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拾贝浅谈中国股市用语的特点

笔者在大学将近四年期间看了关于股市的一些书籍,并对此非常感兴趣,而笔者的所学专业是中文,所以就想深入的了解一下中国股市语言的概况,尤其是其特点,因此就写了这篇文章。通过写这篇文章,更想清楚和深入地了解中国股市语言的变化——从1872年清政府发行轮船招商局股票到现在中国的股市这百余年的历史变迁和沿革。了解股市语言经历怎样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国人的影响。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写这篇文章是早有打算的,所以在较早之前就已经开始浏览相关书籍,并且上网查阅了很多东西,例如清政府和北洋政府及国民政府发行的股票,这些股票能够很直观形象的告诉你中国股市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和沿革以及中国股市语言经历何种变迁和沿革。此外,前人也写过关于中国股市语言方面的一些文章,在某些方面都可以参考和借用。何况还有指导老师的热心帮助。所以这是能够完成毕业论文的一些不可或缺的因素。

本文题目的是 “试析中国股市语言的特点”,从这个题目就可以看出来,这篇文章研究的主要是中国股市语言的特点,上起1872年的清政府,下至现当代。着重描写的是中国股市语言的特点,此外还写了中国股市语言的起源及其发展和沿革过程。所以这也就是笔者对这篇文章的定位,之所以如此定位,个中原因在于目前国内外对中国股市语言特点的研究状况。据己所知,目前国外没有人在研究中国股市语言的特点,而在国内,有一些学者浅述了中国股市语言的特点,但是都没有深入地研究中国股市语言的特点以及中国股市语言的起源及其发展。

一、中国股市用语的起源

中国股市语言的起源是伴随着股票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兴起的,是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而股票的产生又跟国外资本市场的产生和发展状况有莫大的关系,因为中国的股票是从外国流入的。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的大潮中,1872年李鸿章奏请试办轮船招商局,委派朱其昂、朱其绍兄弟在上海洋泾滨永安街设局招集商股,定名为“轮船招商公司” ,次年改名为轮船招商局。轮船招商局发行的股票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股票,号称“中华第一股”。目前轮船招商局发行的股票已经很难找到。目前能找到的轮船招商局的股票是同治年间发行的股票,即下图:

还有比较早的股票要算是清朝光绪年间发行的股票,例如上图光绪三十多年发行的股票。随着股票传入中国并且在中国流通,中国股市语言也就慢慢发展起来,我们从清朝这些老股票上可窥一二。因为中国从1873年才真正开始有了股票,而当时正是同治皇帝年间(同治在位时间为1862—1874),从同治皇帝年间发行的股票上可以看出,股票用语简单朴素,只有寥寥数语,股票的一整面分为4个部分,一个横面部分和三个竖面部分。横面部分也就是股票的发行商—轮船招商总局,从右边数起的第一个竖面部分为发行时间—同治某年某月,第二个竖面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这个部分一般会说明股东所认购的份额:或一股或五股或十股。而同治年间的这个股票竖面中间部分因为字迹模糊已很难辨认所记内容。左侧竖面部分也看不出写的是什么。而股票的右下角会记载股东所购股票的号码,从图上依稀可以辨认出好像是“第三号”字样。从上述股票的票面文字记载可以看出中国股票用语起初是较为简单的,专业性不强,有学识的人相对容易理解。

光绪皇帝是同治皇帝后继位的一位皇帝,在其任上也发行了不少股票。而此时的股票也比同治时期的股票成熟了不少,无论是从语言还是从股票色泽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从股票语言这方面来说,票面文字增多肯定是不容怀疑的,股票语言逐渐趋于规范化,股票上已带有印有发行公司名称的图案,也印上了其所在国家的名称,即“大清帝国”。此时也已经产生了一些专业术语:参股、股东、经理、理事、本票。这是光绪年间股票较同治年间最大的变化。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在位时也发行过股票,如下图:

宣统年间的股票和光绪年间的股票相比本质上没有多么大的变化,以此例来讲,股票上面“大清帝国”字样的标识已取消了(在整个民国时期也没有上述标识),笔者拙见认为以带有龙为标志的一些图案代替。“第某号”字样也从股票的右边移动到了左边,发行股票的公司的名称也放到了股票的正上方,这点到和同治年间的轮船招商局股票有相似之处。

二、中国股市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北洋军阀时期,是指1912年袁世凯任总统起,到1927年国民党建立南京政府止,这15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的夹缝和动乱的间歇中寻求生存,并顽强地得到发展的15年。北洋政府时期证券交易主要分为股票和债券两大类。北洋政府时期的企业组织一般分为独资、合伙及公司组织三种。其中只有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才能上市交易。当时这类公司很少,它们发行的股票符合规范、够条件能上市交易的更少,1917年上海股票商业公会附设的股票买卖市场上交易的股票有:招商局、汉冶萍、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南阳烟草、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1]。北洋政府时期市场交易的种类根据1914年12月29日北洋政府农商部颁布的《证券交易所法》第19条,“证券交易所之买卖分为现期及定期二种。” (北平证交所还有一种所谓便期交易)。1915年5月政府当局颁布《证券交易所法附属规则》,第8条称:交易所卖买契约之履行,自卖买约定之日起算,现期卖买限七日之内,依卖买两方约定之日期;定期卖买限两月以内,依交易所指定之月期交割。另外,根据《交易所法附属规则》第九条,交易所的定期卖买得用下列各款方法:(1)定单位买卖;(2)竞争卖买;(3)约定期限内转卖或买回,依交易所账簿所记载彼此抵消;(4)使买卖两方各缴证据金。所谓定单位买卖,就是以一定数量的证券为一个单位,交易时以单位计算。如买卖股票,系以五股为一单位,交易人员在交易所高呼之数,即指每单位市价而言。所谓证据金,即买卖定期的买卖双方应缴证据金,证据金的多少,据附属规则第十条,须在约定卖买金额十分之一以上;如证据金太少,交易所就须承担较大的风险,反之则会影响营业。所谓竞争卖买,即卖买双方都有很多人,而在同一时间内,定一折衷市价,以便多数能够成交,这是交易所卖买的主要方法[2]。以下是北洋军阀时期的股票:

北洋军阀政府的15年悠然已过,迎来了中华民国的另一时期:从训政时期到国共内战,即1928年到1949年。这一时期国民政府也发行了不少股票:

从以上这两张照片就可以看出:虽然这两张照片都是同一时期发行的, 但是终究有些不同,把这两张照片与北洋军阀时期及其以前的股票相比,其股票语言明显都有发展和完善,例如中国通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其股票上面的文字由原来的“总董”或“经理”变成了到现在一直沿用的“董事长”,其也增加了“常务董事”等字样,另外,在股票上也体现了币制制度的变化,由原来的“足银”到“银元”再到现在的“国币”,可见股票语言是随着历朝历代经济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也发行过不少股票,例如以下股票:

由上面新中国成立后到沪深证券交易所成立前的股票可以看出,股票语言的变化可谓经历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股票票面语言格式的变化,由原来的从右到左的书写格式变成从左到右、由繁体字变成简体字、币制由“国币”也变成了人民币。股票上也印刷了一些具有新中国特色的图文,票面上狮子、龙等象征旧社会皇权和特权的动物也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动植物和机械设备。由上述新中国发行的不同时期的四种股票也可以看出:股票及股票语言都相比原来更加制式化、工整化。特别是新中国的第一只真正意义上的股票——飞乐音响的诞生(又称“小飞乐”)却见证了新中国的多个第一:它是新中国第一只名副其实的股票,第一张被外国人拥有的股票,上海第一批柜台交易的股票,上海证券交易所第一批上市流通的股票。以后的股票语言都继承了飞乐股票的很多范式(见上面的图片),其票面文字、图画等式样都深深地影响了以后的股票。1990年和1991年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成立,中国的资本市场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同时证券市场也如火如荼的发展了起来,股市语言也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当然,股票票面语言的变化只是中国股市语言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并不能代表中国股市语言的整个沿革方向。股市法律法规的出现和变化也是反映中国股市语言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法律法规的稳固性等特点,所以中国近现代证券法律法规的变化和革新就能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一点。例如,1904年1月施行的《大清钦定商律》是早期规范中国股票市场的一部法律法规。1914年12月29日,北洋政府颁布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证券交易的法规《证券交易所法》(及次年颁布的实施细则和附属规则),为证券的交易和证券交易所的设立提供了法律依据。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交易所法》及施行细则,并于1935年颁布施行了《修正交易所法》。还有一些规章制度及公司章程也能很好的说明股市语言的变化。例如1882年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叙及章程》、1949年的《天津市证券交易所规章》。新中国的《公司法》和《证券法》及其证监会和沪、深证券交易所颁布的各项法规和规章制度等在描述股市语言的沿革方面也不例外。从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变化发展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中国股市语言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股市语言的丰富和扩展

股市语言随着历史的发展是不断丰富和扩展的。1914年的《证券交易所法》仅有8章35条千余字,而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的《交易所法》则有58条,而2005年修订的《证券法》则有12章两万八千余字。虽然字数的增多并不必然反映股市语言由简略走向丰富,但是一般性地,字数的增多和股市语言的丰富是呈正相关关系的,因此可以宏观化的认为:字数的变化可以看出语言的丰富和扩展。

(二)术语等语言的变化

术语等语言的变化包括:

1、同义变化。例如由《大清钦定商律》里面的“董事局”变为现代大陆通用的“董事会”(当然《证券法》等法律法规里面也会有此字样)、“附股人”变为现当代的“认股人”;《证券交易所法》里面的“禀请书”变为现在的“申请书”;《大清钦定商律》里的“查察人”变为《证券交易所法》里的“监察人”再变成现代各个证券法律法规里面的“监事”。这些词的意思没变,即为同义变化。

2、旧词的消亡。例如《大清钦定商律》里面的“总办”和“总司理人”,这两个词只在本法里面出现过,在以后的《交易所法》等法规里面都未出现过。《大清钦定商律》和《证券交易所法》里面的“公安”一词也在现当代变为“公共安全”,而此词的现代义系指警察等暴力机关的人。《上海平准股票公司叙及章程》的第四条“……此外延请正副账房两位、跑街两位、翻译一位、办书启一位、坐客堂一位、学生两名。”里面的“账房”(指旧时企业或私人家庭管理钱财货物出入的地方,也有办理上述事物的人的意思,此处指第二层意思。)、“跑街”(旧时指担任跑外工作的人,在这里有在证券投资者与证券交易所经纪人之间来回传递信息的人的意思。)、“办书启”、“坐客堂”(指在客厅招待来客的人)等词在现当代已经消失了。

3、新词的产生。随着世界和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产生了很多新词,像“融资融券”“创业板”“期权”等新词不胜枚举。上面的“同义变化”和“新词产生”有交叉点,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隶属关系,在这里为了论述方便,把两者加以区分。

法律法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东西,因此我们可以从与股市有关的法律法规中侧面了解到股市语言的发展变化情况。

三、当代的股市语言概况

股市语言发展到现当代,已日益完善、日臻成熟。股市语言不仅仅体现在股票上,而且还体现在股市的方方面面。当代股票的电子化更使股市用语有了一个平面化的发展。股市由“股票市场”缩减而成,包括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发行市场是通过发行股票进行筹资活动的市场,一方面为资本的需求者提供筹集资金的渠道,另一方面为资本的供应者提供投资场所。发行市场是实现资本职能转化的场所,通过发行股票,把社会闲散资金转化为生产资本。由于发行活动是股市一切活动的源头和起始点,故又称发行市场为“一级市场”。流通市场是已发行股票进行转让的市场,又称“二级市场”。流通市场一方面为股票持有者提供随时变现的机会,另一方面又为新的投资者提供投资机会。与发行市场的一次性行为不同,在流通市场上股票可以不断地进行交易。而当代的股市语言在发行市场语言和流通市场语言方面也是日趋成熟。

在发行市场语言方面,主要涉及上市股票的发行政策和方式等方面的语言。在发行政策方面,其语言主要涉及到相关政策语言,包括监管制度等方面的语言,例如“核准制”“审批”等词语。在发行方式方面,我国现在发行A股主要采取“金额预交,比例配售,余款转存”;“上网定价,金额预交,比例配售,余款即退”及“股票上网”等三种发行方式。由此可以看出,此方面的语言很多都较为精炼,且方便易记。当然除发行政策语言和发行方式语言两方面之外,还有股票首次公开发行(IPO)前的估值和询价,以及IPO的准备、费用和后期工作及其股票的上市保荐,而这又涉及到很多语言的运用。并且在发行市场语言的各个板块方面,语言的创造、运用和消失都是互相借鉴、引用和联系的,并普遍联系着。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板块语言的运用都相互交叉、板块语言的独立性和板块间的界限日益模糊。

在流通市场的用语方面,最基本的一个词就是“流通”,以及交易、市值、多头、空头、做多、做空、交投清淡、套利等词语。在流通市场方面,就投资者而言,其持有股票盈利要么靠低价格买进高价格卖出从而赚取差价——由此产生“资本利得”等术语,要么靠股票的分红——从而产生“分红”、“送股”“高送配”等术语,并且不断衍生出其它语言。

脚注:

[1]《中国金融通史》第三卷,中国金融出版社。杜恂诚著。第324页。

[2]《中国金融通史》第三卷,中国金融出版社。杜恂诚著。第322页。

作者:王文清,北京市颐和园管委会工作人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法海拾贝浅谈中国股市用语的特点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