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经验证明股市急跌往往会引发金融危机吗,2008亚洲金融危机

历史上发生过几次著名的金融危机,耳熟能详的有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必然会引起股市大跌,股市大跌,其实也就是金融危机的表现,这两者是息息相关的。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上市公司都是有实力的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一是资本实力强,二是在行业内有品牌影响力。上市公司每年赚的利润总额,也占据了一个国家盈利的大头,带来的经济效益非常强,一旦股市大跌,就会影响上市公司的现金流,抵御风险的能力下降,进而使得现金流进一步下滑。要看一家上市公司的实力有多强,就看它不开工,现金流能够撑多久。因此,发生金融危机,国家肯定会出手救市,股市大跌后的底部是由救市措施带来的企稳预期所形成的,否则下跌就会没有底,企业也难活下去。

金融危机都脱离不了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也脱离不了金融危机,因为都是跟钱打交道。金融涉及虚拟资产,虚拟资产在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的家庭资产配置中股票资产占大头,股票大跌,家庭资产快速缩水,负债占比被动放大,实体经济同样也会受到影响,经营难度提升,资金链一断,银行就出现坏账,整个国家的资金运转就会出问题。

经济和股市都是有周期的,股市有牛熊周期,经济有繁荣和衰退周期。1929年,美国股票市场大跌,成为历史上的大崩盘,不仅是美国,全球都被席卷入这场金融风暴里。此后,美国和全球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在危机发生后的4年内,美国GDP下降了30%,投资减少80%,有1500万人失业。从中即可看出,股市大跌对经济的影响有多大,股市进入熊市,经济进入衰退周期,然后趴在地底下好多年,才慢慢恢复元气。

纯粹是金融危机,也能导致股市大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个例子。1997年7月,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然后演变为亚洲的金融危机,一直持续到1999年才结束,期间股市出现了大跌。

股市不会无缘无故大跌,主要有两类原因导致,第一,投机泡沫破灭,股市不可能一直涨,涨得过于狂热,严重偏离价值时,迟早都会出现进行价值回归,2007年和2014年大牛市的结局,无不是一地鸡毛。第二,经济下滑,企业生存环境恶劣,上市公司盈利水平下降,股价下跌,2018年,因中美之间的摩擦导致经济存在较大的下行压力,当年股市下行幅度十分大,也是熊市下跌最狠的一段。

股市的涨跌,由经济基本面和市场情绪共同形成,经济基本面影响的是企业的基本面,市场情绪影响的是投资的偏好和热度。总之,股市是金融市场的一环,互相影响,大家都脱不了干系。

如果你觉得文章很棒,对你有帮助,可以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小白读财经(ID:xiaobaiducaijing),订阅更多的优质原创推文!

历史经验证明股市急跌往往会引发金融危机吗,2008亚洲金融危机

如果股市连续暴跌会诱发金融危机吗?为什么?

由于受病毒的影响指数在本周出现了大幅度的下跌,上证指数开盘下跌8%多,市场上很多投资者再次开始讨论如果股市持续性的大幅度下跌必然会导致金融风险的爆发,并且国家管理层也充分意识到这点,在周日晚上公布向市场释放1万多亿的流动性,来防止病毒对于金融市场的冲击。在此很多投资者股市的下跌跟金融危机的关系,是否下跌后才会导致我们所金融危机的爆发呢,下面我们就围绕这个话题来展开讨论。

股市和金融危机的关系在股市中存在一句俗语“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经济的好与坏短期可能在股市中无法充分反应,但在中长期的走势的情况能够很好的反应市场经济情况。在这句话表达的意思存在一个先后的关系,就是股市是经济的水平的体现,而不是股市的上涨与下跌来影响经济水平的高与低。

一旦爆发金融危机对经济造成影响短期是不可逆的,而对经济贡献最大的就是企业的发展好与坏,企业能够解决就业问题,产品能够带动市场的消费。而一些发展较好的和一些大型企业都会选择上市。在金融危机下企业发展遇到,面临倒闭的可能性。上市公司发展遇到困难必然会导致股价的下跌。所以早股市的下跌和金融危机爆发先后问题,是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股市下跌,而不是股票连续下跌诱发金融危机的,股市只是经济发展水平的表现。

最近全球性爆发金融危机爆发时间在2008年,而其次金融危机的爆发萌发其实在2007年2月,007年2月13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发出盈利预警,8月2如德国工业银行宣布盈利预警。随后8月9日法国第一大银行宣布冻结旗下三只基金,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银行的母公司宣布与美国次贷相关的业务亏损了6亿日元,因此最早金融危机爆发时间为2007年2月13日开始。而全球股市的暴跌时间周期,我们以美股为例,具体参考下图案例:

通过时间先后我们也能发现,金融危机萌芽在2007年2月13日,当时美股仍旧在逐步走出新高,趋势往下,而正式开始行情开始反转出现在2007年10月。既然是金融危机诱发股市的下跌,股市的下跌无法诱发金融危机的爆发,为什么当股市股市出现大幅度下跌,国家开始出手救市,在中国股市是如此,在美国市场美国政府也曾经多次在股市暴跌情况下出手救市呢,这点我们下面重点,股市长期持续性的下跌造成的影响。

股市下跌造成的经济影响在这次病毒影响下国家管理层担心会对股价造成较大的波动,央行出手救市给市场释放较大流动性资金,这里很多投资者会感到疑惑,既然股市下跌不会引发金融危机,让市场自己来决定上涨与下跌,毕竟这次病毒在实际情况下确实给经济短期造成影响,股市下跌也属于正常现象。其实股市的下跌是对经济的间接影响,所影响的也是系统性的风险,下面我们来从几个方面给大家讲解下。

第一,股市长期下跌后触发系统性风险,很多上市公司存在股权质押问题,上市公司股东在质押股权的时候,都会设定一个平仓线,把股权质押给金融机构后获得现金,如果股市股市长期下跌必然会触发平仓线,一两家上市问题不大,如果大面积的出现股权质押平仓风险,金融机构会损失大量资金,很多金融机构比如银行,其资金大多数不属于自有资金,根据不完全数据统计目前A股上市公司股权质押资金大致在几万亿。一旦触发必然会引发系统性风险。

第二,金融行业每年给中国GDP总量占比较大,根据18年GDP数据显示,金融行业在GDP占比在7.7%,占比较大,具体参考数据参考下图:

通过上图19年2季度数据,各行业在GDP的占比中金融行业占比第二,如果一旦市场出现持续性的下跌,证券行业将面临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各类基金产品收益率会大幅度下降,证券行业中公司业绩将会受到较大影响,所以持续性的下跌必然也会触发系统性的风险,对金融行业构成较大冲击。其他的影响比如国民财富大量的缩水,对消费行业也会构成较大影响,股市的长期下跌会引发系统性的风险,如果长期系统风险一直不能解除,才会影响经济的发展,该影响是间接性的,股市的上涨与下跌是反作用于经济。

总结:通过上面分析我们能够清楚了解到股市下跌与金融危机的关系,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股市,而股市的下跌对经济影响是间接。最近病毒确实股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目前的影响是可控制的,在目前国家大力发展科技行业的大背景下,我们发现多数科技类个股受市场下跌影响相对较小。感觉写的好的点个赞,欢迎大家关注点评。

最近几年外资持续性流入A股的,并且管理层也鼓励外资进入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取消对于外资的各种限制,最近几年的政策较为明显,比如把A股纳入MSCI,纳入富时罗素指数,几年前之前设立沪港通和深港通,这几年增加QIFF的持股比例,特别允许外资控股一些金融企业,最为典型的就是证券行业,类似的政策数不胜数,很多投资者会感到疑惑,为什么管理层愿意鼓励外资流入逐步流入中国资本市场呢,特别是希望外资能够参与A股的投资,对我们A股有什么好处,下面我们围绕这个问题重点讨论下。

增加A股的流动性评定一国股市是否成熟或者股市是否值得投资,分析讨论的因素较多,但最为关键的还是股市的流动性,当股市流动性较差后,即便有人看好或者股市被低估也没人愿意参与,因为大多数投资股市的投资者是希望能够通过股市获得较好的收益,当投资的股票出现明显的赚钱后,肯定想着获利出局,但此时股市的流动性较差,没有资金愿意参与的话,获利也很难出局。

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之前的新三板市场,由于投资门槛较高,很多散户投资者无法参与新三板的投资,而且新三板的上市条件降低,在质地上肯定不如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的个股,所以很少有资金愿意参与新三板的市场股票的投资,从而造成新三板的流通性特别差,目前管理层的在逐步改革新三板,适当降低投资门槛,但通过目前走势来看效果仍旧不够明显,所以外资持续流入后能够大大增加A股的流动性,一旦流动性增加后也存在几大好处:

第一,股市本身就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帮助企业上市融资,企业完成融资后,有着大量现金后才能进一步发展,虽然市场上很多评论都在说很多企业上市纯属为了圈钱,并不想好好发展企业,但这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很多优质的企业确实存在资金缺口的问题,最近的A股在加速IPO发行,设立科创板和创业板实施注册制后,将会更对企业符合上市标准,上市数量越来越多的话,市场上资金的流动性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第二,企业上市后还存在多次融资的渠道,平时最常见的就是上市公司的定增和非公开发行等,参与定增的基本上都是机构投资者,目前的外资也在逐步参与A股上市公司各种融资渠道。任何国家的股市都希望股市流动性较好,让更多资金参与股市投资,后期能够帮助更多企业完成上市,让股市长期为实体经济服务,让资本市场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除外资参与A股能够增加流动性外,还存在其它一些优势。

外资买入A股其它好处当外资流入中国资本市场后,不仅仅局限于A股的投资,而关键是以什么渠道去吸引外资参与,并且很多外国机构投资者其对资本市场上各类投资较为熟悉,投资手法和投资策略跟A股市场投资者存在很大的不同,下面我们来逐一讲解下各类好处:

第一,当外资流入A股后,获取更多收益,或者本身看好中国经济的发展,所以当股市资金撤离很多外资会考虑投资中国实体行业,这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且投资渠道众多,让外资的选择也更多。

第二,中国资本市场成立时间较短,特别是A股市场成立时间才30年左右时间,仍旧存在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并且在各类制度也存在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而很多外资参与全球资本市场投资,其投资手法较为成熟,一旦其参与A股的市场的投资后,能够让我们清楚认识到A股市场和资本市场上一些不成熟的地方,逐步完善A股市场和资本市场后,能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第三,外资的投资手法较为成熟,更加注重注重个股的估值,去挖掘市场一些优质企业,外资很少去参与一些题材个股炒作,这有助于更多的优质公司得到市场的认可,更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所以最近几年我们会明显发现,A股市场的投资风格明显发生改变,一些白马股和绩优股收到资金的长期关注,机构在选择个股上也更青睐这部分个股,典型的就是一些消费股和医药股。

总结:外资持续性的流入A股后能够增加股市的流动性,能够扶持更多企业上市融资,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再次外资的投资手法和投资策略能够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更好的企业和优质企业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逐步降低市场的投机行为。感觉写的好的点个赞呀,欢迎大家关注点评。

历史经验证明股市急跌往往会引发金融危机吗,2008亚洲金融危机

求历史上的金融危机及其原因分析!谢谢。。。。。。

  外部因素引起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国际传染并非近年方才出现的现象。1873年,德国和奥地利经济繁荣,吸引资本留在国内,对外信贷突然中止,导致美国杰·库克公司经营困难;1890年,伦敦巴林兄弟投资银行对阿根廷债权发生支付危机,加之当年10月纽约发生金融危机,伦敦一系列企业倒闭,巴林银行几乎于当年11月份倒闭,只是在英格兰银行行长威廉·利德代尔牵头组织的银团担保基金救助下方才得以幸免,但英国对南非、澳大利亚、美国和其他拉丁美洲国家的贷款因此事而锐减,致使上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危机一直持续到1893年;1928年春,纽约股市开始繁荣,汲干了本可投向拉丁美洲的信贷源泉,导致上述国家和地区陷入经济萧条。中止发放海外信贷很可能加速海外经济衰退,后者又会反过来对导致这一切的国家发生影响。20世纪 90年代,伴随着国际游资的膨胀,国际货币、金融危机频繁爆发,根据巴里·艾森格林和迈克尔·博多在2001年完成的一项研究,现在随机挑出的一个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的概率都比1973年大1倍,国际货币、金融危机的传染性也大大增强,往往爆发不久就如同传染病一样迅速从最早爆发危机的国家或地区蔓延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舆论界留下了许多描绘这一现象的词汇:1994年墨西哥危机的“龙舌兰酒效应”、“亚洲流感”、“俄罗斯病毒”等等不一而足,而对货币、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研究也迅速兴起。由于多种危机传染机制需要在资本项目和金融市场开放条件下才能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我国依靠资本项目的适度管制和金融服务市场低开放度而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幸免于难,但时至今日,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尽管我国资本项目仍未完全开放,危机传染的风险已经大大上升,震撼国际金融市场的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表明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机制出现了新特点。 广义的货币、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渠道可以划分为非偶发性传染渠道、偶发性传染渠道两大类,前者指在危机爆发前的稳定期和危机期都同样存在的传染渠道;后者指仅出现于危机爆发后的传染渠道。由于第一类传染渠道源于国家或地区间实际的经济金融联系,危机的传染来自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变动,因此又称为“真实联系渠道”,或“基于基本面的传染”,主要包括贸易联系与竞争性贬值、政策调整、随机总需求流动性冲击等途径。偶发性传染与经济基本面无关,仅仅是投资者或金融市场其他参与者行为(特别是非理性行为)的结果,因而又有“真正的传染”、“纯粹的传染”之称,主要包括内生流动性冲击、多重均衡和唤醒效应、政治影响传染等途径。但这些传染机制往往是建立在贸易联系和“中心”国家对“边缘” 国家投资的基础之上,是因为来自发达国家的机构投资者纷纷弃新兴市场资产而追逐母国优质资产所致。而就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而言,贸易联系与外国对华投资机制的作用可能并不十分关键,反而是中国对外投资和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可能成为最主要的危机传染途径,而且这样的危机传染途径的重要性还会日趋提升。
  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概况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
  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211.47点;28日,下跌1621.80点,跌破9 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 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 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 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 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 金融危机
  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使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 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如果说在此之前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区域性的,那么,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则说明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到 1998年底,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 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可以分为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 直接触发因素包括: (1)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 (2)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泰国就在本国金融体系没有理顺之前,于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 (3)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 (4)这些国家的外债结构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内在基础性因素包括: (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当高速增长的条件变得
  不够充足时,为了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顺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在东南亚国家,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至于韩国,由于大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过于容易,造成一旦企业状况不佳,不良资产立即膨胀的状况。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又反过来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 (2)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个是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 (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亚洲不少国家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二是当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三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亚洲这些国家在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没有解决上述问题。 世界经济因素主要包括: (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民族国家间利益冲撞加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等。 (2)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在生产领域,仍然是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本身,产品的技术含量逐级向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在交换领域,发达国家能用低价购买初级产品和垄断高价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 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极其深远,它暴露了一些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仅是坏事,也是好事,这为推动亚洲发展中国家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健全宏观管理提供了一个契机。由于改革与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这些国家的经济全面复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经过克服内外困难,亚洲经济形势的好转和进一步发展是大有希望的。 发生在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继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对世界经济有深远影响的又一重大事件。这次金融危机反映了世界和各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着严重缺陷,包括许多被人们认为是经过历史发展选择的比较成熟的金融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都暴露出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进行反思。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则和组织形式的问题。本书试图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本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如何解脱本世纪初货币制度改革以后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各国形成的货币供应体制和企业之间在新形势下形成的债务衍生机制带来的几个世纪性的经济难题,包括: (1)企业债务重负,银行坏账丛生,金融和债务危机频繁; (2)社会货币供应过多,银行业务过重,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3)政府税收困难,财政危机与金融危机相拌; (4)通货膨胀缠绕着社会经济,泡沫经济时有发生,经济波动频繁,经济增长经常受阻; (5)企业资金不足带来经营困难,提高了破产和倒闭率,企业兼并活动频繁,降低了企业的稳定性,增加了失业,不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 (6)不平等的国际货币关系给世界大多数国家带来重负并造成许许多多国际经济问题。 以上问题最深层的原因,是货币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企业之间交易活动产生的新机制未被人们充分认识。
  本书的思路是,建立一种权威性的企业交易结算的中介系统――国家企业交易中介结算系统,解脱企业之间的债务链,消除企业和银行坏账产生的基础,以避免债务和金融危机的发生,并减少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的危害,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在这个创新过程中,还会产生国家税收和财政支出方式的创新,减少财政赤字的发生。同时,还会产生企业制度的创新,减少企业的破产倒闭和兼并现象,增强企业的稳定性。并且,还将对国际结算方式进行创新,对国际货币的使用进行改革。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的治理,而是对纸币制度所存在的严重缺陷的修正,是对货币供应和流通体制的创新,是金融体制的重大变革,并且,这种变革带来经济运行机制的诸多方面的调整。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尽管在各国有其具体的内在因素:经济持续过热,经济泡沫膨胀,引进外资的盲目性--短期外债过量,银行体系的不健全,银企勾结和企业的大量负债等,危机也有其外在原因:国际炒家的“恶劣”行径,但是人们还应进一步追根求源,找到危机生成的本质因素--现代金融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 刘诗白认为,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固有的内容,1929年-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恐慌,更是以严重的金融危机为先导。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首先发生于资本主义世界。可见,金融危机有其制度根源,是资本主义危机。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存在于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性的货币信用机制,一旦金融活动失控,货币及资本借贷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机就表现出来。以金融活动高度发达为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本身是高风险经济,包孕着金融危机的可能性。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又一重大特征。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超国界发展的最高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之间商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各国在经济上更加互相依存,商品、服务、资本、技术、国际间的频繁流动,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表现得更加鲜明。金融活动的全球化是当代资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跃进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国际信贷、投资大爆炸式地发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机必然会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环节爆发。综上所述,现代市场经济不仅存在着导源于商品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危机,而且存在着金融信贷行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过度与资本市场投机过度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在资本主义世界,这种市场运行机制的危机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金融危机不只是资本主义国家难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现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 金融体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动的失控是金融危机的内生要素。正由于此,在当前我国的体制转型中,人们应该高度重视和切实搞好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特别要花大力气健全金融体制,大力增强对内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机的防范能力。总结: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对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指出了危机爆发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刘诗白则进一步指出深层次的原因,即现代货币信用机制导致危机的爆发。只要现代市场经济存在,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货币信用机制就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只不过,它只是发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国家。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也不例外。虽然如此,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健全金融体制来防范金融危机,刘诗白又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防范金融危机之路。 原因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泰铢贬值。不久,这场风暴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地。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 那么,亚洲金融风暴爆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在观看了关于亚洲金融风暴的一系列报道和自己的研究之后,我找到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1.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个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 2.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 3.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 一: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个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 “金融大鳄”“一只假寐的老狼”是对这个金融怪才的称谓。他曾说过,“在金融运作方面,说不上有道德还是无道德,这
  只是一种操作。金融市场是不属于道德范畴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于这里,因为它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我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我会按照已定的规则来玩这个游戏,我不会违反这些规则,所以我不觉得内疚或要负责任。从亚洲金融风暴这个事情来讲,我是否炒作对金融事件的发生不会起任何作用。我不炒作它照样会发生。我并不觉得炒外币、投机有什么不道德。另一方面我遵守运作规则。我尊重那些规则,关心这些规则。作为一个有道德和关心它们的人,我希望确保这些规则,是有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的,所以我主张改变某些规则。我认为一些规则需要改进。如果改进和改良影响到我自己的利益,我还是会支持它,因为需要改良的这个规则也许正是事件发生的原因。”众所周知,索罗斯对泰铢的炒作是亚洲金融风暴的导火线。他是一个绝对有实力,有能力的金融家,然而通过玩弄亚洲国家政权,来达到他获得巨额资本的目的显然是卑劣的。 二: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 1949年,新中国成立预示者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有了危机感。他通过强大的经济后盾在亚太地区建立起一个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韩国,日本,台湾直至东南亚,都成为美国的经济附属。这给亚洲一些国家飞速发展带来了经济支持。七十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迅猛发展。 但是,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美国当然不允许亚洲经济继续如此发展,于是,他开始收回他的经济损失。对于索罗斯的行为,他是纵容的。 三: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 新马泰日韩等国都为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他们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很大。亚洲经济的动摇难免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以泰国为例,泰铢在国际市场上是否要买卖不由政府来主宰,而他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量,面对金融家的炒作,该国经济不堪一击。而经济决定政治,所以,泰国政局也就动荡了。 启示 (1)一个国家经济的开放程度,是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的政权基础上的,只有经济实力雄厚,政权稳固才能谈及真正的发展经济。 (2)一个经济学家,只有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否则,他将不是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并对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 (3)只有提高综合国力,才能使一个国家立于不败之地。
  环球金融危机
  2007-2008环球金融危机 又称金融海啸、信用危机及华尔街海啸等,是一场在2007年8月9日开始浮现的金融危机。自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直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间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 全球面临60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 当前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住宅市场泡沫促成的。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一金融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每隔4年至10年爆
  发的其它危机有相似之处。 然而,在金融危机之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当前的危机标志信贷扩张时代的终结,这个时代是建立在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美元基础上的。其它周期性危机则是规模较大的繁荣-萧条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当前的金融危机则是一轮超级繁荣周期的顶峰,此轮周期已持续了60多年。 繁荣-萧条周期通常围绕着信贷状况循环出现,同时始终会涉及到一种偏见或误解。这通常是未能认识到贷款意愿和抵押品价值之间存在一种反身(reflexive)、循环的关系。如果容易获得信贷,就带来了需求,而这种需求推高了房地产价值;反过来,这种情况又增加了可获得信贷的数量。当人们购买房产,并期待能够从抵押贷款再融资中获利,泡沫便由此产生。近年来,美国住宅市场繁荣就是一个佐证。而持续60年的超级繁荣,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例子。 每当信贷扩张遇到麻烦时,金融当局都采取了干预措施,(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并寻找其它途径,刺激经济增长。这就造就了一个非对称激励体系,也被称之为道德风险,它推动了信贷越来越强劲的扩张。这一体系是如此成功,以至于人们开始相信前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所说的――而我则称之为“市场原教旨主义”(market fundamentalism)。原教旨主义者认为,市场会趋于平衡,而允许市场参与者追寻自身利益,将最有利于共同的利益。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因为使金融市场免于崩盘的并非市场本身,而是当局的干预。不过,市场原教旨主义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成为占据主宰地位的思维方式,当时金融市场刚开始全球化,美国则开始出现经常账户赤字。 全球化使美国可以吸取全球其它地区的储蓄,并消费高出自身产出的物品。2006年,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达到了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2%。通过推出越来越复杂的产品和更为慷慨的条件,金融市场鼓励消费者借贷。每当全球金融系统面临危险之际,金融当局就出手干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80年以来,监管不断放宽,甚至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
  新金融危机
  出现世界性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导致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必须重新估计风险、分配资产,未来两年,发达国家资金将纷纷逆转回涌,加强当地金融机
  构的稳定度。由此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的证券市场价格大幅缩水、本币贬值、投资规模下降、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其中最为脆弱的是波罗的海三国和印度。新的金融危机将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压力,但中国资金也面临“走出去”彻底整合并购相应企业的好时机。 世界范围金融危机的乌云正在聚集,未来两年内,全世界将出现一次新型的金融危机。这一金融危机的最大受害者将是一些新兴市场国家,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和新的机遇。 资金流动逆转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 为什么未来世界将出现新型的金融危机呢?这要从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经济体过去近十年来金融业发展的基本格局谈起。 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在过去近十年,受益于全球化的大趋势,经济不断繁荣,但这种繁荣的基础其实比较脆弱。这些经济体自身的储蓄相对不足,消费不断增长,经济的金融化趋势不断加强,其集中的表现就是家庭利用已有的金融资产,尤其是房地产为抵押,向银行借款来支持其日益高涨的消费。这一格局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消费信贷链的破裂,集中的表现就是美国的次级房贷危机。次级房贷危机导致美国的金融机构必须重新估计金融风险的成本,也使这些金融机构必须重新分配自己的资产,以降低风险。 反过来看,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过去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吸引了大量发达国家的资金,以墨西哥、俄罗斯、印度等国为例,其证券市场上一半以上的资金来自于国外。日益高涨的海外资金不仅推动了本地资产价格的高涨,也推动了本地经济的繁荣,同时也带来了本地货币实际汇率的不断升值。这一系列过程为这些经济体发生金融危机埋下了种子,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两个地区:一是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不仅经常账户出现了占GDP10%以上的赤字,同时财政赤字也日益加剧,国内价格上涨的趋势愈演愈烈,而且,这些国家还实行了与欧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这无疑是写下了导致金融危机最佳的化学反应公式。 另一个非常脆弱的经济体,就是印度。虽然印度经济在过去3年内保持了年均8%以上的增长率,但是其宏观经济的情况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印度的经常账户处于赤字状态,证券市场一半以上的资金来自于海外,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中央政府也是长期处于赤字状态。 综合考虑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市场国家的一些经济情况,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在未来两年之内,世界经济很可能发生资金流动逆转的情形,那就是几年前从发达经济体争先恐后涌入新兴市场国家、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资金,在发达国家重估风险的情况下,纷纷逆转涌回发达国家,加强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稳定度。这种趋势的形成无疑会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直接的影响,并最终导致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的形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历史经验证明股市急跌往往会引发金融危机吗,2008亚洲金融危机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