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洲伟创业像跑马拉松必须死撑

文 | 石慧

编辑 | 杨洁

40多岁的男人是什么状态?是四十而不惑,还是面临中年危机?放在刘洲伟身上,他似乎也经历过一段思考与迷茫。

2013年,21世纪传媒执行总裁、《21世纪经济报道》创始人刘洲伟宣布辞去全部职务,投身新媒体创业。他当时自嘲:“老狗玩玩新把戏,不成功也不必成仁。朋友们多支持一个资深新闻屌丝,还有梦。”

由于在传媒圈的江湖地位,刘洲伟下海注定低调不了。但接下来的三年,他鲜少曝光,几近沉默。这难道又是一个媒体人转型、创业而后被拍在沙滩上的故事吗?

但是,刘洲伟还是回来了。最近,他带着自己打磨了两三年的公牛炒股APP重回公众视线。45岁的他,没被中年危机淹没,仍然喜欢折腾,但他一样会焦虑。媒体人跨界的热潮背后,他做好准备打一场持久战。

与雷军的共鸣

刚离开报社时,刘洲伟并未想好要做什么项目。他到处去看,还断断续续在硅谷待了半年,终于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看出了点商机。而其中一些模糊的想法和雷军产生了共鸣。

2014年上半年,两人在聊天中,提出了一个设想:推动国内投顾市场从卖方投顾向买方投顾转变,让投顾和分析师直接服务于个人,向个人收费。这个市场潜力极大,也是传统券商基金巨头留下的空隙。思路日渐清晰后,公牛炒股于2014年7月份成立,并获得了包括雷军的顺为资本在内的多家机构投资,目前已在进行 B 轮融资。

不少同类炒股APP涉猎广泛,而公牛炒股专注A股市场。刘洲伟认为,做产品一定要专注。最初公牛也想过囊括美股、港股,与各方的谈判也到了最后关头,最终他还是决定将其砍掉。“轻装上阵,不然跑不快。”刘洲伟说,“美股市场也不够大,能炒的股票就那几支,关键在于中国普通中产阶级和白领炒什么股。”

2014年10月,公牛炒股上线,不久后便迎来了牛市,现在看来是一个极佳的窗口期。那时算是赶上了风口,顺势而为,以低成本获取大量用户,让刘洲伟感觉“很过瘾”。借力牛市,公牛用户交易活跃,但在线时间短,相互交流少。而当时间推移,A股市场开始下跌后,公牛却意外地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熊市促进用户交流欲望大增,社区活跃度提高。“市场不好反而更是机会,用户更需要投顾。”刘洲伟大笑,“熊市时股民更活跃,像个悖论。”

到了2015年12月,公牛用户突破了1000万。目前,公牛的注册用户数达到1500多万,日活跃用户数80万,峰值活跃200万。2016年4月,公牛炒股在数据机构AppBase公布的泛金融APP中排名第15,第一名是支付宝钱包。

模拟炒股是公牛的最初功能,也为它快速增长提供了动力。模拟炒股一方面吸引了股市小白,另一方面也抓住了民间高手,后者被刘洲伟称为“牛人”。公牛的运营团队会给模拟炒股大赛的佼佼者打电话,说服其转为投顾。现在,公牛上最受欢迎的牛人拥有近30万粉丝。

通过模拟炒股,公牛收集了大量用户个性化数据,包括持仓情况、风险偏好等,这样,公牛就能通过算法匹配相同类型的牛人和普通用户。

目前,牛人在平台上还没有获得个人收入。在刘洲伟看来,他们现在和粉丝建立信任是最重要的,要等到合适时机再收费。牛人最好能形成自己的能力圈,而不是什么都懂的万金油。

公牛也搭上了直播这趟火爆的列车。为更好地服务粉丝,帮助牛人转化为职业投顾,公牛计划最快在6月底上线“财经直播间”功能,建立分类直播间,导流用户,满足股票点评、问股等各类需求。

等待春风

创业不到2年,公牛已有近80人的团队。现在,刘洲伟像个产品经理,参与打磨产品的每个细节,“磨了两三年,已经没有了一开始的不适应”。

相比当年掌舵媒体,如今刘洲伟压力大了很多。他最大的压力在于“不知道哪个方向是对的”,但是他知道,要为自己的所有决策负责,要找到市场,然后集中所有精力资源往下打。谈到这个时,他像在自言自语:“还有别的选择吗?”

刘洲伟还有一部分焦虑来自于政策的不确定性。在做公牛炒股之前,刘洲伟也曾设想过做比特币的在线导流网站比特金融。据媒体报道,2013年11月,比特金融曾发起大规模招聘,但随后央行宣布比特币在中国为“非法货币”。所幸产品初创,损失不大。

刘洲伟很清楚,创业会遇到太多坑和不确定性,但45岁的他还是想创业。他的很多老部下,当下都在担任大公司高管,早已实现财务自由。但刘洲伟就是不想在别人手下干。“不想再做一颗螺丝钉,即使它很大很重要。也不是为了挣钱,是人要有这份经历,俗点说,就是自我实现。”

刘洲伟希望,未来一两年内公牛能在存量市场上领先。现在,公牛借助已积累的海量金融数据,以及大数据、机器算法、云计算、量化投资策略等技术,研发了智能投顾,也就是机器人投顾,接下来,这也是公牛即将长期投入的业务。

智能投顾的最大特点是,投资模型和用户的个性化数据匹配之后,即由机器去执行这个策略,没有人性弱点和情绪干扰。刘洲伟认为,这是未来的趋势。

公牛一边在内部测试磨合智能产品,一边等待市场上行、适合推出的时机。

刘洲伟估计,仅股票投顾就有1000亿市场,加上ETF 基金、货币基金以及固收类产品等,市场会更大。买方投顾和投顾智能化的市场如果正式启动,每年都能带来几亿收入。刘洲伟预期,明年公牛的收入就能过亿。

他更长远的想法,是通过智能投顾,为中国人提供大类资产配置方案和不同投资组合模型。

但这也需要等到用户投资意识提高,收益预期趋于理性。刘洲伟说,这还要很长时间,“我不知道要等多久。但如果要去做,可能也挺快的”。

他记得,当年马云第一次举办西湖论剑,请来的人似乎都比马云牛。彼时网购前途不明,马云也曾困顿过,但是忽如一夜春风来,消费风向一旦变化,就势不可挡。

“有时候确实应该等春风。”刘洲伟说,他正在边等边做着准备,期待着智能投顾春风的到来。

老龄创业新贵的时机与方向

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刘洲伟说,自己“出来晚了10年,2003年就应该出来创业,那时候肯定会选择互联网”。

和刘洲伟同一代的很多媒体人,于此恐怕都心有戚戚焉。

比如财经媒体大佬秦朔,于2015年6月辞去《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职务,10月推出自媒体创业项目“秦朔朋友圈”,近日又设立基金专门投资新媒体创业项目。今年,秦朔已48岁。

刘洲伟也45岁了,堪称“老龄创业新贵”。年龄是这批人绕不过去的问题。而现在的创业群体显然正趋向年轻化。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市海淀区调研发现,30-40岁是青年创业者最集中的年龄段,受调查者平均创业年龄为31.53岁,20-30岁年龄段也占据了40.50%的份额。

更具挑战性的是,刘洲伟还选择了彻底转行。

有的媒体人转型不转行,仍在从事新媒体创业,深耕内容。如原《凤凰周刊》主编黄章晋2013年创办“大象公会”订阅号,主打“最好的饭桌谈资”,坚持输出优质内容而不考虑盈利问题。前《南方周末》编委、网易副总编辑方三文2010年创办雪球财经网及旗下两个子网站(i美股、i港股),现在雪球已成为对股市最有影响力的网络媒体。

当然,转行的不止刘洲伟一个人。2008年,前网易总编辑李学凌推出YY语音,2012年YY语音的母公司欢聚时代登陆纳斯达克。

刘洲伟说,对于他这样转型的创业者而言,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找到方向,并将其落实到一个产品上。

现在,他每天8点来公司,晚上10点才下班,天天面对的都是公司里的事,运营、技术、协同等各个方面都得管。离开媒体3年了,刘洲伟说,如果没人提醒,他早都忘记了自己“媒体人”这个身份。“我可以说是脱胎换骨了。媒体人创业跟其他人一样,没什么特殊,你就是个创业者的角色。”

疲惫到极点的时候,刘洲伟不只一次想过停下来,干脆不做了。但第二天,他就平复情绪,给自己充好电,再以饱满的激情投入新的战斗。

有一次,刘洲伟太焦虑了,给一个创业的前辈发微信诉说:“创业会多次陷入绝望,但有时又会感觉很有希望,很亢奋……这种状态对创业者来说是不是正常的?”对方告诉他,这太正常了,创业成功的关键在于,你觉得有希望的次数要比绝望的次数多那么一次。如果多出来的这一次,你坚持做下去,就会成功。

刘洲伟说,创业像跑一场马拉松,必须死撑下去。我们问“如果这次创业失败怎么办”,他回答:“我哪有空去想成不成功、不成功怎么办。现在我只有全身心投入去做,而不去想。”

[本文作者i黑马,i黑马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公众号(ID:iheima)授权,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文章评论

匿名用户

刘洲伟创业像跑马拉松必须死撑

刘洲伟:创业像跑马拉松,必须死撑

刘洲伟:创业像跑马拉松,必须死撑

  刘洲伟说,创业像跑一场马拉松,必须死撑下去。

  40多岁的男人是什么状态?是四十而不惑,还是面临中年危机?放在刘洲伟身上,他似乎也经历过一段思考与迷茫。

  2013年,21世纪传媒执行总裁、《21世纪经济报道》创始人刘洲伟宣布辞去全部职务,投身新媒体创业。他当时自嘲:“老狗玩玩新把戏,不成功也不必成仁。朋友们多支持一个资深新闻屌丝,还有梦。”

  由于在传媒圈的江湖地位,刘洲伟下海注定低调不了。但接下来的三年,他鲜少曝光,几近沉默。这难道又是一个媒体人转型、创业而后被拍在沙滩上的故事吗?

  但是,刘洲伟还是回来了。最近,他带着自己打磨了两三年的公牛炒股APP重回公众视线。45岁的他,没被中年危机淹没,仍然喜欢折腾,但他一样会焦虑。媒体人跨界的热潮背后,他做好准备打一场持久战。

  与雷军的共鸣

  刚离开报社时,刘洲伟并未想好要做什么项目。他到处去看,还断断续续在硅谷待了半年,终于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看出了点商机。而其中一些模糊的想法和雷军产生了共鸣。

  2014年上半年,两人在聊天中,提出了一个设想:推动国内投顾市场从卖方投顾向买方投顾转变,让投顾和分析师直接服务于个人,向个人收费。这个市场潜力极大,也是传统券商基金巨头留下的空隙。思路日渐清晰后,公牛炒股于2014年7月份成立,并获得了包括雷军的顺为资本在内的多家机构投资,目前已在进行 B 轮融资。

  不少同类炒股APP涉猎广泛,而公牛炒股专注A股市场。刘洲伟认为,做产品一定要专注。最初公牛也想过囊括美股、港股,与各方的谈判也到了最后关头,最终他还是决定将其砍掉。“轻装上阵,不然跑不快。”刘洲伟说,“美股市场也不够大,能炒的股票就那几支,关键在于中国普通中产阶级和白领炒什么股。”

  2014年10月,公牛炒股上线,不久后便迎来了牛市,现在看来是一个极佳的窗口期。那时算是赶上了风口,顺势而为,以低成本获取大量用户,让刘洲伟感觉“很过瘾”。借力牛市,公牛用户交易活跃,但在线时间短,相互交流少。而当时间推移,A股市场开始下跌后,公牛却意外地没有受到太大影响。熊市促进用户交流欲望大增,社区活跃度提高。“市场不好反而更是机会,用户更需要投顾。”刘洲伟大笑,“熊市时股民更活跃,像个悖论。”

  到了2015年12月,公牛用户突破了1000万。目前,公牛的注册用户数达到1500多万,日活跃用户数80万,峰值活跃200万。2016年4月,公牛炒股在数据机构AppBase公布的泛金融APP中排名第15,第一名是支付宝钱包。

  模拟炒股是公牛的最初功能,也为它快速增长提供了动力。模拟炒股一方面吸引了股市小白,另一方面也抓住了民间高手,后者被刘洲伟称为“牛人”。公牛的’运营团队会给模拟炒股大赛的佼佼者打电话,说服其转为投顾。现在,公牛上最受欢迎的牛人拥有近30万粉丝。

  通过模拟炒股,公牛收集了大量用户个性化数据,包括持仓情况、风险偏好等,这样,公牛就能通过算法匹配相同类型的牛人和普通用户。

  目前,牛人在平台上还没有获得个人收入。在刘洲伟看来,他们现在和粉丝建立信任是最重要的,要等到合适时机再收费。牛人最好能形成自己的能力圈,而不是什么都懂的万金油。

  公牛也搭上了直播这趟火爆的列车。为更好地服务粉丝,帮助牛人转化为职业投顾,公牛计划最快在6月底上线“财经直播间”功能,建立分类直播间,导流用户,满足股票点评、问股等各类需求。

  等待春风

  创业不到2年,公牛已有近80人的团队。现在,刘洲伟像个产品经理,参与打磨产品的每个细节,“磨了两三年,已经没有了一开始的不适应”。

  相比当年掌舵媒体,如今刘洲伟压力大了很多。他最大的压力在于“不知道哪个方向是对的”,但是他知道,要为自己的所有决策负责,要找到市场,然后集中所有精力资源往下打。谈到这个时,他像在自言自语:“还有别的选择吗?”

  刘洲伟还有一部分焦虑来自于政策的不确定性。在做公牛炒股之前,刘洲伟也曾设想过做比特币的在线导流网站比特金融。据媒体报道,2013年11月,比特金融曾发起大规模招聘,但随后央行宣布比特币在中国为“非法货币”。所幸产品初创,损失不大。

  刘洲伟很清楚,创业会遇到太多坑和不确定性,但45岁的他还是想创业。他的很多老部下,当下都在担任大公司高管,早已实现财务自由。但刘洲伟就是不想在别人手下干。“不想再做一颗螺丝钉,即使它很大很重要。也不是为了挣钱,是人要有这份经历,俗点说,就是自我实现。”

  刘洲伟希望,未来一两年内公牛能在存量市场上领先。现在,公牛借助已积累的海量金融数据,以及大数据、机器算法、云计算、量化投资策略等技术,研发了智能投顾,也就是机器人投顾,接下来,这也是公牛即将长期投入的业务。

  智能投顾的最大特点是,投资模型和用户的个性化数据匹配之后,即由机器去执行这个策略,没有人性弱点和情绪干扰。刘洲伟认为,这是未来的趋势。

  公牛一边在内部测试磨合智能产品,一边等待市场上行、适合推出的时机。

  刘洲伟估计,仅股票投顾就有1000亿市场,加上ETF 基金、货币基金以及固收类产品等,市场会更大。买方投顾和投顾智能化的市场如果正式启动,每年都能带来几亿收入。刘洲伟预期,明年公牛的收入就能过亿。

  他更长远的想法,是通过智能投顾,为中国人提供大类资产配置方案和不同投资组合模型。

  但这也需要等到用户投资意识提高,收益预期趋于理性。刘洲伟说,这还要很长时间,“我不知道要等多久。但如果要去做,可能也挺快的”。

  他记得,当年马云第一次举办西湖论剑,请来的人似乎都比马云牛。彼时网购前途不明,马云也曾困顿过,但是忽如一夜春风来,消费风向一旦变化,就势不可挡。

  “有时候确实应该等春风。”刘洲伟说,他正在边等边做着准备,期待着智能投顾春风的到来。

  老龄创业新贵的时机与方向

  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刘洲伟说,自己“出来晚了10年,2003年就应该出来创业,那时候肯定会选择互联网”。

  和刘洲伟同一代的很多媒体人,于此恐怕都心有戚戚焉。

  比如财经媒体大佬秦朔,于2015年6月辞去《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职务,10月推出自媒体创业项目“秦朔朋友圈”,近日又设立基金专门投资新媒体创业项目。今年,秦朔已48岁。

  刘洲伟也45岁了,堪称“老龄创业新贵”。年龄是这批人绕不过去的问题。而现在的创业群体显然正趋向年轻化。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市海淀区调研发现,30-40岁是青年创业者最集中的年龄段,受调查者平均创业年龄为31.53岁,20-30岁年龄段也占据了40.50%的份额。

  更具挑战性的是,刘洲伟还选择了彻底转行。

  有的媒体人转型不转行,仍在从事新媒体创业,深耕内容。如原《凤凰周刊》主编黄章晋2013年创办“大象公会”订阅号,主打“最好的饭桌谈资”,坚持输出优质内容而不考虑盈利问题。前《南方周末》编委、网易副总编辑方三文2010年创办雪球财经网及旗下两个子网站(i美股、i港股),现在雪球已成为对股市最有影响力的网络媒体。

  当然,转行的不止刘洲伟一个人。2008年,前网易总编辑李学凌推出YY语音,2012年YY语音的母公司欢聚时代登陆纳斯达克。

  刘洲伟说,对于他这样转型的创业者而言,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找到方向,并将其落实到一个产品上。

  现在,他每天8点来公司,晚上10点才下班,天天面对的都是公司里的事,运营、技术、协同等各个方面都得管。离开媒体3年了,刘洲伟说,如果没人提醒,他早都忘记了自己“媒体人”这个身份。“我可以说是脱胎换骨了。媒体人创业跟其他人一样,没什么特殊,你就是个创业者的角色。”

  疲惫到极点的时候,刘洲伟不只一次想过停下来,干脆不做了。但第二天,他就平复情绪,给自己充好电,再以饱满的激情投入新的战斗。

  有一次,刘洲伟太焦虑了,给一个创业的前辈发微信诉说:“创业会多次陷入绝望,但有时又会感觉很有希望,很亢奋……这种状态对创业者来说是不是正常的?”对方告诉他,这太正常了,创业成功的关键在于,你觉得有希望的次数要比绝望的次数多那么一次。如果多出来的这一次,你坚持做下去,就会成功。

  刘洲伟说,创业像跑一场马拉松,必须死撑下去。我们问“如果这次创业失败怎么办”,他回答:“我哪有空去想成不成功、不成功怎么办。现在我只有全身心投入去做,而不去想。”

;

刘洲伟创业像跑马拉松必须死撑

创业,就像一场漫长黑夜里的马拉松

最近的半年,有很多创业者失眠了。

内心巨大的焦虑与恐惧,无人诉说。

没法说给家人听,他们会因为心疼而劝你放弃;
没法说给身边朋友听,他们绝大部分只能安慰你同时又无能为力,小部分可能还会在一边偷偷笑又一边心里骂你傻叉;
更没法说给手下听,那会把他们都给吓跑的。

一个人去电影院看了场《燃点》,然后一大老爷们不知怎么就哇地哭出声来。

地球上有70亿人,但却几乎没有什么人能够真正地懂你。

创业,就像一场漫长黑夜里的马拉松。

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迎来黎明,不知道跑了有多久、还要跑多久,不知道下一步会不会是个大坑,不知道一个踉跄之后还能不能爬起来…

稻盛和夫先生在78岁的时候,接管了宣布破产的日本航空公司,用了短短的10个月,从亏损做到盈利1200亿日元。

他是怎么做到的?

他说:主要是我让日航的干部员工们感动了。

我已经 78岁高龄,身为航空业的外行,不取一分报酬,没有私利,原来与日航也没有任何瓜葛,成功了也没有成功的报酬。

我冒着“玷污晚节”的风险,不顾自己的健康,鞭策这把老骨头,全身心地投入日航的重建。

看到像他们的父亲、爷爷一样大年龄的人,为了他们的幸福拼命工作的样子,日航的员工们感动了,他们觉得自己不更加努力可不行啊!

由于日航全体员工团结奋斗,不断改革改进,日航重建才获得了成功。

就是说,领导人率先垂范,他创造和倡导的经营哲学和管理体制才能大显身手。不管确立了多么崇高的企业目的,不管构筑了多么正确的哲学,不管建立了多么健全的体制,但如果领导人不以身作则,缺乏实践哲学、运行体制以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渗透到潜意识的强烈而持久的愿望和洞穿岩石般的坚忍不拔的意志,一切都无从谈起。

稻盛和夫先生分享过他的经营哲学,主要来自一本中国的书——《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是明朝袁了凡写给自己子嗣的四篇家训。
曾国藩对《了凡四训》最为推崇,读后改名号为涤生。

“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

将其列为子侄必读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书。

《了凡四训》的四训是:

1、立命

2、改过

3、积善

4、谦德

依我看,这书不仅是一本家训,更是一本商业智慧宝典。

立命,就是创始人一心想要去实现的梦想,为自己的生命重新订立目标和意义,对于社会、对于企业的价值所在。

改过,是发羞耻心、畏惧心、勇猛心,宽容别人,反省自己。

从事情上改、从明理上改、从心念上改。

积善,是根据消费者和市场的正向回馈,逐渐把价值深挖和放大,才能建立属于自己的护城河。

谦德,是保持敬畏心、谦卑心、空杯心、开放心,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始终认知到自己的无知,愿意接受一切不同的声音,留在内心仔细思考和琢磨。

一切的源头,都是从立命开始。

是信念,更是为前方的梦想脚踏实地付之于行动,从改变自己开始,最终改变自己的命运。

没有立命,一切都不存在。

立命,如果只是为了让自己赚多少钱,那自然无法唤来员工的共鸣与贡献,因为老板能够赚多少钱跟他们没什么关系。

从稻盛和夫先生总结出的公式
“人生·事业的结果=思维方式x热情x能力”

中能够看到,能力固然重要,但是真正决定企业间差距的,还是老板的思维方式以及热情。

经营者只有发自内心去做一家对于社会有价值、对企业有价值的公司,才能获得自己的原动力,获得员工的支持与社会的支持。

才能在每个困难的时候,多一份坚持与毅力。

正是这份来自内心的价值,能够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招到价值观匹配的人才,同一帮价值观相同的人,拧成一股绳,形成一股力。

组织力的背后,是领导力。

领导力的背后,是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的背后,是价值观。

不管未来如何无常,也不管5G、AI、大数据时代怎样变化,企业唯一不变的是“创造价值”的原点。

价值原点,才是企业发展的引擎。

从“动机不善,私心满腹”,回归到“动机至善,私心了无”。

在“自我中心”价值观的人当中,只能产生“自我”与“自我”的冲突,需要团队间互相配合的工作就无法取得进展。

企业家不是追求利润的机器,企业家有良知、有愿望寻找自己的人生王道。

坚持有所不为,才能坚持有所为。

大卫是米开朗基罗26岁时的作品,他在完工后说了一句话:

原来大卫一直就在石头里,我只是把不是大卫的那部分凿掉了。

我们每个人更强大的自己都藏在创业这块大石头里,需要在挫折、痛苦和磨炼中才能得到释放。

宋J的至暗时刻已经过去,触底反弹出漂亮的正弧线。
和他一样经历过靠拆借才勉强发得出工资的老周,涅槃后找到了发力的方向,又在新的城市看到了增量的机会。

Sunny回忆起10年前的第一家店,开业当天门前修马路客流被完全截断,重新搬去另一个商铺,在年三十被竞争对手一把大火烧了门头,节后有关部门来督查,在雨里追着办事员的自行车跑了3公里,才换来战战兢兢地收回了投资开出了第二家小店…

餐饮创业,是一场艰难的修行。

这个行业,是制造业、零售业、服务业的复杂度之和,如果连锁发展,还将遇到难度极高的组织与文化的挑战。

就难度而言,丝毫不亚于西天取经的九九八十一难。

正是因为这么难,才更需要从自我唤醒开始,用真实的初心,点燃自我、照亮他人,吸引相同价值观的伙伴,一路披荆斩棘。
对于创业来说,有什么比在能够在千锤百炼后获得真实的自己,更有价值的礼物呢?

所有事到最后都会是好事。

如果还不是,那它还没到最后。

——约翰·列侬
抽纸盒火柴定制:13081037838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刘洲伟创业像跑马拉松必须死撑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