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户在股市如何获利,股市中真正赚钱的散户

股市上有个说法:七亏二平一赚。

就是说大部分人是不赚钱,甚至是赔钱的。

那今天就说一下,那些在股市上赚钱的人,都是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会是他赚钱?

彼得.林奇认为股票投资成功所必需的个人素质应该包括:

耐心、自立、常识、对于痛苦的忍耐力、心胸开阔、超然、坚持不懈、谦逊、灵活、

愿意独立研究、能够主动承认错误以及能够在市场普遍性恐慌之中不受影响保持冷静的能力。

那我们今天就介绍一位现实中散户,十六年二十五倍的盈利,他就是彼得.林奇说的那种,具备股票投资成功素质的人,雪球拥有四十万粉丝的大V: 持有封基。

01

为什么说持有封基是散户

网上持有封基的自我介绍:我的网名“持有封基”,是来自于2007年靠封基赚取了投资上的第一桶金。

持有封基是一个出生于1958年的业余投资者,因为工作的原因,用了相对比较小众的量化投资,现在主要偏财务指标的量化,

著有《十年十倍 散户也可以学习的量化投资方法》、《聪明的定投》都已经连续印刷了3、4次。持有封基是业余投资者,没有退休前,在联想公司从事服务管理工作二十年。

所以说持有封基投资和咱们一样都是散户。

问了持有封基老师自己最关心的问题。

“你取得今日的成绩,内心最重要的那个因素是什么?”

那今天拿这个问题问一下持有封基老师。

持有封基老师回答:内心最重要的因素就是:

从小受外公,外婆潜移默化的影响,要阶级跃层,一定要受教育,要独立思考,会学习,否则会一直受穷。

应该这个就是对内心重要的影响因素吧。

02

现场分享和访谈

地点:杭州纯真年代(杨柳郡)书店

时间:2022年11月16日 10:00-14:15

分享的投资、生活的精彩观点

持有封基老师分享的观点。(以下持有封基第一人称讲述)

1:怎么样在有限精力的前提下,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去增加自己的财富

我做了一个二维图来说明,就是投资的收益和工作的收益和,就是说其实它是取决于,这个正方形的两个边都特别长。

但是我想就是说,每个人的精力其实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什么呢?要思考的问题是,怎么样在有限精力的前提下,怎么样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去增加自己的财富。

就其实我自己觉得就是工作,真的是一个就是我们普通人,就像我们刚刚自我介绍的,很多人分享的一样,就是普通人积累财富,首先要是有一份职业,毕竟创业的是极少极少,刚刚有人也说了,最后成功创业的1%,对吧?这个概率太小了。

把自己当成普通人一样的投资

我的观点是,我们尽可能要每个人都要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人,就是你不要去听故事。

你想记者写文章,就是有一个最经典的案例是什么呢?他一定是写人咬狗的故事,这个人咬狗的概率多少?因为狗咬人是大概率,人咬狗是小概率,而人们喜欢看的文章,都是小概率的故事,包括什么打板成功对吧?其实都是小概率故事。

一将成功万骨枯,一个打板的成功,后面至少要积累十几个,我可能说少了,有九十几个,或者九百九十九个失败的那个人,因为这个数学的原理就告诉大家,他是从其他的人的那个口袋里掏过来的钱。

其实我们的可转债,说实在也是从人家口袋里掏的,只是说大股东感觉不到,因为那个正股的持有者感觉不到,其实是薅正股持有者的羊毛了。

因为比例来说就是可转债,相对于正股来说还是一个小的一个比例。

所以我们一定要认清楚,就是我们是靠什么样的去赚钱,就一直说就是我们要去靠概率,尽可能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人,普通人都能够去做这个事情。

其实我们刚刚也分享了很多人都说,就是今年我们就是做了可转债以后,那个收益率可能超过10%,甚至于更高的收益率。

其实我自己到今天为止,大概也就只有7个多点,其实大家超过我,我觉得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说明这种方法不是一个超常的人才能够拿到的收益,而是一个普通的人都能够拿到的收益。

那么这张图其实也是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我们做投资的时候,就是其实你花的精力和你最后的收益其实也不是线性的。

可能就是说你花的时间越长,当然就是你的收益会越高,就是从统计学的角度上来说,当然不是线性的,所以你自己要有一个衡量,就是你到底准备花多少时间比例做这个投资。

就是如果你是天天盯盘的,那我想你这个工作肯定做不好。

其实我自己在联想07年开始做股票的,07年那个时候还在做大区服务的渠道总监,工作都很忙,也不可能去盯盘。

那只是到了时间点,就无脑的去做一下轮动,仅此而已。那个时候,因为相对来说资金量也不大的,那就是按照自己的策略去做,有一些就是过度的一些噪音尽可能去过滤掉,因为市场上的噪音实在太多了,绝大部分这种噪音对你来说其实都是没有的,就是你自己要去做一个很好的一个个甄别。

2:工作和投资并不是独立的

第二个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其实工作和投资并不是独立的,就是哪怕我们自己做的本职工作不是投资。

现在回想起来,就是觉得现在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业绩,有几点就是对我来说可能至关重要的。

第一个是量化的思想。

这个量化思想其实也是来自于什么?来自于我原来的工作。

因为有人知道,我当时做渠道总监的时候,当时全国有2287个县级以上城市,那个联想都去做过分类的,一级城市4个,就反正加起来统计过2287个县级以上城市,最多的时候有多少工程师呢?

有1万多名工程师,那你想这个1万多名工程师分布在2000多个城市里面,你怎么去管理。

传统比如说我带一个团队,就我们一屋子的人去做管理,完全是不一样的,就像小资金跟大资金的玩法是完全不一样的。

你叫巴菲特去打板,他有这个本事也没办法去打,所以就是量变引起质变,当时我记得是请了那个麦当劳的高级经理,来给我们讲麦当劳的管理。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当年麦当劳的管理用一句话来总结,其实就是量化管理。那个麦当劳,我后来退休以后,当时就是没有疫情的情况下,我去了全球几十个国家,吃最多的就是麦当劳,那个在中国可能肯德基稍微多一点,但是在国外绝对是麦当劳占了那个最主要的那个份额。

以我自己对于味觉的判别,我觉得分辨不出来就是哪个国家的麦当劳好吃一点。

这个事情在中国其实现在已经有所改善了,但是很多年,其实这个问题是跟国外完全截然不同的,我弄了一些东西,为什么截然不同呢?

大家回想一下,如果你们家边上有一家你经常去的中餐店,如果这家中餐店换了厨师,你一定会发觉说老板你们家是不是换了厨师的,因为这个菜的口味总归会有点变化。

而这个事情呢在麦当劳麦当劳肯德基是很少会发现,因为他把所有的东西都标准化都量化了,量化特别是在那个做菜这件事情上。

可以这么说,我当时结婚以后也自己做菜了,买了一本书叫中国菜谱,中国菜谱里面经常的两句话就是盐少许,味精少许,然后又是爆炒片刻。

关键是这个少许片刻,就我刚开始的时候真的没办法理解,就不是过了,就是不及,就是孔子说过的过犹不及,就这个火候跟尺度就很难把握,当然现在我做饭时间稍微长了能够把握。

所以你去看麦当劳肯德基它没有名厨,但是,从来没有人说麦当劳、肯德基好吃的,只有我们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第一次吃到麦当劳肯德基,才会觉得蛮好吃。

那现在就是当一个能够填饱肚子的一个食品而已,跟中餐相比,但是它那个量会复制的特别高。

就我们当时我记得就是上万家麦当劳餐厅分布在全世界,中餐很难做到这一点,但现在出现了一个好的现象,中餐现在也开始在做这种量化的管理,也开始去复制这个我们那个连锁的管理。

就是当然这个思想,其实很多人雪球上问我说,金老师你怎么那么早就开始做量化,其实我说主要是来源于工作。

另外还有一个,就是其实我自己的计算的能力,是来自于更早就我做过好几年的码农,我自己编过非常大型的软件的程序。

但是那个时候就是因为自己喜欢做,花的功夫非常多,也没想到就是当年积累起来的基本功,就是对我今天的统计有那么大的帮助。

二是工作的积累特别重要

例子就是我的财务知识,也是因为什么?也是因为当时我要去做财务软件,去买了一本财务的书,然后不懂得去问我们财务的人,专门的财务人员,然后慢慢积累起来,所以当时跟投资都没什么关系。

当我今天我我在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就突然之间发现说,其实当年的职业就是给我打下来的这种基础,其实对后面的帮助还是特别大的,而自己为什么要告诉大家这些事情呢?

我想就是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其实是无意识的,当时并不知道十年二十年后会去做投资,然后会做投资的时候,会用到当时在工作上的这些积累。

但是就是想告诉大家的是,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来说,特别是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其实积累其实是相当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工作上的积累,那你只要去只要有心,我觉得就是处处都是学问,对吧?

当然也有人会说,因为做码农的很多啊,做管理的也很多啊,那我们为什么没有看到他们做投资非常厉害?那就是说你做了这个事情,你到底是用心了,就是还是做过了就给扔掉了,

或者是说你是否经过后面的不断的归纳总结,不断的把自己的知识体系做了一个完整的归纳总结,就是思考和不思考是完全不一样。

有一个寓言故事怎么说的?说就是白龙马驮着唐僧西天取经。然后他也成了正果了,然后有一头驴子不服气,说白龙马你天天在走,走路我也天天在走,为什么我的结果跟你不一样,然后白龙马就说,你是在原地打转,我是在不断的往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其实有意识跟无意识的去做某一件事情,可能得到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只是想分享出来自己真实的经历,如果对大家有所帮助的话,那觉得自己也是感到非常欣慰的。

所以想就是画这样一个三角的那个图,这个图其实还是在联想的时候做的总结,我们当年要去培训很多公司,如果站在我们每个人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而不是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说问题。

不管哪一个方面的成功,不管是你在那个本职工作上成功,还是你在投资上成功,无非大概就是这么三点,天时地利人和,就是你如果同时具备了这个三点以后,就相对来说你的成功的概率,我们说的还是概率会增加不少。

一个是趋势,所谓趋势就是大趋势。95年进联想的时候,记得当时把我们弄到北京去培训,杨元庆讲了整整一个上午,就是那个时候杨安庆自己来跟我们讲。

他讲的话二十几年了,我早就忘记了,但是唯独有一句话,我到现在还记得,他说你们进来真的是一个好时候,PC这个行业正好是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

如果你们两年之内升不到经理的,在联想的前途就废了。

当时是作为工程师被招进联想的,我想怎么可能,结果我一年就升了经理了,两年就升了上海的那个副总。

当时我的上级调到北京去做销售了,整个上海华东区的销售服务就没人管了,没人管怎么办?那我看不下去了,就是帮着去做了一点经理应该干的事情,结果三个月不到就任命下来,说你就是经理。

所以这个趋势很重要,因为当年自己做渠道规划很清楚,当年做渠道规划的时候,我们整个服务量每年大概100%的增加。

所以不管哪个行业,我觉得就是你的一个趋势,就是真就像雷军说的,风口上猪也会被吹起来,但是你如果不是这个趋势,你是往下走的一个趋势,那你个人再努力可能都没用。

其实在历史上很多行业都被淘汰了,举个例子,就我们现在所有的印刷品都用到一个技术叫激光照排,激光照排技术是北大方正的王选教授发明的,就他们的团队发明的,甚至于后来这个技术还出口到日本。

就是大家知道就是我们最早打印机是针式打印机,最早是16×16打出来的字就是很粗糙,后来是24×24,后来王选发明了一个什么技术?

他能够用函数来描述一个汉字的轮廓,那这个轮廓能够描述出来,那你放大缩小多少倍,都可以圆满的解决这个问题。

然后这个问题解决了以后,一个行业被颠覆了?铅字行业,就原来所有的印刷都是用铅字的,很多老工人都含着泪就离开了这个行业,因为你想这个铅字,它是反过来的。

当时老工人就练出了这样一手技术,他一看这个反的字,他一抓一个准就是把这个铅字给抓出来的,那这种技术没有十年八年的功夫,你是练不出来的。

结果王选用这种激光照排的技术把这个行业彻底颠覆了,类似的事情就很多。

所以我觉得你如果要成功,哪怕不管是投资也好,还是说你去选择这个企业也好,一定是趋势向上的,对吧?当然就是反过来的就是成功的案例也有,但是实在是少之又少,比如行业萎缩了,然后就剩下你一家独大。

那这种例子还是要说这个概率的问题,小概率的事情我们尽可能避免的去做。

第二个是兴趣,我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当年就是去做码农,真的是非常非常感兴趣,就甚至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就一个bug找不到的话,那心里非常不爽,就找出来的这种愉悦感,就是外人很难去理解的。

我想如果每个人,比如说飞教头喜欢打游戏,那你如果在钻研某一个事情的时候,就是也像打游戏那样有兴趣,那我想就是你的成功的概率肯定会高很多。

其实我退休以后就有大量的精力了,自己就是个业余小散,所有的给大家分享的知识,其实也是一面在学,一面在分享,而且分享我觉得是最好的学习的方法。

第三个是自己的能力,

这个能力我就把它分成什么?最好是就你有潜在的能力,就是你知道,人家也知道你有这个能力,那最难的是什么呢?

最难的是潜在的能力,就是你不知道有这种能力,或者你经过锻炼以后,你会具备这种能力。

其实我在进联想以前,是非常不善于在大庭广众之下去跟大家去做分享,像现在这样的能力,完全是在联想被锻炼出来的,就自己当时没有这种能力,我给大家分享一个非常好玩的笑话。

96年有一次,是办那个汇通商情,然后老大告诉我说金老师你去无锡去一次,我说去干嘛?他说我们去举办汇通商情,然后要有一个厂家代表发言,然后拿了把剪刀剪一下,发言就是几句话,就是代表公司祝贺那个汇通商行开业。

为了这个事情,我紧张了整整一个晚上,就把几句话就背了又背。

那后来到了联想,专门给我们请了老师去讲怎么样去演讲,怎么样去做PPT,怎么样去跟听众们有更好的交流。

那这种能力刚开始的时候,我真的特别害怕,就一上台要脸红的了,那到后来就脸皮越越练越厚,后来是不用稿子,然后再后来是,要上台就感觉特别兴奋。

这种变化我觉得就是说明,就是其实每个人的潜能还是非常大的,你不要否认自己,就是任何东西都是要去试过,就不怕尝试。

敢于班门弄斧

接下来就想就讲一个,跟很多人想法不一样的事情,就是你要学会敢于班门弄斧,本来这个班门弄斧是作为一个贬义词,是说你其实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在专家面前就是卖弄自己的学问。

但是从另外就是一个角度上来说,我们今天进入了一个跟古时候完全不一样的互联网时代,古时候有一个成语,就形容你很有学问的一个成语叫什么呢?叫学富五车。

学富五车是说,你的知识就是有5车竹简,那个时候还不是书,是5车竹简,那你的知识已经是相当有学问的一个人了,但今天你想我们可以设想一下,5车竹简放在一个U盘里面,可能还是一个很小的小小的角角落。

进入了一个知识爆炸的时候,而且我们在学校里面,哪怕你读到博士生,你在学校里面学到的一些知识,其实都是今天人类知识海洋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所以今天对我们来说就是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放在我们面前是说,怎么样去更快更好的去学习知识,就是包括本职工作,也包括投资。所以就是自己是很有体会的,就借助这个互联网时代,因为总归会有人在这个一方面会比你就是有能力的多。

我经常举的一个例子就是复权的那个事情,就是我们知道,股价有前复权后复权,在前复权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说到复权最后会变成一个负的数字。

那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就是说用了相对来说很复杂的算法,去把一个复权的过程计算完毕了。虽然计算是没问题的,但是这个过程每一个股票都要这么计算一次的话,其实是一个很繁琐的,很浪费时间的一个过程。

后来就有当我把这篇帖子写了以后,就有人指出来,说其实你根本不用这么说,你在系统里面找到一个等比复权的一个开关,你把这个开关开一下有效,就会圆满的解决这个问题。

像这种角落里的知识,如果你不勇于去做分享,不勇于去做班门弄斧,对吧?你可能自己都永远不知道,永远会有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

所以就是说想通过这个例子,自己在雪球上写了那么多年,从16年开始,到今天整整6年就写了1万多篇帖子,就是最大的收获,我觉得不是粉丝,而是我自己。

怎么样去善于学习,比如何去学到某一个知识要重要。

哪怕是你可转债的知识已经很具备了,当然希望可转债能够永远的做下去,但是如果以我过去对四大金刚的这个历史的认识,我们过去也是做分级A的时候,

分级A那个时候在提速上有一句话,叫什么都利好分级A。突然之间,大家根本想不到把那个帷幕给落下来了,前两年彻底没有了。

债券本来是讲一个很好的品种,结果出了一个新规定,绝大部分个人投资者你有500万也没用,你是合格投资者也没用。绝大部分债券都把门关掉了,甚至于国债,不知道大家知道吗,你现在直接买国债,一手是多少钱?10万,本来是一手是1000。现在那说明什么?说明其实就是把门关掉了。

但是如果你具备了这种学习能力的话,不知道将来还会有什么样的品种去适合于我们投资,但是觉得就我们具备了这种底层的能力的话,不担心就是可转债未来走向末路。

就虽然说我们希望能够还能够做下去,但是你这个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吧?就是我们要具备这种底层的这种能力的话,我想就是可能会伴随我们一生,哪怕是不做投资,或者是在工作上,我们可能都会比人家会做的好一些。

这又是一个例子,就是这张图也是我在网上找到的。

财务自由的九段分类,其实这个是我的原创,当我在16年写完这篇原创的时候,全国几乎所有的财经媒体都把我的那篇原创转载了。

那个时候没钱的时候去买菜的时候,基本上真的是挑便宜的菜,甚至于我还专门在小商小贩那个快落市的时候,因为他们要回家了,把那个菜剩下来的菜可能质量也不太好,挑剩下的,但是毕竟就是会打折。

说实在现在是肯定是不会去买打折,至少是买什么要想去买的菜,那这个岂不是说实现了菜场自由吗?

我是这么想,原来是一个围棋爱好者,就借助于围棋的9段分类去创作了这样一个帖子。

就我想就通过这些案例,告诉大家,在平常的生活中,其实都是处处有学问,就是你要去善于思考,就曾经有雪球的球友问过我,说金老师你这么做是否很累?

其实说实在,我总结一点就养成习惯了,根本不会觉得累的。

就这个好的习惯,我觉得是伴随一生的,只有不管是你去做投资也好,还是去做哪个行业。

就是我们做工作,做投资的底层逻辑,就是你底层的能力是什么?就是你一就一直要问为什么?

你只要问为什么?比如在联想就是做了总监以后,就经常会参加很多其他部门的会议。

我们最多的是参加其他部门的会议,带了一个笔记本,后来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要去看其他部门的业务,就是看我是否能够听懂其他部门的业务。

二是说站在老板的角度上思考这个问题,老板为什么会去问这个问题?有的时候就是你发现没有,老板问题就是非常深刻,自己没想到,但是你从来不去想老板为什么要去问这个问题。

就是甚至于你在老板问这个问题的时候,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你是老板,你可能会问哪些问题?再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汇报者,就是老板问了这些问题,你是怎么回答?你是否会比这个汇报的人回答的更好一些?

如果你经常去养成这种习惯以后,就是你不管做什么事情,就会到一个游刃有余的一个程度。

就是养成我一直在说就养成一个好的习惯,非常重要,而不是说人云亦云。

看雪球上有很多所谓的价值投资者,经常说巴菲特在什么时候做一件什么事情。

我们很尊重巴菲特,确实巴菲特赚了很多钱。我们根本就没办法跟他比,差了好几个数量级,但是不管怎么样,就是巴菲特的经验是否能够在中国落地,我觉得是需要进行消化,需要进行认真思考。

投资的那个思想,简单的总结一下,前面的分享已经已经够多了,

一条就是最重要的是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那我后面应该还加一句,就是要努力的去学习怎么样选择。

就是如果你仅仅局限于权益类的资产,很难就是择时,就是要考虑就是仓位,要考虑就一定的仓位去做择时,其实还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但是如果你把视野放得更宽,就看到的是整个全市场的情况。

其实今年这涨得最好的其实还不是可转债,是商品了。

你去看看那个商品的今年涨幅,因为俄乌战争,就导致商品涨的特别厉害,所以我自己是满仓轮动的。所谓满仓轮动,其实我并不是说满仓权益类的品种,其实可转债我觉得最多只能算一半的仓位。

第二个就是你一定要相信概率,相信大概率的事情,就是少做小概率的事情。大概率的事情是我们普通人在做的,小概率的事情其实是不是普通人,肯定是超常的人做。

就是我们所有的人,其实大部分人可能都是普通人,包括我自己。

今年我觉得历史上大概16年做了大概正好25倍的收益,能够大概接近23%的年化收益率。

那个前10年确实是正好是10年10倍,但是后面其实因为一方面是市场难度越来越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体量大了,以后相对来说其实是比较难,但是不管怎么样,其实还是去做大概率的事情。

就像每次熊市,给大家分享一下就是历史上的三次大的熊市,第一次是2008年,对吧?那个美国的那个次级债的那个危机传递到中国来了。

那一年其实跌的是最多的,大概指数跌了百分之六十几,那个王亚伟的那个华夏大盘,我记得跌的是最少的,好像也有百分之三十几。

已经算最少了,那我是因为当时划了那个分离债,就是当时的可转债不是整体上市交易,拆成两部分,就是权证归权证,那个债券归债券,所以当时权证炒到天上去了。

债券100块钱,面值大概只有六十几块钱,那么便宜,因为你想可转债它本身的利息很低,他那个时候的年化就六十几块钱的年化,我记得大概是9%左右,已经很高了,我就买了很多分离债。

现在还记得像江西铜业的那个江铜债,还有那个青岛啤酒的那个青啤债,当时在历史上都发行过可转债,但这个可转债它上市的时候不是今天的可转债,它是把它拆开来选择了就是更好的品种。

那个是08年第二次就非常不幸了,我是16年开始做小市值策略,16年那个时候我是满仓做的,那年其实做的也不错,大概收益率有18%。

16年其实上证指数都是跌得很多的,就是那年战胜了那个市场,但是关键是什么?

关键是17年开始打击壳资源,17年我虽然也盈利了,但是远远跑输了那个指数,所以最后到了18年,我是满仓的那个大白马,包括18年我记得很清楚,就500多块钱去买的那个茅台。

但是除了茅台以外,就是茅台18年跌的其实不多,但是我也享受了茅台的唯一的一个跌停板,就是18年的10月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跌停板,你可以去查一下。

打死我当时满仓的那个白马就是坚信价值的投资死抱不放,结果那年亏了27%,虽然后来19年就都回来了。

但是其实后来回想,就是这个过程很难受,大家投资的初衷是什么?投资的初衷是为了改善生活,为了使得生活更美好。

但是你是整整一年的痛苦,当然就是有高人,这是真的就是有高人就觉得这个没什么。但是刚刚反复的在说,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也难受了一年,那个我们一群里面有个网友,也是我联想的同事,他也难受了一年,但是我比他好在哪里呢?

我还在群里面不断的安慰大家,然后那个我们的那个同事,到了18年的年底的12月份,他跟我说要到上海来,后来我才知道他不是来出差的,他是专程来问我要不要割肉,坐了飞机来问我要不要。

那个我后来坚定的跟他说,其实我那个时候我也很难说啊,你想那个亏了27%的历史上不仅亏损比例最高,而且亏损的金额也是最大。

因为那个时候已经资金已经很多,但是我还是坚定的回答他,我说你再坚持一下,结果真的是坚持了以后19年就开始反弹了。

但是我后来回想这个事情,就觉得这个至少是违背了我们普通人的初衷,这个过程很痛苦,我们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我们做投资的初衷本来就是为了使生活更美好,结果弄的就是你想就心情很差,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你投资某一个品种。

10年以后翻了100倍,然后10年里面你非常痛苦,天天赔天天赔,突然之间最后一天翻了100倍,有人可能会选择这样的结果,但是关键是你痛苦了10年。这个哪怕最后翻了100倍,抵不过这个10年的痛苦。

所以我的观点和很多投资大师的观点不一样,我们不仅要结果是要美好,而且尽可能使过程也要美,就不是说不亏,是少亏一点。

比如今年亏了大概最多的时候亏了10%多一点,我觉得能够接受,当然还是如果还像18年那样就亏个百分之二十几,自己没有,但是我知道就很多买中概股,买那个白马股的,就今年基本上都是亏过百分之二十几,三十几,那真的是很难受。

第三个我觉得就是做投资真的是要无情无义,一直反复的在群里说过这个话,就我们做人是要有情有义,做投资真的不能有情有义。

很多人就对这个投资的品种产生了感情,我是在投资上属于渣男。

感情太深,那他会看不见一些利空的情况,就因为他自己重仓了,甚至于对这个品种产生感情了,就是没办法看见,就要客观的去看问题,所以你一定要有空杯心态,就是你尽可能就把自己就站在一个第三者的角度,你去客观的去看问题。

而不是说因为就像有人说的比方一样,有些人打靶是要对着那个靶子开一枪,有些人是先开一枪,然后画一个靶子。

然后第四个我想说的,就是我们在做投资的时候,经常会有人说我们要做长期主义者,那这个长期理解就是你到底有多长?

一个品种到底要持有多长?我觉得以自己的经验来看,至少就是在方法上至少是以年度为单位的切换。

总结16年历史上做过重大的切换,就是说从封基到债券,再到分级A再到股票,股票里面从白马股小市值到白马股,就这种切换,16年里面就只有做过10次,也就是说平均一年多里面做过一次切换,我觉得这个频度是适当的,就是你不能反复的切换,但是我觉得也不能不切换。

如果不切换的话,我觉得今天其实是没办法去达到那个16年25倍,但是你频繁的切换,就是有很多人就天天来换,一会儿就刚刚买小市值,一会就过两三天就卖掉了,然后说不行就卖掉。

而且往往就是某一个品种,你进去的时候,有些人就大部分人都是因为这个品种表现好才进去,但是往往是你表现好的时候可能是一个历史的高点,你进去的时候可能会承受到一点就是下跌。

但是如果你用一年多的眼光来看问题,我觉得这些可能是合理的波动,你进入比如说你要去买可转债,你心里就要有这个准备,你有可能去买在一个高点,你这个高点进去了以后,就是你是否能够接受就是这种跌一段时间的。

这个就如果你以年度为单位,认可巴菲特说的那个话,他说就是人生的投资就像一个打孔机,他一生中大概打20个孔,我虽然打孔比他多了一点,但是这个道理是差不多的,就是他也不是说打满了孔以后就不换,他为什么要还要那个打二十个孔的。

但是就特别频繁的去切换品种,那我觉得也还是那句话,就不是我们普通人所能够做的。

就普通人所能够做的,以年度的为单位去切换策略大概就差不多了,这个是我自己的体会,就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

至少适合自己。还有一个就是全市场的那个轮动,刚刚已经说过了,就主要是因为觉得就是你就是传统的做法,就是主流的观点是控制仓位。

跌的多的时候多加一点,那个涨的多的时候多卖一点,然后不要满仓,这个是主流的观点。

自己因为做封基起家,就封基里面当时主流的观点就是满仓轮动,觉得就是这种效率可能会更高,况且我们满仓轮动并不是权益类的满仓轮动,而是跟那个债性品种,就像08年的分离债,那个21年的那个可转债,包括15年下半年的那个分级A。那都是在线的品种,当然都取得了很好的业绩。

昨天是一个主持人,就是雪球,我们三个人就一个谈话节目,一个主持人是成都的,然后他告诉是我大概六七年的粉丝,他说在15年就知道我当时他做的是一个级B和下半年亏了很多.

就是他知道我当时分级A做轮动,在15年就是千股跌停,千股跌停的时候,我还赚了24%,但是其实还是因为他说当时还是没看懂,所以就不敢去贸然去去做。

所以这个就是投资真的就是人的认知的一个兑现,就是你有怎么样的认知,从长期来看,他还是非常多的关系在里面。

最后一个我想说的是:忘记成本

我割肉的时候从来不考虑就是亏了多少,涨了多少,而是考虑从全盘考虑,因为我是用量化去做的,所以我永远就是轮动到什么?轮动到将来这个品种最有价值的品种,从来不考虑历史上它赚了多少或者亏了多少。

那那对于全局来说,从来都是算整个账户到底是赢了还是亏了。

16年曾经那个央视CCTV的那个投资者说做节目,到我们家来采访, 记者那个惯常的问话,第一句话那个就问我,说金老师,你在印象中记得哪个股票赚的最多,哪个股票亏的最多吗?

我说不知道呀,他就很惊讶,因为他前面采访的所有的人都是在坚持某一个股票或者某一个股票亏了很多,然后痛定思痛,然后回归价的投资,然后抱了一个股票不放,然后就取得了很好的业绩,基本上都是这个套路。

然后到我这边一个不知道,他倒没说我是吹牛的,我真的不知道,我就记得整个账户的那个输赢,所以那个就像茅台赚来的钱是钱,可转债赚来的钱跟茅台赚来的钱,其实没有高低之分的,都是一样的。

所以这个我觉得就是做了这些,可能不一定是最好,也不一定合适大家,只是我自己的一点经验的分享。

今天分享更多的是,我今天之所以这么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希望就是能够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

如果对大家有些帮助,那我觉得就是我的目的就达到了,谢谢大家

(本文中删除了一些关于私募基金的内容)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文的数据可能会有错误,仅为信息分享。任何因引用数据,或者本文导致的投资行为发生的亏损,《ST股重组》及作者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我是飞教头,非专家,非学者,非老师,中间略懂点ST股。

一个坑我来踩,经验分享大家的中年boy!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散户在股市如何获利,股市中真正赚钱的散户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