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讨论题,股票多空博弈力量分析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1096篇原创文章:

周末行文,准备和各位读者朋友聊一聊现代经济环境中,有关“多空博弈”的相关内容。

做空这个概念,严格意义上在中国的投资环境中,有很严重的误解,有很多误读,但是其实这很正常:

中国的金融市场和投资渠道,事实上还处于一个非常初级,并且内向封闭的阶段,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经济环境中的规则和规划,提供的投资环境和逻辑,对于绝大多数市场个体而言,只有做多,看多的选择。

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中国经济和市场环境中的普通个体而言,对于“做空”是没有什么现实概念和认知了解的,碰都碰不到,谈理解那就是耍流氓。

但是,做空这个投资术语对应的智慧和底层逻辑,其实非常重要。

特别是在绝大多数人只能“做多”的经济环境中,关于做空的认知和了解,更够帮助更多的人,更好地看懂很多经济现象和规律所在,同样,也能挖掘和发现更多的投资机会和空间。

这篇文章,就和各位读者朋友,有深度,有专业的聊一聊,关于“做空”概念,以及相关的“多空博弈”的内容。

没有什么复杂的理论门槛,同样不会云里雾里,本文将试图用最接地气和直白的案例和语言,争取把金融市场和经济环境的多空逻辑,一次说清楚。

本文属于专业知识讨论与普及,不涉及任何投资建议和引导,特此声明。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头条独家文章,抄袭搬运必究!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选择大于努力,思维决定层次,是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的重要规则。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以世界最著名的“大空头”索罗斯的案例,看懂金融做空的本质

和主流以做多作为盈利模式的群体相对的,是以做空实现盈利的群体。

前者是投资者,后者就是空头。

这就是金融市场的正反两面,如果说全球著名的,耳熟能详,知名度和辨识度极高的投资者代表是巴菲特,那么对应的大空头代表,就是素有“金融巨鳄”称谓的索罗斯。

能以一己之力,调动大量资本力量,以国家级别作为做空对象,获取天量财富……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索罗斯通过做空泰国货币泰铢,一战成名,坐实了全球闻名的“大空头”位置,当然,对于主流在增量中寻找收益的价值观而言,索罗斯的空头套利行为也必然被赋予了负面色彩。这就是空头,做空,以及相关概念的宿命:有着浓厚的负面形象,以及普遍受到主流增量市场的厌恶和排斥。

世间万物,招致失败的根源,无不是秩序的丧失,而做空者深知这一点,并试图趁火打劫。

这个定义非常重要,值得所有做投资的,反复阅读,加深理解。

做空者分为三类:

一类是做空者属于投机者,他们可能是散户,也可能是投资机构,在预先判断市场前景后出手,在下跌时从中获利。

另一类则是以索罗斯为首的做空财团,他们一般是通过靠做空市场来进行套利,例如索罗斯会携大量资金进入市场,通过做空货币来做空整个市场,而当一个国家的股票市场被做空后,整个国家都会受到影响。这类做空者无不招致各个国家的警惕。

而最后一类做空者则是做空机构,他们会公开发布关于一只股票的各种负面消息,引发该只股票大幅下跌,有时甚至会导致这个股票以退市告终。

以索罗斯做空泰铢的成名一战为例,认识做空套利的本质,这里用一个小故事给大家进行解释:

做几个假设:美元是钱,泰铢是椰子,泰国叫迪卡村,索罗斯叫索王。

索王很有钱,一部分是他自己挣得,但相当一大部分是从银行(美联储)贷出来的,因为美元在降息,这钱简直是白送,不用白不用。

一天索王来到迪卡村,发现村里人都很爱吃椰子,还家家户户都囤椰子,他发现商机了。

这个商机不是做椰子的买卖,而是做空椰子。

目前一个椰子2块钱,然后他就拿着100块钱开始在迪卡村里收购椰子,收到50个。

他不但自己买,又从村长(泰国央行)那里借了50个椰子,答应生意做完之后归还。

村长觉得他信誉好,是来帮助村里发展椰子产业的,而且能帮助大家发财,所以就很高兴地借给了他。

于是索王手里就有100个椰子了,而且随着他买买买,椰子的价格从2块涨到了10块。

这时候索王开始抛售椰子了,正常来说100个椰子能卖1000块钱,但是随着他的减持,椰子价格开始急剧下降到2元一个,最终他只收到了200块钱。

重点来了:

由于椰子价格的下降,村里其他人坐不住了,他们都担心椰子还要降价。

危机来临的时候,信心比黄金重要,信心一旦崩塌,谁都接不住。

于是,他们把家里这些年囤的椰子,都拿出来开始找村长换钱。

可村长一时之间又拿不出这么多钱,因为有的钱已经在外边进行投资了。

但是现在村民们来村长家里挤兑,村长只好把自己仅有的积蓄来给大家换椰子。

可是,这点钱远远不够。

这时候,很多人手里的椰子已经换不到钱了,村里的钱越来越少。

所有人都跟疯了一样的到处找人买椰子,椰子的价格更是一落千丈,从2元一个降到5毛一个。

而索王冷冷地注视着迪卡村里焦急的猎物们,他一直拿着手里的200块钱按兵不动。

直到市场上所有的资金耗尽,再也没人能出资购买椰子的时候,索王出手了,因为椰子已经跌到跳楼价——1毛钱一个。

索王用5块钱买了50个椰子还给了村长,刨掉100块钱的成本,自己挣了95块,几乎翻倍。

迪卡村人民辛苦奋斗几十年挣得那点钱(在村长那里),都被索王收割了,只留下一堆的椰子给村长。

这就是索罗斯做空泰铢的基本过程,不过具体的金额要多加10个零。

逻辑并不复杂,但是几个本质和关键要看准:

和追求增量做多的投资不一样的是,卖空因以市场下跌获利,给人“以他人的损失获利”的负面印象,但卖空股票等资产仍有正面意义,这有助于提早找出经营作假夸大的企业、使过高的市场价格更快的回归合理水平,还可以回收因泡沫爆破而蒸发的财富。做空有两个关键,一个是必须要有中介资产,比如股票,期货,货币;

另一个就是做空的前提,那就是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规则环境能够保障市场所有参与者。

索罗斯在1997年做空东南亚以后,携势想要做空港币,引得中国国家出手支援,铩羽而归,本质上是规则环境下的不对等力量,中国是体量优势;

而索罗斯在2022年不敢参与做空俄罗斯,是因为规则环境已经被俄罗斯掀桌子了。

最重要的一点,做空行为要想实施,必须要有信用主体提供相关中介资产的抵押,比如索罗斯要做空泰国,泰国的央行就是信用主体。

做空是股票、期货等市场的一种操作模式。指出做空和做多是反的,理论上是先将货卖出,然后再买进归还。一般正规的做空市场是有一个中立仓提供借货的平台。这个中立仓就是信用主体。一般来说,都是需要有国家信用背书的金融机构,或者直接就是国家来做这个角色。

中国国内的金融市场,就是国家作为信用主体,但是不提供中立仓交易,所以对于市场参与群体和资金来说,中国的金融市场,是一个单边的增量做多市场。

结论就是,中国金融市场,目前是没有做空的机制和环境的。而从多空博弈的角度来看,其实相对于市场的做多,中国股市最大的空头就是国家资本,这个本质就决定了,中国的金融市场其实就是国家从经济环境中,实现放水和抽水的一个货币工具:

国家做多,注水进入市场,拉升多头行情;

国家做空,从市场中抽水,股票市值下行。

任何金融市场的涨跌,都是多空博弈,真金白银的进出造成的,而在中国,没有空头操作环境,那么最大的空头,其实就是国家资本和金融机构。没有什么对错情绪,这就是本质。

中国是国家不允许做空这样的投机套利行为,但是空头,特别是能够决定市场稳定的空头必须要存在,那么这个空头角色,除了国家以外,就没有别人了。

可能有点逻辑深度,一次看不明白可以多看几次。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开拓思维:无处不在的“多空对决”,是现代经济和金融的真实现实。

本质上,多和空相对,从定义和盈利逻辑的角度出发,其实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

但是现实中,利益关联,考验人性,就会有很多利益驱动,为了追逐收益导致的行为出现。

多空对决,其实就是现代经济和金融一切行情表现的本质。

这里举三个例子给大家解释一下:

第一个,上市公司的募资和套利逻辑,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看多预期到做空收割的过程:

比如一个公司上市,发行股票,1股10元发行,用股票换回了大量的资金,用于企业的发展,规模的扩张,形成真实的经济增量,给出亮眼的财报,这就导致更多的资金抢购该公司的股票,股价上行,比如10元变成了100元,然后上市公司就会通过增发或者原始股东出让,在股票上行阶段套现,这个时候,就是多空博弈开启:

公司卖出股票,换回现金,公司是空头,市场付出现金,买入股票,期待股价继续上行,持股群体和资金是多头。一般来说,这个阶段股票价格就会出现震荡。

然后上市公司受到监管,因为发行流通的股票估值太高,或者有可能影响到公司控制的风险,这个时候上市公司就很有可能发布负面消息,或者进行财报调整,降低市场预期,导致股价下行,100元的股票,跌破发行价10元,变成了5元,那么上市公司就能以很低的成本,实现了股票回收。

整个过程,上市公司经过这样一个闭环过程,就能从资本市场中获取大量的金融收益。

有没有操纵行情的嫌疑?其实只要是稍微了解股市的人都知道,这就是现实,并不敏感。

没有必要用真金白银的利益去考验人性,所以才有严格的金融监管和审计存在的意义所在。

第二个,特斯拉的老板马斯克,就是多空博弈逻辑在现实运用的典型案例。

第一步,马斯克在低点购入大量的比特币,成为比特币的持有者;

第二步,公开宣布自己的特斯拉支持比特币支付,直接拉爆比特币的行情;

第三步,拉高行情之下,快速在高位将手头的比特币换成现金,完成套利离场。

大道至简,就是这么简单,2022年,很多传统的奢侈品也开始纷纷接受“接受使用数字加密货币支付”,逻辑本质就是马斯克这套玩法。

第三个,对比中美的投资逻辑:

以中国的投资市场来看,炒房群体都是多头思维,炒股群体反而是空头思维

而对于美国的投资市场,是反过来的,买房投资的是空头,买股投资的是多头。

这个例子对应的结论可能有很多人无法理解,一句话:看行情走势就知道。

和道德与对错无关,无处不在的“多空对决”,是组成现代经济市场和金融的本质。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深度认知:中国人,该理性看待和理解“做空”的意义和价值?

以上,对多空对决,利益博弈的分析,相对理性和中立,但实际上,“做空”概念,对于中国这个国家,还有所有中国人来说,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认知升级。

做空的常见作用包括投机、融资和对冲。

投机是指预期未来行情下跌,则卖高买低,获取差价利润。融资是在债券市场上做空,将来归还,这可以作为一种借钱的方式。对冲是指当交易商手里的资产风险较高时,他可以通过做空风险资产,减少他的风险暴露。

本质上,做空和投资是硬币两面,这个行为本身没有什么对错和道德立场可言,但是因为利益关联,必然会因为人性贪婪和利益驱动,而走向极端。

投资走极端,一旦失控,就会演变成各种骗局,比如庞氏骗局;

而做空一旦不受约束和管控,就将成为祸国殃民的“国难财”!

投资失控,第一步就是收益造假,虚造增量,然后不断用谎言和伪装掩盖真实,形成风险和泡沫。

空头就更简单了,通过行情下行,中介物贬值获利,那么做空的收益来源,驱动力量,就是破坏增量,钻规则空子。

利益驱动,操纵行情,资本出栏,那么,见不得人的阴暗手段,践踏法律和道德的行动,就出现了。还是以索罗斯为例,为了实现做空套利的实现,索罗斯绝对不是一个纯粹的资本投机者,而是会通过各种资本手段,各种基金会名义的组织,以破坏市场,扰乱正常秩序等等的手段,来操控行情。

巴菲特2014给股东的信里面说过:“实际上,在美国238年的历史中,那些看空的人谁最终受益了?如果将现在的美国和1776年的美国相比,你肯定也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

(顺带吐槽一下罗振宇的偷换概念的翻译,尊重原文。)

这句话其实就是给通过做空获利的行为,设置了一个原则上限:投资,投机,做空,套利,永远不能站到自己祖国的对立面。

很现实,什么行为才能说得上是“做空”自己的祖国?

以中国的视角来看,最常见的,就是利用汇率做空人民币,或者在中国市场挣到的钱,换成以其他货币计价的资产。

经济和利益只是一方面,其实崇洋媚外,追求“润”出去,羡慕国外的生活,看低自己的国家,嫌弃自己的国家,本质上,都是看空祖国的行为。

做空的前提和基础,就是看空。

有没有看空自己祖国的行为,有没有做空自己祖国的动作,其实是看清楚一个人是否真正爱国的本质所在。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做空其实在经济管理和金融市场领域,是一个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的工具。

做空机制的好处是多方面的:

做空报告引起银行高度重视,通过审计调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资金链等方面风险点,有利于控制贷款风险。做空增加了投资者表达对股价观点的工具,增加了投资策略选择。做空有利于改善市场流动性、促进价格发现。做空有利于制衡单边交易,纠正过高估值。一个屡经空头质疑、狂轰滥炸的市场,该消灭的泡沫基本消灭,内在价值成为支撑股票价格的最重要因素,出现持续大跌、出现股灾的概率也大为降低。

从爱国的角度来看,看空态度和做空行为是一面照妖镜;

从价值意义的角度来看,做空行为是消灭泡沫,保障金融市场良性运行和发展的关键工具。

用理性的态度去理解空头逻辑,这是每一个经济个体,必备的入门基础素养。

作为工具,无所谓对错,但是一旦利益关联,那就成了人性博弈了。并不复杂。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抓住财富的本质,很重要,脚踏实地,才是正途

投资和空头,就如同光暗相对,硬币两面,互相依存对立的两种逻辑。

投资也好,空头也好,都是表面上看着简单,其实极度复杂和考验人性的事情。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或者说规律,那就是真正脚踏实地的企业家和老板,很多获得大量真实财富的群体,学历和出身其实不一定非常高。

但是金融行业,投资领域,真正有所建树和成就的,高学历是基本要求。

说明了什么事实?

脚踏实地,才是真正获得财富,保持富裕,实现稳健发展的正确方式。

固然,金融领域永远不乏一夜暴富的神话和各种传奇故事,但是看到本质,那就是幸存者偏差。

金融市场,是人类世界里面转移财富最高效率的场所,任何成功的投资和空头背后,都是更多人的亏损和失败代价。

所以,想要在金融市场里面有所斩获,不仅需要敬畏市场,终生学习,还需要克服人性弱点,难度绝对超越绝大多数人的想象。

对于普通经济个体,最良心的建议就是,脚踏实地,才是正途。

特别是连这样的金融本质分析内容都觉得吃力或者完全无法共鸣的群体,还请克制投机心态。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大道至简,不过如此,心存善念,广结善缘。

以上。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金融学讨论题,股票多空博弈力量分析

金融投资中认知与行为偏差有哪些类型,在实际的投资中有什么意义?

投资者的认知与行为偏差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过分自信如何影响投资者的决策?
投资股票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它需要收集、分析信息,并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做出决策。然而,过分自信会导致我们高估信息的准确性和我们分析信息的能力。这样就会导致错误的投资决策,经常表现为过分频繁交易、冒风险和最终的投资损失。
A、过分自信的投资者会频繁交易。他们的过分自信会使他们非常确信自己的观点,从而增加了他们交易的数量。投资者的观点来自于他们对所获得的信息的准确性的确信程度,以及他们分析信息的能力。一般而言,投资者会高估他们所获得的信息的准确性,而且对信息的分析判断也会存在偏见。,过分自信的投资者会更加强烈地相信他们自己对一种股票的价值的判断,而不太在乎别人的想法。
心理学家发现,在较男性化的任务范畴(比如财务管理)方面,男性比女性会有更高程度的过分自信。’在做投资决策时,男性会比女性表现得更加过分自信一些。因此,男性投资者要比女性投资者交易得更频繁一些。
过分自信不仅导致你交易太多而把金钱浪费在佣金上,而且还会导致你卖出好股票而买入差股票。
1、 B、过分自信还会影响投资者的冒险行为。理性的投资者会在最大化收益的
同时最小化所承担的风险。然而,过分自信的投资者会错误判断他们所承担的风险的水平。想想看,如果一个投资者深信自己所挑选的股票会有很高的回报率,哪里还会意识到风险呢?
过分自信的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会有较高的风险,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他们倾向于买入高风险的股票,高风险的股票主要是那些小公司和新上市的公司的股票;另一方面因素就是他们没有充分地进行分散化投资。
过度自信是投资者典型而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过度自信在牛市的顶峰达到它的最高点,而在熊市的底端达到最低点。牛市往往导致了更多的过度自信。
人们在获得收益之后倾向于接受他们以前通常不接受的赌博,而遭受损失之后,他们会拒绝以前通常接受的赌博,这种现象称为“赌场资金效应”(house money effect)。过长的牛市可能会引起赌场资金效应,即获得收益者会提高赌注的愿望。因为巨大收益使投资者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更大的投资活动,这时变得不再回避风险。
2、信息反应的认知偏差
①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
股市中对信息存在“过度反应”(over reaction)和“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两种现象。反应不足是指人们对信息反应不准确的另一种形式,也可称为保守主义,就是指人们的思想一般存在惰性,不愿意改变个人原有的信念,即使新的信息来了,人们的反应仍是不足的。反应过度是指人们对于信息的理解会产生偏差,对于某些信息产生过激的反应。特别是最新的信息,甚至是小道消息,使得人们过分关注,在投资决策中给这些信息加上很大的权重,而忽视其他信息。
在股市中,如果近期的收益朝相反的方向转变,投资者会错误的相信公司是处于均值回归状态,并且会对近期的消息反应不足。如果投资者得到收益增长的信息,那么他们会倾向于得出结论:公司正处于一种增长的状态,并且会过度地导致过度反应的推理趋势。这些投资者在市场上升时变得过于乐观而在市场下降时变得过于悲观。当预测一再失误时,会对重要的信息反应不足,从而使市场暴涨或暴跌。
过度交易并过度反应会使长期业绩受到损害。投资者对难以处理或难以获取的信息反应不足。总之,过度自信导致投资者夸大自己对股票价值判断的准确性;自我归因偏差则使他们低估关于股票价值的公开信息。对个人信息的过度反应和对公共信息的反应不足都会导致股票回报的短期持续性和长期反转。
②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
动量效应(momenturn effect)是指在较短时间内表现好的股票将会持续其好的表现,而表现不好的股票也将持续其不好的表现。
反转效应(reversaleffect)是指在一段较长时间内,表现差的股票在其后一段时间内有强烈的趋势经历相当大的逆转,而在给定的一段时间内,最佳股票则倾向于在其后的时间内出现差的表现。
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产生的根源仍然在于投资者对于信息的反应不足与过度反应。例如,当公司公布收益上升的消息后,股票价格首先在短期内表现出持续的走势,随后在长期又出现反转走势。显然,这是由于前期投资者对新信息反应不足,过于保守,后期是由于投资者对新信息估价过高,出现过度反应。
③隔离效应
隔离效应(disjunction effect)是指人们愿意等待直到信息披露再作出决策的倾向,即使信息对决策并不重要,或即使他们在不考虑所披露的信息时也能做出同样的决策。隔离效应可以解释为什么有时在重要的公告发布之前,出现价格窄幅波动和交易量萎缩,而在公告发布之后会出现更大的波动或交易量的上升现象。
3、损失厌恶的认知与行为偏差
人们在面对收益和损失的决策时表现出不对称性。人们并非厌恶风险,而是厌恶损失。损失总显得比收获更突出,感受更强烈。
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是指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感到损失令他们产生更大的情绪影响。人们发现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
损失厌恶与禀赋效应:许多决策是在两种方案中选择:维持原状,或者接受一个新的方案。现状为参考水平,因为损失比盈利显得更让人难以忍受,所以决策者偏爱维持原状。
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也叫拥有效应,这是指人们不愿意放弃现状下的资产,这是因为放弃一项资产的痛苦程度大于得到一项资产的喜悦程度。禀赋效应告诉我们,同样一个东西如果是我们本来就拥有的,那么卖价会较高;如果我们本来就没有,那么我们愿意支付的价钱会较低。
4、后悔厌恶
后悔厌恶(regret aversion)是指当人们做出错误的决策时,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痛苦。为了避免后悔,人们常常做出一些非理性行为。如投资者趋向于等待一定的信息到来后,才做出决策,即便是这些信息对决策来讲并不重要,没有它们也能做出决策。人们对错误决定而自责的情绪就是后悔。后悔比受到损失更加痛苦,要为损失承担责任。
避免后悔和寻求自豪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但是它会怎么样影响投资决策呢?两位金融经济学家赫什?谢夫林(Hersh Shefrin)和迈尔?斯塔特曼(Meir Stat—man)用心理行为来分析投资者的行为。’他们发现害怕后悔和寻求自豪可能会导致投资者倾向于过早卖出盈利的股票,而长时间持有亏损的股票,他们称这种状况为“倾向性效应”。

金融学讨论题,股票多空博弈力量分析

认知:比复利思维更重要的是“底层认知复利”

这是智远的第0141篇成长笔记的分享。

比勤奋更重要的

是“底层复利”,先知三日,富贵十年。

在这个世界上,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千万富翁和普通阶层每个人每天都掌握着24小时的支配能力,贫富差距大的核心原因除了先天性因素外, 还有一项巨大差距就是“思维”。

思维决定着我们所做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刻的想法以及决定,如果你想自我提升,改变人生轨迹,就一定要不断训练 “自我的思维方式”。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

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不是原子弹,而是时间和复利,而我觉得决定复利的,除了两者之上, 背后最核心的应该是支撑思维形成的“底层知识体系”与行动层知识体系。

简单概括复利思维:

找到某件事物的底层规律,使得事物按照一定的指数不断反复增强的思维模式,利用金融场景中的解释方法为 “利息获得利息” ,不断循环的计算,像滚雪球一样倍增。

复利最著名的案例是在“国际象棋盘”上:

从左上角的格子上依次放一粒米,第二个上放两粒,第三个格放四粒,依次类推下一个格是前一个的一倍,直到第64个格,总共可以达到多少粒米呢? 答案是1840亿左右,相当于中国1000年的粮食产量。

经济学家也曾用一个公式来形容复利: (1+r)N ,R代表你做的事情,N代表时间,只要R是正数,即你做的事情是正确的,那么随着时间的拉长,就会带来奇迹效应。

多数人一想到复利,第一思考会放在“金钱”上,从事物本质角度来说复利不单单是“金钱”,在我看来,它的内在核心其实是”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的背后是对“知识的认知”。

一次投入多元持续收益是每个人都想要的,而且是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 我们花时间做的任何事情都该带着一鱼多吃的“思维”。

理解虽是如此,有句老话说的也好, 认真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怎么算?如果利用复利思考,答案就是: “沉淀下来什么”。

复利的第一步我总结认为是“建立知识体系” ,决定思维是否持续成长,知识体系的输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好比技术开发一样分为三个层面: 应用层,中台,底层。

底层是什么: “一个人知识储备带来的认知升级”

中层是什么: “基本面扩张带来的能力圈放大”。

应用层是什么: 能力圈放大后带来的变现方式。

曾国藩曾经说过, “我在年轻的时候无一日不读书” ,著名央视主持人董卿也曾在节目中表示: “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一种时间,都会以另一种形式给自己带来回报”。

如果你把这两句话浅薄的理解为鸡汤,那只能说明 “书读的太少”。

要知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多数问题,前人其实已经 “给予答案” ,只是我们没有找到对应的方法研究透所有的底层逻辑, 而学习阅读对应的书,就可以进化思维认知,从而才能找到相对应的路。

从成长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在“维修大脑”,通过 “新知识的输入”,不断让它成为大脑下一次思考素材的累积 ,从而让知识能够不断以“复利”的速度迭代,最后达到自我认知的提高。

若我们没有高瞻远瞩的视野,就无法意识到其实身边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可以沉淀形成复利效应, 而知识体系是支撑大脑运转的一切底层。

我们大脑所学习的过程,是外界信息经过短期记忆(思考)后,进入长期记忆的过程,过程中 短期记忆会把外界信息和“长期记忆的信息”放到一起进行加工,然后存储到长期记忆中。

这时,如果你大脑里没有新信息相关的背景知识,理解的时候就比较困难,例如我们第一次读一些 历史 ,哲学书籍,可能就会觉得特别困难,一句话要回味好久可能才理解其本意。

大脑里面若没有相关内容的基础概念和认知,就无法对新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呈现的形态便是 “难以理解”, 譬如小时候死记硬背的书,复杂的物理公式等。

如果我们有很多相关的背景知识,理解思考的时候就容易很多,那么学习新东西的速度也会变的很快,这整个的过程是一个正面反馈。

在我们的认知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习惯用已知理解未知,背后的原理其实就是这样。

知识的底层是认知世界的方法,从小学到大学摄入脑中的各种知识本质都在教育我们认知周围的一切,这里面包括每一项学科的基础理论。

虽然它们不能给自己带来直接的“变现行为”, 但在步入 社会 后会教会我们如何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更高效率的产生可以变现的实用技能。

西游记三打白骨精有个著名的桥段,孙悟空用棒子在地上画个圆圈,让唐僧呆在里面就不会被妖怪抓走, 孙猴子画的圈就是能力圈,唐僧一出圈就会遭殃。

现实生活中,多数人做的事情都会超乎“认知范围以外”的圈 ,你看到别人开个饮品店很赚钱,自己也想投资,结果开起来后发现人力,房租成本减去后,盈利很少,这一切的过程就是 “出圈” 。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让能力出圈又决策正确呢? 最笨的方法便是打造学科的 认知“底层知识体系” 。

知识体系就像一张蜘蛛网,在网状上你可以清晰的看到每一个“知识点”的串联和它们所起到的作用。

而自己知识体系的扩张能让碎片化知识也不再成为孤岛,在大脑中从而进行更多排列组合,这一系列的过程就好比是“打地基”, 一旦基础打牢,后面的认知升级就不在是“线性的增加”,而是指数的发展。

你想做经营,就给大脑摄入经营方面的底层知识体系,你想做市场,就给大脑摄入“底层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分为“底层”与“应用层”两种 ,底层解决的是本质,应用层解决的是方法论,怎么做, 那么为什么学底层知识?核心在于“万物的本质”是相通的。

应用层知识体系的广度代表着一个人的能力圈能覆盖的领域,你的知识体系越广,能力圈也就越大,所能做的事情也就更多。

当自己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升级到“知道自己知道”的时候,自己的认知能力圈便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能力圈背后是知识的储备 ,在你的知识结构中, 学习的底层知识和应用知识要有一个合理的比例,与此画等号的是“时间”。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你有一个投资理财的规划,每年赚10%左右,年底就会有一个利润分配的问题,通常你会拿出来一部分花掉,然后在拿出一部分继续在投资。

而花掉的就像是 “应用层的知识” , 在投资的部分就是你的底层知识 ,这个比例在你人生不同的阶段属性也是不同的。

比如你刚毕业走入 社会 的时候,通过学习完成基础知识储备,然后工作学习应用知识的技能,拿到手固定的工资, 那么“基础知识+应用知识”总和便是你的“能力圈”范围。

而随着发展时间拉长,你的底层知识可能是不变的,但应用层知识在不断的增加,比如工作中你学会了怎么做运营,怎么做营销,怎么搞定客户,但这些只能是你能力的表现。

那么能力的表现怎么让它变成 “底层” 呢? 答案就是打造成为“高效的体系”, 记住信息时代, 信息反而不值钱,值钱的是对信息的处理效率。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新手编剧写剧本往往是大俗大雅的模仿前人的套路,你看到后肯定会说: “要是我,结尾一定写的足够震撼”。

但一个资深编剧看东西则是采用经典的三幕剧结尾,在第一幕的建构上一般是普通人的视角,然后在把主角光芒露出,提供足够的情节张力,最后结尾。

同一个领域,新手和专家的知识区别其实是不同的, 新手往往看的是表面特征,专家往往看到的是本质能力 ,所谓的大牛,就是把学习任何事物背后的逻辑,抽成几条公式的能力。

然后通过归纳成为“体系”进行输出,最后达到放大的效果,把应用层的知识也就变成了“底层能力”,它的能力圈也就不断的增加了。

随着能力圈的增加,在回归到应用层变现的方式也就多样化了。

比如从原本的只能靠“单一贩卖时间“工资的形式,发展到了可以多元化售卖时间,例“顾问”“咨询”“培训”,这些都适合素人。

而有的人则是通过更多的收益,进行资金的再分配。

例如买股票,基金,开店,小投资,而这一切原理其实就是“底层+应用层知识”的分配的机制, 所以可变现方式少是因为你没有掌握灵活的分配问题与“认知的瓶颈问题”。

如果你的底层不够扎实,靠努力的方法给自己带来的复利是很小的,所有的事物都是一样,不信你可以纵观市场看看。

从金钱角度,年轻人和中年人相比做“复利”投资,最大的差距是什么?

答案便是 年轻人本金少,财富积累比较慢 , 而中年人收入高,风险成本也相对比较大。

你作为一个工作3年的人,每个月收入1.2万,一年便是14万左右,你拿出5万作为股票投资,如果你不小心亏损了一半,也就是2.5万,那么你努力奋斗几个月工资就可以把这个坑给填满。

但是一个每月收入5万的中年人拿出年总收入的20%作为股票投资,一不小心亏损了50%可能就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现金流才能填满这个坑。

虽然比例相同,同样的亏损, 前者可弥补的核心在于“年轻”可以支配力比较强,后者则是“信心上面的打击”。

这个例子可以充分的说明,年轻人的财富积累不仅仅表现在“金钱层面”,还有金钱以外的“知识价值”。

那么复利要把底层基本功做扎实的核心就在于 “知识价值” 要足够稳,这样你会在要投资的事情面前“少走弯路”。

在财富投资(股票,基金)复利的表现中,“底层”所代表的便是自己的本金部分,换到其他场景的运用中(工作,成长), “本金便是你的基础能力”。

打好基本功,才能有更好的未来,如何才能让你的基础能力更加扎实呢? 你要先了解某个领域知识的分层,找到有效信息进行学习。

我们市面上很多学习都是可以找到源头的,比如你现在所做的任何工种,运营,市场,产品,营销,增长,技术开发等等。

一手的信息往往比较难找,一般存在某个领域的资深多年研究从业者,博士,学者身上。

它们还正在被研究,被验证,是新鲜的思考,可能还存在这些“学者”的脑中,笔记本上,并没有加工完成被发布,但新鲜度很高。

二手的信息一般含金量高,是一手信息的转述 ,比如你看到将底层逻辑的书,比如《国富论》,比如一些权威机构发布的“行业研究报告”“白皮书”,还有一些是经过系统整理,提炼后的培训教材等。

而三手的信息往往是 “为传播而简化或极端化观点的陈述” ,像一些领域类的畅销书籍,已经被改变为“公众理解”方便传播的文字,但因为被简化,加入了一些大量案例,故事,可能在表达层面就会出现不精准。

在市场营销圈,多数人都看过一本书叫做“定位”,主要讲的是“满足顾客需求,抢占用户心智,是定位之父特劳特的成名作,美国史上最佳商业案例”。

在市面上除了这本书以外,还有一些“译意相同”的书籍,本质内容讲的都很相似,而这些书往往是为了让大众更容易理解。

四手信息是“各种动机充满个人情绪的表达” ,例如你常常看到的各种碎片化公众号文章,标题常为“按照这个方法就可以赚几十万”,也有很多导师解读“一万小时定律”,告诉你任何人努力都可以成功等等。

现在你可以检索下,自己在上面的几种信息中花费了多长时间, 其实任何一种信息都是有效的,核心在于“利用的方式”。

若从底层复利的角度来看, 我们更应该掌握“一手信息”,这样加上“应用层”的知识实践,基本功才会更加扎实 ,但一手信息比较难以读懂,这里一般建议选择”二手信息“去学习会更有效些。

我们如何找到所需信息的源头呢?

首先我们需要 认知到自己需要的是“方法论”层的还是“底层”的 ,底层一般是教科书类较多,专业的理论知识,比如你想学习播音,那么从“大专到本科”一系列的教材值得自己挖掘。

如果是“方法论”层,则需要在行业内寻找 ,我一般会采用找“牛人”,听“干货”,譬如你想学电商运营,那就找电商圈“运营”厉害的人,去买他的书,听他的课程。

钱作为复利的结果,只是附和在“某种东西”上呈现的一种方式 ,比如“开门店”,“做公司”,但想经营好它,则背后需要“知识体系“的支撑。

所以当我们想做任何一种“投资”的时候, 最先应该思考的是“自己在这个领域的知识体系”够不够完善 ,把底层知识做实,然后学习“行动层的知识”相对更容易一些。

钱要持续增值,就需要把它投入到一个能够持续创造利润的经济中去,那么不管是底层知识还是“行动层”知识想要增值,就需要建立完善高效的知识体系。

持续并且稳定的增长,升值,不追求快速的收益,核心避免亏损。

对于“底层知识复利”的持续,需要做的也是 “小规模” 的学习,核心是 “不间断” ,很多人常常说自己在读书的时候非常有文化,考个本科,读个硕士等,但在毕业以后就不学习了。

如果结了婚生了孩子,可能有时“孩子”的一道函数题就能把自己给难道了。

学习不是像电脑下载文件一样,可以进行长期存储需要的时候及时调取,学习的本质其实是 “建立在已有知识” 之间的。

人的大脑里面大概有一亿多个神经元,当我们在学习和思考新知识的时候,相对应的神经元就会被点亮,当你经常去运用和练习的时候,这些相对应的神经元就会更加牢固。

甚至有时会变成条件反射,这些知识才能真正正正的属于你,反之 如果你只是思考过,却没有经常使用,那么这个知识点相对应的神经元就会很快“暗淡”甚至被“遗忘”。

一件事情长期不做,就会脑生。

金钱的投资也是一样,如果你久久不登录一个“基金”的账号,几年后再去从大脑中调取,可能就要思考一下,如果最后忘掉了,不但复利没有了,本金可能都找不回来。

所以不能忘记学过的知识的方法便是 “多练习运用”和“对外输出”的能力 ,为什么要持续学习知识呢?

因为每个人都需要“持续的变现能力”, 用大脑的认知来支撑赚更多钱的思维。

最终你会发现,不管是价值,还是财富投资,复利思维背后绑定的是 “终身成长”。

很多人的终身学习是伪命题的核心在于 “没有属于自己的体系” ,他们的大脑学习最终就像流沙一样,逐渐被忘记。

一个正常接受教育的人,它的知识体系建立应该是有“雏形”的。

工作以后的终身成长, 就是给这个体系不断的输入新的技能层的知识 ,增加其结构的完善性,可随着市场的动态变化,解决更多遇到的问题。

人最好的底层复利“终身学习”,应该是选择几个 “有价值的长期问题”,持续的深挖 ,比如怎么做好市场营销,怎么做好一个产品经理,怎么做好管理,怎么当好老板,怎么做好财务投资。

等你十年如一日的都在研究这些问题,你会发现自己更“更加系统的理解”,而这一切越能够保证“你在这个领域稳步的增长”。

所以千万不要被短期的价值所迷惑,从知识,成长,金钱三者投资角度来说,也许你的初始量不是很多,但不重要,重要的是 “本金增长的能力”。

“复利并不是自动化”的过程,而是考验人性的过程。

如果我现在告诉你,从今天起你不要喝酒了,每月剩下来的钱10年后你可以换一辆保时捷,请问你愿意吗?

80%的人都不会这么干,所以“复利的投资” 也是这样,它是一种常识。

如果所有的复利后期都可以“葛优躺”,那些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早就不用学习了 ,他们还费那么大劲学习干嘛呢?难道是自找不痛快吗?

底层知识的认知比例和金钱的本金是一样的, “底层知识”,相当于你能力范围内的认知,你要不断增加 ,这样投资出去的基金,股票,创业“所做的事情”,你才会有中长期长远的增长。

而如何持续呢? 则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让自己专注,克服一切让自己“熵增”的杂念,这样才能做时间的朋友,像滚雪球一样,而这些东西往往都是最考验人的。

写在最后:

想拥有复利思维,不如先学会让“思维复利”。

早期靠本金,后期靠复利, 本金等于“能力圈”变现的本事,本金等于“底层知识体系与行动层知识体系”的认知度 ,复利等于 “长期学习的能力” ,理解了真正”复利的底层逻辑“,其他的交给时间来见证它的增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金融学讨论题,股票多空博弈力量分析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