就“网络小额贷款业务”设置了天花板:
单笔联合贷款中,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网贷公司对自然人单户贷款余额原则上不超30万且不超个人收入1/3。
同时,中国国际经济副理事长黄奇帆也公开指出,支付宝的借呗、花呗钱从哪里来。先从银行贷款,再发ABS,30亿资本经过无限循环,可以放到100倍,搞到了3000亿的规模。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蚂蚁不用掏一分钱,靠借呗、花呗一年就能带来95亿的利润,说是白手套也不为过。而这95亿,几乎都是90后超前消费、过度消费贡献的。
问题是,你知道他在套利,他也知道他在套利,他也知道你知道他在套利,但他不仅一边在套利,还一边装作在拯救宇宙。没有这么多年监管的一路绿灯,睁只眼闭只眼,无论是阿里还是蚂蚁,能走到今天?所以,谁都可以骂银行骂监管,但唯独马云不可以。
11月2晚间,监管层终于放出大招: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四部门,集体约谈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史所未有,力度空前。
今日9时,致命的一击紧随而来。上交所发布公告:暂缓蚂蚁集团上市!一套组合拳,拳拳到肉,给蚂蚁直接戴上了“紧箍咒”。坊间多有议论,认为这与马云之前的过激言论有关。
到底有没有关?当然有!但要说完全是因为这个关系,也未必。监管有的放矢,马云也绝非无故放炮。他能走到今天,绝不是靠运气。他不可能不清楚台下坐的是谁,也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炮有多大杀伤力,他更不会真的疯了。
要么一炮成仁,要么一炮成灰。他这么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什么场面没见过,怎么会信口开河,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唯一的可能就是,故意而为之!
作为全球最大的IPO,蚂蚁金服不仅掌握了金融全牌照,而且是互联网金融的流量霸主。上市后,更容易形成“赢家通吃”和“寡头垄断”的局面。
互联网金融本质不是互联网,而是金融。不会因为有了科技内核就脱离了金融属性。而金融是一个国家的根本。
像蚂蚁这样的巨无霸已经绑架了海量的用户,监管不可能不介入。更不可能 放任其由蚂蚁变“蚂蟥”。否则,系统性金融风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企业做大了,就具有了国家属性。基于此,在蚂蚁上市前夜,可能监管已经介入并发现了相关潜在风险,看到这类没有边界的金融套利对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的巨大隐患。一旦监管收紧,这个好日子就到头了。
比如支付宝每年储备金就达到1万多亿的规模,躺着收利息就有几百亿。借呗、花呗“空手套白狼”的故事,可能也讲不下去。而这一切,马云自然一清二楚。
所以,才有了他在外滩金融峰会上的剑走偏锋。试图以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主席的身份,绑架整个企业界以及互联网界,来影响监管政策走向。
蚂蚁拌大象,扮猪吃老虎。
果然,舆论大哗,支持者众。
但他忽视了一点,那就是国家金融监管的决心和意志。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灾。马云的话不是没道理,我们也相信马云是着眼未来就事论事,更愿意相信马先生是一个极负社会责任感并值得尊敬的企业家。但如此制造监管对立显然不合时宜,也不合身份。不受约束的资本,必然是一场灾难。
四部门联合约谈,无疑是个严重警告。而之后蚂蚁的官方表态,显然也透露出“马已今服”的意味。不要把时代的进步,当成收割韭菜的弯刀。千万别忘了,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再大的蚂蚁,也是蚂蚁!
蚂蚁集团后续还能上市吗?
显然,从字面意思来看,暂缓上市并不意味着终止上市,但这一举措无疑让蚂蚁集团后续的上市之路充满迷雾。
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记者表示,对目前情况的处置还有待于证监会的智慧,在暂缓上市过程中,如果蚂蚁集团能够很好地回答证监会的问题和关切,给监管层一个满意的答复,我相信,蚂蚁集团的上市进程依然会持续推进。
易观支付分析师王蓬博则对记者表示,上交所要求蚂蚁集团进行风险说明,且要求对上市所处金融科技监管环境改变做出评估,完全合理合规,从保护股民,提示风险的出发点也应该暂缓,但暂缓不等于退出,此前就有相应例子,相信只要符合上交所条件,仍然有继续上市的可能。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对贝壳财经记者分析称,暂缓,不是取消批文,也不是否决,所以上市是时间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上交所在此次公告中谈到,近日发生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及董事长、总经理被有关部门联合进行监管约谈,蚂蚁集团也报告所处的金融科技监管环境发生变化等重大事项,该重大事项可能导致蚂蚁集团不符合发行上市条件或者信息披露要求。
按照相关规则,这也就是说,蚂蚁集团的监管约谈和监管环境变化可能影响其符合上市条件与否,如果上交所审核后认为其不符合上市条件,将出具意见并向证监会报告;如果审核后认为其符合上市条件,蚂蚁集团仍可上市。
但也有不同的观点,中关村(000931,股吧)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目前需要面对最重要的问题是,蚂蚁集团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一个主要依靠金融业务盈利的公司是否适合在科创板上市?我认为,尽管蚂蚁集团已经改名,但这并不意味着改变限制,其主要利润、收入都来自金融业务,应该认定为一家金融公司,这其实不符合科创板的定位,因此,即便要上市,也应该调整上市板块。
监管环境变化对蚂蚁集团估值影响几何?
毫无疑问,监管的重大变化会对蚂蚁集团的估值产生影响。但董希淼认为,蚂蚁集团一时半会上不了市,而且后续可能还要关注哪些板块上、哪些板块不上等问题,所以可能要全部重新估值,目前还无法判断对其估值影响有多大。
王蓬博也表示,金融科技公司估值还是要看基本盈利方式,如果本质依靠金融盈利,就应该适应金融机构的监管框架。也有业内人士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若真的剥离花呗和借呗业务,蚂蚁集团估值将大幅缩水,“估计就剩几千亿了。”该人士说。
蚂蚁集团暂缓上市对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有何影响?
作为上市后有望一举超过贵州茅台(600519,股吧)居A股市值首位的蚂蚁集团自披露上市计划后就备受市场关注。
根据其此前公告,蚂蚁集团A股定价为68.8元/股,港股为80港元/股,公司总市值将达约2.1万亿元,而根据上市发行方案,蚂蚁集团此次A+H股的合计募资规模将约达2300亿元。
就在11月1日晚间,蚂蚁集团还公布了网下初步配售结果及网上中签结果公告,中签号码共701696个,当时,不少网友已经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了中签信息。另外,还有不少基金产品参与了蚂蚁集团的网下打新,且获得网下初步配售,其中不乏张坤、刘格崧、冯明远等明星基金经理掌舵的产品。
那么,此次蚂蚁集团暂缓A+H股上市,会给这些已经中签或已获得配售的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带来哪些影响呢?
的确,目前蚂蚁集团只是被暂缓上市,并未被撤销注册,有投行人士表示,蚂蚁集团可能需要重新估值和定价,如果重新定价,可以退差价,也可以重新发行,重新定价后投资者要重新选择是否购买。
董登新则表示:“目前情况确实有些尴尬,毕竟蚂蚁集团已经走完了整个IPO审核和注册流程,并且网下和网上的新股申购已经基本完成,就等着交款了,在这种情况下暂缓上市,应该是监管层遇到的首例,我认为蚂蚁集团的上市是非常具有标杆意义的,作为一家影响非常大的企业,相信监管层也会谨慎对待,妥善处理。”董登新表示。
根据贝壳财经记者的采访,业界及专家普遍认为,目前关于蚂蚁集团后续上市的进程还有待观望,也有可能会面临重新估值、重新定价、重新发行的情况,目前一切都还是未知数,因此,对投资者的影响有多大还无法估算。
但无论如何,暂缓上市本身已经对投资者造成影响,比如根据公告,网上投资者申购新股中签后,应根据公告履行资金交收义务,确保其资金账户在2020年11月2日日终有足额的新股认购资金,也就是说股民的这笔资金已被蚂蚁集团打新占用,其实已经付出了“沉没成本”。
此外,此前还有不少“基民”在支付宝上购买了蚂蚁集团战略配售基金,从配置比例来看,单只战略配售基金可配置蚂蚁集团的比例为10%,目前蚂蚁集团暂缓上市,这部分的投资比例又该如何协调?贝壳财经记者发现,今日凌晨时分,易方达、中欧、华夏、鹏华以及汇添富基金都在财富号中做出了回应,均称因蚂蚁集团暂缓在A+H上市计划,本基金中原计划战略投资于蚂蚁集团上市的部分也相应暂缓,同时表示,目前基金均已成立,基金运作不受影响,贝壳财经记者也将持续关注后续动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茅台股票的最牛散户,a股各板块寡头汇总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