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华尔街和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股票天使彼得林奇是如何战胜华尔街的」

文 | 付一夫

盘点全球最伟大的几位投资家,彼得·林奇定能占据一席。

他是很多人眼中财富的化身,《时代》周刊称他为“第一理财家”,《幸福》杂志将他誉为“股票投资领域的最成功者”。他曾是美国最大的投资基金——麦哲伦基金的总经理,凭借杰出的投资才能,一手缔造出令整个华尔街叹为观止的投资业绩:在掌管麦哲伦基金13年(1977~1990年)时间里,该基金资产规模由2000万美元暴涨至140亿美元,其投资配额表上的股票种类由起初的40种一路增加至1400种,并且在13年时间里年复合收益率高达29%,几乎无人能出其右。

有人将他对投资基金的贡献同迈克尔·乔丹对篮球的贡献相媲美,认为他们都是将投资或球赛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变成了一门艺术。虽然为了陪伴家人,彼得·林奇在1990年事业巅峰时期选择了急流勇退,但他并没有闲着,接连出版了《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等畅销书,将自己的投资理念和选股策略倾囊相授,这些著作也深刻影响了无数后来人。

这个“战胜华尔街”的男人是怎么做投资的?我们不妨从头说起。

彼得·林奇于1944年生于波士顿的一个富裕家庭,不幸的是他10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从此全家人的生活开始陷入困境。

为了替母亲分担压力,父亲去世的第二年,正在读中学的彼得·林奇在熟人介绍下,在一家高尔夫球场做起了球童,沿着高尔夫球场四处奔跑,找到球就可以赚钱,这对于一个11岁的孩子来说是一份不错的工作。不过在当时,小彼得·林奇一定不会想到,正是这段球童经历,彻底改变了自己今后的人生走向。

那家高尔夫球俱乐部的成员,很多都是当时一些大公司的董事长和股东,他们经常在打高尔夫球时吹嘘自己最近的成功投资,这就让彼得·林奇接受到了关于股票市场的早期教育。

即便后来顺利考入了波士顿学院,他也没有放弃球童的兼职工作,只为了能够继续汲取营养。不仅如此,大学期间的彼得·林奇还花大量时间专门研究了关于股票投资的课程,并重点学习了历史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甚至还学习了玄学、认识论、逻辑学、宗教学和古希腊哲学,这些为他后来从事投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彼得·林奇在大学二年级那年小试牛刀,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了1250美元投资于飞虎航空公司的股票(得益于太平洋沿岸国家空中运输的快速发展,不到两年时间,飞虎航空公司的股价从最初的7美元涨到了33美元),收获颇丰。

这笔投资的收益所得,不仅让彼得·林奇顺利完成了学业,还坚定了他的投资信心和信念。于是在读研究生期间,彼得·林奇利用暑假在富达公司找到了一份实习——当时的富达公司被华尔街形容为“投资公司中的圣殿”,这也是彼得·林奇与富达公司结缘的开始。

进入公司,彼得·林奇幸运地被主管分派去做企业调研和报告撰写工作,具体负责对全国造纸业和出版业公司的真实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分析。由于工作表现出色,彼得·林奇在完成学业、服完兵役之后,富达公司再次向他抛出了橄榄枝,邀请他来担任一名企业与商品分析师。如鱼得水的彼得·林奇快速成长,三年之后就被任命为富达旗下麦哲伦基金的主管。

虽然拥有了绝对话语权,但受到美国股市大崩盘的影响,麦哲伦基金的经营正值低谷,规模仅有2000万美元,还不断面临赎回压力,而这也给彼得·林奇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绝佳舞台。凭借一系列漂亮的操作,不仅局面很快被扭转,彼得·林奇还将麦哲伦基金送上了登峰造极的位置,成为了当时全球资产管理金额规模最大的资金,投资效益名列行业榜首。

华尔街算过这样一笔账:如果有人在彼得·林奇出任麦哲伦基金主管的第一年投资1万美元,那么13年之后就能得到28万美元的回报,这一成绩甚至超过了巴菲特和索罗斯同期的投资表现,彼得·林奇这个“股票天使”也彻底引爆了整个投资界。

与巴菲特一样,彼得·林奇也是价值投资的拥护者。

价值投资的精髓在于,质好价低的个股内在价值在足够长的时间内总会体现在股价上,利用这种特性使本金稳定地呈现出复利增长之势,而这也是彼得·林奇所崇尚的投资理念。

诚如彼得·林奇所言:

“每只股票后面其实都是一家公司,你得弄清楚这家公司到底是如何经营的。”

“不研究公司基本面就买股票,就像不看牌就打牌一样,投资赚钱的机会很小”。

不同于巴菲特等着眼于实值股和成长股的长期投资家,彼得·林奇属于典型的“现代派”投资大师。“现代派”的表现在于,不管是什么种类的股票,实值股、成长股抑或是绩优股,只要有利可图就可以买,一旦价格超过其价值就卖,如此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错过投资良机。

有人用“须鲸捕食式”投资法来形容彼得·林奇的投资风格:

对于其他人来说,像须鲸那样大面积“猎食”股票并不难,难的地方在于吃进去之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能力。而这也恰恰是彼得·林奇的高明之处,他特别善于挖掘公司的隐蔽性资产,并发现其潜在价值。

进一步分析,“须鲸捕食式”投资法还揭示出彼得·林奇的另一个偏好,那就是构建投资组合。

事实上,彼得·林奇从不将自己的投资局限于某一种股票或者某一个行业上,他想要的是构建一个投资组合以分散那些非系统性风险。如此一来,在投资组合中只要有一两家公司收益率极高,即使其他的股票赔本,也不会影响整个投资组合的业绩。

不过他也认为,完全的分散投资组合同样是不合理的,在他的分散投资中更多体现的是集中。他建议,投资时最好选择不同风格、不同类型中排名相对靠前的基金,这对于投资者来说更为保险。“随着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具有某种投资风格的基金管理人或一类基金不可能一直保持良好的表现,适用于股票的原则同样适用于共同基金”。

彼得·林奇在构建投资组合时,尤为偏爱两种类型的股票:一类是中小型的成长股,他认为中小型公司股价增值要比大公司容易,所以对应的股票配置比例也较高;另一类则是业务简单的公司,这与巴菲特的选股理念不谋而合,即业务简单的公司,恰恰就是最容易进行准确分析的公司,投资业绩“并非像奥运跳水比赛的方式来获得评分”。

这种组合分散的投资方式,对于当前国内的大众投资者来说,同样简单实用。

彼得·林奇又是如何选股的呢?

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一书中,他基于多年的分析经验将公司划分为六种类型:缓慢增长型、稳定增长型、快速增长型、周期型、困境反转型以及隐蔽资产型。一旦投资者确定了某一特定行业中的一家公司作为潜在的投资对象,接下来就要确定这家公司属于这六种类型中的哪一种,进而制定对应的投资策略。

在彼得·林奇眼里,缓慢增长型公司几乎没有投资价值;稳定增长型公司值得保底持有,原因在于,这类股票能在经济低迷时期对投资组合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周期型公司则是需要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其前提在于投资者能够及时发现公司业务衰退或者繁荣的早期迹象。

能够在投资组合中真正承担赚钱重任的,是另外三类公司:

(1)快速增长型公司

这类公司是彼得·林奇最喜欢的股票类型之一,因为它们普遍“规模小、新成立不久、成长性强、年平均增长率为20%~25%”。他认为,如果投资者能够明智地选择,就会从中发现能够上涨10~40倍甚至200倍的大牛股;而对于规模小的投资组合,只需要寻找到一两只这类股票就可以大幅度提高投资组合的整体业绩水平。

彼得·林奇指出,快速增长型公司并不一定属于快速增长型行业,而且快速增长型公司在给投资者带来高收益的同时,往往也会存在较大的风险:比如规模较小的快速增长型公司增速放缓时,将会面临倒闭的风险;规模较大的快速增长型公司增速放缓时,将引发股票迅速贬值的风险。不过在彼得·林奇看来,只要能够持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快速增长型公司的股票就会一直是股市中的大赢家。

(2)困境反转型公司

这类公司既不属于缓慢增长型公司,也不是业务将会复苏的周期型公司,它们通常都有可能导致公司灭亡的致命伤。虽然很多投资者对这类公司信心不足,但很多人都没想到,危难之中往往也蕴藏着机会,就像克莱斯勒公司、福特公司、佩恩中央铁路公司以及其他许多公司,都证明了自己拥有“股价迅速收复失地”的能力。

投资困境反转型公司的好处在于,在所有类型的股票中,此类股票的涨跌与整个股票市场涨跌的关联程度最小。尽管有些公司没能做到“困境反转”以至于让投资者赔钱,但偶然几次的成功依然非常激动人心,并且总体来说,投资这类公司股票的投资回报非常丰厚。

(3)隐蔽资产型公司

如果一家公司拥有价值非同一般的资产,而这种资产只被极少数人发现,大众投资者却没有注意到,那么这样的公司就叫隐蔽资产型公司。彼得·林奇以佩恩中央铁路公司为例,认为这家公司“什么类型的隐蔽资产都有”:抵扣所得税的巨额亏损、现金、弗罗里达州大量的土地、其他地方的土地、西弗吉尼亚的煤矿、曼哈顿的航空权等等,非常值得购买。而实际上,这只股票后来涨了8倍。

当然,投资隐蔽资产型公司的前提,同样是要对拥有隐蔽资产的公司有着真实的了解,一旦清楚了解了公司隐蔽资产的真正价值,所需要做的只是耐心等待。

彼得·林奇说过:“只要用心对股票做一点点研究,普通投资者也能成为股票投资专家,并且在选股方面的成绩能像华尔街的专家一样出色。”这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无异于极大的鼓励。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快速增长型、困境反转型和隐蔽资产型三类公司固然收益不菲,可是它们的风险往往也相对较大,所以在做决策之前,一定要把功课做到位。

比起独到的投资理念和选股策略,彼得·林奇更令人称道的地方在于超出常人的勤奋。

纵观彼得·林奇的投资历程,你一定会发现,他做投资从来不靠市场预测,也不迷信技术分析,既不做期货期权交易,也不做空头买卖,更不会总是像股评家那样对股票市场高谈阔论。他的成功,几乎都是来自于实打实的调查研究,以及严谨周密的分析判断。

执掌麦哲伦基金期间,彼得·林奇以近乎疯狂的热情,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为了寻找投资机会,他每天要阅读几英尺厚的文件,每年要出行16万公里的路程进行实地考察,甚至陪家人出国旅游也去那些有上市公司的城市,常常是到了地方,妻子去逛景点,他去公司调研;此外,他每年要与500多家公司的管理层进行交谈,即便是没在阅读或者访谈,他也会花几个小时不停地打电话……

可以说,整个投资界几乎没有人比他工作更努力,也没有人比他的涉猎范围更广,而这也再度印证了他一贯的投资理念——必须要对准备投资的公司有周全的理解。

大师尚且如此,何况普通投资者呢?

然而放眼当下,绝大多数人在选股时根本不会对股票背后的公司进行如此细致详尽的分析,他们很可能只是看到了身边的亲朋好友在买股票,听到了网上不少“股神”或是“KOL”的召唤,感受到了整个股市行情的火热,就不由自主地成为了跟风者,看别人买什么就跟着买什么,即便是花了时间去选股,所投入的精力也往往“不如购买一台微波炉的时间多”。如此一来,结果很可能就是赚少亏多,或者干脆就像赌徒一般在股市里碰运气。

此时再来看彼得·林奇为了发掘一家好的公司而做出的种种努力,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感悟,而以下两则轶事,同样能够说明问题:

某次,彼得·林奇从朋友那里听到关于某玩具公司的讨论,便决定到销售这个玩具的商店看看,当他询问顾客是否喜欢这个玩具商店,几乎所有人都说他们是回头客。亲身经历而不是道听途说,最终使彼得·林奇相信了这家公司,并果敢地买进该公司股票。

还有一次,在买进拉昆塔公司的股票之前,彼得·林奇在这家公司办的汽车旅馆里足足住了三夜,同样是为了得到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为后续的投资决策打基础。

“多辛苦一点,你将会得到丰厚的报偿。”或许,这才是彼得·林奇与其他投资大师们如此成功的最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约翰·罗瑟查尔德,2018年;

2、《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彼得·林奇、约翰·罗瑟查尔德,2018年;

3、《彼得·林奇教你理财》,彼得·林奇、约翰·罗瑟查尔德,2018年。

最优秀的基金管理人,彼得·林奇是如何找到大牛股的?

彼得.林奇是一富达公司的明星基金经理,掌管基金期间复合收益率达28.9%。他在网络股泡沫破裂之前退休,也是保全了名声,功成身退。

彼得.林奇是如何寻找牛股的呢?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一书中其实总结的很完整了。他虽然是机构投资者,但其实一直在教普通投资者发挥自己的特长去挖掘牛股,所以很有意思的是,他在书中告诉读者的第一条投资准则是:千万不要听信任何专业投资者的投资建议!

他认为,任何一位普通业余投资者只要动用3%的智力,所选股票的投资回报就能超过华尔街投资专家的平均业绩水平,即使不能超过,起码也会同样出色。

彼得林奇早年做过球童,热爱 历史 ,大学时代做了一次草率的投资,研究生学习学院派金融学,未阅读格雷尔姆及费雪的著作,工作繁忙无暇阅读书籍。所以更相信实践出真知。

下面举个例子,林奇在1970年代早期做证券分析员时对纺织行业有相当深入的了解,他参观全美的纺织工厂、计算公司销售毛利率、股票市盈率、研究经纱和纬纱的密度,作为专业投资者的他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研究纺织行业上市公司,却没有发现L’eggs这只大牛股。

反而他的妻子作为消费者,却是在超市发现了这家优秀公司,因为L’eggs的生产商之前是在百货商店和专卖店销售产品,他的妻子提醒他留意生产L’eggs的公司,他才因此分析发现这个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非常好的大牛股,L’eggs最终成为全美最畅销的连裤袜,也是1970年代最赚钱的新产品之一。

总而言之,彼得林奇以调研为主,年报阅读、公司高管、分析师推荐、生活工作中接触、易于受忽视领域发掘为辅。

阅读年报,主要为近三年的年报,同时阅读分析师研报;调研以上市公司高管为主,以消费者及同行为佐证。以标的公司股东中是否有其他优秀投资机构为参考。

盘点全球最伟大的几位投资家,彼得·林奇定能占据一席。

他是很多人眼中财富的化身,《时代》周刊称他为“第一理财家”,《幸福》杂志将他誉为“股票投资领域的最成功者”。他曾是美国最大的投资基金——麦哲伦基金的总经理,凭借杰出的投资才能,一手缔造出令整个华尔街叹为观止的投资业绩:在掌管麦哲伦基金13年(1977~1990年)时间里,该基金资产规模由2000万美元暴涨至140亿美元,其投资配额表上的股票种类由起初的40种一路增加至1400种,并且在13年时间里年复合收益率高达29%,几乎无人能出其右。

有人将他对投资基金的贡献同迈克尔·乔丹对篮球的贡献相媲美,认为他们都是将投资或球赛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变成了一门艺术。虽然为了陪伴家人,彼得·林奇在1990年事业巅峰时期选择了急流勇退,但他并没有闲着,接连出版了《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等畅销书,将自己的投资理念和选股策略倾囊相授,这些著作也深刻影响了无数后来人。

这个“战胜华尔街”的男人是怎么做投资的?我们不妨从头说起。

1

彼得·林奇于1944年生于波士顿的一个富裕家庭,不幸的是他10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从此全家人的生活开始陷入困境。

为了替母亲分担压力,父亲去世的第二年,正在读中学的彼得·林奇在熟人介绍下,在一家高尔夫球场做起了球童,沿着高尔夫球场四处奔跑,找到球就可以赚钱,这对于一个11岁的孩子来说是一份不错的工作。不过在当时,小彼得·林奇一定不会想到,正是这段球童经历,彻底改变了自己今后的人生走向。

那家高尔夫球俱乐部的成员,很多都是当时一些大公司的董事长和股东,他们经常在打高尔夫球时吹嘘自己最近的成功投资,这就让彼得·林奇接受到了关于股票市场的早期教育。即便后来顺利考入了波士顿学院,他也没有放弃球童的兼职工作,只为了能够继续汲取营养。不仅如此,大学期间的彼得·林奇还花大量时间专门研究了关于股票投资的课程,并重点学习了 历史 学、心理学、政治学等 社会 科学,甚至还学习了玄学、认识论、逻辑学、宗教学和古希腊哲学,这些为他后来从事投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彼得·林奇在大学二年级那年小试牛刀,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了1250美元投资于飞虎航空公司的股票(得益于太平洋沿岸国家空中运输的快速发展,不到两年时间,飞虎航空公司的股价从最初的7美元涨到了33美元),收获颇丰。

这笔投资的收益所得,不仅让彼得·林奇顺利完成了学业,还坚定了他的投资信心和信念。于是在读研究生期间,彼得·林奇利用暑假在富达公司找到了一份实习——当时的富达公司被华尔街形容为“投资公司中的圣殿”,这也是彼得·林奇与富达公司结缘的开始。

进入公司,彼得·林奇幸运地被主管分派去做企业调研和报告撰写工作,具体负责对全国造纸业和出版业公司的真实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分析。由于工作表现出色,彼得·林奇在完成学业、服完兵役之后,富达公司再次向他抛出了橄榄枝,邀请他来担任一名企业与商品分析师。如鱼得水的彼得·林奇快速成长,三年之后就被任命为富达旗下麦哲伦基金的主管。

虽然拥有了绝对话语权,但受到美国股市大崩盘的影响,麦哲伦基金的经营正值低谷,规模仅有2000万美元,还不断面临赎回压力,而这也给彼得·林奇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绝佳舞台。凭借一系列漂亮的操作,不仅局面很快被扭转,彼得·林奇还将麦哲伦基金送上了登峰造极的位置,成为了当时全球资产管理金额规模最大的资金,投资效益名列行业榜首。

华尔街算过这样一笔账:如果有人在彼得·林奇出任麦哲伦基金主管的第一年投资1万美元,那么13年之后就能得到28万美元的回报,这一成绩甚至超过了巴菲特和索罗斯同期的投资表现,彼得·林奇这个“股票天使”也彻底引爆了整个投资界。

2

与巴菲特一样,彼得·林奇也是价值投资的拥护者。

价值投资的精髓在于,质好价低的个股内在价值在足够长的时间内总会体现在股价上,利用这种特性使本金稳定地呈现出复利增长之势,而这也是彼得·林奇所崇尚的投资理念。

不同于巴菲特等着眼于实值股和成长股的长期投资家,彼得·林奇属于典型的“现代派”投资大师。“现代派”的表现在于,不管是什么种类的股票,实值股、成长股抑或是绩优股,只要有利可图就可以买,一旦价格超过其价值就卖,如此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错过投资良机。

有人用 “须鲸捕食式”投资法 来形容彼得·林奇的投资风格:

对于其他人来说,像须鲸那样大面积“猎食”股票并不难,难的地方在于吃进去之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能力。而这也恰恰是彼得·林奇的高明之处,他特别善于挖掘公司的隐蔽性资产,并发现其潜在价值。在他看来,任何一个产业或者板块,哪怕是所谓“夕阳产业”,都可以从中找出潜在的投资目标,“女士的丝袜不见得比通讯卫星差”,只要公司潜质好,股票价格合理,就可以购买,正应了那句话:“没有好的股票,只有好的价位。”

进一步分析,“须鲸捕食式”投资法还揭示出彼得·林奇的另一个偏好,那就是 构建投资组合。

事实上,彼得·林奇从不将自己的投资局限于某一种股票或者某一个行业上,他想要的是构建一个投资组合以分散那些非系统性风险。如此一来,在投资组合中只要有一两家公司收益率极高,即使其他的股票赔本,也不会影响整个投资组合的业绩。不过他也认为,完全的分散投资组合同样是不合理的,在他的分散投资中更多体现的是集中。他建议,投资时最好选择不同风格、不同类型中排名相对靠前的基金,这对于投资者来说更为保险。“随着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具有某种投资风格的基金管理人或一类基金不可能一直保持良好的表现,适用于股票的原则同样适用于共同基金”。

彼得·林奇在构建投资组合时,尤为偏爱两种类型的股票: 一类是中小型的成长股, 他认为中小型公司股价增值要比大公司容易,所以对应的股票配置比例也较高; 另一类则是业务简单的公司, 这与巴菲特的选股理念不谋而合,即业务简单的公司,恰恰就是最容易进行准确分析的公司,投资业绩“并非像奥运跳水比赛的方式来获得评分”。

这种组合分散的投资方式,对于当前国内的大众投资者来说,同样简单实用。

3

彼得·林奇又是如何选股的呢?

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一书中,他基于多年的分析经验将公司划分为六种类型: 缓慢增长型、稳定增长型、快速增长型、周期型、困境反转型以及隐蔽资产型。 一旦投资者确定了某一特定行业中的一家公司作为潜在的投资对象,接下来就要确定这家公司属于这六种类型中的哪一种,进而制定对应的投资策略。

在彼得·林奇眼里,缓慢增长型公司几乎没有投资价值;稳定增长型公司值得保底持有,原因在于,这类股票能在经济低迷时期对投资组合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周期型公司则是需要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其前提在于投资者能够及时发现公司业务衰退或者繁荣的早期迹象。

能够在投资组合中真正承担赚钱重任的,是另外三类公司:

(1)快速增长型公司

这类公司是彼得·林奇最喜欢的股票类型之一,因为它们普遍“规模小、新成立不久、成长性强、年平均增长率为20%~25%”。他认为,如果投资者能够明智地选择,就会从中发现能够上涨10 40倍甚至200倍的大牛股;而对于规模小的投资组合,只需要寻找到一两只这类股票就可以大幅度提高投资组合的整体业绩水平。

彼得·林奇指出,快速增长型公司并不一定属于快速增长型行业,而且快速增长型公司在给投资者带来高收益的同时,往往也会存在较大的风险:比如规模较小的快速增长型公司增速放缓时,将会面临倒闭的风险;规模较大的快速增长型公司增速放缓时,将引发股票迅速贬值的风险。不过在彼得·林奇看来,只要能够持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快速增长型公司的股票就会一直是股市中的大赢家。

(2)困境反转型公司

这类公司既不属于缓慢增长型公司,也不是业务将会复苏的周期型公司,它们通常都有可能导致公司灭亡的致命伤。虽然很多投资者对这类公司信心不足,但很多人都没想到,危难之中往往也蕴藏着机会,就像克莱斯勒公司、福特公司、佩恩中央铁路公司以及其他许多公司,都证明了自己拥有“股价迅速收复失地”的能力。

投资困境反转型公司的好处在于,在所有类型的股票中,此类股票的涨跌与整个股票市场涨跌的关联程度最小。尽管有些公司没能做到“困境反转”以至于让投资者赔钱,但偶然几次的成功依然非常激动人心,并且总体来说,投资这类公司股票的投资回报非常丰厚。

(3)隐蔽资产型公司

如果一家公司拥有价值非同一般的资产,而这种资产只被极少数人发现,大众投资者却没有注意到,那么这样的公司就叫隐蔽资产型公司。彼得·林奇以佩恩中央铁路公司为例,认为这家公司“什么类型的隐蔽资产都有”:抵扣所得税的巨额亏损、现金、弗罗里达州大量的土地、其他地方的土地、西弗吉尼亚的煤矿、曼哈顿的航空权等等,非常值得购买。而实际上,这只股票后来涨了8倍。

当然,投资隐蔽资产型公司的前提,同样是要对拥有隐蔽资产的公司有着真实的了解,一旦清楚了解了公司隐蔽资产的真正价值,所需要做的只是耐心等待。

彼得·林奇说过:“只要用心对股票做一点点研究,普通投资者也能成为股票投资专家,并且在选股方面的成绩能像华尔街的专家一样出色。”这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无异于极大的鼓励。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快速增长型、困境反转型和隐蔽资产型三类公司固然收益不菲,可是它们的风险往往也相对较大,所以在做决策之前,一定要把功课做到位。

4

比起独到的投资理念和选股策略,彼得·林奇更令人称道的地方在于超出常人的勤奋。

纵观彼得·林奇的投资历程,你一定会发现,他做投资从来不靠市场预测,也不迷信技术分析,既不做期货期权交易,也不做空头买卖,更不会总是像股评家那样对股票市场高谈阔论。他的成功,几乎都是来自于实打实的调查研究,以及严谨周密的分析判断。

执掌麦哲伦基金期间,彼得·林奇以近乎疯狂的热情,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为了寻找投资机会,他每天要阅读几英尺厚的文件,每年要出行16万公里的路程进行实地考察,甚至陪家人出国 旅游 也去那些有上市公司的城市,常常是到了地方,妻子去逛景点,他去公司调研;此外,他每年要与500多家公司的管理层进行交谈,即便是没在阅读或者访谈,他也会花几个小时不停地打电话……

可以说,整个投资界几乎没有人比他工作更努力,也没有人比他的涉猎范围更广,而这也再度印证了他一贯的投资理念—— 必须要对准备投资的公司有周全的理解。

大师尚且如此,何况普通投资者呢?

然而放眼当下,绝大多数人在选股时根本不会对股票背后的公司进行如此细致详尽的分析,他们很可能只是看到了身边的亲朋好友在买股票,听到了网上不少“股神”或是“KOL”的召唤,感受到了整个股市行情的火热,就不由自主地成为了跟风者,看别人买什么就跟着买什么,即便是花了时间去选股,所投入的精力也往往“不如购买一台微波炉的时间多”。如此一来,结果很可能就是赚少亏多,或者干脆就像赌徒一般在股市里碰运气。

此时再来看彼得·林奇为了发掘一家好的公司而做出的种种努力,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感悟,而以下两则轶事,同样能够说明问题:

“多辛苦一点,你将会得到丰厚的报偿。”或许,这才是彼得·林奇与其他投资大师们如此成功的最根本原因。

昨天在回复《彼得·林奇是怎样选股票的?( https://wukong.toutiao.com/answer/7016335548894019876/ )》的最后提到,光从数据上看的话,彼得·林奇确实很喜欢分散投资,而且股票换手率很快,是当时美国市场平均换手率的3倍。但是,如果你把数据仔细进行细致的拆解,就会发现他的分散策略可不是那种平均主义的分散。他主持的基金金额非常大,所以他把自己的所有资金分成两个池子,90%和10% —— 90%的资金是放在最多几十个重仓股上面,这一部分资金,他并没有经常换手,持仓是非常非常稳定的。另外10%的资金,放在几百只他在调研中发觉的“可能的潜力股”上。那么这个10%的资金池,其实相当于一个“人才库”,便于他进行长期的观察。过了几个月、几个季度,如果这里面有一些股票不符合他的要求,就换一批新血进来,然后再经过一长段的检验,如果某些股票稳定了,就可能会进入重仓股。

就再借用香帅在得到上《投资大师顶级智慧五:彼得·林奇——像正常人一样投资》中的部分内容,再接着谈。

所以你看,这样的分散投资,其实相当于一种皇帝选秀似的分散——小池子是大面积“选秀”,真正到稳定的“嫔妃”级别,得经过重重考验。所以这种有限的分散就既保证了他的投资的稳定性,又保证了他的投资风险可以进行有效的对冲。

三、逆向选股

彼得·林奇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选股策略,叫做逆向选股。彼得·林奇不喜欢那些太热的行业,比如在当时的 科技 、医疗行业,原因是他觉得这些行业都有估值过高的风险,而且因为一个行业在上行的时候,想进入的竞争者会特别地多。竞争者一多,一个企业就很难赚钱。所以,他反而会偏好一些低迷行业的领头羊。因为在低迷行业中,弱者更容易被淘汰出局,幸存者的市场份额会随之扩大,反而赚钱。

比如说白色家电企业,在八、九十年代的美国,绝对是一个下行的行业,而当时的计算机是一个上行行业。他却不选这种计算机股,反其道行之,选择了几个优秀的白色家电行业的企业进行重仓,然后在中短期的时候取得了非常好的收益率。

香帅认为这一点,对我们中国的投资者也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国的市场大,收入的分布是非常不均衡的,所以一个产业在这里是下行的,在另外一个区域未必是下行的。也就是说,产业和行业转移的空间很大,所以看似下行的行业,未必不是赚钱的行业。

四、彼得·林奇对投资的看法

你会发现,彼得·林奇的这三个原则,即蜡笔原则、有限分散原则和逆向选股原则,都是非常实用,非常有启发性的,都是普通投资者可以拿来用的原则。

这也就回到了彼得·林奇对投资的根本看法——投资是一门艺术加科学再乘经验的学科。

艺术的意思就是不能死板地静态分析,当时有很多人对量化分析太过迷恋,总是想回去搞一个模型,就陷入了静态分析的框架里面。但是,没有这种科学精神也不行,搞投资也不是什么天马行空的印象派做法,以为投资真的可以像大猩猩选股一样,其实很多时候基本面的分析读是必不可少的。投资是一个非常实践性的行业,不是说你坐在这儿看两本书,然后背下两条原则,你就真的成为投资大师了。所谓的大师,都是不断地淬炼自己而形成的,这也就是所谓的投资是艺术加科学再乘经验的一门学科。

这句话对我们普通投资者也是非常适用的,我们要学习金融知识,但是不要静态、固化地去理解知识,而且一定要自己动手,不断地实践,这样才可能在投资上取得真正好的成绩。

总结,彼得·林奇的投资经验分为三条原则: 1.蜡笔理论。要投资那些直观的,我们可以理解的企业。 2.有限分散。不能无目的地平均主义分散,而是把重头的资金集中在那些你真正有把握的投资上。选择一些可能的潜力股,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考验,看它们是否能够成为真正的重仓标的。 3.逆向选股。有的时候不一定要去追高,反而在低迷的行业里面选取龙头股,可能是赚钱的机会。

《战胜华尔街(典藏版)》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战胜华尔街(典藏版)》(彼得·林奇)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OHr6Pqe18z0LGWAewXuEcA 密码:bciz

书名:战胜华尔街(典藏版)

作者:彼得·林奇

译者:刘建位

豆瓣评分:7.7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3

页数:381

内容简介:

林奇用自己一生的选股经历,手把手教读者如何正确选股,如何避免选股陷阱,如何选出涨幅又大又安全的大牛股。

作者简介:

彼得林奇

(Peter Lynch)

在世人的眼中,他就是财富的化身,他的著作是所有股民的宝典,他手上的基金是有史以来最赚钱的,他被誉为“全球*选股者”。

他就是彼得林奇——历*伟大的投资人之一。他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全球*基金经理”,被美国基金评级公司评为“历*传奇的基金经理”。他对共同基金的贡献,就像是乔丹之于篮球,邓肯之于现代舞蹈。他让投资变成了一种艺术。

1977~1990年,他一直担任富达公司旗下麦哲伦基金的经理人。在这13年间,他使麦哲伦基金的管理资产从1800万美元增至140亿美元,年平均复利报酬率高达29%,几乎无人能出其右,基金持有人超过100万人,麦哲伦基金也由此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基金,投资绩效名列第一。由于资产规模巨大,林奇13年间买过15 000多只股票。

1990年,彼得林奇在事业*急流勇退,开始总结自己的投资经验,陆续写出《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教你理财》三部畅销书,轰动华尔街。

退休后,彼得林奇投身慈善事业。虽然他是亿万富翁,也让别人成为亿万富翁,但他却不是金钱的奴隶,而是主人。

约翰罗瑟查尔德

(John Rothchild)

与彼得林奇合著《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战胜华尔街》《彼得林奇教你理财》,在《时代》《财富》《价值》等刊物上均发表过文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战胜华尔街和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股票天使彼得林奇是如何战胜华尔街的」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