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侧改革的精髓,需求侧三驾马车

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1年经济工作。主要传递出以下几个关键信号:

1)肯定经济复苏进展,但仍强调不确定性。中央对经济增长仍然保持了忧患意识,从而在财政和货币政策正常化方面,或许不会走得太快。事实上,在本周五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高层再次提出了“不急转弯”这个提法。这意味着疫情以来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戛然而止,明年会继续延续,至少一季度不会贸然收紧。这对于资本市场是一枚重磅的定心丸。

2)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抓好各种存量风险化解和增量风险防范。监管适应当前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背景,对平台垄断开始予以更大关注,也是培育高标准市场体系,避免两极分化、贫富差距拉大的应有之义。

3)首提“需求侧改革”,推进扩大消费的基础性改革。

需求侧改革的提出,对于市场了引发了极大的震动。毕竟市场对于政策的另一端——供给侧改革,太过于记忆犹新。自2016年初中央首提供给侧改革开始,资源类品种走出了一轮又一轮波澜壮阔的行情。

资源股在随后的几年内,随手翻倍成为常态。

钢铁股自2016年8月见底开始快速反攻。八一钢铁走出了长达一年半的上涨行情,涨幅达到400%,柳钢股份一年半涨幅450%,

山西焦化自2016年6月见底开始反攻,至2018年2月,涨幅310%

中国神华反应更加灵敏,自中央讲话后即形成底部,之后一年内上涨270%

随后,随着钢铁行业进一步深化改革,高功率石墨电极需求爆发,方大炭素在17年4月份短短4个月间涨幅450%!

供给侧改革,清退了大批中国制造业上游的冗余产能,对一直挣扎在薄利多销恶性循环的行业龙头形成了切实的利好,在资本市场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狂欢。

这一切,都让资本更加关注此次中央首提的需求侧改革!

什么是需求侧改革呢?过去在消费政策上,往往以简单刺激部分领域商品消费为主(譬如汽车、家电),但几轮刺激政策下来,形成了对未来消费的透支,造成了一定的负面效果。在“内循环”的导向下,未来可以期待更多关注于“公平”的政策推出。

更简单的来说——供给侧对应需求侧,说白了就是合理配置资源,从商品供给一面优化。过去我们强调刺激需求,把蛋糕做大,让老百姓能够有的用,用的好用不好的问题留给以后解决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丰衣足食,再用粗劣的产品去刺激需求已经失效。国民宁愿去日本买马桶盖,去韩国买面膜,也不买国内产品,这问题就很明显了,国内产品不好,商品供给的质量差,所以要优化产能(低端高能耗、高污染的不让生产了),加强创新要素投入(能有更多类似微信、智能手机那些带来的升级的产品出来)。

今年三驾马车中,出口远超预期,我国出口占全球的份额,全年估计在16%左右,这是历史罕见的高比例,二战之后几乎没有国家达到过。但国内消费却逐年下降,今年更不行,虽然这与疫情有关,但仍然偏弱。倒是豪华车、奢侈品及豪宅的销量大幅增加,估计今年国内奢侈品消费总额占全球奢侈品消费比重将达到40%以上,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居民收入差距在扩大。实际上,我们与很多主要经济体一样,内循环的难度大于外循环。

因此,扩内需除了靠提高居民收入外,还得靠缩小收入差距。这次会议上提出了“供给创造需求”,这句话很有意思,它与萨伊定律在文字表述上一模一样,当然内涵肯定不一样。记得马克思和凯恩斯都对萨伊定律提出过批判,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供给与需求之间肯定存在缺口,资本家不断扩大再生产,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而凯恩斯则认为需求小于供给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

实际上,马克思和凯恩斯所提到的资本过度扩张而引发产能过剩问题,我国过去和当前都存在,毕竟我国目前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除了进行供给侧改革之外,还应对需求侧进行改革,如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需要进行税制改革、社保改革,加大转移支付和第三次分配(富人捐款)的力度。唯有如此,会议提出的“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才能形成。

其实从近期的政策动向上看,已经能够看到国家的雷霆手段,首先是开始重拳出击,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其次舆论上开始吹风征收互联网平台的数字税,本质上都是在遏制资本的扩张。

回归到产业层面,我们认为,需求侧改革关键在于扩大内需,推动基数庞大的腰部及以下消费者的消费升级,从“吃饱穿暖”到追求高品质消费,进一步释放基础消费人群的消费潜力。中国正面临消费两浪叠加,一二线快速消费升级和三四线消费快速扩容,尤其是三四线城市消费升级是未来最大也是最具潜力的方向,体现为基础品类升级和精神属性消费品需求增加。

而下沉至具体的投资策略上,我们认为细分赛道的投资机会需要被大家重视:

①食品饮料/化妆品:食品饮料是整个居民日常消费的支柱和基础,尤其是中低档白酒和大众消费品,随着居民基础消费逐渐得到满足,基础品类消费升级是未来大势所趋;化妆品作为精神消费属性产品,近年来受益于渠道快速下沉以及社交型营销方式对消费者教育,这是基础消费升级最具代表性行业。

②社服/零售:把握服务消费崛起趋势,短期把握数据拐点,中期投资增长的可能性,长期投标准的确定性;

③家电:科技赋能,培育新型家电消费;消费者信心提振,激活传统家电消费;

④轻工:家具等可选消费产品有望出现积极变化,消费升级创造生活用纸及个护消费新增量;

⑤农业:从“吃饱”到追求高品质的农产品的趋势有望加速,关注肉类、口粮、菌菇和其它农产品需求端增长带来的投资机会;

⑥纺织服装:A股市场关注大众品牌及供应链完善的公司,港股市场关注渠道升级、品牌矩阵丰富的公司,需求侧改革驱动下以质量及品牌为重点的公司同样有望超预期增长;

⑦汽车:中国乘用车潜在需求2500-3000万辆,通过在分配和消费环节的打通,潜在的需求逐步释放带动行业销量的进一步上行。

2016年,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提出,A股市场迎来了波澜壮阔的主题炒作。而随着这一次需求侧改革被重磅推出,我们认为2021年的A股主线已经可以确定。接下来A股将进入一个非常重要的针对性的布局窗口。

需求侧改革的精髓,需求侧三驾马车

解读需求侧改革

2020年12月11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首次提出了 “需求侧改革”。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需求侧改革” 和 “国内国际双循环” 这两个方向的提出,会影响中国未来5-10年的发展逻辑。

能否抓住这两个国家战略方向进行个人的工作布局、资产布局,是 未来能否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实现层级跃迁的重要因素 。

这一篇,大墨就对需求侧改革的背景、逻辑和大家可以抓住的机会进行一个解读。

01 需求侧改革是啥?

“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

从这段话,我们就知道,要把“需求侧”改革,和“供给侧”改革放在一起来看。

2016年,我们中央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也影响了至今5年间的宏观政策总线,相应的,2020年底提出的需求侧改革,足见其重要性。

一个经济体的运行,需要供给侧、需求侧两个方面的相互促进和配合。

之前的5年,更多的是从商品服务的供给端,也就是生产端入手,进行“三去一补一降”。 也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供给侧改革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产能过剩、楼市库存大、债务高企的问题。

经过5年的调整,供给侧已经做好了准备,所以进一步寻找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就需要需求侧与之配合。

为了帮助理解供给侧和需求侧对经济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如下的图示。

在经济学界,已经达到了理论上的共识:

供给侧由四要素构成,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

拉动需求侧的三家马车包括投资、消费、出口。

那为什么要做需求侧改革呢?

因为从需求侧来看,发展的逻辑确实不一样了。

之前我们拉动需求的三驾马车的主要动力,是 出口 (作为世界工厂)和 投资 (政府购买、搞基建)。而最近几年的国际形势变化,加上中国随着发展,低成本的优势不再,所以靠之前低成本制造,出口后获取外汇,再通过结售汇把钱投资到基建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老模式行不通了。

所以,三驾马车中更重要的一驾——消费,就是未来主要的动力来源。

而且从结构上来看,目前我国消费对GDP增长的拉动已经超过了60%,参考欧美发达国家,未来还有提升到80%的空间。

02 需求侧改革的背景

如果说之前改革开放的前半段,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未来更多要解决的是“好不好”的问题。

所以,近些年我们发现 “高质量” 、 “高效率” 是发展的关键词。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即将迎来未来的“十四五”规划的开启。

2020年,又经历了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我们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一个经济正增长的经济体。

从去年起,我们人均GDP首次突破了一万美元,如何避免跨入 “中等收入陷阱” 、如何保持经济 持续的、高质量的增长 是最为重要的议题。

在目前疫情后经济恢复的情况看,供给侧(也就是生产端)的恢复快于需求侧(也就是消费端),并且基建投资、房地产建设投资的恢复,也比消费的需求更快。

因此,很明显,无论是长期的经济发展,还是短期的经济复苏,都受到了消费不给力的严重制约。

那自然,解决“供需错配”的问题,就是重中之重。

实现 “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 ,就能让经济良性的循环起来。

而且要更加注重国内市场的循环,解决卡脖子的问题,这就是 “国内国际双循环”(点击回顾) ,尤其是要建立 “国内大循环”体系, 把消费留在国内,与生产端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的逻辑。

03 对投资的影响

因此,在我看来,未来的5-10年想要改变命运、获得财富,一定要把这三件事情弄得明明白白。

所以,大墨也会反复的、不断深入的给大家做好解读和洗脑。

这三件最重要的事情是:

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需求侧改革、十四五规划 。

当你把这三个大的战略放在一起看的时候, 你会发现它们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验证的完整逻辑。

“双循环”之前大墨做过解读,在本文结尾大墨会放上链接,方便直接阅读。

“十四五规划”的内容也绝对值得我们反复研究,抓住未来5年的重大机遇。后续出来详政策细则,大墨会再详细解读。

那这次我们要说的“需求侧改革”要做什么呢?

最重要的让消费这驾马车的发力,创造新的消费需求、盘活存量需求。

那就意味着就得让大家 “有钱花、有胆花、有地花”。

1. 有钱花,意味着缩小贫富差距,做好财富的再分配。

未来,房地产一定不是最好的投资标的,因为房地产是“蓄水池”,一家几口共同背上巨额的房贷是阻碍消费的重要因素,如果房地产继续繁荣,就会影响消费市场的繁荣。

房地产也是拉开贫富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未来的租售同权、租房补贴等政策都会逐步落实。

因此,“房住不炒”绝对是需求侧改革的大基础。

从机会上,我们可以更多关注下沉市场的消费需求,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县乡的消费能力,未来会有很多刺激政策配套。

所以,大墨一直非常看好 快手直播、拼多多 这类能释放下沉市场消费需求的商业模式。

2. 有胆花,意味着要稳就业、解决教育问题、养老问题、优化居民收入结构。

第一,要稳就业,所以地摊经济、直播带货、拼多多开店、做微商,都是不错的选择。

但是,我们现在要的是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一定会引导高质量的发展 ,而不是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选择这些赛道的人 一定要注意开始就做好质量管理,不要“野蛮扩张” ,辛巴最近的“跌到”就是一个血淋淋的例子,我们一定要有耐心、看得长远。

第二,解决教育负担、养老问题的赛道,都是符合大趋势的。

第三,居民收入结构优化。让居民有更多的被动收入,发展资本市场,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所以我们能看到今年公募基金超过3万亿,这个数值绝对创造了 历史 峰值,很大程度上也是顶层引导和鼓励的结果。

我们的中央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资本市场,因为它一边可以解决 科技 创新、先进制造的资金来源问题,另一边又可以刺激居民,因为财富效应可以让居民更有愿意消费。

科技 创新需要巨额的资金,但这部分资金来源一定不是银行,因为银行承担过高的风险,会让居民的储蓄得不到保障,进而造成金融市场的风险错配,带来 社会 的不稳定因素。

再看美国的高 科技 企业的蓬勃发展,与美国有强大的二级市场融资渠道、成熟的资本市场环境是有很大关系的。所以我们就理解了注册制改革、科创板、创业板改革等等一系列动作,是和国家未来的国运分不开的。

前面说的是生产端融资的角度,从居民消费端的角度看,在资本市场赚钱是有财富效应的,资本市场的钱在人们心里的感觉是“白得的”,所以也就有股市暴涨日,各地都大家请客庆祝、买包庆祝的请客。

因此,未来的资本市场改革,能够持续稳定的实现“慢牛”,是国家战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就像是十年前的房地产市场一样,错过了第一次机会,第二次你千万不能错过。

3. 有地花,意味着要引导消费需求回流国内、高端需求可以被满足。

讲到这里你想起了什么?

没错,海南免税店、各种自贸区的设立,都是要想办法让消费流回国内,这是 解决消费场所的问题。

但是,你又会说“很多人要去日本抢购马桶盖!咱们这没有啊!”

所以,第二点,就是要 解决高端需求能生产的出来的问题 ,所以要倡导 高端制造 。

之前华为的崛起,为高端品牌抗衡国外品牌(苹果、三星)提供了一个好的榜样,但是又遇到了“卡脖子”的问题,所以 供应链的自主可控 ,又是一个必要的倡导方向。

以上,就是大墨对“需求侧改革”的解读。

看懂国家宏观方略,与趋势共舞。

希望你我都能享受未来十年国家发展的红利。

需求侧改革的精髓,需求侧三驾马车

需求侧改革降临,如何抓住历史性机遇?大白话讲明白

原本以为像供给侧、需求侧这样宏大的命题,应该没多少人感兴趣,谁知上篇关于供给侧的问答短时间点击量就300多万,讨论反响也很热烈。说明艰深的概念,用大白话说明白,大家也挺欢迎。

上篇写完没两天,真有这么巧的事,顶层会议又出重磅内容,这次把需求侧改革放在首要位置。

回想2015年,刚刚推出供给侧改革这一战略命题时,大伙都有点懵,这问题直到今天老百姓还不一定掰扯得清楚。可是在供给侧改革涉及到的领域里,几年已经发生了翻天的变化。2016~2017年钢铁煤炭这些资源类的股票,2019年开始高 科技 的股票还有一众白马股,涨得让大家怀疑人生。那些鼻子灵下手快的就能躲开断头刀,戴上金步摇。

那么这一次,咱也不能落后,跟着战略指挥棒,好好捋一捋需求侧改革。

上回讲供给侧的时候,咱就提过需求侧。供给侧管生产,需求侧管消费,凡是花钱的领域都可以划进需求侧,话就是这么简单。

可从一个老百姓的角度来说,需求侧改革更绕脖子。你供给侧是有一大堆毛病要改革,而改这些毛病的道理和方法也能说清楚,一句话就是不能再造没人要的东西,或者换句话说要造出全世界都抢着要的东西。

要实现这些目标,什么去库存、去杠杆、多创新…,这些要么是国家的事,要么是企业的事,老百姓也帮不上什么大忙。我花钱消费就是个需求侧,好东西出来,我买单就是了,现在又要需求侧改革,改什么?自我改造吗?

不太理解是吧?那我们再把需求侧的内涵讲清楚点。上一篇就中国经济发展三驾马车投资、外贸与(国内)消费与供给侧的关系讲明白了。可是供给和需求就像手拉手的好朋友。需求的落实也要围绕这三匹马,投资是国家和资本方花钱、出口是外国金主花钱、国内消费是我们花钱。

而花钱要有两个前提,一个是想花钱,一个是有钱可花,那就是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所以需求侧改革,无论是用什么复杂高深的专有名词来解释,都是围绕着这三匹马和两个前提进行的,都是为解决包括我们在内的各路金主爸爸,在花钱路上不爽的所有问题。

好了,概念如果讲明白,那我们就继续说说为什么要进行需求侧改革。

先从三匹马说起, 第1匹投资。

之前说了,国家的各类投资,从某种程度上说那也是花钱消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打造更容易挣钱和花钱的环境,而且投资的增长对于提升GDP立竿见影。

建国后尤其是改开以后,我们一直讲在补旧账。道路桥梁、工业体系、医院学校、文体设施、水利防灾、国防军事等等,从当时一盒火柴都造不出来到现在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规模Top1的高铁高速网路、供电网络、水利设施……;从建国初人均寿命只有40岁到现在七十几岁;城镇化水平达到接近发达国家的60%……等等等等。大家这些年都有机会往国外跑,从最初的迷之仰慕到现在的不过如此,相比数据,直接的观感更可靠。

这些巨大的变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海量的投资堆出来,是勤劳的中国人一砖一瓦造出来。不过近些年开始,各类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面下降了。也就是说钱开始花得慢了,这也好理解,旧帐按照国外发达国家的路子补得差不多了,甚至家底儿已经甩开人家越来越多条街了。这时候是开本新账,还是按旧帐的格式继续抄下去?

比方说你乡镇公路已经都村村通了,再造难道高铁和高速公路也要村村通吗?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60%多了,也就是说城市里所需要的一切配套距离发达国家水平也就百分之十几的差距了,如果还拼了命的造新城区,难道等着都变鬼城吗?讲供给侧的时候我们讲过一个空间填满的概念,现在我们就处于传统投资已经趋缓,走向饱和的阶段。

就像你个人消费买衣服,最早的时候一件衣服,兄弟几个轮流穿;再往后过年就能有自己的一件新衣服;再往后买衣服不用精打细算了;到现在,一柜子衣服不知道穿哪件了。过了某个临界点,投资和消费效率就会急剧下降,你个人买多了大不了剁手,大宗投资跑偏,增加各级负债没有有效回报,是要伤筋骨的, 前车之鉴太多了。所以这几年重复投资、盲目投资刹得特别狠,宁可发展速度降下来,这就说明以往的投资方向,已经走不通了,再走下去是死循环。

在这方面,其实供给侧与需求侧有很紧密的因果关系。

第2匹马是外贸。

之前我们都知道一句话,要想富,少养孩子多养猪,额,这句话可能不对,应该是要想富,先修路。

近年在一带一路沿线,以及非洲、东南亚、南美这些欠发达地区,大力输出基建能力,造桥铺路、筑坝建网还有各种楼堂馆所,把埃及新首都建设都给包了。是像某些人说的打水漂了吗?我们从自身的发展可以得出结论,提升基础设施是推进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全球无敌的工业品综合产能,要靠全球的消费需求来消化,激烈竞争下存量就这么大,为他们提升挣钱消费的能力着力于增量,也算是一种国潮模式的,全球化的需求侧改革吧。

第三匹马,是国内消费需求,这是我们要讲的重点。

因为和每个人息息相关,从个人角度也更容易理解。这匹马,我们从前面说过的需求两个前提,也就是需求意愿和需求能力来扒拉扒拉。

我们现在愿意花钱吗?终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60%,国家也提出要大力加强国内消费。国际国内形势下所提出的“双循环”战略,其重点依托也是国内消费需求,鼓励赞许甚至是哄着你消费,但真实的消费走势是如何的呢?

看这个直观的图,不说一泻千里,步步走低是没有疑义,而且几年来消费品增速的下降已经超过了GDP增幅的下降。这也很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商品需求总量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这背后代表的自然是我们花钱的意愿和数量在萎缩。

可我们为什么感觉到国内消费环境还是非常火热呢?那是因为,你平时去菜场、超市、商场买东西的场景远远没有双11,双12时那大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来的震撼和深刻。也就是说大量实体店的消费,被转移到了电商平台、网红直播、朋友圈带货这些渠道里去了。看上去热闹非凡,可数据不会作假,总量确实每况愈下。为什么?

1. 是我们日常消费领域已经趋于饱和 。从几十年前的一穷二白,家徒四壁到现在慢慢步入小康,有房有车,家里该填满的地方都填满了,普通人没有理由,也没有需要再去大量重复消费。另外,这张图中没有涵盖教育、医疗、文化、艺术、金融等服务性消费,对于居民整体消费支出的展示也并不完整。

从我自己来说,这些年大宗消费的东西越来越少,房子和车子哪那么容易换,家用电器一应齐全还用不坏,吃穿出行等日常用度,基本能够保持恒定,现在除了小年轻,谁还把双11双十二当个节?

2. 花钱底气不足 ,医疗,教育,养老,虽然眼前未必就是问题,但你不存上一笔钱放在那里,晚上睡得着觉吗?中国居民的人均储蓄率居高不下,但不把老的小的和自己以后安排好,存在银行里的钱轻易是不敢拿出来花的。

3. 就是高房价 。掏空6个钱包供一套房就是普遍情况,中国人平均负债率中,房贷已经占比达到70%。小夫妻俩贷个房子、养个孩子,精打细算就是剩下的日子。放开消费,暂时还是奢望。

如果说以上这些都是老生常谈,揭开了心里一些没地儿花、不敢花和没钱花的酸楚,那么这次的会议,在强调需求侧改革时,又提出一个重大课题。

那就是互联网到底对我们的消费需求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

这次的会议上,讲了一句挺严厉的话“强化反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再回想之前的“马已经服”、对于大平台的管理指导意见等连环事件,方向非常明显。原来还是风头无二的诸位平台爸爸们,怎么就突然成了打击对象呢?

我们在互联网上是怎样消费的?比如你搜索一次非主流产品脱毛膏,接下来几周内,你只要打开电脑或手机屏幕,无论大小各色平台,十有八九会硬塞给你各类脱毛产品,仿佛电脑前坐的是一只大猩猩,这就是现在的大数据画像和算法推荐。今年的疫情,让一大批我们的爹妈爷爷奶奶辈,养成了网络购物和搜集信息的习惯,一旦体验过就欲罢不能。

中国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电商平台和移动支付网络,网上购物确实方便,足不出户送货上门;同时也让你感到货比万家,经济实惠。剁手的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很难戒除了。

但不知不觉中,一些细思极恐的问题也出现了:

1.大量线下实体店消亡。尤其是这几天嚷的最凶的社区购物平台取代菜贩子的话题,网络电商对于大批小生意、小商贩、小店面的打击无疑是致命,这些其实都是低收入群体。

2.只要平台乐意推荐,(更多时候高流量的推荐那都是背后用钱买来的),一家网上店铺,一个节日的销售额可以抵过成百上千家小店铺小档口。打破地域限制的消费力,迅速向一点汇集,这个能量是极为可怕的,这背后毫无疑问是商业格局的重塑,终点何在?真的要走到万铺齐哀,一网独红吗?

3.网上平台的入驻商,包括经营户和生产者,日子也不好过,一边是低价促销,在海量竞争者中占得一席之地;另一边是用竞价、抽佣等方式换来流量和出现机会。甚至有些生产商还面临着要么“二选一”(不能同时入驻两家平台),要么走人的选择。

4.财富在高速的向互联网集团汇集,一方面通过向庞大人口收取消费红利,另一方面,互联网商的上市市值,可以在一夜之间超出银行、石化、航空等国家战略行业积累几十年的市值总额。

5.利用手中轻易得到的海量资金,暴力收购各类细分行业,冲杀着实体经济,扼杀创新与竞争环境。资金不去配合国家向高端攻坚,而是利用垄断优势把小商小贩杀的片甲不留。

6.利用多年积累的,越来越精细庞大的客户数据库各种花式牟利,侵犯消费者各种权益。

再说还可以说下去,但归结为2点就是, 形成了垄断和贫富差距。

以往我们说垄断,要么是技术垄断,比如像造芯片的高通和微软的windows,我的产品就是可以决定你一个企业甚至是行业的生死;一类是市场垄断,比如资源丰富的俄国天然气,就是可以让欧洲国家每年冬天都提前开始哆嗦。世界范围内对于垄断企业,哪怕是自己国家的一般也不手软,高额罚款、强制分拆,那都是惯用的手法。因为都知道垄断对于一个国家的行业发展是致命的威胁。

像我们这样的平台垄断现象,绝无仅有。一般的垄断,那好歹也有个具体的产品,而电商就是个平台,即便有点技术,那也是在别人的底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应用平台。就像是一家店,卖的是别人的货,买货的是全国老百姓,可就是愣能两头吃到庞大的利益,还能左右两方的巨大权益。原本希望由电商平台打通中间流通环节,让利广大消费者,这一下来了个网上的主,更狠。

我们都得承认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对我们的 社会 进步带来了巨大的推力,但发展到今天,由顶层从战略高度进行风险提示和警告,已经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了。

另一方面,在中国居民消费连年递减的背景下,中国的奢侈消费却在快速增长。今年更是逆势增长,占到全世界比例40%以上,贫富差距拉大的非常显著。仅靠一小部分人的财富狂欢,而不提高整体的消费能力,是无法拉动国家需求侧提振的,这也必然是需求侧改革的一个考虑范围。

所以需求侧改革所面对的问题就是, 老货没人买,钱也不敢花,卖货的渠道还出了问题。

相比供给侧改革怎样实施?需求侧改革方法论的问题更难回答,因为供给侧已经搞了5年,且卓有成效,只需要从现实中提炼就可以。而需求侧改革刚刚重点提出,除了高层定调的几个要点,其他的具体步骤还未出台。但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而不想着解决问题,那就是耍牛氓。

我们先学习一下会议精神,

这段话里每一个文字都不是多余的,但你连着一块儿看就看不明白是吧?我来把它提炼成三句(废)话, 抓住重点、解决问题、找准方向。 投资和外贸大势太宏观,这两匹马就随他们去跑吧,我们把目光还是聚焦在个人消费领域。

抓住重点。 既然是抓需求侧改革的重点,那首先接下来拎一拎哪些是普通人需求的大头。

1.房子:这个是第一大头,没人反驳吧?文件里把房地产专门列了一项,也足见重视程度。很多人没看见“房住不炒”4个字,而是看见“促进住房消费 健康 发展”就开始欢呼,说夜壶又要被提出来了。

作为房地产从业者,无论从政策、金融环境、居住需求、资产传承各个角度分析,房地产野蛮生长,再当资金蓄水池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那还怎么促进住房消费 健康 发展呢?“房住不炒”,字字千钧!住房消费本来就包括两个主要渠道,一个是买房,一个是租房,都能满足住的需求。

现在房价是个奇怪状态,一二线与地理中心城市压不住飙升的盖子和激情,三四线以及后面的城市已经不可避免的大幅回落。大城市里人口和资源都在往里涌,这个短期内很难改变。但房地产绑架经济的状况又不能不改。

怎么改?鲧治水用堵,大禹治水用疏,结果一个死,一个活。治房产也得用同样的办法!用限价限购限贷限售这些方法控房价就是堵,堵的人大半夜围着售楼部等摇号,摇中了就是彩票中奖,客观上还是推动了人们房价暴涨的心理预期。

那怎么疏?方法就是:由政府主导的房屋租赁市场+租售同权。为什么说这个方法能解决问题?

A.房子是用来住的,是买来住还是租来住,根本取决于性价比。现在的房子除了居住功能外,捆绑了资产、落户、教育、医疗、发展机会等等诸多的附加价值。否则人们拼了老命就是为买那钢筋混凝土的壳子吗?

蛋壳租房已经证明了,由无利不起早的资本来左右租房市场,最后是一场灾难,所以我们只能搞类似新加坡的公屋租住。租住的房子,如果能够与买的房子同权,那人们为什么还要牺牲那么多年的生活质量?现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都在尝试进行打通社保共享,这是否意味着为今后的同权创造条件?

B.房产市场久烧不退的另一大根源在于地价,怎么把一次性的卖地收入转化成长期的财政收入?买房的房产税、空置税+租房的租金,是否能平衡?

试想一下,当租售同权和政府大量的公租房批量入市之后,解决了房住,再把炒房的大釜全部抽了薪,是不是可以达到住房消费 健康 发展的目的,让房屋消费的占比降下来从而解放人们的钱袋子呢?世上无难事,就怕认真二字,这不是我说的,你问谁说的?自己百度去。

2.车子。车子也是我们消费的大头,中国 汽车 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 汽车 保有量2.5亿也是全球第一,当然人均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不过也面临老问题,销量从2017年开始逐年下降,想买车的人基本都买了。另外由于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原因,许多城市也开始了限购,限牌等管制措施。

房产这个大头已经不能再拼命发展了,车子相比还算是消耗品,相关产业链带动效果明显,要让这个领域的潜在需求再爆发出来。怎么整?另辟赛道,还要弯道超车,方向就是新能源车。

特斯拉作为全球新能源车老大,上海给地给钱给政策,就换他一句话:100%国产化率,除了牌子是美国的,车里零件全是中国的。这也是吸取了传统车企的教训,拿市场换技术没换来,那就真金白银的和你换产业链。

很多人担心这头巨兽会摧毁国内的新能源车企,你再回头看看高铁、家电、手机,一旦锁定了完整产业链,中国企业也是不好惹的。

中国的新能源车全面替代指向时间大约在2030年。按照规划,那个时候销量要占到40%,有条件自动驾驶车辆达到70%, 汽车 能耗世界领先。新能源车起来,而且还要在世界范围内占据优势,那就是几亿量级的整车销售,带动的是钢铁、橡胶、玻璃、电子产品等基础产品,还有电池、新能源转化装置、充电系统、物联网下的无人驾驶系统等等高 科技 标准的推广应用,打开的是一个海量的需求端。

从资本市场来说,一些占据头部规模与技术优势的车企与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企业,至少10年内那都是掉在酒池肉林里。

3.家电。通过家电下乡,传统家电已经在市场形成饱和,进入存量更新需求阶段。要突破需求瓶颈,就是要打造5G为基础,物联网化的智能家电。

智能家电可不是普通家电加个显示屏,你拍拍巴掌灯就亮那么低级。不是以产品功能为核心,而是以大数据和智能化的平台为核心。没事可以去搜搜国外的科幻电影,他们想到的东西可能我们会先一步做到。

4.乡村系统。乡村振兴是下一个飞速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我们才刚刚实现全部脱贫,让农村人口的收入快速提升,显著缩小城乡差别,释放他们的消费潜力也是战略性的布局。

中国有7亿多人口在农村和后县的乡镇,拼多多是怎么异军突起,迅速追赶几个平台老大的?就是打好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役。农产品快速输入城市,消费品低价进入农村,一个萝卜两头切,干的风生水起。比起其他几个宝,站位相当正确。

5.丰富文化服务类消费需求。仓廪实而知礼节,饱暖思~文化。美国的一部大片全球收割,够我们一个大型工厂辛辛苦苦干一年的。这方面的需求,实际上远远没有得到满足,还在快速爆发式增长阶段。

许多人看到这儿觉得我在偷换概念,房子,车子,家电,农产品这些不都是产品吗?不还是供给侧的概念吗?其实不然,他们都有个共同特点,不是以往单一产品的更新换代,而是打造了全新的消费生态。简单点说,上述这种消费生态形成了,你有得选择的吗?你不怕落后于时代吗?实际上是打开了千万人的消费潜能,也就是我们常说消费升级的实质。为什么现在舆论大热的白酒、食品、医疗我一个都不提?

类似的生态系统,还有5 G、北斗、大数据等等,这些都是国家着手搭建的底层自主基础平台,你自己去看看新基建的七大投资领域。这些平台之上,会出现无比丰富的各类崭新应用场景,将会在未来极大的改变我们的生活状态, And消费方向。

供给侧改革,其实并非我国首创,需求侧改革却是的。因为这种全生态型的消费理念与生活习惯的引导与改变,我们能够完成的十分高效,有序推进,可以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打造。这是我们开新帐的起点,若干年后不知道谁会高呼补旧帐了。

解决问题。

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两点,

1.增加实质收入,降低低效支出。房价的资本占用,民生的后顾之忧,这些都是系统性工程,在此勿需多言。至于如何增收,除了跟着 社会 发展水涨船高,更多的还是靠自己吧?靠自己认清形势,加强学习,跟踪未来,抓住机会。

2.第2个重点问题就是理顺消费血管中的各种沉积物。文件里有一句话说的明白,“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施法”。

刚刚,阿里巴巴、腾讯(阅文)、顺丰收到反垄断罚单,每家罚的不多,50万。原因都是他们在进行企业收购时没有预先报备。反垄断和制止资金无序扩张不是说着玩的,如何实施就是要通过这一宗宗的案例来进行示范和落实。

而之前所列举的互联网平台电商的种种现象,相信后续都会通过一步步的自查自纠和外力纠偏陆续解决,即已开始,就绝无回头之理。师母已呆吧。

找准方向。

方向不对,跑得再快也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强化 科技 战略支撑,产业链自主可控”,这也是文件里明明白白写着的。这次的芯片和5G之战真把人打疼了,肉疼还在其次,心疼更甚。

以中国强大如斯,后续着力维护不再是传统领土主权,而是 科技 主权,经济主权。

从新基建的涵盖内容,从打造崭新生态的底层基石,从重构世界经济版图的最后冲锋……打开新的消费蓝海,进而进击星辰大海,攻坚的技术利器只有一样: 科技 创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需求侧改革的精髓,需求侧三驾马车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