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生于广东12岁能做黄金炒股赚700亿儿媳生子他奖励182亿

他被称为“亚洲股神”,投资股票净赚700亿。

人们说,跟着他投资股票必赚,于是他又被称为“中国巴菲特”。

1996年,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资产增值只有40%,而他的资产增值高达95%。

78岁的他,投资眼光独特,登上世界财富排行榜前列。

以至于媒体喊话比尔盖茨:“盖茨,你小心点。”

好景不长,2008年刮起的金融海啸,让他的资产备受打击。

他笑着自嘲:“我唔系股神,只是股民,最多是冒牌股神;

‘名牌股神’系巴菲特,我就算仿效佢都唔合格。”

意思是:我不是股神,只是股民,最多是冒牌股神;

‘名牌股神’是巴菲特,我就算学他都不合格。

李兆基

78岁跨行进入股票市场,取得如此胜果,令人匪夷所思。

亦如他15岁时取得人生第一桶金,令人眼前一亮。

他所走的每一步都是惊险刺激、让人难以预料。

背后却藏着他的深思熟虑,才能一招击中,但也偶尔失手。

他始终在财富榜首惊险穿梭,每年与李嘉诚上演着东家唱罢西家唱的登台大戏,更是精彩绝伦,令人拍手叫好。

人们都说:人生如棋,落子无悔。

如他所说,他下的每一颗棋子,虽都是险招,惊险丛生,但万幸的是有惊无险。

他就是地产大王,“亚洲股神”:李兆基。

第一步棋,自小学得生意经

1928年,广东顺德大良,一户经营金银铺子的商人家生下第四个男娃。

父亲给其取名为李兆基。

从小,李兆基机灵聪明,深得父亲疼爱。

在金银店铺里,人们说“打金偷金、打银偷银”。

这家金铺同样上演着如此戏码,只可惜做贼的也不小心点。

恰巧,就被6岁的李兆基逮到了。

这个贼是自家的铸金匠,随后,他向父亲告发了员工。

父亲李介甫无奈地说,铸金匠是个奇缺的人才。

他担心把人撵走后影响自家生意,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李兆基并没有想饶过他,他开始学习铸金技术。

希望早日独当一面,踢走手脚不干净的铸金匠。

同时李兆基也明白一个道理:只有自身有过硬本事,才能不受制于人。

等到12岁时,李兆基早已熟练掌握炼金的核心技术,鉴别、制作黄金的技术丝毫不亚于成年人。

几年后,李介甫把店铺交由李兆基来打理。

李兆基

至此,商界出现了一位能力超强、眼光毒辣的小小掌柜。

1944年,日军侵略,香港和海外工作的人要汇钱给家里人,必须要兑换钱币才能寄送。

因此很多店铺都经营起货币买卖的工作,李介甫父子也是如此。

当时,市面流通的纸币如果有穿孔、崩角、锈迹、污秽等,很多银行是不收的。

银行在接受兑换时总是精挑细选,花费很大的人力。

经过一番挑选后,有些瑕疵的纸币会以低价售出。

看到这种纸币,其他商人就特别头疼。

而李兆基却见怪不怪,思考如何正常出售这些纸币。

经过数天思考,他终于想出一个绝佳方法。

他先将旧币泡在水里,用漂白粉去除污渍,给钱币涂上一层蛋白,再把钱币经过晾晒风干。

经过一番清洗后,纸币不仅恢复原样,变得新鲜光亮,而且还更加结实。

最后,有问题的纸币,一点都没有浪费掉,都以原本价格再次售出。

在15岁时,李兆基就赚得盆满钵满,附近的金银铺子都对这位小商人早有耳闻,李家的生意也越做越红火。

虽然才15岁,可李兆基却已经从商10年,已然是个成熟的商人。

网上有句话:“精明的商人易在平凡的事故中,将商业情报发挥到极致,成为自身惊险的故事。”

人生的第一步棋,他已然走对了。

接下来他要在惊险刺激的商界中建立自己的商业帝国。

第二步棋,赢在选对合作伙伴

李介甫从未想过,仅仅只是让儿子在店里帮忙照料。

他想让儿子进入更大的商界,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有一天,李介甫问儿子:“经历了这几年,你对自己的前途有什么看法?”

李兆基思考片刻回答说,他想去外面闯荡一番。

李介甫没想到儿子有如此上进心,而且正合自己的意愿。

他就连忙追问到:“你有想过去哪儿去发展吗?”

李兆基目光坚定的看着父亲说:“我想去香港。”

经过父母的同意,19岁时,李兆基背上行囊离开家门、告别亲人、拿着父母给的1000元、怀揣梦想,孤身一人踏上遥远的香港之路。

他要在这个繁华的大都市、虎争狼夺的商界,分到一杯羹,打拼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

到了香港后,李兆基首选金银业起家。

他在中环文咸东街,做起金银兑换的生意。

李兆基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在当时整条街道有二三十间金银铺的情况下,他依旧经营得如鱼得水。

李兆基仅需扫一眼黄金,就能识出黄金的真假。

如果把黄金放地上摩擦一下,他还能识出黄金的成分。

不足一年,李兆基已经在香港混出一点名堂。

可他还不满足,他想要更多。

1954年,香港人数激增,住房问题成为政府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难题。

李兆基很快嗅到商机,果断放弃银票兑换,进军房地产市场。

他眼光坚定地说:“我七八岁时已常到父亲的铺头吃饭,自小对生意已耳濡目染。

后来在银庄工作,令我深深体会到无论法币、伪币、金元券等,都可随着政治的变迁,在一夜之间变成废纸。

它们令我领悟到持有实物才是保值的最佳办法。”

然而,李兆基是外行人,对房地产一窍不通。

担心坏了大事,李兆基决定找人搭伙合作。

1958年,李兆基和冯景禧、郭得胜合股组成了“永业公司”,三人正式涉足房地产经营。

这一年,李兆基刚好30岁。

三人分工合作,各取所长。

冯景禧善于交际,生性活泼,只要他想与某人合作。

几日相处下来,就能赢得对方的信任。

所以他在商界、政界都有广阔的人脉。

郭得胜负责工程管理工作、员工指挥工作、与材料供应商谈判,以及工程的内部管理。

李兆基则负责管理建楼的图则设计、买入土地作货源以及楼宇销售等工作。

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三人很快在房产界混出名堂,被称为三人为“地产三侠客”。

经历十多年的打拼,三人终于打下了属于自己的天下。

可即使家产打下来了,三人并没有把当下的事业当成终身的事业。

三人开始分家,各自取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财产,准备再次投身新的领域。

第三步棋,险中博胜

1975年,李兆基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李兆基为了拿到想要的土地,曾放出豪言“寸土必争”。

事业刚起步,李兆基手头的流动资金,不足以买到地段较好的土地,但他自有妙计。

那就是买下黄金地段的旧楼,然后重新进行构建新楼。

想法很不错,可现实很骨感。

他要想得到黄金地段的大片土地,就必须要说服这里的居民。

如果这一片有几家钉子户不愿意,他的计划就得泡汤,可谓是异常艰难。

其中有几家钉子户死活都不愿意,李兆基就整天去这几户人家中劝说,一连奔走数月才换来了同意。

李兆基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他偏不信邪,别人做不到的他偏要赌一把。

好在,他赌赢了,这些年,他所看中的地段即使再难得到,他最终都能拿到手。

说服钉子户搬出去,这还不是他最牛的地方。

他曾经一夜之间从他人手中夺得土地,更是令人大开眼界。

有一次,他打听到,皇后大道励晶大厦要出让一块地皮。

但他们已经和其他人拟定好合同,第二天下午就要签约。

李兆基也看中这块肥肉,想收入囊中。

即使仅有一夜的时间,他也势在必得,自信地说,“我还有这一夜的时间,足够了。”

他动用所有关系,终于在凌晨找到中间人。

他说明目地后,不管中间人如何难做,他只撂下一句话:

“1300万的范围之内,你替我拿主意,你的佣金一分不能少,拜托你了!”

最后,买主被中间人说动,李兆基以1200万的价格拿下这块土地。

此后,凡是李兆基想要的土地,无一不被他归入囊中。

他放出的狠话“寸土必争”,更是令人暗中猜测他心机的深厚。

常言说“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可他偏要赌一把。

他每次夺土地虽看似赌,但其实他都是稳中求胜。

买下旧楼盘看似险象丛生,万一有一家钉子户不同意,他就无法实施计划。

但他更看到了内在,时代在发展,他盘下旧楼盘不仅旧业主套现、发展商得利,用时也减轻了政府的压力。

这件事情有这么多人受益,只要有利可图,就值得他投入所有的筹码,决心赌一把。

与其说他是赌赢的,不如说他眼光毒辣,看到了外人没有看到的内核。

他的放手一博是站在时代机遇中下的赌注。

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他答:“知止而后能静。”

普通人在危机里,只能看到忧患。

而聪明的人,总能看到机会,李兆基就是后者。

他在危机中看到商机,随后加大筹码下赌注,稳中获胜。

第四步棋,棋走险招

78岁时,李兆基突然要转行,因为他看中了股票市场,他专门成立了公司,用于炒股。

炒股最好的赢法就是见好就收。

可李兆基面对危机时依然穷追不舍,他说“泡沫不一定就非得马上破。”

他继续放大在中国网通、中国人寿、中国财险、中国电力、中石油、中海集运、平安保险、交通银行等等股票上的筹码,原因是他相信国企。

他手中的股票果然不失所望,他把500亿资产变成1200亿元。

净赚700亿,其他跟着他投的小股民也先后挣到了些小钱。

他说:“它几乎是强迫你赚钱,认购了一年半年也不能卖。

那一两年间,每只股份都升几倍。

国企来香港上市,很多股份升十倍也有。”

李兆基在投资国企中大挣了一笔,大家为之佩服,赞叹他的眼光,称赞他为“亚洲股神”。

任何时候,在赌场上都不可能一直全胜,总有翻车的一天,果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2008年的一场金融海啸将他打回原形,这场金融海啸令许多人身家折半,整个股票市场陷入深深的冷冻期。

有人赔得倾家荡产,也有人绝望纵身一跃,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场危机,也砍断了李兆基一半的江山。

但他没有像别人吃不下饭那么严重,心里更多的是愧疚。

以前他在股票市场上挣钱时,总乐于分享给他人股票的行情,有些人也顺便小挣了一笔。

自从金融海啸过后,他不敢再透漏股票的行情,怕别人跟着他炒股而亏本。

他坦言到:“这件事是很深刻的打击很遗憾,觉得很不甘心。

人们叫我股神,我说千万不要了,我现在不是股神的了。没有用的了,你不要信!”

俗话说,在棋场既讲究险中求胜,也考验心大果敢;

可换在赌场时,任何时候搏一把的心态始终会有崩塌的一天,因为在赌场没有人是常胜将军。

很显然,这一局,他输得一败涂地,输得很彻底。

第五步棋,棋局已落尘

金融危机过后,李兆基看得淡了,毕竟自己不是专门炒股的。

面对媒体的采访,他多次自嘲到,“我不是股神巴菲特,是个冒牌的巴菲特,我最多只是一个股民。”

随着年事已高,李兆基曾多次向外界透漏出即将退休的消息。

公司也曾发布公告,公司董事会主席及总经理李兆基博士因年事已高,现正式考虑退休。

李兆基即使在商界打拼下亿万家业,但也承受不住岁月的打击。

他终究有老的一天,也必须退出商界,享受他的晚年生活。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退休的消息一出,底下的儿子慌了神,开始上演争夺家产的豪门大戏。

所有老年人都有儿孙梦,都希望身边孙子满堂。

儿子们为博得老爷子的开心,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在生儿子上,两个儿子可谓是卯足劲儿,谁也不输给谁。

大儿子李家杰虽至今未娶妻,但为了生下儿子,增加夺得家产的可能性,47岁的他跑到美国代孕生子。

最终生下三胞胎儿子,并取名为智信、智仁、智勇。

小儿子李家诚也不闲着,妻子徐子淇为生下孩子,九年剖腹产四次,最后生下男孩。

据说,儿媳徐子淇生下第一个男娃时,老爷子做了一件轰动香港的事情。

他直接给公司员工派发1500万元红包,为让儿媳开心更直接花18.2亿港币,为儿媳买下山顶作为礼物。

可以说,为了迎接孙子的到来,其他财富都是过眼浮云。

如今,李兆基早已实现儿孙满堂的好梦,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终究要拱手让出江山。

两个儿子的成绩也摆在眼前,他必须要找出一个财产继承人,来继承他的家业。

2019年5月28日,李兆基正式退休,长子李家杰及次子李家诚将出任联席主席及总经理。

纵观他这一生在惊险中打拼出家业,可始终要有尘埃落定的一天,想必心中有无数无奈和伤感。

他曾说:“现在以我有一千亿元计算,百分之一我也有十亿,那十亿元已经足够。

那十亿元和一千亿元差不多,可以有一样的享受。

那我当然希望用百分之九十九的身家换三十年青春更加化算。”

他虽然老骥伏枥,但心中依怀有高远志向。

想要用钱财换取三十年的光阴,再重新弛聘商界。

然而,终究抵不过岁月蹉跎,最后一枚棋子容不得他决定,他不下也得下。

他生于广东12岁能做黄金炒股赚700亿儿媳生子他奖励182亿

李兆基的人物经历

李兆基出生时,父亲李介甫先生已拥有天宝荣金铺和永生银号两间门店,经营着黄金、汇兑、外币买卖生意。刚一懂事,李兆基就被送进私塾接受教育,熟读四书五经,并对念古书产生浓厚兴趣。10岁时,父亲还礼聘广州中山大学文学系教授梁惠民先生做了李兆基的新老师。梁惠民先生发现李兆基勤于思考,于是常结合课程提出一些问题,启迪他的思维。
有一次,在教授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后,梁先生要求李兆基把这番道理结合现实生活去理解。很快,少年李兆基就结合他已有大量接触的金铺生意给出一个老道的答案:“比方说,一个人只有一块钱做生意,那就只有买进一块钱的货。赚了固然开心,万一蚀了也就算了。要知道适可而‘止’,才不至彷徨无主,从而身心镇‘定’,才不受邪恶念头侵袭,便可明心见性,思想宁‘静’,自然气定神闲,理得心‘安’,这时从容处事,更能周详考‘虑’,且可策划将来事业发展,自然成就可‘得’。”梁惠民先生听了以后感慨不已。
李兆基从6岁开始,就被父亲安排进家里的商铺头学习做生意。母亲本来有点担心儿子年纪太小,不能应付那些年长的伙计,但李兆基没过多久就成了父亲的得力助手,而且聪明机智,拥有极好的心算能力。
在金铺行业,有一句“打金偷金、打银偷银”的俗语。李兆基进入店铺后,发现自己家的金铺也存在这个问题。他想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让父亲采取措施,但铸金匠又是奇缺的人才,得罪不起,因此而担心铸金匠离开后影响金铺的生意。进退两难中,他决定自己学习铸金技术,不再受制于人。
  到12岁时,李兆基已熟练掌握了看金、化金、熔金的核心技术及知识,并很快出任天宝荣金铺的头柜,成为顺德无人不知的神童和黄金奇才,其鉴别黄金的眼光和炼制黄金的技术都令人称赞不已。他也从中明白一个道理:靠人不如靠己,当老板,要有过硬的本领才行。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中央银行的大洋纸买卖依然活跃,因为人们都认为它到光复之日仍能使用。也是这个原因,大家都只喜欢保留完整、平直和光洁的纸币,因为这样到光复之日才不至坏损。这样一来,残币、脏币在交易时的价值就下跌三到四成。因为家中同时兼营纸币买卖,所以,这个问题也引起李兆基的注意。
之后,他从洗衣中得到灵感,发明出一个旧币换新颜的办法:将旧纸币泡在水里,用漂白粉洗去污渍,再涂上一层蛋白,使它变得硬朗,然后风干熨平。他以六至七折收来,悄悄清洁整理一翻后,却以十足价钱兑换了出去,不但赚到不低的利润,还额外得到做生意的道理:货物无论何时何地要畅销,就得要好好包装。
李介甫先生在广州湾也有生意,需要频频来往照应。看到儿子已能独掌大局之后,他干脆将顺德的两间店铺全都交给李兆基经营。15岁担当重任的李兆基也不负厚望,将生意经营得红红火火。日本战败后,货币极度贬值,虽然李兆基经营有方,将铺面管理得井井有条,但眼见市道江河日下,父亲还是希望他另谋他路,找寻更能施展才华的天地。 1948年,已经做了4年掌柜,得到充分磨练的李兆基,带着1000块钱只身去到香港。当时的香港中环文咸东街,足足有二三十间金铺银店,专营黄金买卖、外币找换、汇兑等生意,业务性质跟李介甫在顺德的永生银号没有分别。初抵香港,李兆基利用他熟悉货币兑换业务的优势,在几间银铺挂单,从事买卖外汇和黄金的生意。其时正值解放战争之际,不少内地财主跑到香港,外汇兑换业务及黄金买卖生意十分兴隆。李兆基与何贤等人合作,在这场黄金大战中大赚了一笔,为其后来事业的发展奠下基石。
五十年代初,内地解放以后,英国很快承认了中国的地位,并建立外交关系。李兆基意识到香港将成为中国通向世界的桥梁,于是转行做五金生意和进出口贸易,生意十分顺手。 当时,香港人口急增,工商业开始发展,政府和市场上的房屋兴建计划,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早就认为实物比货币更为保值的李兆基,决定向实物(地产)进军。后来李兆基回忆当年生活时曾说:“我七八岁时已常到父亲的铺头吃饭,自小对生意已耳濡目染,后来在银庄工作,令我深深体会到无论法币、伪币、金元券等,都可随着政治的变迁,在一夜之间变成废纸,令我领悟到持有实物才是保值的最佳办法。”
1958年,李兆基和冯景禧、郭德胜等八人合股组成永业公司,开始涉足地产生意。公司开办后,他们推出“分层出售、十年分期付款”的方式,面向广大中下层市民,一改过去地产业经营方式,使得生意十分火爆,所建楼宇均销售一空。
1963年,李兆基与郭得胜、冯景禧三人又将永业重组,成立了“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由年长而且拥有40%股份的郭得胜先生出任集团主席,年纪最小,拥有股份30%的李兆基则出任副主席兼总经理。
作为总经理,李兆基主要负责三件事情:一是建楼的图纸设计,二是买入土地,三是楼宇销售。对于这三件事情,他件件事必躬亲,并借此练出一身的本领。李兆基过目即能判断出图纸设计是否存有不当之处,令手下著名大学出身的规划设计师都自叹不如。其买地功夫也很了得。一次,得到皇后大道中励晶大厦旧地业主郑宗枢有意将地皮出让,并已口头答应卖给别人的消息,他赶紧追问:“谁跟郑宗枢相熟?”左右人等都无法作答,并被提醒说对方明天就要在律师楼签订买卖合约了。李兆基听了,点点头说:“那即是说我还有今晚这一夜的时间。”果然,他经过多方打探后找到了办法,在凌晨打电话找到了一位与郑宗枢相熟的朋友。不几日,便得到了那块地皮。在此后的岁月中,他始终保持这种认定目标、锲而不舍的精神。李兆基获取土地的办法也与众不同。据《华商韬略》报道,在香港,恒基兆业很少参加政府的土地拍卖,但总有办法买到地盘,而且质优价廉。这主要在于李兆基有两大法宝。第一是购入“乙种换地权益书”。当年,港府征收新界的农用地作发展用途,是先用换地权益书向农民们分批收地,等政府有可建房屋土地集中拨付时才与其交换。这让很多希望立即套现的农民在政府换地令之前,拿着换地权益书无计可施。李兆基就以现金购入他们持有的换地权益书,既受欢迎,又价钱便宜。等政府一宣布开发计划,他买得的大量权益书就会变成可发展的地皮。第二种购地办法,则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旧楼改建。买下黄金地带的旧楼,在旧地盖新楼。这种办法一举多得,发展商得利、市容焕新、旧业主套现、政府增加税收,但却十分辛苦,因为单独收购一个小物业(如一个住户)并不能支持一个地产项目的发展计划,所以恒基兆业还练出一个绝活——并楼。通过向某个目标地盘上的多个业主收购物业,凑零为整,得来土地。为了收到旧楼,他布下天罗地网,除面向本港外,还到在港留有物业的侨民移居地找楼买。并楼极其艰辛复杂,一个业主不卖就会满盘皆输,但恒基兆业却对此情有独钟,几十年来,并楼无数。李兆基有关于此的另外一句名言:“寸土必争”,也传播四方。
在销售上,李兆基也大胆创新。当时香港的物业大都是整栋出售,大量中等收入群体对此望洋兴叹,于是,他创造出一个分层销售和分期购买(按揭)的办法建楼卖楼,结果大受欢迎。很短时间内,新鸿基企业就在地产界崭露头角,获利颇丰。李兆基、郭得胜、冯景禧也被业界冠以“三剑侠”的美名。李兆基所始创的分期购买,更在此后被广泛采用,对香港市民的安居置业起到很好的帮助。 1972年新鸿基地产股票正式上市,合作了十余年的“三剑客”也于此时分手了。分手后,李兆基分得约值五千万港元的地盘和物业,他又用这些物业于1972年底和胡宝星合作,组建了“永泰建业有限公司”。胡宝星任董事局主席,李兆基为副主席。1973年初,恰值香港股市牛气冲天之时,李兆基趁机将永泰公司上市,每股一元的股票一下子涨至一元七角,李兆基大捞了一把。之后,香港股市随世界经济衰退而大崩盘,地产业也随之陷入低谷。李兆基此时手里握着巨额现金,他看准机会,大肆压价购进土地和旧楼。
1975年,香港股市开始复苏。李兆基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恒基兆业有限公司。股本1.5亿港元,地盘20个。公司成立之后,李兆基有意将恒基兆业上市。他选择了一个最便利的方法——买壳上市,即收购一家小型上市公司,然后将之改造后上市。李兆基的目光瞄向他与人合股的永泰建业公司。他以物业换取了永泰一千九百万股的新股,成为最大股东,取代胡宝星出任永泰董事局主席。李兆基接手永泰后,他又将面向广大市民的经营方法注入永泰,使永泰发展良好,股价也随之上涨,由原先不足一元涨至一九七六年初的三到四元。
在李兆基经营下,永泰生意蒸蒸日上,盈利迅速增长。至1979年,由于盈利增加一倍多,李兆基决定派送新股,这样永泰股数逾亿股,市值已达9亿多元,拥有20余个楼盘。按香港法律规定,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私人不能拥有超过75%。李兆基在永泰已拥有70%的股票。他的目的,还是要将作为永泰总公司的恒基兆业早日直接上市。
恒基兆业成立之初,仅有股本1.5亿元,楼盘20个。但几年之后,它的地盘激增至逾百个。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要源源不断地取得足够的土地来建房决非易事。李兆基以其独到的眼光和方式来为自己增加土地储备。他采取的方法是收购旧楼,然后拆建出售。这些旧楼由于绝大部分在市区,故发展潜力十分惊人。
李兆基长年在欧美的中文报刊上刊登广告,收购香港的旧楼。这一招方便了华侨,也使得李兆基在没有竞争对手下取得最优化的效益。在收购了一层旧楼后,他会陆续买下全楼,然后再逐渐买下周围楼宇。在收购后期时,即使价格较高,他也会买下。因为即使如此也比官地竞投合算。李兆基以工业化方式经营地产业。他将土地视为原料,楼宇为制成品。源源不断地收买土地和不断生产出成品,使恒基兆业博得港人口中的“楼宇制造工厂”的名声。
1981年6月,在香港股市的再一波狂潮中,李兆基成功地将恒基兆业推上市,一举集资十亿港币,充实了自己的实力。成功地渡过了八十年代初、中期香港地位未定时的低潮期。渡过了八十年代初中期的低潮,李兆基和他的恒基兆业又上一层楼。
1983和1984年,香港因主权交接问题导致经济萧条,许多公司冷冷清清,李兆基正好在前期的市场畅旺中将恒基兆业分拆为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于1981年7月23日上市,不但有大量的楼盘在建,而且与20多家银行有借贷关系。正是银行、建筑商们纷纷给予了信任,以及薄利多销策略带动的大量购买,使他平稳度过了从商以来最大的考验。1985年,主权问题明朗以后,香港经济开始回升。1988年,恒基兆业地产公司全面收购了永泰建业,将之改名为“恒基兆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此同时,恒基发展又宣布发行十二亿新股。由于该公司拥有28.7%的香港小轮公司股权和26.4%的中华煤气股权。
至此,李兆基精心设计的收购、吞并战终于实现了完满的结局,李兆基通过完全吞并原来实力比他强的胡宝星,达到了利用别人发展自己的目的。而李兆基的借壳上市、以小博大的收购、吞并战术,至今仍成为股市收购战中的成功范例,成为香港的经济学教授的课堂上经常引用的著名例证。
李兆基也一举跃入香港十大富豪榜。香港地产界权威人士在评判李兆基与李嘉诚、郭德胜、郑裕彤四人时,曾有这样的评语:长江实业雄才大略;新鸿基地产稳健有为;新世界发展勇气逼人;恒基兆业则眼光远大,先声夺人。 早在1980年时,恒基兆业就投资参与了广东中国大酒店和花园酒店的项目,之后更加快步伐,完成了以耗资33亿人民币的北京恒基中心为代表的一批投资项目。1990年以后,恒基兆业又结合香港及内地的经济形势,在两地参与大量商业楼宇项目,如当时世界耗资金额最大的私营发展项目——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等众多大型地标性项目的兴建。同时,还迎合普通市民日益强劲的购买能力和消费需求,将住宅的品质全面提高,不断在大型高密度地盘上增加会所康乐设施,以进军高档物业市场。继续在新的时代,紧紧把握住市场的趋势,领先发展。
1993年2月,他与郑裕彤、何鸿燊以14.9亿港元收购加拿大Westcoast Peboleam公司。1994年8月,出售加拿大物业百福轩(总楼面要1.63万平方米),市值1.6亿美元。恒基地产于1992年大量投资大陆房地产,1993年6月止,在大陆供集团发展的地盘共有20个,总楼面积逾185.8万平方米,分布于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地,其购入成本低于集团总资产10%。1993年下半年,恒基地产再分别购入广州及北京东城两幅地皮。
李兆基原计划将这些大陆投资分拆上市,但未能成事,部分原因是恒基中国缺乏3年业绩,未符合上市规则,故此,恒基地产转而发行可换股债券(债券可兑换成日后上市的恒基中国股份),集资4.6亿美元。恒基与新鸿基地产、新世界发展联合投资65亿元人民币,投资武汉江滩填平工程、改造涡轮机厂、重型机厂、重建武汉中山路、武汉饭店;与九龙仓签意向书计划投资上海静安区商品房;又与新鸿基地产、新世界发展等组基金至少1亿美元投资武汉国企。
内地改革开放后,李兆基就与胡应湘、冯景禧、郑裕彤等联袂投资广州中国大酒店。其后,更是大举投资内地,投资额达上百亿元。1996年元月,北京恒基中心封顶,该项目总投资达33亿元,建筑面积达28万余平方米,坐落于长安街上,成为京华又一美景。到1996年时,恒基(中国)已在内地拥有22项项目,资产估值137亿港元。当年,李兆基将在内地的业务全权交给长子李家杰经营,并将恒基(中国)成功上市。李兆基于1993年被国务院港澳办和新华社香港分社聘为港事顾问;1995年底又被聘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委员。李兆基有三子两女。长子李家杰毕业于伦敦大学,现为恒基董事,参与公司发展与管理。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恒基兆业进入黄金时代。1997年,李兆基更作了一个历史性的大突破,让恒基兆业成为首只在日本上市的香港股票。致力地产业务的同时,李兆基先生还致力多元化经营。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他先后收购了中华煤气、香港小轮以及美丽华酒店集团的控股权。到1996年,中华煤气的用户发展至近120万户,股东溢利也从1亿500万元成长到19亿4600万元。此外,香港小轮和美丽华酒店等企业也取得了新发展。
在这期间,李兆基先生还把事业拓展向海外,在新加坡、加拿大等地参与投资,并获得丰厚回报。
经过多年发展的李兆基,已成为香港地产业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显要人物。他是香港恒基兆业地产及香港中华煤气公司主席,共计持有59.87%的恒基兆业、2.5%东亚银行、12%新鸿基公司、10%星洲新达城市发展的股份。此外,李兆基通过恒基兆业地产持有71.8%的恒基发展、29.7%中华煤气、32.6%油麻地小轮和25%广州洛溪新城的股份。1996年,恒基兆业地产总市值达123.30亿美元,资产总值为679.45亿港元,营业额111.71亿港元,在香港上市公司排名中位居前列。 几年前,李兆基就已逐渐将企业经营交给下一代及专业人士打理,但至今依然在为自己的企业王国运筹帷幄。2004年12月15日,李兆基宣布成立了“兆基财经企业公司”,专门管理家族分散在全球高达65亿美元的投资。
兆基财经企业公司成立以来,李兆基在投资领域的表现格外引人注目,可谓业绩彪炳。期间,他先后斥巨资大量购买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中央企业股票,中国网通、中国人寿、中国财险、中国电力、中石油、中海集运、平安保险、交通银行、中远控股、神华能源、建设银行等众多企业都得到他的垂青和巨资进入。2006年中国银行在港上市时,李兆基又购入13.14亿股(约4.97亿美金),继续力挺中央大型企业。亦通过此项投资获得了高额的回报,在这三年成功转型,而几年来跟风认识内地企业新股的香港小投资者,同样获得了厚利。
一个78岁的老人成功“转行”,把兆基财经企业公司的500亿资产变成1200亿元,荣膺“亚洲股神”。曾几何时,这位“亚洲股神”却最讨厌炒股票,他曾以恒基集团主席身分,向当时的国家主席投诉,1997年时内地公司在香港上市的红筹股炒得过热。他所言非虚,当时受追捧的红筹股,绝大部分没有盈利支持,乱炒一通,最后接火棒的还是一众散户。十年后的今天,李兆基却看准机会,转而善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这个平台,让云集于此的数以万计全球金融专才,将他拥有的巨额财富,变成更巨额的财富。 对于事业和为人处世,李兆基先生有自己的看法:
一、“小富由俭是至理名言,因为第一笔本钱最重要,有了它作为基石,才易于成功”。他进一步阐释:“做人最忌的是日赚日花,入不敷支,有了本钱,安定下来,失业时也不用徬徨。”这副本钱就来自勤俭,他奉劝年轻人赚到钱千万不要即时花光,而是要储下来。“所谓大富由天,绝不是听天由命,而是指顺应天时地利,绝对不可强求。财来有因果,有缘由,有机缘,也有福分。一旦明知不可为而为,勉强的后果早晚会招致失败。”他说:“‘不贫’、‘不富’者最有福,可以自得其乐。”
二、止、定、静、安、虑、得
李兆基总结《四书》中《大学》其中一段:“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而得出止、定、静、安、虑、得的“六字真言”,认为不论做事好,做生意好,投资也好,这六字真言都用得,只要按这六个字慢慢的想,一步一步的来,“便不会有大危险,做事便会有条理、层次。”
李兆基少年读书时,便曾被老师梁惠民考他如何将这六字真言融会贯通在现实生活之上,当时李兆基的回答是:“譬如说,一个人如果只有一块钱做生意,那就只有买进一块钱的货。赚了固然开心,万一亏了也就算了。要知道适可而“止”,才不至彷徨无主,从而身心镇“定”,才不受邪恶念头侵袭,明心见性,思想宁“静”,自然气定神闲,理得心“安”,这时从容处事,更能周详处事,更能周详考“虑”,且可策划将来事业发展,自然成就可“得”。”
三、投资要精确计算回报
李兆基认为,投资,最重要是精确计算回报,回报低就不做,回报高便值得研究,进行投资。李举例说,他所成立的教育基金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十多二十年投入的资金,培养了人才,生生不息,一个培养十个,成功人才回馈社会,十个再培养一百个,无穷无尽,便是最好的投资。赌钱就最不好,给人抽水,回报低,最终必输。又如买楼变了负资产,也是属于得不偿失的投资。
李兆基谈到个人财富问题,说了一句古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始终认为,不择手段,没有道义,发达了也没有用,做人应该要有自己的原则和理想。
李兆基认为,事业所带来的成功感,不完全在金钱方面。在他心目中,做地产最重要的是有预测能力和鉴别能力,买地就像买衫一样,买得便宜穿得久,便说明你眼光好、买得值。大家一齐去买地,谁识货,谁不识货,“有料无料”,几年后便见分晓。总括来说,投资有如一块试金石,能分辨“高”“低”、明察秋毫,是为最成功的境界。李兆基除了投资眼光快且准外,待人接物也很注重传统的人情味,决不像有些商人只认钱不认人,几十年来,他的恒基公司几乎与香港各大地产公司都合作过,被誉称为“百搭”地王。
作为地产界的“大哥大”,李兆基在香港政府适应市民要求压楼价之时,曾带头将马鞍山新港城最新楼盘自贬身价百分之八,为其他地产公司做出一个榜样。李兆基虽只是小学毕业,但却身怀绝技:用算盘计算快过电脑。他看得远,算得准,记忆力和执行力惊人。对辖下的地盘、面积、入价、可供发展什么副业,他都了如指掌。对集团属下的业务,他都亲历亲为。亲自指导绘图、设计,并将自己当作用户,设身处地地考虑住宅怎样设计才更实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次,他看到一张专为中小家庭设立的面积较大的房屋示意图。拿起来就对设计师说:“中小家庭很少会在家里招呼亲戚朋友,同事互相拜访的情况亦不多,有什么喜庆宴会,都是光顾酒楼茶室,因此客饭厅反而不必太大。多出的面积应设一个浴室放在主人房里,就更有特色了。”后来,他的这个发明大受欢迎,并被迅速普及。 恒基兆业发展2015年6月1日晚发布公告,宣布其主席及董事总经理的变动及委任独立非执行董事 。公告称,李兆基将退任该公司主席兼董事总经理、提名委员会主席及薪酬委员会成员之职务,并留任执行董事。李兆基次子李家诚将调任为公司主席兼董事总经理,获委任为公司提名委员会主席及薪酬委员会成员。
87岁的恒基地产主席李兆基宣布,2015年7月1日将退任恒基发展主席兼董事总经理等职务,但保留公司执行董事一职,公司主席由李兆基的次子、李家诚接任 ,这意味着李兆基50多年从商生涯走入尾声。 “先疾后徐,先声夺人,徐图良策”。他认为凡成功不可或缺的是培养好自己的能力,做好事前准备,有独到眼光,方能先别人一步。李兆基有句名言:“小生意怕食不怕息,大生意怕息不怕食。”他认为,做小生意最重要的是勤力,艰苦奋斗,他最不喜欢把时间及金钱花用在吃吃喝喝的应酬之上。而做大生意,最紧要是计算精确。生意额大,牵涉的本钱和盈利大,出入的利息,多一分少一分都很重要。

他生于广东12岁能做黄金炒股赚700亿儿媳生子他奖励182亿

8年生4胎奖励上亿,“千亿儿媳”徐子淇,为何深得李兆基认可?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句俗语,众人皆知。尤其是后半句,对女人来说尤为关键,因此无数女人们都有一个梦想——嫁入豪门。

是女人,都想嫁得好,没有人愿意婚后过苦日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女人,都能钓得金龟婿。而徐子淇无疑是香港女星中,混得最好的那个了,嫁给李兆基的儿子李家诚后,她既没有婆婆的管束,而且也没有人与她争宠。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女人,想必是少见的,李兆基唯一承认的儿媳妇就是徐子淇。毕竟是豪门,在两个儿子选择妻子的这件事情上,李兆基更加小心翼翼。“好女人影响三代”,徐子淇便是李兆基心中的好儿媳。

嫁豪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徐子淇之所以能走进豪门,坐上千亿儿媳的位置,并不是单单只是吹的。她身上一定是有特别之处,才会得到李兆基的认可,而徐子淇也是一个不简单的人物。从生孩子这件事情就能看得出来,她用了8年时间生下4娃,而且每一次都是剖腹产,也是能忍住身体上的痛,还预告要生5个。剖腹产四次对于女人来说,就是最大的上限了,因为一个伤口要缝合4次,光想想都是蛮痛苦的。

据悉,有人曾表示:“是人都知四叔喜欢孩子,鼓励再生,兼且重重有赏,绝不手软,子淇这样锡老爷同丈夫,当然还想再生,帮李家开枝散叶,加上三个子女晞彤、晞儿同俊熹分别6岁半、4岁半同两岁半,而且已经入学,现在再生也是时候了。”李兆基是很喜欢小孩子的,所以他并不知道生孩子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情。毕竟徐子淇没有婆婆帮她顶着,所以光是她这份能忍之心,就够让人佩服了。

2015年,徐子淇生完第四胎,到现在5年的时间了,依旧没有动静。也许身体恐怕是不允许,因为顺产还好点,但剖腹产简直就是大伤元气。24岁的徐子淇,年纪轻轻就嫁入豪门了,关于她的消息,并不是与婆婆之间的争斗,而是在生孩子这条道路上,是越走越远。每当她生完一胎时,公公就会奖励,而且绝不手软。在26岁生完二胎时,她听从李兆基的建议,与李家诚继续造人。

在那之后,她还为李家生下了两个儿子,可谓是两对“好”字。李兆基的内心很是开心,因为有钱人都希望自家儿孙满堂,是多么喜庆的一件事情。因为他们根本不用担心养不起孩子,反而需要孩子们继承家族的企业,从这一点就能理解徐子淇为何会一直生育了。不得不佩服,徐子淇拥有颜值、身材,就连嫁入豪门都是那么的顺利,想当初,李嘉欣为了嫁入豪门,可谓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望女成凤的心愿落实到行动

虽说李嘉欣挤进豪门的方法,不被众人所理解,但只要最后达到自己的目的,便是最好的。而徐子淇不一样,她的母亲为女儿嫁入豪门,准备了20年的时间。徐子淇还有一个妹妹,都说父母都愿孩子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徐母的这一心愿,怕是真正落实到了行动上,并不是嘴上说说而已。小时候常听母亲在耳边说道:好好努力,长大以后找个好人家,就是最幸福的一生了。

对于徐子淇的母亲来说,她的确希望徐子淇嫁给好人家,但梦想可不是这么低,只想让女儿们嫁入豪门,从此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的确,从小到大徐子淇与妹妹没怎么做过苦活,都是母亲一人承担了。再者长得好看是先天条件,但后天也同样重要,她开始培养两个孩子,不论是从学习上,还是气质上,逐一都不能落下。知书达理便是徐子淇身上的标签,少年时的她,的确很优秀。

14岁因外在条件比较好,被模特公司挑中了,但她从来没有想过要在这一行永久发展下去。尽管做了模特,她也特别注重自己的形象,从来不穿暴露的衣服,在模特圈内,她似乎就是另外一种“风景”。旁人都不理解,只有她心中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三年后,她就步入娱乐圈了,距离她与母亲的梦想,更近一步。虽说她在圈内也出演影视作品,但丝毫不会落下自己的学业,念完了硕士。

2000年,徐子淇遇到了洪金宝的儿子洪天明,两人传出绯闻,很多次都被记者拍到他们的照片。但两年的时间,他们从来没有正式承认这段恋情,只不过因为徐母不同意,后来这段关系也就宣告结束了。为了寻求更好的人选,徐母就送她去英国留学,她考上了英国伦敦大学,这一去便结识了李兆基的儿子李家诚。她是个身材高挑的美女,自然会吸引到李家诚的注意,两人相处了一段时间,便确定了关系。

8年4生娃次次都有奖励

徐母清楚地知道,李家诚是李兆基的小儿子,自然是深得父亲的疼爱的。毕竟他们家只有两个儿子,这样女儿嫁过去也不会受欺负,再者李兆基的前妻刘惠娟也在国外,所以徐子淇嫁入李家,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他们交往了两年多的时间,也该到了结婚的时刻。李兆基对于知书达理的准儿媳,很是满意,也感谢徐母培养出来这么一个优秀的姑娘,她们的梦想算是达成了。

14年前,两人的婚礼被称为“世纪婚礼”,整下婚礼下来,就花了7亿,是普通人一辈子都想象不到的数字。在那一年,徐子淇成了万众瞩目的新娘,惹人眼红。结婚后的徐子淇,为李家诞下了第一位千金,让老爷子的心里很是高兴,直接奖励她一套豪宅,可谓是出手大方。除此之外,徐子淇还听取了公公的建议,继续与老公造人,为李家再添香火。二女儿出生时,李兆基送的是豪宅还有法拉利。

两位千金自然是坐不稳“千亿儿媳”的位置,后来她便为丈夫生下了两个儿子。两次都是男丁,李兆基的心中自然是乐得停不下来,直接送了十亿,还有游艇。她的丈夫李家诚,虽说出手没有父亲大方,但是也为儿子准备了一份厚礼,花1.1亿买了一个游艇,还以大儿子的英文名命名,这是大儿子的第一件玩具,着实让人羡慕。如今的徐子淇,生完4胎后,关于她的报道也一直都没有动静,预告生5个,想必也是需要等身体恢复一段时间,不然怎能承受得住呢?

就算不差钱,想补什么都没有问题,但身体终究是她自己的。徐子淇除了在生孩子这件事情上,深得公公欢心外,对于孩子们的教育,李兆基也是看在眼里的。毕竟孩子们未来都有可能成为接班人,而徐子淇身上的担子就显得格外重要,除此之外,日常她还会陪伴孩子们,做一些手工的东西。这一切李兆基都能看得见,因为他的妻子若是也愿回归家庭的话,如今也不会过成这个样子。

结语

李兆基拥有一个听话的儿媳,在事业的上升期,她选择嫁入豪门,而且也不在娱乐圈抛头露面,更不会插手公司的事情,这样知书达理、懂得自处的好儿媳,自然是深得李兆基喜欢的。

而徐子淇身处豪门,外表看起来光鲜亮丽,但至于生活是什么样的,只有她自己体会得到。别人是没有办法替她承受这些痛苦的,尤其是在生孩子的这条路上,可谓是很艰难。

李家一直都是很低调的,而徐子淇嫁进去之后,也以低调的作风行事。毕竟想要坐稳“千亿儿媳”,是十分不容易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他生于广东12岁能做黄金炒股赚700亿儿媳生子他奖励182亿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