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旭集团几家上市公司,东旭集团重组谁最受益

原标题:给东旭集团一家上市公司,他就能吸血整个股市,给三家呢?|市值故事

70多亿资金被占用,三年亏损超27亿元。

作者 | 常山

编辑 | 小白

短短几年时间,东旭集团就把旗下两家上市公司都玩残了,与此同时还把一众投资机构给带沟里。

开始今天的A股故事,聊聊东旭蓝天的往事。

钱坤大挪移

2015年10月26日,上市公司(曾简称宝安地产)发布公告,东旭集团分别以11.97亿元、11.67亿元收购中国宝安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安集团)、深圳市东鸿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鸿信投资)持有的14.99%、14.89%股权。

东旭集团成为控股股东,李兆廷成为上市公司实控人。

同一天,上市公司发布定增方案,计划向包括东旭集团在内的不超过10名特定对象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95亿元,全部用于累计装机容量为1150MW的光伏电站项目的投资建设。东旭集团以不低于30亿元现金认购上市公司定增股份,定增价格10.95元/股。

东旭集团往上市公司投入50多亿元现金,这是要搞大事情?

该定增方案于2016年3月23日获证监会核准通过。

同年7月15日,上市公司简称由宝安地产变更为东旭蓝天;7月28日完成定增,合计募集95亿元,除东旭集团,另外9家机构认购65亿元。

参与定增的机构,解禁后立马就兑现跑路的赚了一些钱,而那些长期拿着不跑路的,浮亏基本都在50%以上。

这个事情再次警醒在二级市场玩的投资机构,用九牛一毛的钱在市值风云开个VVVIP很有必要,只有真正了解上市公司质地,才能有效避坑。当然,抱着亏钱目的去的,就另说了。

(一)为什么要控股宝安地产?

东旭集团为什么花50多亿控股宝安地产?

宝安地产原主营业务为房地产开发及销售,2015全年房地产销售15.67亿元,物业及酒店管理、房地产租赁合计7818万元;当期归母净利润0.62亿元。

东旭集团花那么多钱控制宝安地产,显然不是冲着分红来的。

宝安地产作为中国宝安集团原旗下子公司,业务开展非常稳健,资产负债率很低,净负债率不到30%;此外,截止2015年末,存货(房地产项目)账面价值还有31亿元。

换言之,拿宝安地产控股权后,东旭集团可以借此融资。

事实上,东旭集团也是如此操作的:2015年10月,东旭集团控制宝安地产后,随即通过后者向信托机构贷款20亿元,此外,还新增5亿元的短期借款。

按宝安地产原有业务规模测算,根本就不需要用这25亿元的融资。

各位猜猜,这一大笔钱最终去了哪里?

2016年,已经更名为东旭蓝天的上市公司,顺利完成95亿元的定增融资。但是,当年底短期借款就从年初的8.7亿元增至13亿元,长期借款从21.3亿元增至26.4亿元。

上市公司手握巨额资金,却继续举债,这其中有多少玄机呢?

敲黑板!这是必考题,送分题!也是非常容易错的地方!

各位长期在股市中博弈的投资者们,一定要注意:如果上市公司账面有巨额资金,但债务继续增加,这公司大概率有问题,要么是虚增资产,要么就是沦为控股股东的融资工具。

事实证明,东旭蓝天就沦为控股股东东旭集团的融资工具了。

2018年报披露,上市公司存在关联方东旭财务公司的存款高达23亿元。

(东旭蓝天2018年年度报告)

2019年末,上市公司存在东旭财务公司的存款增加至28.7亿元,但是,审计机构指出该部分货币资金使用受限。说白了,就是这笔钱很可能要不回来。

当期,上市公司与东旭财务公司有近180亿元的资金往来,显然,东旭集团是通过东旭财务占用上市公司巨额资金。

也是2019年,东旭集团控股的另外一家上市公司东旭光电(000413.SZ)在当年11月爆出债务违约,“16东旭光电MTN001A”、“16东旭光电MTN001B”未能如期兑付,构成实质性违约,合计本息20.1亿元。

此时,东旭蓝天因控股股东东旭集团及东旭财务的债务崩盘而受到拖累,审计机构给出非标意见,核心内容就是存在东旭财务的那28.7亿元存款支取受限。

既然花了大价钱控制的公司,东旭集团肯定要薅到底。

(二)剥离房地产业务

2017年12月19日,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将旗下的房地产业务全部转让给东旭集团全资子公司西藏旭日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旭日资本”),交易价格21.34亿元。

上市公司的房地产项目,真实货值应该是多少呢?

交易所也好奇,于是发去了问询函,然后,上市公司很爽快地回复了问询函,以下是风云君从问询函节选的信息。

上市公司洋洋洒洒写了14页,但是,几乎都没写在重点上,既没有明确写出具体项目已售并结转面积,也没有写清楚未结转的面积和货值。感兴趣的老铁可以自己去查看2017年12月27日公告(公告编号2017-152)。

总之就是看似给交易所回复了很多信息,但是又隐藏了关键信息,相当于没说。

此外,根据披露的信息所转让的房地产资产合计应付给上市公司27.69亿元,这是后者向子公司提高的资金支持,据此测算若完成交易,上市公司至少要收回49亿元现金。

房地产业务资产在2018年转让,东旭集团从哪里来的资金收购上市公司的房地产资产呢?

各位,还记得上文提到过,2018年,上市公司将23亿元存入东旭财务公司的事吗?

搞了半天,上市公司用自己的钱给控股股东买资产。

再看上市公司2018年现金流情况,全年投资性现金流只有39.8亿元(与上市公司应该收到的现金差了9亿元),其中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收到的现金流只有7.5亿元。

这就有说道了,要么是上市公司做假账,要么是东旭集团收购房地产资产后没给够钱。

各位再猜猜会是哪种情况?

再看一个数据。

2015年至2017年(期间公司总市值在53亿元至170亿元之间),上市公司原主营业务为房地产销售、酒店管理、物业租赁等,房地产销售业务不管是营业收入还是净利润,占母公司的85%以上。据此测算,房地产销售业务对应的市值至少40亿元以上。

显然,这与控股股东给的21亿元价格还是有很大差距——费那么多算计控制的上市公司,自然要一薅到底。

总之,上市公司在处置房地产资产上,是一笔中小股东都看不懂的账。

转型新能源,还是转入坑?

如何才能整整齐齐、彻彻底底薅羊毛呢?

东旭集团为我们上了一节生动形象的现身说法教学课。

2016年,换了控股股东后的上市公司随即宣布向新能源产业转型,即光伏发电。比较巧合的是,东旭集团业务之一是光伏玻璃、光伏组件,这就相当于说上市公司转型光伏发电领域,然后向控股股东直接或间接采购相关产品。

当然,如果东旭集团只是为了卖点光伏组件就费劲吧啦玩这么大一出,就太小看它了,人家可是一上来就玩大的。

(一)工程预付款去哪了?

2016年,上市公司新增23.2亿元的预付款,为了掩人耳目,这一大笔资金计在其他非流动资产上,其中有23亿元用于光伏电站EPC工程款。

这笔巨额工程款具体给了谁,上市公司没有说,我们自然是不知道的。

要不怎么说,人生处处有意外呢。

2017年、2018年,上市公司披露的关联方交易显示,向关联方东旭集团等采购商品、接受劳务分别为1.08亿元、2.42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关联交易的内容为建筑工程。

那2016年的EPC工程,东旭建设集团是否参与了?

只要我不承认,就是没有的事。

有意思的是,预付EPC工程款从2016年的23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34亿元,这都4个年头过去了,是什么工程还没做好?工程款还一直增加呢?光伏电站就是从沙子开始提炼硅料,再到生产电池片,也用不了4年时间啊。

话说,截止今年6月底,挂在其他非流动资产科目上的预付EPC工程款还有27.2亿元。

前后7个年头,中国高铁都修了4万公里了,上市公司的EPC工程却啥都没干成。

啥都没干成,就硬生生让供应商白占了7年便宜?27亿存7年,利息都小10亿了吧?

这钱大概、可能、也许、差不多、大差不差,应该是被控股股东占用了吧?

别急,被长期占用的可不只这27亿。

(二)70多亿资金去向成迷

除了工程款不知去向,还有投资款。

2017年是3.1亿元,2018年增至4亿元,2019年超过10亿元,直到今年6月底,预付投资款余额7.55亿元还挂在账上。

你以为这就完了?

2016年12月至2017年9月,上市公司累计出资近19亿元与包括国投泰康信托、广州南粤产业基金、中国信达资管等机构成立合伙企业,共计筹集约65亿元资金,宣称借给上市公司。

然而,风云君查遍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的短期借款、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等等科目,均没有找到这笔钱哦。

那么,这几十亿巨额资金去哪了呢?

金融机构占大头,所以,他们比东旭蓝天的中小股东更担心,于是,从2019年开始陆续把东旭集团、东旭蓝天给告了。

巨额预付款还有故事。

在东旭集团控制上市公司之前的2013年至2015年,预付款非常少,2015年才0.23亿元。而上市公司被东旭集团控制后,预付款项激增,2019年一度接近49亿元,截止2022年6月底,为37.6亿元。

按账龄来分,2至3年的预付款接近16亿元,3年以上的预付款接近20亿元。

那么,请各位再猜猜,这37亿多的预付款能收回多少?

2021年度报告中,上市公司对巨额预付款的解释为:账龄超过1年的重要预付款项主要为预付的工程设备款,工程结算周期超过1年,由于业务尚未完成,故暂未办理结算。

然而,审计机构此时却不解风情,不配合装逼,直接蹦起来打脸上市公司。

以下摘录审计原文:

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东旭蓝天预付款项和其他非流动资产共计72.68亿元,我们检查了相关合同,执行了函证、走访等相关审计程序,截至审计报告签发日,我们未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判断预付类款项相关合同能否按约定履约,相关合同标的或款项能否安全收回存在不确定性。

审计机构就差直接说,东旭蓝天巨额预付款和其他非流动资产应该是收不回来了。

傻子都知道这70多亿去了哪。

东旭集团控股上市公司后,真的是往死里薅啊,没给监管机构和交易所留一丁点面子。

(三)终于爆雷

虽然“持牌”薅了上市公司巨额资金,但东旭集团还是没能躲过爆雷的命运。

2020年7月2日,东旭集团爆出在2019年营业利润亏损324亿元,由2018年的33亿元转为巨额亏损,2019年营收344.4亿元,较2018年的518.6亿元同比下降33.6%。

该集团的债务问题就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连锁效应。

东旭集团旗下另外一家上市公司东旭光电随后不久曝出多笔债务违约。

2022年9月29日,赶在国庆节前,东旭集团的金融债务重组方案出炉:东旭蓝天系东旭集团控股子公司,前者约101亿元金融债务适用此次《债务重组方案》,上市公司获得延长偿债期限、降低利率等便利。

因此,预计每年减少上市公司财务费用3-4亿元。

主营业务溃败

被控股股东花式占用巨额资金,上市公司的业绩还能好吗?

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经历快速增长,在2018年达到峰值后,随即快速下滑;扣非净利润也是如此,在2017年达到峰值后,随即下滑,在2019年出现近10亿元的亏损。

(一)主营业务情况

上市公司换了控股股东和实控人后,主营业务为光伏电站、环保业务、供应链业务。

2016年开始新能源业务收入出现了短暂的爆发,2016年至2018年分别为21.9亿元、54.4亿元、50.4亿元。但随后几年业务收入波动非常大,看来光伏电站业务是名副其实的靠天吃饭,有很大的不确定。

环保业务包括生态修复、流域治理、水处理、危废处理等业务领域,基本采用PPP模式,说白了只要无脑砸钱规模很快就起来。该公司的环保业务在2018年爆发,营业收入近22亿元,同比增长近2倍。

然而,很快就玩虚脱了(主要是没钱了),2021年营业收入不到2亿元,今年上半年不到1.3亿元。

而供应链业务是上市公司用来撑大营业收入的,2019年至2021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8.8亿元、15.4亿元、12.8亿元,但毛利率分别为0.81%、-0.23%、-0.06%,尽干赔钱赚吆喝的活。

(二)经营性现金流的秘密

从经营性现金流净额来看,2017年扣非净利润5.36亿元,但却只有1.53亿元的净流入。

2018年净利润高达11.2亿元,创上市以来峰值,然而,扣非净利润不到1千万,当期剥离的房地产业务贡献了13.4亿元的投资收益。

经营性现金流却是大幅流出超过38亿元,显然,2018年的盈利只是账面财富。

2019年开始连续亏损,至2021年扣非净利润累计亏损超27亿元,今年上半年亏损有所减少,为1.7亿元。

2019年以来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均为正值,其实是上市公司玩的策略,以粉饰经营性现金流。大白话就是把本应该计入经营性支出的部分资金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计在筹资活动上。

巨额融资租赁款是有成本的,2017年至2021年基本每年在2亿元以上,期间累计费用超过15亿元。

东旭蓝天为了美化经营性现金流可谓不惜血本。

或许有些老铁不太明白其中玄机,没关系,已上市、拟上市的老板们看明白就行了,这项财技只要多加练习,很快就能掌握的。

掉坑里的投资机构

在东旭蓝天亏损最多的是几家定增机构。当然,也有不少公募基金和QFII机构来投机取巧趋炎附势插一腿而折在了里面。

2019年二季度末,国泓资产(定增参与方)、前海开源基金(定增参与方)、海富通基金(定增参与方)、天安寿险、深圳铭泰资管、深圳特诺资管等机构合计持有2.66亿股,占上市公司流通股本的25%。

2019年四季度,前海开源基金、天安寿险、深圳前海聚优基金、国泓资产(定增参与方)等机构合计持有1.62亿股,占上市公司流通股本的15.24%。

深圳铭泰资管、深圳市特诺资管在2019年四季度清仓,按8.1元/股的加权买入价、4.34元/股的加权卖出价测算,两家机构亏损超2.6亿元;山高(烟台)卓越投资亏损超1.7亿元;而天安寿险浮亏超1.7亿元。

参与上市公司2016年定增的机构,定增价格10.95元/股,截止2019年四季度末,国泓资产浮亏超4亿元,前海开源账面浮亏超3亿元,海富通基金浮亏超2亿元。认购的股份越多,亏损越多。

2020年三季度,4只产品合计持有7647万股;其中瑞士信贷(香港)、华泰金控-自有资金旗下各1只QFII新进,合计买入1790万股;同年四季度卖出。

2020年四季度,华泰柏瑞中证光伏(515790.SH)、中金资管香港公司、上海明汯投资、JP摩根等机构合计持有8904万股;2021年一季度,QFII等机构清仓卖出。

2021年四季度至2022年二季度,都有QFII新进,但都是玩短线,一个季度就消失。

这些基金经理们难道都不看市值风云吗?

2018年以来东旭蓝天在市值风云吾股大数据上的排名均在3000名后,你们用投资者的钱做这种交易,你们的良心不会痛吗?就没那么一丁点一丁点责任心吗?

回顾东旭集团控股上市公司的整个过程,几乎都不用花自己的钱就把事儿办了,足以说明前者是资本市场骨灰级玩家。

整个流程下来,环环相扣、丝丝相连、层层推进,通过多种方式神不知鬼不觉占用上市公司巨额资金,并且还把优质的房地产业务收到自己旗下。

最可气的是,你明知道是他干的,诶,你没有证据,还真拿他没办法。

当然,这就看监管机构态度了。

就在2018年爆出巨额资金占用时,市场中的投资机构仍然幻想着东旭集团还回资金,就连国际投资机构都想博一把困境反转。

免责声明:本报告(文章)是基于上市公司的公众公司属性、以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为核心依据的独立第三方研究;市值风云力求报告(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报告(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值风云不对因使用本报告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以上内容为市值风云APP原创

未获授权 转载必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东旭集团几家上市公司,东旭集团重组谁最受益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