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波动与股市,对股市的宏观分析

文/ 中孚君

最近一段时间,炒股的朋友们可能非常煎熬:整个10月阴跌不止,大盘一度跌到2885点,连李大霄老师都说“看不懂”了。

而进入11月以后,A股又迎来强劲反弹,冲到了3100点上方。

A股市场大跌转大反弹的原因,当然也有很多专家做了很多分析,比较常见的说法是:股市反映投资者对经济发展态势的预期,当预期从悲观转向乐观时,反弹也就出现了。

但预期这种事总体来说比较主观,也难以及时把握方向的变化,有没有一种指标,能否相对量化这种预期呢?

我们常常听到一个说法:股市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那么根据国民经济指标来预测资本市场趋势,靠谱吗?答案可能和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

01、GDP与指数并无强关联

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跟着GDP的变动趋势做A股投资,如果会怎么样呢?

另一个重要的指标GNP,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它与GDP的区别主要在于,一个是根据生产者的国别计算,一个是根据生产者所在地计算。

比如一个在英国工作的美国公民所创造的财富计入美国的GNP,但不计入美国的GDP,而是计入英国的GDP。

在1991年之前,美国是采用GNP作为经济总产出的基本测量指标,后来因为大多数国家都采用GDP,加之国外净收入数据不足,GDP相对于GNP来说,更易于衡量国内就业潜力,所以1991年后,美国也改用GDP。

中国方面,于1985年开始建立GDP核算制度,1993年正式取消GNP核算。

首先值得欣喜的是,最近40余年,中国GDP从未停止过增长,我们就从A股诞生以后的1991年算起,以十年为一个单位来看看增长情况:

1991年,中国GDP为2.2万亿;

2000年,中国GDP达10.03万亿,1991年至2000年增长了355.7%;

2010年,中国GDP达41.21万 亿,2001年至2010年增长了271.74%;

2020年,中国GDP达101.6万亿,2011年至2020年增长108.22%。

2020年以来,在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特别是地缘冲突加剧、新冠疫情反复的冲击下,我国GDP仍然迈上百万亿元台阶,可以说中国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2022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3.0%,比上半年加快0.5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经济同比增长4.8%,二季度增长0.4%,三季度增长3.9%,整个三季度经济形势稳中向好。

在二季度低增长的情况下实现大幅度反弹,且这一增速是在国内疫情散发、国外乌克兰危机、美联储加息、全球经济大幅度下滑等不利因素叠加的情况下取得的。说明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极强。

但回头看看A股市场,并没有保持这样的强劲增长。还是以10年为一单位看看上证指数:

1991年开年127.61点,2000年年末时点位2073.48点,增幅1524.86%;

2001年至2010年,沪指从2077.07点到2808.08点,增幅35.19%;

2011年至2020年,沪指从2825.33点到3473.07点,增幅22.93%;

截至2022年11月11日,沪指报收3087.29点,较2020年末降幅11.1%。

虽然这样看起来,GDP与上证指数呈现基本同向的特征,但其实过程更要惊心动魄得多。

取沪指2006年到2007年这段特殊时段看,指数涨幅高达353.17%,期间创出过6124.04点峰值。

同时期的GDP增幅为44.19%。而在2008年这一年里,沪指累计跌幅65.39%,GDP同比增幅为18.2%。

再取2010年至2013年这一时段看,沪指累计跌幅为35.43%,同时段GDP的累计涨幅为70.14%。

也就是说,从更小的时间单位来看,我国GDP的增长趋势与A股代表指数之一的上证指数趋势并不同步。

显然,跟随GDP的趋势去预判股市行情也并不准确。

02、影响股市运行的因素有哪些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单从国民经济的运行指标来寻找其与股市的关联规律,无疑自寻烦恼。

那么A股的运行,有没有可能找到一些参考因素呢?

早在2001年,股神巴菲特在美国《财富》杂志上,也曾阐述过宏观经济与美股行情之间的关系。

巴菲特同样认为不能用GNP或GDP增长的趋势来解释股市里的涨跌,他认为影响美股的因素主要有几个方面:利率、预期投资收益率、市场心理因素。

美股的因素无法完全复刻在A股,但至少给了我们启示,简单来说,要判断A股趋势,最需要关注的就是三大因素:货币流动性、经济政策扶持、估值预期。

要说清为什么这三大因素深刻影响股市,先来看看A股都经历过什么。

2005年后半程至2007年,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GDP增速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工业利润持续走高,期间还夹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

在此背景下,受益于净出口高增长,外汇占款明显增加,被动投放货币,M2增速保持较高水平,流动性宽松。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表现在2006年期间,十年期国债处于较低水平。

这样的宏观大背景,令市场风险偏好抬升,也支撑了股市的估值。

所以2005年后半程至2007年,A股走出一波超级牛市,沪指从1000点左右上冲到6000点上方。这段期间受益于流动性宽松,经济预期向好、估值低。

接下来就是2008年,A股迎来暴跌,沪指从6000点又打回到1600多点,泥沙俱下,这期间发生了什么呢?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经济结束扩张期,进入收缩阶段,工业利润由正转负。而此前牛市末尾之时,央行多次加息,无风险利率上行,对估值造成很大杀伤。而且过度上涨已经构成一定的泡沫,去泡沫化进程又进一步引发恐慌情绪。

如此叠加因素下,A股不堪重负,投资者风险偏好回落。尽管央行又有降息动作,但这期间造成股市暴跌的主要因素就是高估值,全球金融危机成了催化剂。

紧接着的2009年呢,“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出炉,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都在发力,经济预期扭转,期间投资和基建取代出口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拉动力。

不过从国际环境看,金融危机仍在发酵,对冲了一些乐观情绪。2008年底至2009年底,沪指上涨了超过80%。这段时间宽松的流动性叠加国内经济的预期向好,以及挤掉泡沫之后的低估值,对拉动股市上涨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来看一段时期:2014年年中至2015年年中,这一时段牛市被称为“改革牛”。

2014年年中至2015年年中期间,受国际经济基本面恶化影响,叠加国内库存积压和产能过剩问题,实体经济表现疲软,工业利润增速一路下滑。为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央行多次降息降准,流动性较为宽松。

由于供给侧去产能取得一定进展,无风险利率有所下行,这对股市形成很大提振。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有所加速,风险偏好回升,所以股市迎来牛市,期间沪指涨了150%,上证指数一度冲至5000点上方,这也是A股历史上的第二高点。

那2018年那波熊市呢,同样离不开政策的影子。2018年,实体经济开启去杠杆进程,信贷和社融增速被限制,房地产和基建融资均有所放缓。

再加上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信心打击以及流动性的收紧,即便当时A 股整体估值说不上太高,但架不住市场情绪的低落。2018年沪指跌了30%左右,这是一波全面性熊市,各板块均受到不同程度冲击。

从这十几年的A股历史可以看出,A股的运行规模自有其特色,无论是货币政策,经济政策带来的预期,以及市场对估值“贵不贵”的判断,都能左右股市的运行。

再来看看当前我们所处的环境,就在11月10日,重要会议要求“坚定不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公布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决筑牢疫情防控屏障,努力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这一系列政策信号,也直接提振了市场的乐观预期,上证指数也出现了周线两连阳,再次印证了政策与市场心理预期对股市的影响力。

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宏观经济波动与股市,对股市的宏观分析

股市走势与经济形势的关系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这是经济学家对股市与经济关系的一个规律性总结.但在中国,股票市场不是经济的晴雨表. 
1.中国股市的规模相对较小,还没有达到能明显影响宏观经济的程度。 
2.中国股市至今仍是一个不完全或不健全的市场,无论从市场体系建设、管理还是从市场买卖双方的角度看都是如此。
股票市场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宏观的经济大环境中发展,同时又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讲,股市的运行与宏观的经济运行应当是一致的,经济周期决定股市周期,股市周期的变化反映了经济周期的变动,同时股市的运行状况也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1)经济过热,股市下跌(反向);
(2)经济收缩,股市继续下跌(同向);
(3)经济触底,股市上涨(反向);
(4)经济回升,股市继续上涨(同向)。

股票市场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宏观的经济大环境中发展,同时又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讲,股市的运行与宏观的经济运行应当是一致的,经济周期决定股市周期,股市周期的变化反映了经济周期的变动,同时股市的运行状况也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宏观经济波动与股市,对股市的宏观分析

收集近两年我国股市行情的资料,试分析股价指数与宏观经济因素的关系

  股票价格指数是指股价指数,是反映二级市场股票价格变动一般水平的指标。股价指数事投资者把握市场行情和进行投资分析,决策的基本依据,也是证券管理部门对股市进行监管的重要指标,还可以作为套期保值的工具。股价指数有很多类,不仅不同证券交易所的股价指数不同,同一证券交易所也可能编有不同的股价指数。按指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定基指数和股票指数,按指数基期确定的方法可以分为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按代表范围来分可以分为行业指数和综合指数,按截止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年度指数,季度指数和月指数。
  而影响股价的宏观经济因素笔者认为大致有宏观经济走势,货币供应量,利率变动.
  一、宏观经济走势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宏观经济走势是影响证券市场大盘走势的最基本因素。证券市场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宏观经济的大环境中发展,同时又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说,股市的运行与宏观的经济运行应当是一致的,经济的周期决定股市的周期,股市周期的变化反映了经济周期的变动。经济周期包括衰退、危机、复苏和繁荣四个阶段,一般来说,在经济衰退时期,股价指数会逐渐下跌;到经济危机时期,股价指数跌至最低点;当经济复苏开始时,股价指数又会逐步上升;到经济繁荣时,股价指数则上涨至最高点。
  宏观经济走势影响股价变动,但宏观经济走势与股市趋势的变动周期不是完全同步的。2010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686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6%,比2009年同期加快2.5个百分点。2010年上证指数跌幅为-1.05%,一正一负,宏观经济走势与证券市场走势看上去形同陌路,相互背离,让投资者感到困惑。实际上,无论是宏观经济还是股票市场,都存在着各自周期性变化的特征。股市周期是指股票市场长期升势与长期跌势更替出现不断循环反复的过程,即牛市与熊市不断更替的现象。
  以上海证券市场为例对中国的股市周期进行分析。2009年之后我国股市将进入相对幼稚阶段也将随经济周期同步进入牛市。同期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状况为:2010年三季度,在全球经济复苏减缓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呈现明显趋稳迹象:GDP同比增速趋缓,经济主体信心回升,工业生产增长较快,消费继续平稳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回落,但民间投资趋于活跃,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贸易顺差回升。同时,最终消费价格持续走高,货币增长较快,信贷投放较多。相比二季度,市场对实体经济增长过快下滑的担忧减退,但仍需对物价的上升压力保持警惕。经济周期是根本,经济从衰退、萧条、复苏到高涨的周期性变化,是形成股市牛熊周期性转换的最基本的原因,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但这并不代表两个周期是完全同步的。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市场,股市的波动也存在着自身特有的规律,在实际运行中,股市周期反映经济周期有着独特的特点,从而造成了股市周期与经济周期不同步,甚至背离的现象。
  二、货币供应量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货币供应量与股票价格一般是呈正相关关系,即货币供应量增大使股票价格上涨,反之,货币供应量缩小则使股票价格下跌。2009年三季度,针对中国2009年“非正常宏观环境”下的信贷需求,我们做了一系列数学模型,试图预测2009年四季度、2010年中国“正常宏观环境”下的信贷需求。值得欣慰的是,随后的宏观经济发展基本符合我们的预期,中国经济在四万亿元刺激计划和外需强劲复苏下,2010年上半年很快走出了低谷、甚至迎来了再次收缩信贷的宏观调控。
  应用数学模型的结果,如果2010年全年GDP增速为11%,央行加息27bp或54bp,2010年全年中国经济的新增信贷需求是7.3万亿元,上半年的新增贷款需求为4.5万亿元。实际情况是,央行并没有加息、名义GDP增速和通货膨胀率都高于模型的预测参数,因此2010年实体经济新增贷款规模需求至少为5万亿元,甚至更多;而央行公布的上半年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中长期贷款新增仅4.02万亿元。而上证指数跌破2400点。
  原本是强相关的两项指标,增幅的变化却出现了背离现象。这说明证券市场与货币市场没有完全打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出现了故障。
  所谓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如何引起社会经济生活的某些变化,最终实现预期的货币政策目标。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在西方主要有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凯恩斯学派的主要思路:通过货币供给的增减影响利率,利率的变化通过资本边际效益的影响使投资以乘数方式增减,而投资的增减会进而影响总支出和总收入。凯恩斯学派传导机制理论的特点是对利率这一中介指标特别重视。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更强调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上的直接效果,主要思路:货币供给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支出,变化了的支出影响投资或者说导致资产结构调整,资产结构的调整又反映在实际产出和价格的变动上。
  货币供应量与股票价格一般是呈正相关关系,但在特殊情况下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政府一般会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这就会提高市场利率水平,从而使股票价格下降。同期,企业经理和投资者不能明确地知道眼前盈利究竟是多少,更难预料将来盈利水平,他们无法判断与物价有关的设备、原材料、工资等成本的上涨情况,从而引起企业利润的不稳定,对证券市场造成不良影响。
  通货紧缩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通过伤害消费者和投资者的积极性反映出来的。就消费者而言,持续的通货紧缩使消费者对物价的预期值下降,而更多地持币待购,推迟购买;就投资者而言,通货紧缩将使目前的投资在将来投产后,产品价格比现在的价格还低,并且投资者预期未来工资下降,成本降低,这些会促使投资者更加谨慎,或者推迟原有的投资计划。消费和投资的下降减少了总需求,使物价继续下降,从而使股票、债券及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大幅下降,进一步又大大影响了投资者对证券市场走势的信心。
  三、利率变动对股市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利率变动与股价变动成反相关关系。凡是股票市场的参与者,大都知道“利率上涨,股市下跌;利率下跌,股市上涨”这个说法。但在实践中,不管是从宏观来看,还是从微观来看,这个说法似乎也不是那么灵验。利率变动,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股票市场;第一,利率变动会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进而影响市场参与者购买股票时所愿意支付的价格;第二,利率变动会改变替代性金融资产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股票与债券之间的关系;第三,很多股票是以融资的方式进行交易,利率变动导致融资成本的变动,进而影响市场参与者购买股票的意愿和能力。 从短期来看,利率变动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基本上无法预测;从长期来,大致上还是符合“利率上涨,股市下跌;利率下跌,股市上涨”这个原则。金融市场有“三步一跌”的说法,意思是说,利率在第三次上涨过后,股市就开始长期下跌了。利率是一国央行重要的货币政策之一,其变动代表着高层审慎的考虑,因此,央行在推出一个利率变动方向后,以后的变动继续沿此方向的可能性很大;如果央行在降低利率几个月后,又上调了利率,几个月后又降低了利率,那么国民和市场会失去信心,他们会认为央行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2010年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为增强支农资金实力,支持春耕备耕,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受存款准备金今日起上调影响,两市早盘低开,银行、券商等金融板块全线走低。午后市场继续维持早盘的震荡蓄势态势,地产股有所活跃;受消息面刺激,世博概念、迪斯尼板块等题材股也因利好刺激纷纷走强。临近尾盘两市双双翻红,然后展开窄幅震荡盘整态势,沪指再度站上10日线。 2010年5月2日受上调存款准备金政策影响,沪指大幅低开49点,盘中一度逼近2800点,两市下跌个股近7成,盘面上,医药板块逆势上扬,黄金、智能电网和通信类股逆势小幅走高。地产板块重挫近4.6%,其中万科大跌4.49%。银行中板块跌幅近2%,期货类股抛压沉重,西藏、IT等板块弱于大势。2010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决定。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6%;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据此相应调整受加息影响,沪深两市股指纷纷大幅低开,随后指数在银行、保险股等权重股带领下快速冲高并逐步翻红,上证综指重新回到3000点上方。午盘指数冲高回落,上证综指围绕3000点窄幅震荡。截至收盘,上证综指报收于3003.95点,上涨0.07%;深证成指报收于13130.0点,上涨1.23%。两市合计成交4508亿元,与上一交易日相比明显放大。。一般来说,当利率偏高时,资金多流入银行享受较高的利息收入,致使流入股票市场的资金相对减少,高利率使得股票融资利率上升,提高股市操作成本,促使股市交易趋于衰弱。此外高利率不但使得股票上市公司营运成本增加,而且由于随着高利率而来的收缩信用措施,亦使得上市公司资金调度的难度及成本提高,因此影响股价下跌。所以利率亦是影响股价的一个重要因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宏观经济波动与股市,对股市的宏观分析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