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近九成科创板公司上市前曾获PE/VC投资畅通科技产业与资本循环

科创板设立以来,聚焦支持硬科技企业,依托制度创新,厚植创新沃土,促进产业强链,优化投资生态,积极助力我国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多元包容的发行上市条件,让一批原本暂时无缘资本市场的硬科技企业能够借助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截至今年10月底,已有483家公司在科创板上市,IPO募集资金超过7300亿元,其中包含45家未盈利企业、8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6家红筹企业、19家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

同时,科创板还通过产业集聚推动产业强链,畅通资本循环推动形成“投早投小投科技”的市场生态。据统计,近九成科创板公司上市前曾获得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支持,平均每家公司获投约7.5亿元。

一批“硬科技”企业借助科创板实现跨越式发展

立足于服务“硬科技”企业定位,科创板勇于探索,为科创企业量身定制发行上市、信息披露、再融资、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创新制度,为“硬科技”成长提供肥沃土壤,支持一大批处于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硬科技”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加快发展。

截至10月底,已有483家公司在科创板上市,IPO募集资金超过7300亿元,其中包含45家未盈利企业、8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6家红筹企业、19家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这些不符合此前A股上市条件的特殊类型企业,借助科创板登陆境内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并在上市后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作为中国大陆率先实现300mm半导体硅片规模化销售的企业,沪硅产业打破了国际厂商对大硅片的垄断。然而,受行业周期及产能爬坡影响,该公司上市时未能实现盈利。得益于科创板的支持,沪硅产业先后通过IPO和再融资募集了24亿元、50亿元,大力推进研发升级和产能扩充,亏损持续收窄。今年前三季度,该公司营业收入大幅增长47%,达到26亿元,扣非前后净利润均实现扭亏为盈。

要实现创新发展,归根到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科创板开创性地推出第二类限制性股票,大幅提升股权激励机制的灵活性和市场化程度。截至今年10月底,已有261家科创板公司推出340单股权激励计划,约占科创板公司总数的55%,激励对象覆盖员工超7万人,有效调动了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中,乐鑫科技、中微公司上市3年内已分别实施4期和2期股权激励,逐步形成常态化激励机制;希荻微等10家公司激励对象覆盖员工总数90%以上,基本实现全员持股。

澜起科技2019年上市后不久即发布首期股权激励计划,并于2022年发布第二期股权激励计划,两期计划中,除常用的收入或利润指标外,均设置了新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指标。在相关计划的助推下,公司上市以来除内存接口芯片业务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外,PCIe 4.0 Retimer芯片、津逮CPU平台等新产品为公司贡献新的收入和利润增长点,公司收入从2019年的17.4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5.6亿元。

推动资本良性循环 形成“投早投小投科技”市场生态

科创板对科技自立自强的支持,不仅体现在特定类型公司、特定类型制度上,还体现在通过产业集聚推动产业强链,通过畅通资本循环推动形成“投早投小投科技”的市场生态。

通过产业集聚,促进形成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打造产业强链。科创板上市公司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细分行业的集聚效应突出,产业链协同发展进一步推动强链稳链固链补链,加速关键技术自主可控的进程。

以集成电路为例,科创板已有将近80家上市公司,占据A股集成电路企业的半壁江山,涵盖上游芯片设计、中游晶圆代工、下游封装测试,以及半导体设备和材料全产业链。产业链公司上下游通过推动产品验证、共同研发等方式加强合作,例如澜起科技、聚辰股份分别作为内存接口芯片设计企业、EEPROM芯片设计企业,合作开发配套新一代DDR5内存条的SPD产品,率先建立DDR5细分领域的领先优势;国内领先的半导体级单晶硅材料供应商神工股份与国产刻蚀设备龙头中微公司开展合作,共同开发适配于不同机型的多种硅零部件产品,助力实现产业强链。

通过促进资本循环,推动“投早、投小、投科技”,优化创新资本生态。科创板推出后,创投机构“投早、投小、投科技”日益成为市场风气,要素资源逐步向科技创新领域集中,促进科技、资本与实体经济的高水平循环。

据统计,近九成科创板公司上市前曾获得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支持,平均每家公司获投约7.5亿元,“硬科技”对于早期资本的吸引力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科创板包容性上市制度、询价转让制度等,畅通了创投机构的退出渠道,提高创投资本流动性,形成了“募投管退”的良性循环。截至目前,共有25家科创板公司38批股东完成询价转让,总成交额达201.55亿元。中微公司、金山办公、石头科技等行业龙头的创投股东为股权的主要出让方,公募基金、保险公司等专业投资机构为股权的主要受让方,形成了早期投资人和长期投资者的有序“接力”,促进社会资本与科技创新良性互动生态的形成。(记者 张淑贤)

媒体视角|近九成科创板公司上市前曾获PE/VC投资畅通科技产业与资本循环

澜起科技半年报“压轴”收尾,近九成科创板企业业绩增长,但这4家下滑

8月29日晚间,澜起 科技 发布了2019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 79 亿元,同比增长23.9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51亿元,同比增长42.3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4.31亿元,同比增长41.67%。

伴随着澜起 科技 半年报的发布,科创板28家上市公司的上市后首份半年报悉数公布完毕。

IPO日报统计发现, 28家科创板企业当中,上半年,24家业绩增长,4家下跌,近九成公司实现了业绩增长 。

01

澜起 科技 存客户依赖

公开资料显示,澜起 科技 成立于2004年,在登陆科创板之前,曾有美股上市的经历。其主营业务是为云计算和人工智能领域提供以芯片为基础的解决方案,目前主要产品包括内存接口芯片、津逮服务器 CPU 以及混合安全内存模组。

对于收入的增长,澜起 科技 表示,这主要系随着公司在内存接口芯片领域技术优势的逐步体现,产品质量稳定可靠,下游客户加大了对公司产品的采购量,从而推动收入相应增长。而净利润的增长是因为公司内存接口芯片产品收入增长所致。

澜起 科技 收入和净利润的高增长并不令人意外。

上市前(2016年-2018年),澜起 科技 的营业收入分别约为8.45亿元、12.28亿元、17.58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约为0.93亿元、3.47亿元、7.37亿元,收入和归母净利润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44.24%、 181 .51%。

虽然澜起 科技 的净利润增长明显,但同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仅3.61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7.2%,公司解释称主要系2018年的企业年金在2019年上半年完成了支付。

此外,澜起 科技 仍然存在客户集中度较高和依赖单一业务的情况。

2016年-2018年, 公司对前五大客户的销售占比分别为70.18%、83.69%和90.1%;内存接口芯片占公司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66.08%、76.14%、99.49%,连年上升,且2018年均高于90%,依赖大客户和单一业务。

而半年报也指出,公司的主营产品为内存接口芯片,内存接口芯片下游为DRAM市场,主要客户覆盖了该市场的国际龙头企业。根据相关行业统计数据,在DRAM市场,三星电子、海力士、美光 科技 位居行业前三名,市场占有率合计超过90%,这导致公司客户相对集中。如果公司产品开发策略不符合市场变化或不符合客户需求,则公司将存在不能持续、稳定的开拓新客户和维系老客户新增业务的可能,从而面临业绩下滑的风险。

02

加大研发力度

报告期内,澜起 科技 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2016年-2018年,澜起 科技 的研发费用分别约为1.98亿元、1.88亿元和2.77亿元,占营业总成本的比例分别为26.22%、20.03%和27.29%,占比较高,仅2017年有所下降。

2019年上半年,公司的研发费用达1.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9.57%,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7.07%,较上年同期有所增加。

对于研发费用的变动,澜起 科技 表示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研发人员增加及年度调薪导致职工薪酬增加;另一方面,按照项目进度,2019年上半年发生的研发项目流片费用较多也导致研发费用有所增加。

公司认为,高研发投入增强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为公司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9年上半年,公司新申请的国内外专利为13项,新获得授权的国内外专利为5件,新获得集成电路布图设计证书8项。截至2019年6月30日,公司正在申请的国内外专利为34项,已获授权的国内外专利为94项,已获集成电路布图设计证书47项。

03

仅4家公司业绩下滑

IPO日报统计发现,28家科创板公司上半年的平均营业收入、平均净利润分别为11.77亿元、1.63亿元,营业收入增长率的平均值、净利润增长率的平均值分别为45%、32.84%。

从营业收入规模来看,中国通号远超其他27家企业,达到了205.12亿元,成为科创板唯 一一 家营收突破百亿级的上市公司。

同时,容百 科技 和晶晨股份的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容百 科技 上半年实现营收19.49亿元,同比增加45.12%;晶晨股份上半年营收为11.29亿元,同比增加10.85%。另有2家科创板公司的上半年营业收入不足1亿元,分别是微芯生物的8191.75万元,新光光电的6 145 .16万元。

整体来看,多数科创板公司(23家)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处于1亿元到10亿元的区间范围内。

虽然大多数公司均实现了业绩增长,但还有微芯生物、晶晨股份、新光光电、铂力特4家公司净利润同比出现下滑,分别为 2.33%、16.61%、80.56%、514.09%。

其中,新光光电实现营业收入6 145 .16万元,同比增长54.86%;归母净利润591万元,同比下降80.56%。

铂力特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07亿元,同比增长38.15%;归母净利润为-233.29万元,同比下降514.09%。

这意味着,铂力特的净利润不仅大幅下滑,甚至出现亏损。

铂力特在公告中解释,上半年度亏损主要是因为业务存在季节性波动。“公司的主要客户为航空航天领域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及其下属科研院所,其采购计划性较强,价格审定、合同审批流程亦相对复杂,导致公司下半年生产订单相对较多,公司部分先发货后结算产品的合同签署往往也集中在下半年,上述原因使得公司收入及利润主要在下半年产生,经营业绩存在季节性波动。”

除了铂力特,航天宏图也在今年上半年出现亏损。

具体来看,航天宏图实现营业收入1.22亿元,同比增长281.96%,增速位列科创板第一名;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亏损收窄至2906.6万元,同比减少44%。

编辑 王莹

欢迎投稿、爆料

ipowgw@ifnews .com

媒体视角|近九成科创板公司上市前曾获PE/VC投资畅通科技产业与资本循环

战略性新兴产业形势判断及“十四五”发展建议

在诸多有利政策支持下,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充分发挥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引擎作用。同时,产业发展呈现出重点领域发展壮大、新增长点涌现、创新能级跃升、竞争实力增强等诸多特点,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局面。但是,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内外环境,需要在产业布局优化、创新能力提升、发展环境营造、国内需求释放以及深化开放合作等方面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针对性措施,从而推动产业进一步壮大发展。

一、“十三五”以来发展形势特征

(一)产业快速发展,新动能作用强劲

1.发展规模质量齐升

“十三五”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增长新动能作用不断增强。工业方面,2015-2019年,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0.4%,高于同期规上全国总体工业增加值4.3个百分点。2019年,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8.4%,高于同期规上全国工业总体2.7个百分点。服务业方面,2015-2019年,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达15.1%,高于同期全国规上服务业企业总体约3.5个百分点。2019年,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速达到12.7%,高于同期规上全国服务业企业总体近3个百分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不断涌现,产业持续增长引擎带动作用明显。2019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世界500强榜单中占有29个席位,数量较2015年增加11个。据国家信息中心对上市公司数据分析显示,截至2019年底,A股上市公司中共有1634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上市公司总体的43.4%,较2015年底提升了2.0个百分点。其中,营收规模达到百亿元以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达到151家,较2015年增加80家,占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总数的比重由2015的6.2%提升到2019年的11.1%,头部企业规模及质量持续提升同时,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效益持续提升。上市公司数据显示,2015-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平均利润率达到7.2%,高于上市公司总体(非金融类)近1个百分点。2019年以来,在总体经济利润状况不佳的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利润率达到5.9%,仍处于较高水平。

2.新增长点不断涌现

一是前沿技术领域跨越发展。“十三五”以来,一些前沿领域出现爆发式发展,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产业跨界趋势愈加明显。2019年全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31.3万亿元,位居世界前列,占GDP的比重达到34.8%,数字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较“十二五”显著增强,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伴随着人工智能政策不断落地,技术应用商业化进程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飞速发展,2019年底,全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的规模超过510亿元,人工智能的企业数量超过2600家,人工智能应用催生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地涌现。同时,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的快速发展正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变革。

二是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在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命科学、核技术等领域,培育发展了一批战略性产业。同时,通过大力发展新型飞行器及航行器、新一代作业平台和空天一体化观测系统,着力构建量子通信和泛在安全物联网,加快发展合成生物和再生医学技术,加速开发新一代核电装备和小型核动力系统、民用核分析与成像,积极布局完整的氢能产业链,打造形成了未来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新优势。

三是平台经济发展迅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平台经济迅猛发展。例如,网络视听平台高速发展,2019年全国视频预付费会员用户预计增长至2.5亿以上;共享经济快速发展,2019年市场交易金额达到8.1万亿元,较2016年增长1.3倍,共享经济参与者人数约8亿人,其中提供服务者人数约7800万人;2019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预计超过30万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近8成;一些新兴平台如猪八戒网、喜马拉雅FM、腾讯云、拼多多等交易额同比实现成倍增长。

3.竞争实力不断增强

一是重要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量、新能源 汽车 产销量、智能手机产量、海洋工程装备接单量等均位居全球第一;在新一代移动通信、核电、光伏、高铁、互联网应用、基因测序等领域也均具备世界领先的研发水平和应用能力。

二是领军型企业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地位和市场影响。2019年,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创新引领型巨头企业均入围世界500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世界500强榜单中的数量为“十二五”末的近3倍。2019年,中国独角兽企业为206家,数量同样为“十二五”末的近3倍。

三是在总体上已经成为我国出口贸易的主要支撑。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工业行业累计出口交货值6.0万亿元,同比增长10.2%,对我国外贸出口总额增长的贡献率就达到了67.1%。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累计出口交货值5.1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88.5%。

4.投资信心保持高位

社会 资金对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保持了较高投资信心,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万亿,2015-2019年投资额年均增速为10.4%,高于同期全 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3.8个百分点。2016-2019年,共有48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A股融资上市,共募资3457.4亿元,占同期A股IPO募资总额的44.9%;同期,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获得风险资本投资额(PE/VC)近3万亿元,占风险资本总投资额的7成以上。截至2019年末,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募资总额将近760亿元,参股设立基金总规模近2000亿元,支持创业企业数量超过5000家。

(二)政策环境优化,取得发展新成效

1.产业支持政策体系愈发健全

从国家到地方层面,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支持体系得到不断完善,推动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愈发健全。一是细分领域战略规划陆续编制印发。国务院和相关部门先后出台近20个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领域密切相关的顶层政策文件,涵盖整体目标、创新环境保障和具体发展举措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领域八大行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规划支撑。二是重点地区产业促进政策体系日趋完善。全国主要省市均制定并发布了加快推动本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政策文件,同时因地制宜,颁布了若干推动本地优势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三是一批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自《“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发布以来,相关部门积极推动有关重大工程落地实施,并取得积极进展。初步统计,发展改革委、 科技 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近30个相关部门相继发布了40余项支持重点工程的政策性文件,围绕重大工程,相关部门积极实施了近20个相关(试点)工程与重点项目。

2.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出成效

一是积极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和原国务院医改办联合七部门印发的《关于在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通过推行“两票制”减少药品流通环节,推动中间加价透明化,整顿药品流通秩序,防止垄断和地方保护。市场监管总局开展了反不正当竞争执法重点行动,连续开展集中整治不正当竞争突出问题的专项执法行动,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做到突出问题严厉打击,重点问题集中治理。通过集中整治和案件查办,发现和制止带有行业性、普遍性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推动相关行业和市场的规范,有效遏制重点领域不正当竞争行为高发多发势头。同时,积极做好《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解读、宣传、培训及配套规章修订等系列工作,2017-2019年间两次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

二是破除有碍创新的体制机制壁垒。针对当前药品医疗器械创新面临的突出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通过改革临床试验管理、优化审评审批、实施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等激发医药研发活力,提高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水平,解决临床急需药品和医疗器械短缺难题。海关总署积极深化全国海关通关一体化改革,推动通关及相关作业流程“去繁就简”,去除不必要的制度性成本,2017年,对25部涉及“放管服”改革的海关规章进行集中修订。2019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教职成[2019]6号),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以 社会 化机制遴选培训评价组织,指导开发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目前,已在工业机器人编程、特殊焊接技术、智能新能源 汽车 等15个领域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三是搭建完善的标准和规范体系。网信办、原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标准工作指南》。原质检总局加强微生物、酶、功能性蛋白质等领域基础通用标准的制修订,进一步完善生物技术标准体系。商务部推动出台《电子商务法》,完善配套《关于规范快递与电子商务数据互联共享的指导意见》等相关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对中药材种植、中药炮制加工、中药饮片生产、中成药质量提升等生产全过程中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缺失或过时等问题,研究制定了种子种苗,中药材、中药饮片等级标准以及中成药优质标准,进一步对构建中药质量标准体系进行了 探索 完善,提升了中药产品全产业链控制水平。国家标准委先后在云计算领域编制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开展了35项国家标准研制;在物联网领域,成立了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物联网分技术委员会;在大数据领域,发布了标准化白皮书,开展32项国家标准研制工作。

3.政策引导强化金融资源支持

金融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式方法及专项资金扶持政策迈出重要步伐。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若干意见的通知》,引导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软件和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独角兽企业获得优先上市通道。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签署合作协议,分别提供不低于1.5万亿元和8000亿元融资,与建设银行共同发起设立目标规模约300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人民银行大力发展绿色票据、双创债券、并购票据等创新型产品。原银监会支持金融机构不断拓宽抵质押担保范围。知识产权局以试点的形式加快推进专利质押融资工作。证监会积极推进科创板建设,2019年6月13日,科创板正式开板,为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内的 科技 创新型优质企业提供绿色上市通道,截至2019年12月末,共有70家科创板企业上市,共募资824.3亿元,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银保监会鼓励银行机构在传统表内外业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与金融租赁、证券基金、行业协会、地方政府的合作交流,充分利用非银行机构资源,为企业提供财务顾问、债券承销、租赁+保理、理财投资、并购和产业基金、供应链金融等多元化金融服务,实现全产品、多渠道金融服务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时,各地在设立专项资金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例如,四川组建成立了首期规模为3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产业基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发展壮大。北京、重庆、深圳、广东、福建、安徽、湖南、山西、河南、黑龙江、甘肃、内蒙古、新疆、广西、宁波、厦门等地也安排专项资金渠道引导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细分领域发展。

4.包容审慎释放创新创业潜能

积极 探索 适合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监管方式。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 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提出对信息消费坚持包容审慎监管,积极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创新行业服务和管理方式,放宽新业态、新模式市场准入。在新能源 汽车 领域,基于共享经济理念的分时租赁等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国家能源局支持创新充电商业模式,支持发展众筹建桩,充分利用 社会 资源参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探索 特许经营模式,吸引专业充电运营商负责运行维护,推动充电基础设施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科技 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引入新能源 汽车 自助分时租赁项目,实行个人付费的市场化租赁服务方式,以更加包容、更加开放的态度鼓励新兴产业发展。金融 科技 领域,2019年以来,人民银行会同发展改革委、 科技 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 社会 保障部、卫生 健康 委, 在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10省市积极组织金融 科技 创新应用试点。此次试点没有简单套用传统风险防控手段,而是在事前制定应急与退出机制,采用风险拨备资金、保险计划等补偿措施,建立了多层次、立体化的综合风控体系,打造灵活高效的试错容错机制。

(三)创新能级跃升,打造发展新优势

1.企业创新投入不断提升

“十三五”以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创新投入持续提升。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平均研发支出达到2.4亿元,较“十二五”末提升92.7%,同期研发强度达7.66%,高出上市公司总体2.08个百分点,较“十二五”末提升1.22个百分点。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 汽车 以及高端装备领域上市公司研发强度相对最高,2019年研发强度分别达10.18%、9.31%以及8.02%。2018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专利申请量26.5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3.8万件,分别比2013年增长85.1%和85.8%;发明专利申请所占比重为52.0%,比规模以上制造业平均水平高13.2个百分点。

图1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A股上市公司研发强度对比

图2 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各领域研发强度对比

2.创新基础设施不断夯实

有助于新兴产业创新基础能力提升的科研基础条件大为改善。例如,新建了中国散裂中子源、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科学”号海洋科考船、新型风洞等一批重大 科技 基础设施,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规范管理国家 科技 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截至2019年底,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达515个,已累计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3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17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540家。

3. 科技 中介服务不断完善

在 科技 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国 科技 中介服务不断完善,极大促进了 科技 创新资源合理利用和成果转化。2019年,全国技术市场成交合同48.4万项,涉及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服务等方面,成交额首次突破2万亿元,较2015年增长近1倍。各类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等 科技 中介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大量涌现,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共有8000家众创空间,其中纳入国家备案的众创空间已达1890家,各类 科技 孵化器、加速器超4000家,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融通合作的平台。

(四)集群加速发展,构建发展新引擎

1.国家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成效显著

为了集中优势资源推动各地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群建设有关工作。2019年组织了第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申报工作,从申报的129个产业集群中评选出第一批6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并研究形成“一揽子”金融支持计划。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支持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具体包括重点建设项目将择优纳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储备库;支持产业链协同新平台、检验检测和智能园区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在知识产权服务、重点技术研发、专项债券融资、人才奖项计划实施等方面给予支持等。

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牵引带动作用,各地纷纷加快培育建设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并取得积极成效。例如,山东省在入选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大胆推进政策和制度先行先试,着力打通体制机制梗阻,深化创新合作,共建高端开放平台,共促新技术研发,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环节下大功夫,做强做优优势产业,提升产业集聚的广度和深度,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链不断延伸。杭州市近年来不断加大生物医药产业布局力度,积极培育千亿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城市,杭州市以平台集聚、重大项目引领、创新资源驱动等举措,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实现高质量发展。

2.集群发展驱动各地收获发展新引擎

各地通过推动新兴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形成了若干带动能力突出的新兴产业新增长极。例如,北京市持续推进新能源智能 汽车 发展,积极打造国家智能网联 汽车 创新中心,初步形成完整的、领先的新能源智能 汽车 创新体系,通过全面提升新能源智能 汽车 核心竞争力,北京市打造形成了全国领先的新能源智能 汽车 优势集群,并为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来新动能。深圳市依托5G龙头企业牵引,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加快前沿应用示范场景落地,打造形成了5G产业生态和产业集群,并致力于打造5G全球标杆城市,依托5G+智能经济为引擎释放强劲发展新动能。贵州省作为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近年来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大数据产业向纵深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亮点频出,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及转动能稳增长的重要支撑,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五)深化开放合作,形成发展新局面

1.构建全球创新发展网络

在二十国集团(G20)、金砖国家、APEC等多边框架下,有关部门继续倡导“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相关发展理念和主张,初步建立了合作创新的国际框架。各部门着力构建区域技术转移协作网络, 科技 部、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印发《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科技 创新合作专项规划》,并围绕 科技 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 科技 园区合作、技术转移等4项行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积极参与制定和推广国际技术标准,手机(移动终端)动漫标准成为中国 科技 、中国标准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输标准(英文缩写DTMB)通过巴基斯坦数字电视援助项目和东帝汶项目逐步实现DTMB走向世界。

2.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

相关部门积极落实与发达国家政府间的新兴产业合作协议,打造一系列国际合作新平台。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中英新兴产业合作协议建立中英创新中心,推动项目联合孵化;通过举办第八届中德经济技术论坛,围绕新兴产业领域达成96项相关合作。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创新合作,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园区建设。发展改革委落实与智利签署的《关于开展信息通信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推进“中智电信合作及跨境海缆项目”;原国家海洋局组织对发展中国家 科技 援助项目“适用热带海岛的高浓缩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研究与应用”立项实施,推动与佛得角、文莱等国在海水淡化设备方面的合作交流。

3.积极引入全球要素资源

各地积极引导外商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外资企业落户中国,例如,波音公司737完工和交付中心落户浙江舟山,空客公司天津A330宽体机完工和交付中心启动建设。同时,更加重视以人才开发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引进,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广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逐步形成高层次外籍人才申请永久居留的政策渠道,为外国留学生在华就业、创业提供更大便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媒体视角|近九成科创板公司上市前曾获PE/VC投资畅通科技产业与资本循环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