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与战争之四预备队

预备队,就是由指挥员掌握的,尚未投入战斗的有生力量。在足球场上,是场边的板凳球员;在股市上,就是还没有换成股票的可用资金。预备队有两个作用:一是在形势有利时,扩大战果,化优势为胜势;二是在形势不利时,稳定局势,化险为夷。刘伯承元帅晚年总结几十年的战争经验,得出一个经典论断: “所有的防御战都必须有预备队”。

前文已经说过,人与股市比,永远是微不足道的,是弱势的一方。所以虽然战术上可以进攻(买入),但战略上的防御(保本)却是贯穿始终的。保留预备队就是贯彻这种战略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般的,无论队伍有多大或多小,进行战役时都应该保留一定数量的预备队。因为没有人能预计到战场上的一切变化,总存在计划之外的情况出现的风险,如果不能应对这种风险,则整个战场形势有可能发生不利于已的变化。因此,预备队的保留,是从全局角度保证整个战役取得胜利的一个必要条件。对股市而言,也是如此。

操作上,一般要采用分批的原则入场(前文已经叙述过),并保留部分资金如20%不动,当走势与所分析的一致时,证明分析正确,这时应该投入余下的资金,乘胜追击,以扩大战果,争取利润最大化,这是第一种也是最理想的情形;

如果走势不利,经过分析为暂时的回调时,这时投入预备队就能有效降低成本,缩短由亏到赢的距离,这是第二种情形(但此种行为有个前提,就是能够确认确实只是暂时回调);

如果形势不利且分析结果是中期头部形成,将有数月或者半年一年时间的下跌,这时的预备队不能使用,因为即使投入也挡不住对手的力量,正确的做法是尽快撤出已投入的资金(止损),保本观望,等待形势出现转变,再另觅战机,这是第三种情形。此时预备队的作用不是挽回损失,而是没投入即减小了损失。

三种情形中,前两种是可以使用预备队的,后一种是不可以使用的。教条的一有不利就投入预备队的行为,是不对的。只有在暂时不利,但又有条件挽回这种不利时,才可投入。

战场上的预备队,战争中要留预备队有哪些具体作用?

实际上,预备队并不是一个近代才出现的概念。早在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就提出了“斗一守二”的概念,即只出动三分之一的兵力参加战斗,留下三分之二的兵力作为预备队。马其顿军队、古罗马军团中也有留预备队在后方以备不时之需的做法。

三国时期,在夷陵之战时,蜀汉军队遭遇大败,赵云率军从江州赶赴救援,虽然由于路途较远,时间仓促,并未对战局起到太大作用,但也算是古代战争中预备队的一次实际使用。

晚清时,由于承平日久,军队将领对于指挥和部署思维僵化,在战斗之中,预备队逐渐由主将的亲兵兼任,亲兵的主要任务是保护主将,因此预备队应对突发情况的功能也得不到发挥。这一点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得到了完全暴露,日方史料回忆称,清军的预备队总是躲在后方,在战况不利时往往是第一个撤出战场的。

近现代战争中,预备队的理念得到了长足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军事理论与实践的不断进步,预备队的概念也越来越得到重视。预备队并不只在战斗中使用,进一步出现了战役预备队、战略预备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的大纵深战役理论十分先进,其实际应用也非常精彩。

苏联军队并不仅仅简单地将部队分为作战部队和预备队,而是更加细化地分为了若干个梯队,进行纵深梯次战役布势。在进攻作战中,首先在选定方向投入冲击梯队,用于突破敌战术防御,在突破防线后,立即投入暂时等待在后方的发展突破梯队。发展突破梯队由机械化步兵、坦克、骑兵等快速部队构成,在敌军防线出现短暂的漏洞时迅速突入,撕开防线,抢夺重要地点,将战斗胜利发展为战役胜利。在这之后,敌已被全纵深压制,此时再投入新的预备力量对敌实施战役追击,以求彻底击溃敌军。

在防御作战时,苏军设置两道防线,在防线之间布置若干反坦克地域,同时将快速部队作为机动预备队使用。当敌军试图突破防线时,预备队迅速增援前线。若敌军速度较快或力量较为强大,突破第一道防线,就会在苏军防御纵深陷入布满反坦克地域的“迷宫”里,遭到不断的打击。

苏军将部队编为若干梯队,在前一梯队完成任务,攻击停顿后立即投入蓄势待发的后续梯队,将前一梯队取得的战果接过来继续扩大。这样的布置超越了传统意义上预备队单纯的“救火”作用。

此外,苏军在对战略预备队的运用上也有出色表现。在德军进攻至列宁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一线时,双方陷入胶着的城市攻防战中。苏军将防卫莫斯科的庞大战略预备队暗中移动到斯大林格勒,出其不意地歼灭了进攻斯大林格勒的第六集团军,逆转了南线局势。破其一点,使德军自苏德战争开始时的进攻势头戛然而止,从此战争形势发生了转折。

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对于预备队的应用也有相当成熟的经验。例如,东北野战军常常会使用战斗力最为强悍的一纵作为预备队。虽然一纵不直接投入战斗,但他们的存在使得在前线奋战的其他部队没有了后顾之忧,能够全神贯注地完成任务。

现代战争,预备队不可或缺

不难看出,预备队从小到大,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是分不开的。正是军队机动方式的转变,运动能力的增强,使预备队在战争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到了现代,各国的军事理论都没有放弃预备队的思想,反而将预备队更加细化,分出了防化预备队、反坦克预备队、工程预备队、合成预备队等不同单位,以根据需要的不同投入不同的预备队。

我国在新一轮的军改中成立了五大战区,其中中部战区被其他四个战区环绕,可随时支援其他战区,可以看作是全国的预备队。美军甚至还有“海上预置”的做法,即在热点地区附近,将一部分战役、战略储备物资和装卸设备打包安置在运输船上,在美军需要投入作战时,这些物资可以有效地保障初期的消耗。这种做法也许只有财大气粗又掌控制海权的美国佬干得出来吧。

总而言之,战场形势千变万化,是任何指挥员都不可能事先完全估计到的。这要求必须有一支随时可以出动且速度较快的力量作为预备队。在战略上,一个国家同样需要有随时能应对突发事件的预备力量,以备不时之需。这样看来,预备队确实是必不可少的。

战争跟股市的关系

有很大的关系。拓展资料滑铁卢战役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命运轨迹,在这场战争中,无数财富故事也同步上演。其中一个投资客赚得盆满钵满,开启了他的家族对欧洲金融的统治。1815年6月18日傍晚,滑铁卢战役中法军败局已定。一个早就安插到战场的商业情报员悄悄撤离了战场,借道布鲁塞尔飞速前往英国。6月19日清晨,他在英国上岸。他的老板内森·罗斯柴尔德正在那里亲自等候。内森知道消息后,策马直奔伦敦的股票交易所。很多人都在等着战争的结果,如果法军胜,则法国就会成为欧洲的主宰,英国公债的价格就将大跌;相反,如果拿破仑败,英国公债就会大涨特涨。内森耍了一个手段。他并没有直接买进英国公债,而是让交易员大量抛售英国公债制造恐慌,散步滑铁卢战争失败的谣言,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几个小时后,英国公债的价格只剩下原价的百分之五。那有人在股市中通过战争消息获利,那有没有人在战争中通过股市消息获利呢? 有的,在日美太平洋战争中,一个日本参谋崛荣三就在经济数据中发现了军事机密。崛荣三出身于日本参谋本部情报处,曾经在美国当过武官。他是一个天才的参谋,战后曾出任日本自卫队统合幕僚部情报室少将室长。在南太平洋海战中,崛荣三特别从美国无线电广播中注意到了药品和食品企业的股价波动。他发现,只要罐头公司和医药公司的股价上涨,美军太平洋部队就一定会发动下一波攻击。原因其实很简单,南洋地区疟疾横行,当地生产力水平很低,美军每次进攻前,都需要大量的罐头食品和药品,因此股价就会上涨。通过美国股市中食品企业和药品企业的股价变动,崛荣三成功推导出美军所需的疟疾药品、食品罐头准备情况,再推导出美军在南洋地区可能投入的兵力和时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炒股与战争之四预备队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