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资经典案例,股市犯罪案例

来源:e公司官微

在投机里,大多数人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即便投机失败,也能给自己找出给各种理由:心态不好、下手不够精准、决心不够果断、或者只是运气不好。在下一次投机中,他们必然可以离下手精准、运气良好更进一步。他们频繁试错,不讲究细节,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但他们不知道,在频繁的交易中,所付出的代价“不在乎”中,不知不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种代价,在每次交易中是非常小的,小到不易察觉,小到和成功投机所可能获得的巨额回报相比,几乎不值一提。但正是这“小小的”投机代价,却日复一日地吃掉了投机者潜在的利润,让他们离成功的投资回报越来越远。

我的工作经常需要走访各地的证券分公司和营业部。在交谈中,我经常被内地投机者们极高的换手率所震惊。在国际市场,大部分投资者信奉价值投资的理念,他们的股票仓位换手率,每年很少超过50%,很多甚至在20%到30%之间。但是,内地个人投资者的年换手率在牛市中经常达到50倍乃至更高,很多以私募基金为主的机构投资者也经常达到几十倍的换手率。50倍的换手率,会给投资者造成什么损失?让我们假设每次换手的手续费是万分之三,印花税按当前的行情是千分之一收取单边,那么每次交易是万分之五。绝大多数投机者经常采取市价成交、而非限价成交,那么以一个10元的股票为例,每次换手的摩擦成本就是万分之十。三个费率加起来,投资者每次换手都会损失大概万分之十八的费用。

就算我们把最后一项摩擦成本打个对折,每次交易也会给投机者带来大概万分之十三的损失。万分之十三看起来很小,但当我们把这个数字重复50遍时,在复利的作用下,投资者每年就会亏损6.3%。如果投资者每年的换手达到100倍,复利亏损的数字就会达到12.2%。要知道,上证综合指数目前的净资产回报率也只有大约11.3%,而净资产回报率是股票市场长期回报的近似值,这就意味着,投资者的频繁交易、这些对短期回报的赌博,从整体上来说,亏光了他们绝大部分的长期回报。事实上,又有多少投资者,能真正超越整体市场呢?

手续费带来的损失只是一方面,让我们再看两个例子。2019年3月21日,上证50ETF基金收盘2.784元,行权价为2.80元,交易价格是0.1061,期权到期日为2019年4月24日,即34个自然日以后。也就是说,投机者为了赌34个自然日以后、也就是0.093年以后的上证50ETF会继续上涨,付出了0.1061元的代价。目前的上证50指数,净资产回报率大约是13.5%。这意味着,每0.093年以后,上证50ETF的理论平均上涨幅度应该是1.3%(13.5%乘以0.093),投机者付出的代价0.1061,相当于上证50ETF现价的大概3.7%。为了1.3%的平均涨幅,赌上近3倍的价格,只是为了赌某个月的涨幅可能大幅超过平均水平,这就是投机者所付出的代价。

再来看分级基金B端。分级基金B端曾经是投机者的宠儿。一个典型的分级基金,会把一个净值为2的分级母基金平均拆成两个,1做为A端、1做为B端。A端每年收取固定收益(通常在5%左右)、同时本金受到保障,剩下赚到的钱全部归B端所有,如果发生亏损也由B端承担,整个基金的管理费用也由B端投资者出,这个费用大概相当于母基金净值的1.5%。对于B端投机者来说,这笔交易一开始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B端投机者用5%的利率向A端投机者借钱,同时承担所有管理费用于投资股票。但当市场发生波动时,分级基金B端的价格有时会下跌很多,投机者的投机导致B端的价格大幅溢价。最后,在2015年市场最狂热时,我们看到一个经典的分级基金的结构是,A端仍然是1的净值、却有0.75的交易价格,B端只有0.5的净值,却也有0.75的交易价格。

以0.75的交易价格,买入0.5净值的分级基金B端,意味着什么?首先,投机者相当于以0.5的价格买入了1.5的资产波动权利。但是代价则包含了几个方面,A端投资者的5%的借贷利息,每年会产生0.05的成本,而总净值为1.5的分级基金包含的管理费用,按1.5%算,每年是0.0225,也由B端投资者出。更糟糕的是,B端投资者付出的溢价0.25,如果按3年期算,每年还要折算0.083。三个成本加起来,每年B端投资者需要付出0.156的代价,取得净值1.5的分级基金的收益:这个代价相当于基金净值的10%。而我们知道,一般股票指数的长期增长,约等于它的净资产回报率,而绝大多数股票指数的净资产回报率也只在10%左右。这就意味着,分级B的投机者付出溢价以后,在长期的潜在回报几乎是0。

事实上,绝大多数分级基金包含有保护A类投资者的“到点折算”条款。简单来说,这个条款意味着B类投资者取得的杠杆并不是永久的,会随着基金净值的大幅下跌被收回。在2015年的行情中,许多投资者是随着市场的火热才冲入分级基金B端中的,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投资所对应的基础资产,在经历了大幅上涨以后,估值已经相当昂贵。结果,许多投机者在这个长期注定没什么赚头的投机中,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赔了很大一笔钱。

以上的三个例子,充分向我们说明了投机者们为了投机,付出了在长期投资看来,多么昂贵的代价。这种代价在价值投资看来几乎高到不可想象,但是却在投机者们追求暴富的心理驱使下,一再被浪费。人们都说,投机像山岳一样古老,但是投机却永远不可能像山岳一般屹立。留下来的,只是由幻想与执着交织成的、亏损的斑斑历史。

(作者系信达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研发中心执行总监)

中国基金报:报道基金关注的一切

Chinafundnews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中国基金报

万水千山总是情,点个 “好看” 行不行!!!

股票投资经典案例,股市犯罪案例

股市崩盘的崩盘案例

纽约1929大崩盘
一个小时内,11个投机者自杀身亡。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1929年大恐慌的第一天,也给人们烫上了关于股市崩盘的最深刻的烙印。那天,换手的股票达到1289460股,而且其中的许多股票售价之低,足以导致其持有人的希望和美梦破灭。
但回头来看时,灾难的发生甚至是毫无征兆的。开盘时,并没有出现什么值得注意的迹象,而且有一段时间股指还非常坚挺,但交易量非常大。
突然,股价开始下跌。到了11:00,股市陷入了疯狂,人们竞相抛盘。到了11:30,股市已经完全听凭盲目无情的恐慌摆布,狂跌不止。自杀风从那时起开始蔓延,一个小时内,就有11个知名的投机者自杀身亡。
随后的一段日子,纽约证券交易所迎来了自成立112年来最为艰难的一个时期,大崩盘发生,而且持续的时间也超过以往经历的任何一次。而那些活着的投机者,接下来的日子也是生不如死,小弗雷德·施维德在《客户的游艇在哪里》讲述的1929年股市崩盘前后的一个故事,成为那一时期投机者的经典写照。
一个投资者在1929年初的财产有750万美元,最初他还保持着理智,用其中的150万购买了自由国债,然后把它交给了自己的妻子,并且告诉她,那将是他们以后所需的一切花销,如果万一有一天他再向她要回这些债券,一定不可以给他,因为那时候他已经丧失理智了。
而在1929年底,那一天就来了。他就向妻子开口了,说需要追加保证金来保护他投到股市上的另外600万美元。他妻子刚开始拒绝了,但最终还是被他说服了。故事的结局可想而知,他们以倾家荡产而告终。
实际上,这种遭遇不仅仅降临到普通的缺乏理智的投资者身上,即使是一些睿智的经济学家也没有逃脱噩运。20世纪最为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也在此次危机中几近破产。
像其他人一样,凯恩斯也没有预料到1929年大崩盘,而且还低估了这次危机对美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凯恩斯积累的财富在1929年崩盘时受到重创,几乎变得两手空空。
后来凭借着敏锐的判断力,到1936年的时候,他靠投资股市把财富又增长到了50万英镑以上(相当于4500万美金)。但是在1938年的熊市中,他的资金又缩水了62%。一直到他1946年去世,1929年的崩盘都是他心理上抹不掉的阴影。
尽管股市暴跌最初影响到的只是富人,但这些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群体,其成员掌握着大部分消费收入,构成了最大部分的个人储蓄和投资来源。因此,股市崩盘导致美国经济失去了由证券投资盈利形成的对支出的支撑。
股市崩盘以后,控股公司体系和投资信托的崩溃,大幅削弱了借贷能力和为投资筹措资金的意愿,这迅速转化为订单的减少和失业的增加。
从1929年9月到1933年1月间,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的价格从平均每股364.9美元跌落到62.7美元,20种公用事业的股票的平均价格从141.9跌到28,20种铁路的股票平均价格则从180美元跌到了28.1美元。
受股市影响,金融动荡也因泡沫的破灭而出现。几千家银行倒闭、数以万计的企业关门,1929~1933年短短的4年间出现了四次银行恐慌。尽管在泡沫崩溃的过程中,直接受到损失的人有限,但银行无法避免大量坏账的出现,而银行系统的问题对所有人造成间接冲击。
大崩盘之后,随即发生了大萧条。大萧条以不同以往的严重程度持续了10个年头。从1929年9月繁荣的顶峰到1932年夏天大萧条的谷底,道琼斯工业指数从381点跌至36点,缩水90%,到1933年底,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几乎还达不到1929年的1/3。实际产量直到1937年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接着又迅速滑坡。直到1941年,以美元计算的产值仍然低于1929年的水平。1930~1940年期间,只有1937年全年平均失业人数少于800万。1933年,大约有1300万人失业,几乎在4个劳动力中就有1个失业。
更严重的是,股市崩盘彻底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一直到1954年,美国股市才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
1987:大恐慌再临
1987年10月19日,又是一段美国股民的黑色记忆,这一天美国股市又一次大崩盘。股市开盘,久违了半个世纪的恐怖重现。仅3小时,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下跌508.32点,跌幅达22.62%。 这意味着持股者手中的股票一天之内即贬值了二成多,总计有5000亿美元消遁于无形,相当于美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八分之一的财产瞬间蒸发了。随即,恐慌波及了美国以外的其他地区。10月19日当天,伦敦、东京、香港、巴黎、法兰克福、多伦多、悉尼、惠灵顿等地的股市也纷纷告跌。
随后的一周内,恐慌加剧。1987年10月20日,东京证券交易所股票跌幅达14.9%,创下东京证券下跌最高纪录。10月26日香港恒生指数狂泻1126点,跌幅达 33.5%,创香港股市跌幅历史最高纪录,将自1986年11月以来的全部收益统统吞没。与此相呼应,东京、悉尼、曼谷、新加坡、马尼拉的股市也纷纷下跌。于是亚洲股市崩溃的信息又回传欧美,导致欧美的股市下泻。
据统计,在从10月19日到26日8天内,因股市狂跌损失的财富高达2万亿美元之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直接及间接损失总和3380亿美元的5.92倍。美林证券公司的经济学家瓦赫特尔因此将10月19、26日的股市暴跌称之为“失控的大屠杀”。1987年10月股市暴跌,首先影响到的还是那些富人。之前在9月15日《福布斯》杂志上公布的美国400名最富的人中,就有38人的名字从榜上抹去了。10月19日当天,当时的世界头号首富萨姆·沃尔顿就损失了21亿美元,丢掉了首富的位置。更悲惨的是那些将自己一生积蓄投入股市的普通民众,他们本来期望借着股市的牛气,赚一些养老的钱,结果一天功夫一生的积蓄便在跌落的股价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股市的震荡刚刚有所缓解,社会经济生活又陷入了恐慌的波动之中。银行破产、工厂关闭、企业大量裁员,1929年发生的悲剧再度重演。比1929年幸运的是,当时美国经济保持着比较高速的增长,股市崩盘并没有导致整体的经济危机。但股灾对美国经济的打击仍然巨大,随之而来的是美国经济的一段长时间的停滞。
日本股市梦魇
在1987年10月17日美国“黑色星期一”过后,率先恢复的是日本股市,并且带动了全球股市的回升。 此后,日本股市一直呈上升态势,但另外一个噩梦般的恐慌却在酝酿之中。1989年12月,东京交易所最后一次开市的日经平均股指高达38915点,这也是投资者们最后一次赚取暴利的机会。 进入90年代,股市价格旋即暴跌。到1990年10月份股指已跌破20000点。1991年上半年略有回升,但下半年跌势更猛。1992年4月1日东京证券市场的日经平均指数跌破了17000点,日本股市陷入恐慌。8月18日降至14309点,基本上回到了1985年的水平。
到此为止,股指比最高峰期下降了63%,上市股票时价总额由1989年底的630万亿日元降至299万亿日元,3年减少了331万亿日元,日本股市的泡沫彻底破灭。股市泡沫的破灭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一方面证券业空前萧条。1991年股市大幅下跌以来的两年中股票市场的交易量只有以往的20%。主要靠赚取交易手续费生存的200多家证券公司全部入不敷出,且经营赤字越来越大。1992年不少大公司的赤字高达400亿日元以上。
对外资本交易方面,由于对外证券交易额减少,出现长期资本收支盈余,日本戏剧性地变为了资本输入大国。
另一方面由于股市疯狂上涨,吸引企业都转向直接融资,银行被迫以风险大的企业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要融资对象,从而间接地导致了银行业的危机。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立即呈现设备投资停滞、企业库存增加、工业生产下降、经济增长缓慢的局面。影响所至,连房地产也未能幸免。日本房地产价格在1990年达到了耸人听闻的高位,当时日本皇宫地块的价格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所有房地产价格的总和。泡沫破灭后,日本房地产价格跌幅近半才刚刚开始稳住,整个国家的财富缩水了近50%。当年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激发人们借贷投机的欲望,日本银行当初急切地给房地产商放贷终于酿下了苦果。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和不良贷款不可避免地增加,使日本银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引发了通缩,使得日本经济经历了更持久、更痛苦的萧条。
日本经历了长期熊市,即使在2005年的反弹之后,日本股市离它的历史最高点还有70%之遥。
中国式股灾
目光放回国内。虽然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股市发展历程较为短暂,但依然经历了两次惊心动魄的股灾。一次发生在1996年。1996年国庆节后,股市全线飘红。从4月1日到12月9日,上证综合指数涨幅达120%,深证成份指数涨幅达340%。证监会连续发布了后来被称作“12道金牌”的各种规定和通知,意图降温,但行情仍节节攀高。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给股市定性:“最近一个时期的暴涨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涨势终于被遏止。上证指数开盘就到达跌停位置,除个别小盘股外,全日封死跌停,次日仍然跌停。全体持仓股民三天前的纸上富贵全部蒸发。 另一次发生在2001年。当年7月26日,国有股减持在 新股发行中正式开始,股市暴跌,沪指跌32.55点。到10月19日,沪指已从6月14日的2245点猛跌至1514点,50多只股票跌停。当年80%的投资者被套牢,基金净值缩水了40%,而券商佣金收入下降30%。与国外股灾相比,中国股灾的发生原因不尽相同,但有一些共性:股市的走势大大脱离经济的基本面,因此注定难以持续,一有风吹草动,便全线溃败,而股市中人则投机心态过盛,或风雨将至仍勉力为之,或追涨卖跌全凭感觉,终不免悲惨收场。

股票投资经典案例,股市犯罪案例

请问在股票市场上有哪些经典案例

比较经典的就是上海杨怀定,人称杨百万。他是中国最早的股民,欧美股市都知道中国股民杨百万。可见他的知名度,他最早抄真空电子,一张单子下来就净挣几十万,后来他有一大堆人跟他学抄股,就是看他买进就跟着买进,看他卖出就跟着卖出,到后来股市下跌到三百多点,别人有的血本无归,有的改行卖茶业旦,他依然在股市驰吒风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股票投资经典案例,股市犯罪案例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