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师选股公式,股市高手选股经验

光年FX:金融分析师、财经媒体人、业余研究交易技术分析。掌握一手最新前沿科技资讯,向您分享最深度的行业洞见。以下内容来自Just2Trade捷仕。

约翰·博格

博格的选股法则:

1.投资指数长期取得的收益率,等于指数每年盈利的增长率 指数市盈率的变化率 投资初期的股息率。

因为股价=市盈率(PE)*每股盈利(E),而股息则投资人收益的实际到手的分红,因此这三个指标影响投资人的最终收益。

假设一个指数10年里市盈率从20倍下降到15倍,那么市盈率每年的变化率就是-2.8%。

如果指数的盈利每年平均增长是10%,投资时指数基金的期初股息率是2%。

那么理论上,投资指数基金的长期收益率,约为10% 2%-2.8%=9.2%。

2.从长期来看,投资人真正的核心收益来源于盈利的增长,其次是股息,这两部分属于投资收益。

而市盈率变动部分,则属于投机收益,长期来看对最终收益影响较小。

但有个问题。

指数未来的盈利增长,是很难被判断的。

而估值和股息率,则是相对好判断的。

在高股息率和低市盈率的前提下投资,比追求高盈利增长的策略投资,是更加稳健的策略。

3.在进行公司的评估时,博格提出了一个“奥卡姆剃刀原则”,认为决定股市长期回报率的无非是三个变量:

初始投资时刻的股息率、随后的盈利增长率以及在投资期内市盈率的变化。

他用这样简单的分析框架来分析一支股票以及一种股票产品的价值。

因为,在市场的波动中,最容易遗忘的往往是常识。

4.对于管理基金,他倡导两个原则:

第一条是指数和低成本基金的运作原则,即“利润等于总收益减去成本”;

第二条原则就是“以员工为本”。

5.对于投资,他忠告投资者,由于金融市场永远存在着无数的不确定性,普通投资者不宜在短时间内大幅调整其资产组合中各分项的比例。而长期来看,时间将是投资者的朋友,冲动则是投资者最大的敌人。

詹姆斯·西蒙斯

西蒙斯的选股法则:

西蒙斯将他的数学理论背景巧妙用于股票投资实战中。

他创立的文艺复兴科技公司用超过15年的时间研发计算机模型,大量筛选数十亿计单个数据资料,从中挑选优质的证券买进、卖出。

这就是闻名投资界的“定量投资”。

通过现代统计学、数学、快速海量历史数据分析,从而进行定向投资。

量化投资属主动投资范畴,本质是定性投资的数量化实践,理论基础均为市场的非有效性或弱有效性。

具有其以下特点:

1.投资视角更广

2.投资纪律性更强

3.对历史数据依赖性强

让风险管理更加精准,能够提供超额的收益,主要包括纪律性、系统性、及时性、准确性、分散化等。

1.纪律性:量化投资模型所给出的投资建议。(克服人性的弱点)

2.系统性:多角度观察主要包括对宏观周期、市场结构、估值、成长、盈利质量、分析师盈利预测、市场情绪等多个角度的分析。

3.及时性:快速地跟踪市场变化,寻找新的交易机会。

4.准确性:准确客观评价交易机会,克服主观情绪偏差。

5.分散化: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量化投资不断地从历史中挖掘有望在未来重复的历史规律并且加以利用,这些历史规律都是有较大概率获胜的策略。

二是依靠筛选出股票组合来取胜,而不是一个或几个股票取胜,从投资组合理念来看也是捕获大概率获胜的股票,而不是押宝到单个股票上。

西蒙斯创造了“壁虎交易法”。

不涉及对冲,多是进行短线方向性预测,依靠同时交易很多品种、在短期做出大量的交易来获利。

具体到每一个交易的亏损,由于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平仓,因此损失不会很大,而数千次交易之后,只要盈利交易多于亏损交易,总体结果就是盈利。

他将数学理论巧妙运用于股票投资实战中,成功秘诀主要有三:

针对不同市场设计数量化的投资管理模型;

以电脑运算为主导,排除人为因素干扰;

在全球各种市场上进行短线交易。

这种交易方式最大的意义在于把主观对交易的影响降至最低,然后通过一系列数学模型的计算以减少系统性风险并寻找到价值的“洼地”。

彼得·林奇

林奇的选股法则:

如果你认可一家公司,最好能坚持每6个月和每24个月都重新检查一下你所选择的股票。

在《彼得林奇投资真经:业余投资者的优势|价值投资系列》中林奇讲述到了个人投资者的优势和方法论。

当某一行业的一家公司拿在手上,先要确定这家公司属于6种公司基本类型中的哪一种类型。

缓慢增长型、稳定增长型、快速增长型、周期型、隐蔽资产型和困境反转型。

1.缓慢增长型

林奇说:在我的投资组合中很难找到增长率为2%~4%的公司,因为如果公司的增长速度不是很快,它的股票价格也不会上涨很快。

2.稳定增长型

能否从稳定增长型股票上获得一笔可观的收益,取决于你买入的时机是否正确和买入价格是否合理。

宝洁公司股票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的表现都非常出色,然而如果是在1963年买的这只股票,那么你的投资仅能上涨4倍。

3.快速增长型

弄清楚它们的增长期什么时候会结束,以及为了分享快速增长型公司的增长,所付出的买入价格应该是多少。

4.周期型

在增长型行业中,公司业务一直在不断扩张,而在周期型行业中,公司发展过程则是扩张、收缩、再扩张、再收缩,如此不断循环往复。

以蓝筹股福特公司(周期型)、百时美(稳定增长型)为例,在股市不景气或者国民经济衰退时,如果百时美公司的市值损失50%的话,那么福特公司市值损失则会高达80%。

5.困境反转型

出资挽救我们否则后果自负、谁会想到、问题没有我们预料的那么严重、破产母公司中含有经营良好的子公司、进行重整使股东价值最大化。

6.隐蔽资产型

如佛罗里达州小型养牛公司,上市的铁路公司等等。那些隐蔽资产可能藏在了金属、石油、报纸、专利药品中间,等待你去挖掘。

不过,要抓住这种机会需要对拥有隐蔽资产的公司有着实际的了解,而一旦清楚了解了公司隐蔽资产的真正价值,所需要做的只是耐心等待。

林奇基金投资七大法则:

1.尽可能投资于股票基金

林奇是著名的选股型基金经理,他对股票的偏爱贯彻始终。

林奇给基金投资者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尽可能投资于股票基金。

2.忘掉债券基金

彼得林奇有两个理由:

理由一与法则一相同,即从资本增值的角度看,债券类资产收益远不如股票;

理由二,如果投资者青睐固定收益,那么不如直接购买债券。

因为从实践来看,债券基金的收益并不比单个债券更好,而购买债券基金,还要支付昂贵的申购费、管理费,而且持有基金的时间越长,债券基金相对债券的表现就越差。

3.按基金类型来评价基金

要找到同类型基金进行评价。弄清投资的基金属于哪一类型,有助于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4.忽视短期表现,选择持续性好的基金

大多数投资者是通过基金过往的表现来选择的,投资者最热衷的是研究基金过去的表现,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的表现。

然而,在林奇看来,”这些努力都是白费的”。

5.组合投资,分散基金投资风格

建议投资者在投资基金时,也需要构建一个组合。而构建组合的基本原则就是,分散组合中基金的投资风格。

林奇认为,”随着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具有某种投资风格的基金管理人或一类基金不可能一直保持良好的表现,适用于股票的原则同样适用于共同基金”。

投资者不知道下一个大的投资机会在哪,因此对不同风格的基金进行组合是必要的。

6.如何调整基金投资组合

在往组合中增加投资时,选择近期表现持续不好的风格追加投资。注意不是在基金投资品种之间进行转换,而是通过追加资金来调整组合的配置比例。

7.适时投资行业基金

往组合中增加投资时,选择近期表现暂时落后于大盘的行业。这个原理和风格调整是一致的,投资者需要做的,是如何确定表现暂时落后于大盘的行业。如果更细致一些地研究,那些已经处于衰退谷底,开始显示复苏迹象的行业是最好的选择。

交易师选股公式,股市高手选股经验

真正的顶级交易高手或者交易大师是什么样的境界?

极简的纯粹。

这个词我觉得不错。

所谓的极简的纯粹,就是为了达成某一个终极目标,并把实现这个终极目标所需要的一切根本核心融合到了极简的过程中去。

这就是任何行业真正的顶级高手应有的风采。

寿司之神做寿司,一按一揉一握可能就完事了,行为简单到极致,做出的寿司也是素面朝天,跟普通寿司店的做出来的模样可能根本就没有区别。

但是,模样虽然没有区别,内在却是区别极大。

因为寿司之神这几个动作,刻意练习了一辈子,这里面的动作,可能每一个都是至关重要的微小细节,据说,他做出来的寿司,温度跟人体一样,火候要求极其严苛,甚至连你多少秒内要吃完,都有一套标准。

简单,才是真正的不简单。

交易也是一样。交易做的是什么?处理不确定性。那么顶级的交易者,必然就是顶级的处理不确定性的高手。那么交易水准达到极致应该是什么样子?

极度高效的处理不确定性。

如何极度高效的处理不确定?简单就是高效。

他一按一揉一握可能就是寿司界的顶级水准,而你看一眼盘,点一下鼠标,下了一笔单同样也可以是交易界的顶级水准。

因为你那一眼望去,你整个交易生涯经历的无穷尽的经历融合的至高规则当场就生效,融合在那一眼里,你点了一下鼠标,仅是这个过程的必须条件而已。

你一眼过去,这笔交易就已经完成,入场规则止损规则止盈规则瞬间聚齐,早就于无尽的交易经历而跟其融为一体,他根本就不需要什么花里胡哨给外行看的那些华丽外表。

因此,顶级的交易高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看我看来, 他一念起,即可交易。

我认为当今的两位世界投资大师芒格和巴菲特早已到了顶级高手的境界。只是他们不做短线交易而已。

他们做的是长线交易。两个人已经八九十岁了,一生积累了以亿为单位的财富。他们做投资几十年,早就对交易的有关事情了如指掌。

有人可能会质疑我提的两位大师是不是属于做交易的。因为他们是明显的做长线投资的。看似与人们所理解的短线交易差别巨大。

其实这正是境界极高的表现。我国古代的圣人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对最高的境界做出了明确的阐述。最的境界就是在表面上走向了原来的反面——大音希声、大智若愚、大盈若缺。

还有“治大国若烹小鲜”。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推断出交易的最境界就是表面上最不像交易的交易。那么投资于上市公司,从估值成长性入手,其实就是最不像交易的交易。

实际上我最佩服的人是约翰伯格,他是指数基金的创始人。他的演讲打动了我。他指明无论是做短线交易还是做长线投资都不如做指数基金。我深以为然。

巴菲特这样的价值投资大师也对指数基金极为推崇。巴菲特最近10年的投资业绩跑输了指数基金。巴菲特曾经留下遗言死后把90%的资产都用来买指数基金。可见其对指数基金的认同。

他的好友芒格也说自己和巴菲特要想战胜大盘指数很困难。

我内心真正认为的顶级交易境界就是指数基金的境界。不去选股,不去选时,以无为之心做有为事。买入指数基金或一篮子股票,然后就游山玩水去或每日弹琴歌唱。几十年过后,指数已大涨上百倍,自己也获利百倍。这不是世界上做交易的最高境界,又什么是交易的最高境界呢?

有人会说:就这个啊??还最高境界。这也太普通了吧?

我会用老子的一句回应:大道很平坦,但是人们喜欢走小路。

对市场保持足够的耐心!

“投机之王”利弗莫尔曾经说 过钱是坐着等来的 ,堪称是交易的基石,一句话就涵盖整个金融赚钱法则,陪伴了很多成功交易者一生,交易就相当于守候。

期货市场上无论是道,还是术,都是交易所服务,从众多市场的机会中捕捉属于交易原则的机会,这种机会往往需要时间。

任何交易都不会是看似的简单,背后一定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

棉花上一战成名的林广袤在多次公开场合,谈起棉花的崛起之战,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机会太少了,大多数时候,市场的都是只适合短线,并不能带来真正暴利性的机会。

对于技术,在他的操盘日志中,是这样写的

期货宗师王宝峰,对于期货交易的技术,在一次投资交流会上,面对众多的投资者,是这样回答的:

这都是我们所看到,亲身没能经历过的交易高手,我来谈一个我熟悉的,也能称得上大师的朋友。

关于他的故事,我曾在一篇问答中大概谈过。

只做玉米,一个月的交易手续费不到40块钱

这朋友是2012年进入到期货市场的,当时通过一朋友,找到我,想在交易所附近找个房间做交易,因为资金量比较小,所以很多期货营业部不愿意提供位置。

看在朋友的面子上,给他找了一个机会,他跟着他认识的一个老乡,开始学习交易,做玉米,只做日内操作,类似于炒单的做法,但比炒单频率要低的多。

当时的玉米我记得是2元/手,日内双边收取,开平仓都收。

听他自己说的,因为对市场了解,看到过太多亏损的朋友,所以从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下一个规矩,只做看得懂,把握性最大,符合交易规则的机会,就在这种自我坚持下,一手一手的练习。

从后来他的结算账单可以看到,很多次单月的交易费用非常的低,不到40块钱,也就是每月做了不到10手单子,一手一手的做,可能两天才开上一张单子。

后来他就开始爆发了,然后逐渐做大,后来通过管理别人的大账户,做到了上千万的规模,然后是送家人到国外去读书。

他的经历我都是亲自所见,真正的从这个市场中靠一手一手交易做起来的人。

保持足够的耐心,坚持是这条路唯一的选择

很多这个市场上的交易者,能够真正做出来的,最后发现,都是做最简单的坚持开始的,一手一手的操作,逐渐做了起来,然后是越做越好。

欲速则不达,凡是这个市场上做的混乱,毫无稳定性可言的交易者,都是做的混乱,所以资金忽上忽下,极度的不稳定,过山车一样。

即使是学习过交易系统的投资者也面临这样的问题,都是因为没有耐心,急于赚大钱,结果才亏大了,或者一笔亏损,把之前所有的利润化为乌有。

如果你想做好交易,做到稳定,一定要从保持交易的耐心开始。

操盘的最高境界是:

不用思考、分析和预测,直接操作,做了就对。如同神枪手,不用瞄准,抬手即发,发之即中。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折磨,才有征服天堂的力量。在股市,人的大彻大悟来自大灾大难。

不疯不魔不成活!

超凡脱俗的本领永远不是普通人能学会的,没有经历过遍体鳞伤打磨的凡夫俗子,不管他有多么出色的老师,光凭教,是学不出什么境界的。

人如果不是历经磨难,不是苦大仇深,是出不了狠劲的。

如果不是被逼无奈,走投无路,是下不了决心的。

如果不是痴心于一,忘我拼搏,是开不了智慧的。

没有被残酷的环境逼得发疯、变态的境遇,人是成不了大器的。

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戏剧般的起伏是开不了眼界,做不了大事的。

悬崖勒马的是将,悬崖不勒马的是王!干一件事,就要不死不休!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尤其是股市悟道,更是如此。

这充满血腥的股市啊,到处都是坑。每个坑里都得栽几次跟头,你才能长记性。不栽跟头根本长不了记性。每个细枝末节都得反复摔打几次,你才能不断成长。

这种事,别人替不了你。别人做了,那就成别人的了。

在股市,不管自己处于什么境遇,都要永不言败。不到最后一刻,别轻易否定自己之前的付出和努力,每一步的积累都没有白费的,人这一辈子不到最后一刻,盖棺论定是不可取的,因为人生随时逆转反包,填平黄金坑直接走加速,只要你把握住“热点风口”一次即可,你的人生里必然有一次走势轨迹是东方通信的轨迹。

股市里,最重要、最核心的操作理念是什么样的理念呢?

通过“简易的系统”实现“变数”与“定数”的转换。

这句话就是金融投资领域最重要、最核心的理念。

这是入门最重要的理念,是决定能否稳定盈利的关键。理念错了,一切努力都会付诸东流。理念对了,就走进了正确的门,只要坚持努力终有成功之时。

操盘第一要务:找到正确的操作模式固化下来,化变数为定数。

操盘终极境界:将正确的模式通过心理编程输入潜意识,化为本能,达致人股合一的境界。化变数为定数。

之前录制了一段视频,刚好可以回答下您的问题,如何认识交易最高境界,实盘经历分享,回归简单和平淡

化腐朽为神奇,把不可能的事情做成功就是大师!

2020年3月4日 早上7点30起床,洗漱吃饭。早上8点30分 打开交易软件。

2030年3月4日 早上7点30起床,洗漱吃饭。早上8点30分 打开交易软件。

2040年3月4日 早上7点30起床,洗漱吃饭。早上8点30分 打开交易软件。

交易,谈吐之间完成的事。

真正的交易在你进入他的店面,他就了解你的意图,询问的交谈中他了解到了你的需求,不断向你介绍产品,他会在你身上找到你们共同喜欢的东西,比如:发型的装束,衣服、鞋、手机的品牌,作为切入点,在哪里买的?有些什么的优点?使用的感觉?言谈根本不在你要买东西上,谈着谈着心的距离感拉近了,再回到你要的东西上,一说就一个正点,不知不觉成交了。

交易是营销,也是种学问,在生活中的点滴的积累。知识很重要,识人,察言观色,顺势引导。性格,把握到位。言语,点到为止,交流中展现了很平常的亲和力,话术把握得很精准。

同时,他又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专业的知识技能书藉,天文地理书、茶余饭后杂谈,奇门八卦书藉,一览无遗,丰富了自己的广泛性知识,在交易中无所事事,佩佩而谈拉近了心的距离,不知不觉中促成了交易。

交易是极平常中事,高手往往在民间。大师,只是生活中的积累,专注力的展现。

真正的顶级交易高手是什么样的境界?汇查查研究了数位身价百万的交易员,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接受亏损是交易的一部分

曾经读过一篇交易员的采访,他在采访中提到,他从不去想自己是盈利了,还是亏损了,而是只接受自己的交易优势带来的结果,然后进行下一笔交易。我们永远不会100%确定下一笔交易是赢是输。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适当的时候运用自己的优势, 赢利和亏损就交给时间 。

那么我们研究的顶级交易高手都有谁呢?

1、乔治·索罗斯

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在错误的时间出生在了一个错误的地方,但最终成为全球第29大富翁, 截至2015年4月,身家达242亿美元。

他曾 在一天赚了10亿多美元 ,我认为没有哪个交易员可以打破这个的记录。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他的故事:

· 他于1930年出生在布达佩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被纳粹占领的匈牙利幸存下来。

· 之后,他离开饱受战争摧残的布达佩斯,前往英国,并于1952年毕业于伦敦经济学院。

· 1956年,他移居美国,后来又在纽约从事金融分析师和交易员的工作。

· 1992年9月,乔治·索罗斯做空英镑时,在一笔交易中冒了100亿美元的风险。好在他的赌注是正确的,这笔交易一天就产生了10亿美元的利润。据报道,最终他在这笔交易中的利润达到了近20亿美元。因此,他获得了“破坏英格兰银行的人”的称号。

2、沃伦·巴菲特

从很小的时候起,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就对赚钱和存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后来,这种爱好转化为他的事业,为许多投资者赚了数十亿美元。

上面是巴菲特与他的两个姐妹童年的照片,上面的那个小男孩就是沃伦·巴菲特。他如今已经是一个非常有钱的老人——巴菲特在《福布斯》 2015年全球最富豪榜上排名第三,在2014年排名第四。

据《福布斯》报道, 截至2017年2月,他的净资产达736亿美元。

以下是来自《福布斯》的摘录:

凭借其多元化控股公司 伯克希尔·哈撒韦 (Berkshire Hathaway)的出色表现,沃伦·巴菲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富有。它的A股让投资者趋之若鹜,是美国上市公司中最昂贵的股票,在2014年8月首次超过20万美元每股。

伯克希尔·哈撒韦拥有数十家子公司,包括铁路、保险和能源,2013年的收入为1820亿美元,净收入为195亿美元,该公司仍在进行大笔交易。

巴菲特说,他有史以来最好的投资是在1949年购买了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的著作《聪明的投资者》。他后来在格雷厄姆(Graham)的指导下学习,然后搬回内布拉斯加州,并于1962年收购了一家陷入困境的纺织公司Berkshire Hathaway。2015年2月上旬,它是美国市值第四高的上市公司,市值为3550亿美元。

3、约翰·保尔森

根据《福布斯》的数据,截至2015年4月,约翰·保尔森(John Paulson)的净资产达 112亿美元 ,而他的起点其实也并不高。

危机时刻为有所准备的人提供了创造财富的巨大机会。约翰就是那个有准备的人,在2007年抵押贷款危机期间,他通过使用信用违约掉期交易有效地押注美国次

汇查查总结

其实做一名成功的交易员并没有什么神乎其神的秘诀。 研究市场、将风险最小化、保本并且独立思考 ,这些是所有交易员都需要注意的。巴菲特、索罗斯以及保尔森只是在这几点上做的比一般人更好而已。

无喜、无忧、无惧、无我,这是交易的最高境界!

交易师选股公式,股市高手选股经验

最优秀的基金管理人,彼得·林奇是如何找到大牛股的?

彼得.林奇是一富达公司的明星基金经理,掌管基金期间复合收益率达28.9%。他在网络股泡沫破裂之前退休,也是保全了名声,功成身退。

彼得.林奇是如何寻找牛股的呢?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一书中其实总结的很完整了。他虽然是机构投资者,但其实一直在教普通投资者发挥自己的特长去挖掘牛股,所以很有意思的是,他在书中告诉读者的第一条投资准则是:千万不要听信任何专业投资者的投资建议!

他认为,任何一位普通业余投资者只要动用3%的智力,所选股票的投资回报就能超过华尔街投资专家的平均业绩水平,即使不能超过,起码也会同样出色。

彼得林奇早年做过球童,热爱 历史 ,大学时代做了一次草率的投资,研究生学习学院派金融学,未阅读格雷尔姆及费雪的著作,工作繁忙无暇阅读书籍。所以更相信实践出真知。

下面举个例子,林奇在1970年代早期做证券分析员时对纺织行业有相当深入的了解,他参观全美的纺织工厂、计算公司销售毛利率、股票市盈率、研究经纱和纬纱的密度,作为专业投资者的他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研究纺织行业上市公司,却没有发现L’eggs这只大牛股。

反而他的妻子作为消费者,却是在超市发现了这家优秀公司,因为L’eggs的生产商之前是在百货商店和专卖店销售产品,他的妻子提醒他留意生产L’eggs的公司,他才因此分析发现这个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非常好的大牛股,L’eggs最终成为全美最畅销的连裤袜,也是1970年代最赚钱的新产品之一。

总而言之,彼得林奇以调研为主,年报阅读、公司高管、分析师推荐、生活工作中接触、易于受忽视领域发掘为辅。

阅读年报,主要为近三年的年报,同时阅读分析师研报;调研以上市公司高管为主,以消费者及同行为佐证。以标的公司股东中是否有其他优秀投资机构为参考。

盘点全球最伟大的几位投资家,彼得·林奇定能占据一席。

他是很多人眼中财富的化身,《时代》周刊称他为“第一理财家”,《幸福》杂志将他誉为“股票投资领域的最成功者”。他曾是美国最大的投资基金——麦哲伦基金的总经理,凭借杰出的投资才能,一手缔造出令整个华尔街叹为观止的投资业绩:在掌管麦哲伦基金13年(1977~1990年)时间里,该基金资产规模由2000万美元暴涨至140亿美元,其投资配额表上的股票种类由起初的40种一路增加至1400种,并且在13年时间里年复合收益率高达29%,几乎无人能出其右。

有人将他对投资基金的贡献同迈克尔·乔丹对篮球的贡献相媲美,认为他们都是将投资或球赛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变成了一门艺术。虽然为了陪伴家人,彼得·林奇在1990年事业巅峰时期选择了急流勇退,但他并没有闲着,接连出版了《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等畅销书,将自己的投资理念和选股策略倾囊相授,这些著作也深刻影响了无数后来人。

这个“战胜华尔街”的男人是怎么做投资的?我们不妨从头说起。

1

彼得·林奇于1944年生于波士顿的一个富裕家庭,不幸的是他10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从此全家人的生活开始陷入困境。

为了替母亲分担压力,父亲去世的第二年,正在读中学的彼得·林奇在熟人介绍下,在一家高尔夫球场做起了球童,沿着高尔夫球场四处奔跑,找到球就可以赚钱,这对于一个11岁的孩子来说是一份不错的工作。不过在当时,小彼得·林奇一定不会想到,正是这段球童经历,彻底改变了自己今后的人生走向。

那家高尔夫球俱乐部的成员,很多都是当时一些大公司的董事长和股东,他们经常在打高尔夫球时吹嘘自己最近的成功投资,这就让彼得·林奇接受到了关于股票市场的早期教育。即便后来顺利考入了波士顿学院,他也没有放弃球童的兼职工作,只为了能够继续汲取营养。不仅如此,大学期间的彼得·林奇还花大量时间专门研究了关于股票投资的课程,并重点学习了 历史 学、心理学、政治学等 社会 科学,甚至还学习了玄学、认识论、逻辑学、宗教学和古希腊哲学,这些为他后来从事投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彼得·林奇在大学二年级那年小试牛刀,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了1250美元投资于飞虎航空公司的股票(得益于太平洋沿岸国家空中运输的快速发展,不到两年时间,飞虎航空公司的股价从最初的7美元涨到了33美元),收获颇丰。

这笔投资的收益所得,不仅让彼得·林奇顺利完成了学业,还坚定了他的投资信心和信念。于是在读研究生期间,彼得·林奇利用暑假在富达公司找到了一份实习——当时的富达公司被华尔街形容为“投资公司中的圣殿”,这也是彼得·林奇与富达公司结缘的开始。

进入公司,彼得·林奇幸运地被主管分派去做企业调研和报告撰写工作,具体负责对全国造纸业和出版业公司的真实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分析。由于工作表现出色,彼得·林奇在完成学业、服完兵役之后,富达公司再次向他抛出了橄榄枝,邀请他来担任一名企业与商品分析师。如鱼得水的彼得·林奇快速成长,三年之后就被任命为富达旗下麦哲伦基金的主管。

虽然拥有了绝对话语权,但受到美国股市大崩盘的影响,麦哲伦基金的经营正值低谷,规模仅有2000万美元,还不断面临赎回压力,而这也给彼得·林奇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绝佳舞台。凭借一系列漂亮的操作,不仅局面很快被扭转,彼得·林奇还将麦哲伦基金送上了登峰造极的位置,成为了当时全球资产管理金额规模最大的资金,投资效益名列行业榜首。

华尔街算过这样一笔账:如果有人在彼得·林奇出任麦哲伦基金主管的第一年投资1万美元,那么13年之后就能得到28万美元的回报,这一成绩甚至超过了巴菲特和索罗斯同期的投资表现,彼得·林奇这个“股票天使”也彻底引爆了整个投资界。

2

与巴菲特一样,彼得·林奇也是价值投资的拥护者。

价值投资的精髓在于,质好价低的个股内在价值在足够长的时间内总会体现在股价上,利用这种特性使本金稳定地呈现出复利增长之势,而这也是彼得·林奇所崇尚的投资理念。

不同于巴菲特等着眼于实值股和成长股的长期投资家,彼得·林奇属于典型的“现代派”投资大师。“现代派”的表现在于,不管是什么种类的股票,实值股、成长股抑或是绩优股,只要有利可图就可以买,一旦价格超过其价值就卖,如此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错过投资良机。

有人用 “须鲸捕食式”投资法 来形容彼得·林奇的投资风格:

对于其他人来说,像须鲸那样大面积“猎食”股票并不难,难的地方在于吃进去之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能力。而这也恰恰是彼得·林奇的高明之处,他特别善于挖掘公司的隐蔽性资产,并发现其潜在价值。在他看来,任何一个产业或者板块,哪怕是所谓“夕阳产业”,都可以从中找出潜在的投资目标,“女士的丝袜不见得比通讯卫星差”,只要公司潜质好,股票价格合理,就可以购买,正应了那句话:“没有好的股票,只有好的价位。”

进一步分析,“须鲸捕食式”投资法还揭示出彼得·林奇的另一个偏好,那就是 构建投资组合。

事实上,彼得·林奇从不将自己的投资局限于某一种股票或者某一个行业上,他想要的是构建一个投资组合以分散那些非系统性风险。如此一来,在投资组合中只要有一两家公司收益率极高,即使其他的股票赔本,也不会影响整个投资组合的业绩。不过他也认为,完全的分散投资组合同样是不合理的,在他的分散投资中更多体现的是集中。他建议,投资时最好选择不同风格、不同类型中排名相对靠前的基金,这对于投资者来说更为保险。“随着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具有某种投资风格的基金管理人或一类基金不可能一直保持良好的表现,适用于股票的原则同样适用于共同基金”。

彼得·林奇在构建投资组合时,尤为偏爱两种类型的股票: 一类是中小型的成长股, 他认为中小型公司股价增值要比大公司容易,所以对应的股票配置比例也较高; 另一类则是业务简单的公司, 这与巴菲特的选股理念不谋而合,即业务简单的公司,恰恰就是最容易进行准确分析的公司,投资业绩“并非像奥运跳水比赛的方式来获得评分”。

这种组合分散的投资方式,对于当前国内的大众投资者来说,同样简单实用。

3

彼得·林奇又是如何选股的呢?

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一书中,他基于多年的分析经验将公司划分为六种类型: 缓慢增长型、稳定增长型、快速增长型、周期型、困境反转型以及隐蔽资产型。 一旦投资者确定了某一特定行业中的一家公司作为潜在的投资对象,接下来就要确定这家公司属于这六种类型中的哪一种,进而制定对应的投资策略。

在彼得·林奇眼里,缓慢增长型公司几乎没有投资价值;稳定增长型公司值得保底持有,原因在于,这类股票能在经济低迷时期对投资组合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周期型公司则是需要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其前提在于投资者能够及时发现公司业务衰退或者繁荣的早期迹象。

能够在投资组合中真正承担赚钱重任的,是另外三类公司:

(1)快速增长型公司

这类公司是彼得·林奇最喜欢的股票类型之一,因为它们普遍“规模小、新成立不久、成长性强、年平均增长率为20%~25%”。他认为,如果投资者能够明智地选择,就会从中发现能够上涨10 40倍甚至200倍的大牛股;而对于规模小的投资组合,只需要寻找到一两只这类股票就可以大幅度提高投资组合的整体业绩水平。

彼得·林奇指出,快速增长型公司并不一定属于快速增长型行业,而且快速增长型公司在给投资者带来高收益的同时,往往也会存在较大的风险:比如规模较小的快速增长型公司增速放缓时,将会面临倒闭的风险;规模较大的快速增长型公司增速放缓时,将引发股票迅速贬值的风险。不过在彼得·林奇看来,只要能够持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快速增长型公司的股票就会一直是股市中的大赢家。

(2)困境反转型公司

这类公司既不属于缓慢增长型公司,也不是业务将会复苏的周期型公司,它们通常都有可能导致公司灭亡的致命伤。虽然很多投资者对这类公司信心不足,但很多人都没想到,危难之中往往也蕴藏着机会,就像克莱斯勒公司、福特公司、佩恩中央铁路公司以及其他许多公司,都证明了自己拥有“股价迅速收复失地”的能力。

投资困境反转型公司的好处在于,在所有类型的股票中,此类股票的涨跌与整个股票市场涨跌的关联程度最小。尽管有些公司没能做到“困境反转”以至于让投资者赔钱,但偶然几次的成功依然非常激动人心,并且总体来说,投资这类公司股票的投资回报非常丰厚。

(3)隐蔽资产型公司

如果一家公司拥有价值非同一般的资产,而这种资产只被极少数人发现,大众投资者却没有注意到,那么这样的公司就叫隐蔽资产型公司。彼得·林奇以佩恩中央铁路公司为例,认为这家公司“什么类型的隐蔽资产都有”:抵扣所得税的巨额亏损、现金、弗罗里达州大量的土地、其他地方的土地、西弗吉尼亚的煤矿、曼哈顿的航空权等等,非常值得购买。而实际上,这只股票后来涨了8倍。

当然,投资隐蔽资产型公司的前提,同样是要对拥有隐蔽资产的公司有着真实的了解,一旦清楚了解了公司隐蔽资产的真正价值,所需要做的只是耐心等待。

彼得·林奇说过:“只要用心对股票做一点点研究,普通投资者也能成为股票投资专家,并且在选股方面的成绩能像华尔街的专家一样出色。”这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无异于极大的鼓励。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快速增长型、困境反转型和隐蔽资产型三类公司固然收益不菲,可是它们的风险往往也相对较大,所以在做决策之前,一定要把功课做到位。

4

比起独到的投资理念和选股策略,彼得·林奇更令人称道的地方在于超出常人的勤奋。

纵观彼得·林奇的投资历程,你一定会发现,他做投资从来不靠市场预测,也不迷信技术分析,既不做期货期权交易,也不做空头买卖,更不会总是像股评家那样对股票市场高谈阔论。他的成功,几乎都是来自于实打实的调查研究,以及严谨周密的分析判断。

执掌麦哲伦基金期间,彼得·林奇以近乎疯狂的热情,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为了寻找投资机会,他每天要阅读几英尺厚的文件,每年要出行16万公里的路程进行实地考察,甚至陪家人出国 旅游 也去那些有上市公司的城市,常常是到了地方,妻子去逛景点,他去公司调研;此外,他每年要与500多家公司的管理层进行交谈,即便是没在阅读或者访谈,他也会花几个小时不停地打电话……

可以说,整个投资界几乎没有人比他工作更努力,也没有人比他的涉猎范围更广,而这也再度印证了他一贯的投资理念—— 必须要对准备投资的公司有周全的理解。

大师尚且如此,何况普通投资者呢?

然而放眼当下,绝大多数人在选股时根本不会对股票背后的公司进行如此细致详尽的分析,他们很可能只是看到了身边的亲朋好友在买股票,听到了网上不少“股神”或是“KOL”的召唤,感受到了整个股市行情的火热,就不由自主地成为了跟风者,看别人买什么就跟着买什么,即便是花了时间去选股,所投入的精力也往往“不如购买一台微波炉的时间多”。如此一来,结果很可能就是赚少亏多,或者干脆就像赌徒一般在股市里碰运气。

此时再来看彼得·林奇为了发掘一家好的公司而做出的种种努力,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感悟,而以下两则轶事,同样能够说明问题:

“多辛苦一点,你将会得到丰厚的报偿。”或许,这才是彼得·林奇与其他投资大师们如此成功的最根本原因。

昨天在回复《彼得·林奇是怎样选股票的?( https://wukong.toutiao.com/answer/7016335548894019876/ )》的最后提到,光从数据上看的话,彼得·林奇确实很喜欢分散投资,而且股票换手率很快,是当时美国市场平均换手率的3倍。但是,如果你把数据仔细进行细致的拆解,就会发现他的分散策略可不是那种平均主义的分散。他主持的基金金额非常大,所以他把自己的所有资金分成两个池子,90%和10% —— 90%的资金是放在最多几十个重仓股上面,这一部分资金,他并没有经常换手,持仓是非常非常稳定的。另外10%的资金,放在几百只他在调研中发觉的“可能的潜力股”上。那么这个10%的资金池,其实相当于一个“人才库”,便于他进行长期的观察。过了几个月、几个季度,如果这里面有一些股票不符合他的要求,就换一批新血进来,然后再经过一长段的检验,如果某些股票稳定了,就可能会进入重仓股。

就再借用香帅在得到上《投资大师顶级智慧五:彼得·林奇——像正常人一样投资》中的部分内容,再接着谈。

所以你看,这样的分散投资,其实相当于一种皇帝选秀似的分散——小池子是大面积“选秀”,真正到稳定的“嫔妃”级别,得经过重重考验。所以这种有限的分散就既保证了他的投资的稳定性,又保证了他的投资风险可以进行有效的对冲。

三、逆向选股

彼得·林奇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选股策略,叫做逆向选股。彼得·林奇不喜欢那些太热的行业,比如在当时的 科技 、医疗行业,原因是他觉得这些行业都有估值过高的风险,而且因为一个行业在上行的时候,想进入的竞争者会特别地多。竞争者一多,一个企业就很难赚钱。所以,他反而会偏好一些低迷行业的领头羊。因为在低迷行业中,弱者更容易被淘汰出局,幸存者的市场份额会随之扩大,反而赚钱。

比如说白色家电企业,在八、九十年代的美国,绝对是一个下行的行业,而当时的计算机是一个上行行业。他却不选这种计算机股,反其道行之,选择了几个优秀的白色家电行业的企业进行重仓,然后在中短期的时候取得了非常好的收益率。

香帅认为这一点,对我们中国的投资者也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国的市场大,收入的分布是非常不均衡的,所以一个产业在这里是下行的,在另外一个区域未必是下行的。也就是说,产业和行业转移的空间很大,所以看似下行的行业,未必不是赚钱的行业。

四、彼得·林奇对投资的看法

你会发现,彼得·林奇的这三个原则,即蜡笔原则、有限分散原则和逆向选股原则,都是非常实用,非常有启发性的,都是普通投资者可以拿来用的原则。

这也就回到了彼得·林奇对投资的根本看法——投资是一门艺术加科学再乘经验的学科。

艺术的意思就是不能死板地静态分析,当时有很多人对量化分析太过迷恋,总是想回去搞一个模型,就陷入了静态分析的框架里面。但是,没有这种科学精神也不行,搞投资也不是什么天马行空的印象派做法,以为投资真的可以像大猩猩选股一样,其实很多时候基本面的分析读是必不可少的。投资是一个非常实践性的行业,不是说你坐在这儿看两本书,然后背下两条原则,你就真的成为投资大师了。所谓的大师,都是不断地淬炼自己而形成的,这也就是所谓的投资是艺术加科学再乘经验的一门学科。

这句话对我们普通投资者也是非常适用的,我们要学习金融知识,但是不要静态、固化地去理解知识,而且一定要自己动手,不断地实践,这样才可能在投资上取得真正好的成绩。

总结,彼得·林奇的投资经验分为三条原则: 1.蜡笔理论。要投资那些直观的,我们可以理解的企业。 2.有限分散。不能无目的地平均主义分散,而是把重头的资金集中在那些你真正有把握的投资上。选择一些可能的潜力股,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考验,看它们是否能够成为真正的重仓标的。 3.逆向选股。有的时候不一定要去追高,反而在低迷的行业里面选取龙头股,可能是赚钱的机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交易师选股公式,股市高手选股经验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