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A股目前具有相当大潜力市场估值已经很低

中证网讯(记者 林倩)二季度以来A股市场维持震荡走势,市场热点轮动加速,谁将成为新引擎?日前,摩根大通首席亚洲及中国股票策略师刘鸣镝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A股目前具有相当大潜力,市场估值已经很低,具有较好性价比。

在行业配置方面,摩根大通表示,接下来比较看好的是高质量公司,主要是消费行业,如果信贷扩张继续,就会给予市场更多的信心买入价值股,尤其是必选消费和可选消费中的白电。

股票估值较低

刘鸣镝研究了中国与日本的股市与地产发现,相对于日本在80年代和90年代的地产估值,目前中国地产相关资产已称不上低价,但股票和当年的日本股票估值相比则显得非常有吸引力。日经股指在1989年底开始开启了将近14年的下跌,市盈率从当时的高位下降至了16倍,而目前中国股票的市盈率在10倍至11倍。

在刘鸣镝看来,中国股票和地产的价格峰值不是同频共振的,而是错峰的。此外,中国在金融监管方面所做的改革和优化举措是早于日本的,在市场看来目前还是进行时。

具体到普通投资者,刘鸣镝认为,低价入场就是一个很好的风险管理办法。如果过度看重短期的回报比如单周回报,则操作难度较大;相比之下,如果更看重季度的回报, 则发挥空间更大。

后期看好高质量公司

关于具体的行业观点,从今年5月份至8月份,摩根大通建议配置成长股;到8月中旬,摩根大通建议配置价值股,包括互联网股、银行股、保险股、“三桶油”等低估值板块。刘鸣镝指出,接下来比较看好的是高质量公司,“主要是消费行业,关键是看信贷的扩张,数据显示,8月份的中长期贷款已从7月份的净下降变成净增长了,如果这一指标未来继续增长,就会给予市场更多的信心买入价值股,尤其是必选消费和可选消费中的白电。”

关于消费行业,摩根大通大中华区消费行业研究主管尹贺表示,主要看好三类行业,一是啤酒行业,二是餐饮业,三是白酒行业。特别是随着疫情逐渐好转,部分餐饮类公司还是有吸引力的,尽管一些龙头企业在第二、第三季度时表现较弱,但仍好于市场预期,很多优质企业成功保持住了盈利状态,预计未来这些龙头企业的利润率会继续扩张。

摩根大通亚洲电力、公用事业及可再生能源行业研究主管韩咏麟表示看好中国海上风电的发展。他认为,海上风电是近期才提出的发展领域,尽管近期才实现了平价,但在未来两年有放量的潜力,预计在2023年至2024年每年约有30%的复合增长率。在海上风电领域中,比较看好的是海底电缆零部件, 因为其市场集中度非常高,最大的企业有80%-90%的市占率,其门槛以及技术含量也非常高,所以盈利水平较高。

但韩咏麟也提出,新旧能源的转型不能完全忽略传统能源,比如天然气成为能源结构转型的过渡,还有传统火电领域也在向新能源转型,这些都是无法忽略的,如果把投资的维度拉长时间看的话,传统能源也有很多阶段性的投资机遇。

摩根大通A股目前具有相当大潜力市场估值已经很低

拜登:获胜将把资本税率提高至39.6%!这对市场意味着什么?

在过去的几周中,华尔街一直在忙于谨慎地将选举后的策略设定为在拜登任职期间加税并且实际上对风险资产有利的情形。虽然可以假设特朗普政府第二任期不会改变税制,但拜登却计划将法定企业所得税税率从26%(包括联邦和地方政府)提高7%至33%,以此扭转特朗普政府削减后造成的财政收入减少,这将提高高收入群体的税收以及实施许多其他税收上的变更,例如包括增加对全球“ GILTI”收入的税收…

银行欣然接受的……将在2022年对标普500指数的收益造成约9%的不利影响,将其从高盛预测的188美元上调至171美元…

…而忽略所有这些,因为按照新的华尔街叙述,拜登行政管理人员还将释放高达7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方案,这虽然对美国,其货币和已经荒唐的债务的长期生存能力造成灾难性的影响轨迹…

…直到2023年的某个时候才对股市有利,届时将需要更多刺激措施(根据高盛最新研究)。结果,正如我们在上周总结的那样,华尔街现在同意,尽管许多美国人,尤其是前1名美国人的全面税收大幅增加,拜登的胜利和民主党的横扫对股票来说将是巨大的。

正如摩根大通先前所展示的,……是两个候选人之间差异最大的一个问题。

拜登担任总统期间,积极的通货紧缩政策可能会刺激股票对每股收益的巨大冲击 以及 PE倍数的潜在收缩对股票的“良好”影响,但是拜登的税收政策的一个方面是 他的提议将长期资本收益的最高税率提高了66%,从目前的20%(当占额外的3.8%ACA税时为23.8%)提高到39.6%, 因此得到的报道很少 。适用于年收入超过100万美元的人,或超过100万美元的企业销售收益。 以下显示了拜登管理员对美国税法进行更改的摘要。

虽然上限收益的增加不会影响大多数Robinhood交易员(真正有才干的交易员除外),但它将对主要的市场参与者和涉及退出事件的公司策略产生重大打击,包括超过100万美元的收益,如下分析所示来自Benchmark Corporate的数据显示:假设200万美元的EBITDA(中小企业)业务的估值倍数为10倍,则总交易价值(应税收益)为2000万美元。 根据《拜登计划》,卖方将在出售中损失392万美元。为了获得相同的净收益,需要确保13.2倍的倍数 。

这也是为什么在上周五,摩根大通迅速跳入华尔街捍卫拜登税项提案的浪潮-毕竟没有银行希望在未来几周内看到市场呕吐,因为交易员锁定了特朗普管理下的利润-只是代替了为捍卫公司的加税,这次集中在拜登的上限收益税上调。毫不奇怪,它得出的结论是,这也将 “对冒险行为和投资者对股票作为资产类别的态度产生很小的影响”。

但是首先,要有一些背景。

正如摩根大通的量化分析师尼克·帕尼吉尔佐格鲁(Nick Panigirtzoglou)所写的那样,虽然相对容易地量化拜登公司税或其他提议的潜在影响,但评估提议的资本利得税税率上调的潜在影响却更加困难。 拜登的建议是将长期资本收益的最高税率从目前的23.8%提高到39.6%,按比例增加66%。 正如摩根大通策略师承认的那样,“鉴于拟议增加的规模,其潜在影响可能至少与之前几次大幅度提高资本利得税的情况类似,即1987年和2013年1月1日资本利得税的加息。 。”

在1986年至1987年纳税年度之间,长期资本收益的最高税率已从20%上升到28%,成比例增长了40%。在2012年和2013年纳税年度之间,长期资本收益的最高税率已从15%上升到25.1%,成比例增长67%。

在这一点上,Panigirtzoglou发起了对拜登提议的资本利得税增加的潜在影响的评估,他在其中区分了长期影响和近期影响。

就长期影响而言,量化标准落在了传统观念上,传统观念认为,“较高的资本利得税带来的摩擦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少资本的流动性和投资,从而最终不利于经济增长,从而长期不利于经济增长。有观点认为,对资本收益征收更高的税率会降低储户的税后收益率,从而反过来会增加企业的资本成本;此外,较高的资本收益税率会降低激励措施为企业家精神和冒险精神。”

不用说,所有这些对整个经济都是不利的,这就是为什么Panigirtzoglou迅速承认,对资本利得税提高对经济影响的全面分析“超出了本出版物的范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因为他接下来要做的是尝试使其变得有利,因为,正如他所写的那样,“在像我们目前这样的低收益和高股权风险溢价环境中(图3),由于冒险行为,资本利得税税率上调,而投资者对股票作为资产类别的态度将相对于过去更加平淡。”

换句话说,在当前美联储制下的巨额收益率和波动性压制下,尽管税收增加带来了不利影响,投资者仍然别无选择,只能重返股票。

有人想知道,如果在拜登的数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措施实施了几年之后,当前的“低收益率和高股权风险溢价”环境发生了巨大的逆转,那么该论点将如何“旋转”。当然,我们有信心在时机成熟时,JPM将会为此而受益。

而且,以防万一这还不够,潘尼吉尔佐格鲁随后提出了更高的上限增值税的另一个“积极”方面:“有人可能会争论说,随着时间的流逝,个人在股票市场上投资的资金可能会变得更加粘手。资本利得税税率的提高,可能导致长期股权波动性降低。” 是的,因为美联储通过降低隐含和已实现的波动率来不断操纵市场是不够的。

尽管很容易以无数有利的假设来推翻长期看涨的长期情况,但即使是摩根大通,也无法将近期的影响推升为看涨:“ 毫无疑问,与过去类似,税收优化会导致在资本收益税上调生效日期之前一次性出售资产,以便投资者在适用新的更高税率之前实现其资本收益。”

历史 上充斥着这样的例子:在1986年和2012年末之前,在1987年和2013年1月1日之前增加了资本增值税率。

因此,假设拜登担任总统并控制国会能够在明年实施提高资本增值税率的计划,那么摩根大通预计的最可能生效日期是2022年1月1日。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与税收相关的资产出售都将发生在2021年第四季度,即距现在的一年。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关键问题: 假设2022年1月1日新资本利得税税率的生效日期是2021年底,我们应该预期出售多少与税收相关的资产?

回答此问题的一种方法是查看1986年和2012年的经验。图4显示了美国资本收益实现占美国GDP的百分比。可以清楚地看到,在1986年和2012年期间,美国资本收益实现的年度大幅增长,分别占美国GDP的3%和1.5%。在目前的情况下, 将 美国GDP的2%增长用于实现资本利得收益,则 意味着由于资本利得税率的预期提高,将产生约4000亿美元的与税收相关的资产出售 。

摩根大通(JPM)表示,“这种抛售可能给美国股票市场带来约5%左右的压力,就像我们在1986年底和2012年底所看到的那样(图5)。” 但是,在这一点上,短期变为长期(类似于交易员在不良交易后成为投资者的方式),并且随着Panigirtzoglou接下来提出,“这种压力可能是暂时的,一旦引入新的资本利得税率,则股票市场可能会以更强劲的方式恢复其上升趋势。”

回到短期看涨的情况,接下来,摩根大通研究一下哪些行业将受到拜登税制变化的最大影响,并发现如果发生民主党席卷,随后CGT费率的变化将在年底生效。 2021“,即在最近几年的表现优于行业最近几年很容易受到身边的时候,一定的波动性,当一个新的更高CGT率会一命呜呼 综观 过去5年(图8)的年化回报率,这意味着行业
等技术,消费者自由选择和医疗保健。” 相比之下,投资者可能更愿意等到新的较高的CGT税率开始实施之前,再从那些以较高的CGT税率获得较弱回报(例如能源)的行业和公司那里收获税收损失。”

综上所述,摩根大通得出的结论是,即使11月进行了一次“大扫除”,“担心美国预期的资本利得税税率上升可能为时过早”,因为更高的资本利得税税率可能生效日期。届时将是2022年1月。因此,摩根大通(JPMorgan)承认:“ 我们很可能在2021年第四季度(即一年后)看到股票市场的下行压力。”

当然,由于这样一个孤立的结论被认为对于一家致力于推动市场的银行来说太悲观了,摩根大通随后进入了旋转周期,并写道:“ 一旦新的资本利得税税率开始,股票市场就是可能会像以前在1987年和2013年第一季度上半年一样,以强劲的方式恢复其上升轨迹 。” 因为为什么不这样做:毕竟美联储在那里,以确保股票再也不会遭受另一个熊市的侮辱。

最后,有点可笑的是,JPM写道:“从长期来看,鉴于当前低收益率和高股权风险溢价环境,预期的资本利得税税率上调对风险承担以及投资者对股票作为资产类别的态度几乎没有影响。”

总结:为寻求将拜登政府转变为对风险资产有利的资产,也许甚至比特朗普的风险资产更为有利,首先,我们有一大批银行预测,拜登总统领导下的公司税率上调对市场而言并非偶然。 (因为它将被数以万亿计的刺激措施抵消),现在我们拥有美国最大的商业银行的担保,即资本利得税的进一步严厉提高可能在2021年底左右为负,但随后几年将增加收益后。

所以是的,我们现在可能生活在一个倒置的世界中,拜登的较高税率对市场有利…就像特朗普的减税对市场有利(在这里,问题浮出水面,有 没有 华尔街认为,这一事件对市场或对中央计划的“市场”都是不利的,美联储每月向该市场至少注资1200亿美元,尽管我们对此表示怀疑。毕竟所有这些预测都来自同一家华尔街,但可以肯定的是,特朗普击败克林顿会导致市场崩溃(我们都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无论如何,既然摩根大通已经完成了关于为什么更高的资本利得税对股票看涨的初始旋转周期,我们预计所有其他银行将在未来几天加入各自的论述,以说明为什么唯一的一件事对股票更看好而不是更低税收是更高的税收。

最后,由于这只是旋转,我们将最终决定权交给摩根大通的另一个分支机构,即其私人银行(该银行处理该银行的所有高净值客户),其结论是,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不应该 出售 :

重点:尽管拜登政府在税收制度上存在明显分歧,但摩根大通甚至拒绝理会这一切,事实上, “不要让大选的热情导致您进行任何关键的计划或投资决定。”

鉴于所有这些,一个人想知道: 只要我们有美联储,谁来担任总统甚至无关紧要?

摩根大通A股目前具有相当大潜力市场估值已经很低

分拆:破解银行的低估值—机构转型系列之六

2005-2020,商业银行发展驱动力的四个变化。(1)2005-2010产业驱动: 把握房地产和出口两大产业链,机构普遍获得了资产规模扩张机会; (2)2011-2013杠杆驱动: 资产由制造业转向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集中,利用非标资产与同业合作绕开信贷投放领域的限制,借力非标扩张提升杠杆,机构获得了“弯道超速”的发展机会; (3)2014-2016投资驱动: 负债和资产同时脱媒,同业融资挤出了存款,委外投资挤出了信贷,商业银行负债和资产管理脱离了传统控制的边界,更高的错配程度增加了机构风险隐患。 (4)2017-2019零售驱动: 一方面去杠杆环境下,零售夯实了负债基础,起到了“压舱石”作用;另一方面随着大数据等技术完善和居民消费意识兴起,各类消费金融产品此起彼伏,部分零售资产成为变相的“高利贷”。 (5)2020后疫情时代: 企业格局走向集中,居民财富迁徙。作为最重要的综合金融服务商和流量入口,银行将显著受益于产业格局变化和居民财富再配置。部分受益板块将成为银行权益资产重估的催化剂,这也为板块的分拆提供了现实可能。

板块分拆是解开银行板块低估值的钥匙。(1) 银行股PB常年破净,除了“资产质量真实性”的视角外,近年来尤其是疫情后的 政策指引 和包括互联网巨头机构进入金融场景带来的 竞争效应 也是影响银行股估值的重要原因。如蚂蚁金服、京东数科等金融 科技 公司的挑战并不在于商业银行现有存量业务,而是对过去商业银行触不到的客户进行“抢滩登陆”。(2)同时期商业银行也在获得结构性的发展机会,这体现在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私人银行、机构平台、 科技 服务等一系列轻型业务和新市场领域。在保证业务协同度的情况下,分拆高隐含估值(参考海外可比机构)、高盈利能力(ROE在15%以上)、低周期波动、资产质量相对清晰的子板块可以提升总市值水平、并有条件实施权益融资/股权激励,实现市值扩张的正反馈。

板块分拆

当前银行板块估值中枢较低,对商业银行经营者而言,权益资产的估值水平影响了资本补充能力,这对后续安排IPO、定增、债转股的计划和节奏息息相关。长期看,如果净息差空间越来越小,商业银行将面临中长期ROE下降的问题。未来银行权益类资产依靠什么估值中枢才能提升,这具体需要什么样的催化剂?

一、2005-2020年商业银行盈利的驱动力变迁

银行业景气程度既与我国经济总量扩张相关,又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有密切联系。我们将2005年以来商业银行发展驱动力分为四个阶段,即产业驱动、杠杆驱动、投资驱动和零售驱动。

1、2005-2010产业驱动(把握房地产和出口两大产业链)

这一阶段,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GPD平均增速超过10%,资产规模增长成为拉动银行业绩的主因。商业银行快速发展在于是否抓住了房地产和出口贸易两大产业链。

一方面,以房地产开发贷、居民按揭贷款为主体中长期贷款保持高速增长。 城市化水平提升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活跃,购房需求加速释放,除去2008年经济危机影响,这一阶段房地产开发投资金额保持在35%以上的增速,同时以按揭贷款为主体的个人中长期贷款也跟着扩张。

另一方面, 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成为制造业的“世界工厂”。我国的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从2001年的5098亿美元扩大到2010年的近3万亿美元,制造业进出口总额增长近5倍。出口产业链规模扩张的同时,这带动了出口信贷的增长,沿海地区商业银行受益更大。

2、2011-2013杠杆驱动(抓住非标扩张的载体)

这一阶段 社会 融资需求从制造业向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集中。由于传统信贷投放手段在2010年后受到了限制,基于同业买入返售等业务的同业投资项目起到了资产投放的“转换器”的作用。这种情况下,先行 探索 的银行有了“弯道超车”的发展机会。在不严格进行资产穿透的情况下,同业资产的资本扣减水平(一般为20%-25%)大幅低于传统企业信贷类资产(一般是75%到100%),同业投资同时提到了节约资本、提升杠杆的作用。

3、2014-2016投资驱动(负债和资产同时脱媒)

这一期间,大类资产配置环境表现出“经济增长乏力,流动性宽裕、业务创新空间放开”的组合。商业银行出现了负债和资产同时“脱媒”的格局:即负债端加大了对同业融资、同业存单的依赖,挤出了存款;资产端加大了对投资类资产的依赖,挤出了贷款。这一阶段,商业银行与非银机构形成了“同业存单-委外投资-表外获取超额收益”的扩张链条:非银资管机构借助委外等模式募集到商业银行机构资金,实现了自身规模扩张;对银行而言,负债端和资产端愈发脱离机构自身的掌控,负债端的不稳定性尤其影响了包括银行、非银资管机构之间的经营分层。

4、2017-2019零售驱动(“压舱石”和“高利贷”)

2017年启动的金融去杠杆使得之前依靠投资驱动的业务发展模式走到了尽头。在流动性管理规定、同业规模占比限制、大额风险暴露管理等一系列要求下,同业负债和投资的扩张来源受到限制,商业银行重新回到存贷等本源类业务,零售业务尤其受到重视。

和之前一般认为零售带来稳定负债不同(即“压舱石”),得益于数据体系完善和居民消费意识提升,零售资产类业务(如消费贷、信用卡分期等)是这一阶段扩张主力。消费金融是2017年以来规模增长最快的金融子行业,涉及到银行消费信贷部门、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小贷乃至互联网机构等多种类型。凭借资产高收益与扩张高速度,包括ABS、同业借款等在内的消费金融资产也成为金融机构应对“资产荒”下的新选择。目前仅银行表内的消费贷款余额(不含房贷、经营贷)约14万亿元,而以独立的26家消费金融公司为例,当前行业规模近5000亿元,近年来年化增长约35%。

5、2020之后:下轮机会在哪里?

2020年以来,受疫情冲击和行业监管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零售资产增长速度放缓。一方面,疫情冲击冲击资产质量,部分客群和消费场景(如长租公寓/医美/教育/ 旅游 )受影响较大;监管要求限制了利润空间,如最高人民法院法调整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约15.4%),考虑到部分消金产品实际利率已高于该水平(如我国信用卡利率上限约为18%),作为持牌机构后续产品定价受约束的可能性较大。

如果零售类资产这一引擎逐步停摆,2020年之后新的增长驱动力在哪里?从海外成熟市场经验看,经济增长中枢下降,利率水平保持低位环境下,做大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等中间业务板块可能成为金融机构新一轮发展的引擎。以摩根大通为例,其作为“一站式全能银行”在发展零售业务的同时,通过发展投行业务和资管业务,做轻资本的同时提升ROE水平。同时贝莱德,贝莱德定位于全能型的资产管理机构,以指数类产品和另类资产作为规模驱动的主力,利润能否稳定向上。

在我国未来中低速增长、低利率环境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机会将优于传统信贷业务。以我国财富管理市场为例,我国居民财富管理规模近200万亿元,近80%沉淀在房地产和定期存款上。未来各家机构都盯住了相关财富迁徙的可能机会。“余额宝”收益率破2之际,我国的财富管理市场既面临传统销售规模快速扩张带来的产品兑付和机构声誉压力,也有存量市场腾挪(如过去资金池产品和房地产市场)和新场景(如居民养老)、新资产(如消费金融)带来的发展机会。未来相关资产向资管产品调整的趋势,作为最重要的流量入口,银行将显著受益于居民资产的再配置,也将成为银行权益资产重估的催化剂。

二、为什么当前银行板块低估值?

DDM折现模型是我们理解权益估值的基本出发点。从DDM模型出发,我们推导出银行股权的PB价格:

针对给出的公式模型,下表测试不同假设条件下银行股的估值水平,从稳健性测试看,商业银行保持1倍以上PB估值水平是可能的。(注:相关参数的设置和讨论,可以参考之前报告《银行的估值中枢应在哪里?》)

但为何商业银行估值中枢实际上低于我们的测算中枢?权益市场投资者多从 “资产质量真实性” 的视角进行分析,我们认为近年来尤其是疫情后的政策指引和包括互联网巨头机构进入金融场景带来的竞争效应也是影响银行股估值的重要原因。

政策指引

政策指引影响了商业银行参与 社会 资源的分配。一方面,疫情后出于为实体让利的政策目标,降低资产收益尤其是信贷端资产收益是为实体让利的主要手段,长期看这也降低了商业银行在表内获得风险溢价的能力,限制了商业银行板块的估值扩张。根据央行数据披露,2020年4月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平均利率为5.24%,这比2019年底下降近70BP,截止2020年7月底,考虑到目前1.5万亿元的全年让利目标完成约8700亿元左右,预计后续面向中小微企业资产端收益下降还有持续性。

另一方面,政策对尾部的机构加大了扶助托底,这也减少了机构尾部风险。如2019年5月以来,随着包商银行、锦州银行等一批机构出现重大风险问题,在化解代表性金融机构之后,国务院支持商业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金,提高永续债发行审批效率,降低优先股、可转债等准入门槛,同时允许地方政府通过专项债等方式为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政策的扶持效应也会使得我国银行不会像欧美银行在流动性冲击时估值异常下挫(如杀估值到0.2-0.3PB的估值水平)。

模式竞争

蚂蚁金服、京东数科等金融 科技 公司的壮大挑战了传统金融进行的商业模式。这种挑战并不在于存量业务,而在于对过去商业银行难以触及到的客户进行的“抢滩登陆”。如支付宝和微信分别拥有7亿和12亿月活客户,这其中包含了大量传统银行无法触及的长尾用户。同时美团、拼多多、京东等互联网公司的崛起为他们提供了高频的应用场景。

互联网巨头的成功渗透实际上影响了商业银行在线上信用卡、消费金融等业务的想象力这体现在:

流量更丰富。 微信打开了中国广袤的下沉市场,为互联网公司新增了3-4亿的低成本流量。虽然下沉市场客户存在年龄比较大,收入相对较低,在金融消费领域意识相对落后等共性特征,但互联网公司可以以较低的成本通过弹窗、私信等方式教育用户,进行流量转化。相比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在流量上更具优势。

甄别能力更强。 相对于传统金融持牌机构,互联网公司资金成本相对较高。但传统金融机构缺乏更细致的客户甄别能力,资金端的优势将被互联网巨头通过数据蚕食。

信用体系更先进。 互联网公司拥有很强的支付场景,用户使用频率高、信赖度高,同时直接关联企业,从而可以更好地给客户提供消费金融产品,获取更丰富的用户数据,风险识别能力相对更强。在信用体系建设上,互联网平台已经领先于传统持牌金融机构(如蚂蚁金服的支付宝信用分),围绕着信用积分体系,预计还会有更多的消费金融场景落地。

三、为什么分拆可以提升估值?

从公司治理角度看,板块分拆指上市公司控股(包含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两种)子公司单独IPO,并出售增量股权给其它投资者(不包含母公司投资者)的行为,分拆上市已经成我国资本市场运作的新风口。根据证监会发布的《科创板上市公司持续监管办法(试行)》第三十一条规定:“达到一定规模的上市公司,可以依据法律法规、中国证监会和交易所有关规定,分拆业务独立、符合条件的子公司在科创板上市。”

在我国资本市场上,体量大的业务板块(如商业银行)估值中枢较低,板块分拆机会给予潜在高估值板块价值体现的机会。在保证业务协同度的情况下,分拆高隐含估值、高盈利能力、低负债/轻资产、资产质量相对清晰的子板块可以提升总市值水平、实施股权激励并获得持续融资机会。

成熟资本市场有两个有趣的现象,一方面通过并购重组把企业“做大”常常损失价值,如并购公告发布后,收购方股价常大跌,另一方面通过板块分拆、分立把企业“缩小”却创造了价值。分拆是否可以创造价值,下表对相关海外研究进行了汇总。

从金融机构的运作模式看,我们认为创造价值的机会应大幅超过成本。一方面,金融机构受到了严格监管,大股东通过分拆进行利益输送的可能性很低。同时,除了母公司(如商业银行常年估值在1PB以下)板块估值中枢低外,子公司尤其是非银体系的子公司独立上市后更有可能实施股权激励,更有可能实现持续再融资。

四、需要分拆哪些板块?

在保证业务协同度的情况下,我们建议分拆高盈利能力、轻资产、资产质量相对清晰的子板块,相关板块隐含的估值水平较高。这可以促进提升总板块的市值总量与中枢,并对高估值板块(也意味着较高的发展潜力)提供了股权再融资机会。基于相关标准,我们分析金融各子版块的分拆机会。

我们选择银行、保险、信托、消费金融、资产管理(主要针对净值型产品资产管理)、金融租赁、期货和Fin-Tech板块作为讨论的对象。下表基于行业2014-2018年数据为基础进行了统计分析,这五年经历了一轮完整的金融机构“加杠杆”-“去杠杆”的周期,较好的可以反映金融机构的盈利周期。其中估值水平本文统一用PB中枢,盈利能力统一用ROE中枢,杠杆水平和资产质量根据其商业模式定性判断,相关结果如下表所示:

根据上表几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最适合被分拆的板块:资产管理、金融 科技 、财富管理

资产管理

高质量增长将成就商业银行表外资管崛起,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将是商业银行未来的突破口。过去银行理财脱胎于表内存款表外化,通过资金池管理和滚动发行操作,基于产品刚性兑付实现了负债端持续扩张,这又夯实了“资金池”模式。预定收益产品时代,银行理财本质是不缴纳准备金的类存款,“资金池”模式低估了银行的资本占用,增加了机构的系统风险,压缩了银行资管的产品类型。资管新规要求按照净值型方式运作,银行理财在配置上再调整本质是增加投资工具多元化水平,扩展投资组合有效前沿的过程。资管新规实施近两年来,银行表外理财规模收缩、非标资产的错配和处置、投研与估值体系建立等均是调整的体现,目前已有近60%的产品已通过“类货基”“类债基”的产品形式实现了净值化产品“从零到一”的转型。

未来,产品需求和资产供给两端将为转型提供了机会。从产品需求端看,过去报价型产品收益基准偏低,产品的收益曲线需要补全,目前客户已能承受一定波动水平,预计未来面向公募客户、较低回撤,收益基准在5-8%水平的细分产品领域最有发展潜力;从资产供给端看,随着低利率环境维持与行业龙头乃至超级企业崛起,这一过程中优质权益、另类资产的壮大将有机会填补现有非标资产空缺。未来银行理财尤其是理财子公司在股债资产的灵活配置、销售渠道的多元拓展、另类资产挖掘和新产品研发上有较大想象力。“从一到无穷大”,转型红利为我国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成为可以对标贝莱德、先锋基金等全能型资管机构提供了想象力。

金融 科技

金融 科技 是 科技 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层,通过 科技 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拓宽传统金融机构的获客渠道,提高金融服务提供商的运作效率,并增强其风险管理能力。新 科技 主要指ABCDI技术,即AI、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进一步推动金融的智能化、数据化。金融 科技 公司整体上通过向传统金融公司输出技术,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利用高频数据赋能风控体系,商业模式更具想象力,甚至有机会依靠类金融业务赚取息差(这取决于监管态度)。主要客户包括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以京东数科为例:在金融机构服务领域,截至2020年6有末,该机构共服务了600 家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客户,累计为金融机构推荐了超200万存款用户、超过2200万个人和小微企业贷款用户,以及促进了近1000万张的信用卡发卡量;累计为基金公司、证券公司推荐了超过6700万理财产品用户;累计为保险公司推荐了超过4500万保险用户。

财富管理

经济转轨叠加居民财富市场再配置,我国财富管理行业正处“迷雾期”。传统商业银行过去以报价型产品为主,刚性兑付抑制了产品研发,缺乏完整产品线,低利率环境下产品收益率下行;证券以交易属性资金为主,缺乏资金沉淀能力;独立财富销售机构在信用下行期产品风险暴露频发,客户声誉显著下降。外来机构磨刀霍霍,先锋、贝莱德等海外资管巨头联合我国互联网流量头部机构,有可能通过“指数+投顾”的模式逐鹿近200万亿元的中国财富管理市场。

在此过程中,财富管理机构的机会在于 一个核心 :持续提升投资顾问的“买方属性”,如考虑采取“低账户管理基础收费+持续产品推荐”的模式,实现财富收入随客户资金沉淀而增加,调整风险偏好以减少权益市场波动和信用周期影响;发展战略在于 三个条件 :延伸产品线,完善账户功能,拉长客户负债期限,在此基础上久久为功,方可将一家“理财超市”运作起来。

可 探索 分拆模式的板块:消费金融、信托、金融租赁

消费金融:

疫情之后行业进入洗牌期,长期看,流量数据广、负债成本低的头部机构和细分场景可靠、资产端定价能力强的垂直机构将会继续发展。

信托:

2020年以来,部分信托产品风险暴露的直接原因来自于资金池叫停带来的产品流动性风险,背后是当前周期环境下高收益债权风险加速暴露。信托行业第六次整顿可能正在发生。信托机构早年因为主业不清晰、资产质量差等问题,监管部门从1982年到1998年对行业进行了五次清理整顿,信托牌照目前仅保留68张。行业早年风险主要体现在固有投资业务和资金挪用。与商业银行相比,信托具有:风险更集中(高风险债权资产占比高)、缺乏负债基础(缺乏实体网点)、资本规模更小(根据一季度末数据,行业所有者权益规模仅6400亿元,行业保障基金不足2000亿元,需应对表内固有资产近8000亿元,表外规模21万亿元)。这导致表外管理资产一旦出现问题冲击,信托业风险抵御能力更弱,我们判断后续行业将出现新一轮整顿。信托是少数在表外实现大类资产配置的金融牌照,受到银行等主流金融机构和央企等产业集团青睐。与处置银行业风险牌照不同,预计监管部门很有可能推动机构间的牌照收购,推进混业经营,出现行政接管的可能性低。

行业供给侧改革推进,机构将沿着宏观周期和监管有弹性的领域寻找转型机会。按照目前信托行业监管的思路,未来行业私募属性不变,之前信托机构想通过降低门槛(如单个客户从目前100万降至30-40万元)扩大募集规模的策略不可行;募资高成本特征不变,相对于传统报价式资管产品,信托产品成本普遍高500BP以上,这将显著增加了机构对资产端的收益要求。同时,资产配置方向已经变化,未来信托产品整体投向是逐步减少对非标资产的依赖,增加以债券为主的标准化资产配置。沿着这一监管导向,投行化(通过非标和标准化工具系统解决客户融资问题)、理财化(发行以“固收+”为主的私募净值型产品)、私行化(拓展代销渠道)将是 探索 方向,在这一过程中信托产品的刚兑属性将逐步瓦解。

金融租赁:

租赁业务的优势在于融资且融物的产融结合租赁模式具有发展想象力,牌照相对融资租赁公司更为稀缺,如中银航空租赁(02588)根植于细分领域,整体估值中枢高于母行,缺点在于租赁属于高杠杆和高资本消耗的业务,资产质量与银行企业信贷业务线类似,短期较难证实。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摩根大通A股目前具有相当大潜力市场估值已经很低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