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价百亿出租车司机「5个月狂赚31亿从出租车司机到资产430亿投资经历堪比李嘉诚」

在上海富豪圈中,刘益谦可谓是个“奇葩”。因为他的成功发家史,谁都没有办法拷贝,只有小学水平的他,却可以在股市腾挪跌宕,成为“法人股大王”。然而,这个资本大佬,看着虽然人傻钱多,豪掷2.8亿买下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却用来平时喝水!

早早结束学习生涯的刘益谦,初中毕业后,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从初二的时候,刘益谦就帮叔叔做皮革生意,凭借手工做人造皮革包,每做一个他就可以做一块钱,到了后期生意做起来后,他还把生意外包给了别人,每天净赚100多元,在还没初中毕业的时候,刘益谦已然是个“万元大户”。

1989年,中国股市开始试点,很多人都凭借股市赚得盆满钵满,而刘益谦也是其中受益者。和“钱生钱”的股市操作方法相比,之前的经历都不算什么了。让刘益谦名震股市,靠的就是1992年炒股认购证。那个年代的股票认购证,成就了太多“百万大户”。也凭借这百年难遇的“认购证”,成就刘益谦资产百亿的关键一战。

1963年,出生于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的刘益谦,那个年代的李嘉诚还不是中国首富,谁都没想到的是,刘益谦竟然在李嘉诚发家之后,创造了一段比李嘉诚还要神奇的投资经历,让他直接从出租车司机一跃成为资产百亿的富豪,甚至还在5个月内,赚了近31亿元。

最近两年刘益谦在资本市场收获颇丰,每年在艺术品市场豪掷近4亿元,在国内算是少有的存在了。和李兆基一样,刘益谦也是凭借实业积累后,又投资债券和股市,完成人生财富的三级跳。在1992年初,刘益谦资产已经高达八千多万,在那个年代也是十分传奇的经历了。

刘益谦身上有很多特质都值得我们学习,从初中毕业到如今资产430亿,凭借独特的眼光和对市场充分到位的分析,刘益谦还有着“中国巴菲特”的称号。如今社会在不断发展中,也有着很多的机遇,希望大家都能紧抓机遇,成就非凡人生。

浙江穷小子,25岁赚100万,如今是上海首富,身家437亿,凭啥?

在一次活动年会上,马云问郭广昌:

“像你这么聪明的创始人,有没有想过,怎么培养公司的传承者?

因为要找到你这么聪明的,还真不容易。”

郭广昌噗嗤一声笑出来,想了想回答:

“找我这样的,是不容易,但要找你那样的,不是更难吗?”

一通商业互吹之后,他继续调侃道:“我比你年轻,还不急着找接班人。”

马云是1964年生,郭广昌是1967年生,两人年纪其实相差无几。

郭广昌25岁就赚到了人生第一个100万;而马云25岁时,还在杭州做英语老师。

这个被马云夸聪明的人,是什么来头?

郭广昌1992年开始第一次创业,来年即创业成功,历时10个月,赚得100万。

光是这个“梦幻”的起步,就足以让人啧啧赞叹。

郭广昌总结自己的成功之道,说起来很“简单”:

“我的第一个100万是咨询赚到的,靠知识赚钱;

第一个1000万是房地产营销做到的;

第一个1亿是靠生物制药赚到的;

而第一个10亿是通过资本与产业相结合达到的。

发展轨迹非常清楚,最大的成功就是抓住了机遇。”

清楚地抓住机遇,就能成功?

恐怕没这么简单,这背后肯定多的是,咱们不知道的事。

2021年,郭广昌以437.36亿元财富,位列《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380位。

今天就来聊聊,这个有着“浙江李嘉诚”、“中国巴菲特”之称的传奇大佬——郭广昌,他的起势聚富之路。

2011年,当已身家上亿的郭广昌被问到,未来希望给自己的子女留下些什么时,他回答:

“首先我会留一些给我女儿,因为我不想我可爱的女儿,像我这样劳累。”

自己出身贫寒,深刻知道受穷挨苦的滋味,所以郭广昌才如此爱女心切。

1967年,郭广昌出生在浙江东阳市横店公社,一户普通农民家里。

那时候的横店,还不是“中国特色小镇”、“影视产业基地”,而是以山多地少、偏僻落后而“闻名”。

郭广昌的父亲是石匠,经常跟着施工队去外地做工,挣点小钱;

母亲是生产队的菜农,勤劳能干。

总在想方设法填饱一家人肚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郭广昌小时候吃得最多的,就是玉米、红薯等地里好种养的“ 健康 粗粮”:

“可能是小时候红薯吃多了,直到今天,我一闻到红薯的味道,就直反胃。”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郭广昌从小就学会干各种农活。

打猪草、捡柴火都是每日必修课。

虽然日子艰难,但郭广昌始终记得母亲对他的影响:

“她非常善良,靠卖小菜让我读完大学。

村里有些人为了让菜长得好,会洒有毒的农药在上面。

她很反对这种做法,从来不用不该用的东西。

这份感恩和善良,我一直记在心里。”

因为时代原因,10岁之前,郭广昌都没怎么读过书,跟着大孩子们有一天没一天地混日子。

要么在地里干活,或者上山疯玩。

1977年恢复高考后,郭广昌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子,父母对其寄予厚望。

希望他好好学习,走出农村过上好生活。

因此,郭广昌享受“特殊待遇”——什么都不用干,认真读书就可以了。

而家里的两个姐姐,“理所当然”地务农、编草鞋,供养弟弟。

郭广昌也很争气,成绩一直不错。

而且,小小年纪就对高深的哲学很有兴趣。

他曾在学校图书馆读过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著作《存在与时间》,极大锻炼了他独立思考和逻辑分析的能力,老师也总让他跟同学们讲解学到的哲学理论。

这让郭广昌大受鼓励,对哲学的痴迷与日俱增。

他立志要成为一名伟大的哲学家,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

但并不是所有老师都看好郭广昌爱“瞎想”、爱“较真”的品质,对他的态度属于“两极分化”:

“我从小是个有争议的学生,有的老师对我特别好,认为我日后肯定大有出息;

有的老师却不喜欢我,觉得我太冲。”

有句话说得好:不要奢望得到所有人平等的喜欢,那样的话,你得平凡成什么样?

因此,郭广昌保持着他与众不同的性格,继续求学。

郭广昌14岁那年,父亲在采石场工作时发生意外,被炸伤右手,没法再干工程,只能回到乡里当了门卫。

顶梁柱歪了,家里收入骤降。

让原本就贫困的生活,更加捉襟见肘,也让郭广昌一夜间成熟。

他常对母亲说:“我是家里的男子汉,有什么事,我替您扛着。”

初中毕业后,考虑到家境的困难,郭广昌懂事地听从父母的话,报考了师范中专。

他想着学完后,可以早早出来工作挣钱,贴补家用。

但等拿到中师的录取通知书时,郭广昌却反悔了:他还是想读高中、上大学。

那个暑假,郭广昌过得一点都不高兴。

他始终放不下心里的梦想,他想要再多读书、想要进大学校园、想要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终于,冲劲战胜顺从,郭广昌做出了第一个改变人生的决定:放弃中师,改读高中。

尽管父母强烈反对,也依然阻止不了倔强又有主见的儿子。

郭广昌卷起铺盖,背上十几斤大米,装上一罐子梅干菜,踏进了东阳中学的校门。

多年后,回忆起自己这番“壮举”,郭广昌在庆幸之余,对跟父母的分歧,也有了更多感激:

“他们尽管不赞成,但也没有过多干涉,只是反复告诉我:人要靠自己,尤其在关键时刻。”

父母的开通和谅解,让郭广昌得以坚定地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这种“独断专行”的行事风格,成为郭广昌身上最鲜明的性格特点。

郭广昌就读的高中,离家有20多公里,他每周回去一次。

在校期间,郭广昌每餐的下饭菜,就是自己带的梅干菜。

这种菜价廉又易保存,是当地许多穷困学生的主要口粮。

有一回,郭广昌的梅干菜不知道被谁偷吃了,一口都没给他留。

而此时才周三,距离“放归”还有整整两天。

郭广昌没有追查,他知道大家都不容易。

都是穷人家的苦娃娃,要不是实在没办法,也不会做这种偷嘴的事。

饥肠辘辘的他,就这么靠啃地瓜、苞谷棒子挨到周末,飞奔进家门,抱起菜罐子猛扒。

苦行僧般的求学生涯,让郭广昌变得更加坚韧、能吃苦,塑造着每个创业者必备的性格素质。

1985年,郭广昌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所选专业,自然是他深爱的哲学。

此时,距离他弃文从商,还有7年。

18岁的郭广昌,将商业视为“不入流”的行当:

“那时候我认为商业这种东西,是很低层次的。怎么能去做一个商人呢?

咱是要管理国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好大的口气,好大的抱负。

要“治国”就要先了解国情,郭广昌在大学期间,做了两件他引以为傲的事情:

第一件是1987年暑假,他一个人如孤胆英雄般,骑自行车沿大运河,一路调研到北京;

第二件是1988年暑假,他组织十几个同学搞了个“黄金海岸3000里”活动,骑车沿海考察去海南。

经过这两次“微服私访”,郭广昌不仅拓宽了视野,更重要的是笃定了信念:

“以前,在我印象中,北京、海南似乎都很遥远,遥不可及。

但是,骑行到达之后,我得到一个深切的感悟:

只要车轮不停滚动,方向正确,再远的目标也很近。”

所以,多读书真的有好处,哪怕同一件事,因自身涵养的不同,就会有完全不同的领悟。

同是骑行去海南,别人可能觉得累死了,但郭广昌却从中体会到人生哲理。

不只是精神层面的丰富,第一次北京之行,还勾出了郭广昌的“酒瘾”,为他之后的宏图大业埋下意念伏笔。

当时,郭广昌骑旧单车到北京后,就把车卖了换 旅游 资费。

兜里的钱,买了回上海的船票后所剩无几,刚够三餐饭食。

可是他在途径青岛时,却馋上了当地“特产”——青岛啤酒。

盘缠有限,吃还是喝,这是个问题。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郭广昌狠狠心,用饭钱买了酒打牙祭。

初尝琼浆玉露,郭广昌回味无穷:“要是每天都能回到青岛啤酒,那该多爽。”

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谁曾想,整整30年后,2017年,已家大业大的郭广昌,以2.43亿元拿下青岛啤酒17.99%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在财富自由之余,彻底实现了“啤酒自由”。

所以说梦想这个东西,实现的前提,是要敢梦敢想。

大学毕业后,郭广昌留校工作,先担任团委干事,后升为调研部长,再后担任校办企业的市场部经理,他的创造和运作能力开始凸显。

与此同时,他在校申请签证,打算去美国进修,并且已通过托福和GRE考试。

一切都在往他预想的方向发展,成为一个组织力强的哲学系学者。

但有时候老天爷很“任性”,要么不赏饭吃,要么追着喂饭吃。

就在郭广昌为出国深造积极准备时,一阵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他心里。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使郭广昌重新思考未来:

“小平的讲话让人感到有激情,充满了希望,成为我决定创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郭广昌敏锐察觉到时代机遇,义无反顾地调整人生方向。

他拉来校友梁信军,用借来的、本来留学的3.8万元资金,共同创立了他人生第一家公司——广信 科技 咨询。

公司名很“随意”,就取自两位创始人姓名中的一个字。

也可以看出在当时,关于具体要做些什么,郭广昌还没有那么清晰的规划。

一个本来立志要做哲学家的思想者,“性情大变”去做了自己曾经瞧不起的商人。

而且后来还干得那么好,这真是老天爷赏饭吃?

关于这个疑问,马云也有过。

有一次,马云在商流聚会上问郭广昌:“你是学哲学出生的,怎么能把企业做这么大?”

郭广昌沉思片刻后说:

“哲学看起来好像什么都没学,所以都是空的,空的就能接受所有东西。

所以它教会我独立思考,不要轻信任何人,也不要轻易说别人不对,要多听、多分析。”

郭广昌的第一个创业项目就是市场分析,这算是他的老本行。

大学期间积累的 社会 实践经验,现在要拿来变现了。

那时,市场经济刚起步,专业的市场调研公司还不超过10家,算是个新兴领域。

郭广昌在此刻供小于求的不饱和环境中,适时入局。

他走街串巷找项目,凭借丰富的调研经历,以及“复旦老师”的可靠头衔,拉来太阳神、乐凯胶卷、天使冰王等诸多品牌合作,还接了个大活——台湾元祖食品的上海市场调研,凭此一单,就挣了30万。

短短10个月,郭广昌就赚到第一桶金100万。

然后,随着另外三位校友:王群斌、范伟、谈剑的加入,郭广昌把广信改名“复星”,寓意“复旦之星”,核心团队由此汇合。

1993年,郭广昌“突然”扭转赛道,退出市场调研业务,主攻房地产和生物制药。

这跨度可不是一般的大,简直可以说是八竿子打不着的跨界。

放着刚刚起步、发展大好的咨询业务不做,又去折腾投资、风险都很高的两样烧钱玩意,郭广昌是咋想的?

不急,听听这位“前哲学家”的看法。

郭广昌认为,随着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房产势必成为未来中产阶级的刚需。

现在进驻这行,投注小、收益高。

因此复星就成为了上海第一批房地产销售公司之一。

郭广昌这个判断,说对,也不全对。

国家在1998年才确定商品房改革的大方向,而郭广昌超前了5年。

这就很尴尬了,猜中了结尾,却没猜中什么时候开始。

郭广昌接手的第一个楼盘在上海郊区,专为“留学家庭”设计。

当时普通平民的那点收入,根本负担不了这么高档的住房。

整个街道无人问津,冷冷清清。

郭广昌没有功夫跟着凄凄惨惨戚戚,他必须想办法把房子卖出去。

要不然,刚到手的100万,就要变成负债100万。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也没有白走过的路。

郭广昌想起之前筹备出国时,接触到相关机构,他们那肯定有很多留学人员的信息。

于是,郭广昌要来他们的家庭住址,又去出入境管理部门查“海归”的情况,把广告送上门,用塞门缝、夹把手的土办法,做精准营销。

就靠这么地毯式的宣传方式,郭广昌入手第一个1000万。

话分两头,布局生物制药,又是什么操作?

相比房地产的“臆想揣测”,郭广昌选择进入药品行业还算有迹可循。

因为“复旦五虎”中,除了郭广昌是哲学系,谈剑是计算机系,其余三人都是遗传工程系,所以公司转战做医药有先天优势。

1995年,郭广昌把研发了三年的肝炎诊断试剂推向市场。

一战成名,钞票如雪花似飞来,迅速堆积起第一个1亿元,公司也成为上海第一家民营高 科技 企业。

然后郭广昌说:“企业做到一定程度,不可能什么都自己去做,所以就要做投资,这是一个不变的规律。”

于是,郭广昌开始以参股或收购的方式,四处投资有潜力的公司,大张旗鼓运作资本市场。

范围涉及信息产业、金融、钢铁、证券、银行等,市值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大。

同时,郭广昌还把财大气粗的触角伸向国际,收购了法国老牌度假村运营商、英国百年足球俱乐部、葡萄牙最大保险集团、德国私人银行等。

当时,投资圈有一句玩笑话:人类已经阻止不了郭广昌并购了。

而郭广昌的投资心得是:“越是血流成河的地方,越要有兴奋感。”

2007年,公司在香港整体上市,郭广昌身家直冲362.3亿元,顺理成章成为上海首富。

此后,郭广昌的聚富之路畅通无阻:

郭广昌的成功,除了凭借精准的眼光外,还得益于他在工作中永不停歇的“战斗力”。

在公司,一般员工加班都有补贴。

但包括郭广昌在内的管理层,没有所谓的加班概念。

一天24小时,都要有“奉献”精神,所以不存在什么弥补待遇。

筹备上市那会,郭广昌一天要去几个部门沟通,一星期跑三趟北京。

经常会议开完后已是深夜,回到家里连饭都不想吃,倒头就睡,第二天再精神抖擞开始新的奔波。

管理者们受他影响,自然也是拼命往前冲,办公室常备泡面,各取所需。

二把手梁信军,作为公司创始人之一,曾评价郭广昌:

“他到了一定高度,一定又会提出下一个更高的目标。”

在这样舍命拼搏的老板身边,自然不会有一丝轻松。

所以梁信军于2017年身体不好,辞职离开,回家休养。

郭广昌之所以如此“激进”、“不给任何人喘息的机会”,是因为他认为:

“修屋顶,是选阳光灿烂的时候。所以在企业发展好的阶段也不能懈怠,要不然等风雨一来,就完蛋了。”

时刻保持获胜的饥渴感,是郭广昌始终笃信的真理。

自1992年创业以来,郭广昌从没有停下稍事片刻。

曾经的满头乌丝,随着事业蒸蒸日上,早不知飘落何方。

头发掉光,换来百亿身家,这个买卖还是划得来。

与疯狂野蛮的工作冲劲截然相反的,是郭广昌低调沉稳的生活作风。

公司员工都说这个大老板“深居简出,厌恶浮华。

平时特别讨厌前呼后拥的虚礼,比较有思想。”

郭广昌有出息了,家里姐姐想让他多回来为家乡做贡献,光耀门楣。

但郭广昌另有看法:

“家乡的事比较复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光宗耀祖的背后是什么?其实就是显摆呗。

我觉得还是平静些,不要让人家觉得我很了不起、无所不能。”

郭广昌崇尚简约,不喜张扬,但并不代表他不会来事。

有一次,郭广昌组织一场商界交流会,来的全是行业大咖。

比如娃哈哈的宗庆后,泰康董事长陈东升,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葡萄牙总领事等等。

郭广昌独掌大局,面带微笑迎来送往。

当看到老朋友马云时,乐呵呵地说:“看到你来,我就轻松多了。”

要迎接省长时,郭广昌特地把坐在休息室的马云叫出来,让跟他一起接车。

还“嬉皮笑脸”地说:“感觉我是新郎,你是新娘。新娘躲在里面不出来,新郎在这里接客。”

马老师听后“一脸娇羞”地低头不语。

除了与一众大咖保持紧密深厚的关系外,郭广昌的对标“偶像”是股神巴菲特:

“巴菲特说的话、做的事,其实并不深奥。

关键是能不能坚持去做,这是我们可以学习的。”

他选的另一名“标杆”是香港李嘉诚,曾把自家公司比作“年轻的和记黄埔”,其野心可见一斑。

在2021年公司业绩发布会上,54岁的郭广昌依然慷慨激昂、意气风发:

“即将到来的2022年,是一个很重要的年份,是我创业30周年。

我觉得还是要往前看,只回忆的话,就变成老人了。

我们还是一个年轻的企业,还是一个创业的企业。”

对郭广昌来说,30岁的公司正当盛年,未来可期。

他本人亦是激情犹在,拼无止尽。

从农村小子成为百亿巨富,郭广昌的人生跌宕起伏,堪称传奇。

有句话说得好:命运不是要你成功,而是要你去尝试。

如果当初,郭广昌听话地读了师范、做了老师,没有上高中、读大学,也许他的命运跟许多稍有文化的读书人一样,在时代浪潮面前,只是观望的局外者。

他凭着一股勇于尝试的拼劲,最终走进淘金洪流中,分得一杯羹。

所以,人生重在参与、贵在掌握,每一个人在时代中,都能找到自己的站位。

时代不淘汰老人,也不欺负新人,只会远远抛下站着不跟它玩的人。

只重逐利的李嘉诚:携巨款回国投资,爱国人设崩塌后还能否赚钱?-

文 |明煜

编辑 |明煜论点

2013年前后,香港富商李嘉诚在内地大肆抛售产业,据不完全统计共回笼资金超 2500 亿元,给国内经济市场造成了不小的动荡。

钱一进腰包他便转身投资 海外市场 ,斥资 4000 亿 买下了 “半个”英国 ,还曾两次被英国女王封赏爵位。

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置于不顾的李嘉诚,在国外的投资也并非一帆风顺,多个项目都出现亏损状况,许多人都为他感到不值,毕竟他曾经是 中国人心中的“超人” 。

曾几何时, 李嘉诚在国人心目中也是“神”一般的存在 ,不仅仅是惊叹于他的商业天赋和投资眼光,更是敬佩他的爱国情怀。

他注重教育,1981年他斥巨资创办汕头大学 ,直至2013年,他持续为其输入资金约 45 亿 港元,与国家携手共同建造了一所广东省重点大学。

他还多次出席汕头大学组织的活动,给莘莘学子们加油打气,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不光自己创办大学, 他还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捐款 1000 万美元 ,用于新建图书馆,给学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除了注重教育以外,他还多次出资建设公共设施 ,在香港有许多家敬老院、儿童医院和残疾人基金会等等,都能看到李嘉诚援助的身影。

他还赞助过许多提高国家地位的大型活动, 1989年,他就曾捐赠 1000 万,用于支持北京举办亚运会。

以前李嘉诚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是: 特别能挣钱,也舍得为国家和百姓花钱,是“爱国商人”的典范。

作为商人李嘉诚无疑是成功的,他有商场敏锐的觉察能力,对于商人的本质追逐利益也是发挥到了极致。

相信我们中国人对“ 公摊面积 ”这个词都很熟悉,它的定义就是:由整栋楼的产权人共同分摊所有的整栋楼公摊部分的建筑面积。

简而言之就是:整栋楼的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垃圾道等等,只要是能计算在内的公共设施全都要平摊在业主身上。

因为有了“公摊面积”,我们买的房子房产证上写的是100平,实际面积才70平左右,更难接受的是你还要按100平来交物业费、供暖费等等。

这个 神一般的概念 就是 李嘉诚提出的 ,起源于香港,适用于我国各个地区,而其他国家却没有此项规定,他对此作出解释说: 这样可以拉低平均房价,让老百姓更容易接受 。

对于房地产行业的操控,李嘉诚的手段还不止于此。

上世纪60年代,李嘉诚的塑胶花产业兴盛,但他却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将投资眼光放得更长远,意识到 香港的经济飞速发展,人口也越来越多,房地产行业日后必然火爆 。

敏锐地嗅到了商机,李嘉诚开始投入大量资金 囤地 ,正赶上当时房地产行业处于低谷,他用极低的价格购买了许多有发展前景的地皮。

此后几十年的发展前景也正如他所料,房地产行业飞速发展,香港的房价更是让普通老百姓觉得高不可攀,动辄几十万一平的住宅让人望而却步。

许多人觉得房价高是因为人多地少,市场上供不应求,所以才导致房价飞涨。事实上, 人多不可否认,但地皮不一定少。

房地产大鳄手中都握有许多尚未开发的地皮,他们用“ 饥饿营销 ”来抬高房价,获取更多的利润, 李嘉诚就是玩“饥饿营销”的高手 。

从上世纪 80年代 开始,李嘉诚将他在香港玩得炉火纯青的套路带到了内地,用发展的眼光审视着国内有潜力的城市,寻找最佳的出手时机。

截止到90年代末,李嘉诚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几十个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囤地,总面积超过 1000 万平方米 。

在当时那个年代,李嘉诚在内地买地皮可谓是“ 白菜价 ”,而且他拿到后也不着急开发,只选择一些获利周期短的项目进行施工, 20年的时间里开发完成的地皮只占总面积的 1/3 。

从2012年开始,商业嗅觉敏锐的李嘉诚,开始大量抛售在内地的产业,短短两年的时间里他疯狂套现 2500 亿,此举无疑给国内的投资市场带来了不小的波动。

不光套现手段令人不齿,有些钱挣得也着实“ 昧良心 ”,李嘉诚早年在成都大量囤地,却迟迟不肯开发,一处楼盘建设了16年, 在房价达到巅峰时才开始抛售 ,单单一块地皮就挣了 38 亿 ,他的这一举动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

李嘉诚在国内实现大批资金套现后,转身就将钱投到了海外市场,豪掷 4000 亿 用于英国投资, 当时还有媒体调侃说:李嘉诚买下了“半个”英国。

虽然买下“半个”英国的说法有些夸张,但也反映出了他此次的投资力度之大。

李嘉诚在英国涉足的商业领域很多,包括 港口、地产、水利、电信、铁路等等暴利行业 ,其中超 40% 的电信市场份额更是让他成为了行业龙头。

他的这种行为也让国内许多富商纷纷效仿 ,其中不乏 潘石屹、柳传志 之流,给国内的经济市场带来了接连不断的“ 余震 ”。

对于此等行为,李嘉诚没有任何的心理负担,哪怕面对国内外多重指责,他坦然回应说: “不要用那些空洞的道德来衡量我, 我只是一个商人 ,哪里有回报,我就去哪投资,哪里有风险,我就在哪清仓。 ”

此言一出,李嘉诚在国人心中地位崇高的形象瞬间崩塌。

对于李嘉诚自毁形象的迷之操作让人不能理解,有的人说他骨子里就是个商人,商人逐利所言非虚,也有人推测说与他 早年的经历 脱不开干系。

1928年7月 ,李嘉诚出身在 广东潮州 ,原本他的家庭称得上是书香门第,父亲 李云经 是当地受人尊重的教师,后来还升任至学校校长。

李云经的本心是让儿子好好念书,长大后成为一名学者,奈何赶上了 兵荒马乱 的年代,日军侵华战争爆发后,许多地方都遭受了炮火的侵袭,他们的家乡也没能幸免。

1939年6月 ,为了躲避战乱,李嘉诚跟随家人前往 香港 ,投奔他久未蒙面的舅舅 庄静庵 ,为了学一门养家糊口的手艺,李嘉诚在舅舅的钟表行里当起了学徒工。

尚未成年的李嘉诚年龄虽小,但心智却很成熟,天资也比较聪慧,许多东西在老师傅的指点下他一学就会,为人也勤勉,店里扫地、烧水的杂活他都会抢着做。

就这样过了几年,李嘉诚认为自己应该出门锻炼一下,便应聘了一家五金厂的销售职位,后来又转职到塑料花厂, 由于他出色的表现,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升任了总经理 。

年仅 20岁 就当上了一个工厂的总经理,李嘉诚也算得上是年少有为,但他的野心仍没有止步于此, 他想为自己挣钱,而不是给别人打工 。

在经营了两年塑料花厂后,他把这个行业所需要的技能全部吃透了,果断辞职出去单干,他拿出了这几年省吃俭用攒下的全部积蓄,再加上舅舅的资助,创办了 长江塑胶厂 。

纵然是李嘉诚天资过人,但创业初期的路总是坎坷的,厂子刚开起来就出现了质量事故,面临着事关存亡的危机局面。

面对难关,在母亲的谆谆教导和表妹 庄月明 的鼓励下,李嘉诚有条不紊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麻烦,之中 将濒临倒闭的工厂拉了回来 。

1955年 ,李嘉诚在杂志上了解到了意大利生产的一种 塑胶花 ,此产品在欧洲市场风靡一时,他从中嗅到了商机,便立即前往发源地学习工艺。

有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李嘉诚的创业思路更加开阔, 他不拘泥于自己所做的行业,而是不断地搜寻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

1958年 ,李嘉诚用他敏锐的商业嗅觉发现房地产业有利可图,便将大批资金用于囤地建楼,位于 港岛北角 的一座工业大厦拔地而起。

此后的几年里,他又在 新界、元朗 等地区加大投资,名下的产业也飞速扩展,一位刚刚 而立之年的年轻商人 逐渐在香港崭露头角。

1963年 ,李嘉诚的表妹 庄月明 从日本留学回国,两人的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举办婚礼结为夫妻, 他的舅舅庄静庵也成了自己的岳父,可谓是亲上加亲 。

1967年 ,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香港出现了经济低迷的颓势,房价、地价也随之跌落,许多商人纷纷抛售手中的产业, 李嘉诚却反其道而行之,筹备大量资金低价收地,这也为他后来的暴富埋下了伏笔。

上世纪70年代末,李嘉诚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收购了老牌英资商行“ 和记黄埔 ”,成为了第一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一时间名声大噪,外界还赋予他“ 李超人 ”的绰号,旗下产业也随之水涨船高。

此后的20年里, 李嘉诚开启了一边赚钱一边买买买的经营模式 ,只要是他认为有发展前景的产业,都会尝试着去涉足,凭借着多年的经商经验和雄厚的财力,他的投资大多都会赚的盆满钵满。

1999年 ,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集团税后盈利达到了惊人的 1850 亿 港元,他的身价也随之暴涨,根据 福布斯 的综合评价排名,李嘉诚在千禧年之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 华人首富 。

不同于现如今的首富轮流做,李嘉诚在华人首富的位置上一坐就是 15年 ,在此期间,他成为了无数创业者和成功商人仰慕的对象,在许多中国人的心中更是神一般的存在。

李嘉诚认为自己的成功取决于自己对未来市场的把握,还有就是每时每刻不敢放松的危机意识,想要成功就要学会未雨绸缪。

2012年前后,他嗅到内地市场存在投资风险,便开始大量抛售在各大城市的产业和地皮,哪怕是一些常年带来巨额利润的产业也被忍痛割舍掉,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套现2500亿。

作为一名逐利的商人, 他将家族的资金投入到了自己比较看好的英国市场 ,陆陆续续收购了英国许多产业,港口、地产、水利、电信、铁路等都有涉足。

人算不如天算, 哪怕精明如李嘉诚,近几年在英国的投资也并不顺心 ,先是英国高举脱欧旗帜,对自身经济有一定影响。再是疫情席卷全球,英国自身的防疫工作也有所欠缺,许多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李嘉诚的产业自然也是遭受波及。

也许是体会过了国外投资的坎坷,相比之下,李嘉诚觉得还是 国内市场比较稳定 ,最近两年又开始出现了吃 回头草 的迹象。

2019年年底,李嘉诚斥资 7.16亿 在香港买地,随后又用 40亿 的高价拍下 成都晶融汇 ,同时收购的还有 上海三林印象城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身价百亿出租车司机「5个月狂赚31亿从出租车司机到资产430亿投资经历堪比李嘉诚」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