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德国和法国的股市为什么这么猛,二战期间各国股票

视频已发布,为保护版权,发出视频文案。

点击这里看视频→:【二战中德国和法国的股市,为什么这么猛?】

(接上集)

嘿嘿,此时的沙赫特又体现出了,自己做假账的天赋,他发明了一种军票(mefo bill),再用这军票前,他偷偷地和漂亮国的那群军火商们说,你看我现在没那么多钱,要乱印钱,就得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我的钱就不值钱,钱不值钱了,你们也得亏,所以,我用军票和你结算行不行?而且你可以随时把这个军票换成我们的帝国马克,帝国马克就是当时德国的钱。换句话说,军票相当于单独出来的货币体系,这个货币,是不记录在正常的财政中的,既然不记录在财政中,那么就可以无限印了,而且短时间不会引发通货膨胀。

可是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了,最后人家不还得拿军票换帝国马克,你印军票不就等于印帝国马克吗?这样说吧,你可以把直接印帝国马克,想象成抢,而印军票想象成偷,如果纳粹直接印帝国马克,那就是明抢,你看钱突然多了,但能卖货少了,供需不平衡,必然很快就会引发通货膨胀,但如果用军票去换帝国马克,那就是慢慢地偷,这中间就会出现一个时间差,虽然后果都是通货膨胀,但抢只能挺半年,而偷能抗五年,你说哪个划算。

当然有些善良的朋友肯定会说,不管哪个都对国家发展不利啊。兄弟,格局小了。人家本来就是在做假账,本来就是在用未来的钱来享受现在,他死之后,哪管的洪水滔天。当然,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能忽悠的了一时,忽悠不了一世啊,你虽然在财政ppt上没体现出来,但是由于市场上,凭空出现的帝国马克越来越多,按照供需关系,钱多了,物少了,那么物价自然就会不自觉的往上涨。等到无法掌控的时候,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丧尽天良的法西斯,就进入了第三阶段,那就是,屠杀犹太人。哎,要说当时的犹太人也真的可怜,因为他们本来就擅长经商,身上确实有很多钱,纳粹就是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在1935年,通过了臭名昭著的《纽伦堡法案》(1935年9月15日《保护德国血统和德国荣誉法》《帝国公民权法》),简单点说,这个法案就是剥夺了犹太人的公民权,怎么剥夺呢?

举个例子,有一个犹太人在被抢劫后,他去警察局报案,结果自己却被送进了集中营。而这种荒唐的事儿,只是冰山一角。当大部分德国人,很容易就能得到随意审判犹太人的权利后,德国变成了人间炼狱。

果不其然,在《纽伦堡法案》通过的三年后,就出现了,水晶之夜(1938年11月9)。那一夜,无数犹太的店铺被砸,无数犹太的家庭支离破碎,无数犹太人永远躺在了血泊之中,而正是因为那一夜,被砸的,被抢的店铺不计其数,破碎的玻璃在月光的映衬下,宛如发光的水晶,所以,称之“水晶之夜”。这个名字真的是很讽刺,也是在那夜后,这些本应该属于犹太人的店铺、住宅,乃至所有的私有财产,在未来,都将变成射向他们的子弹。

至此为止,德国的经济,还是在账面上一片盛世,GDP每年继续几十几十的继续增长,股市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牛市。

但此时沙赫特发现的假账,实在做不下去了,说白了,他已经透支完了未来所有的钱,换句话就是,之后德国赚得钱,连利息都还不起了。(漂亮国国债?)我没说漂亮国,没说漂亮国。于是他把这个事情,告诉了小胡子希特勒。小胡子其实也明白,什么德国复兴,什么经济奇迹,都是狗屁,德国从始至终,就是拿未来的钱,来填补现在的窟窿,德国的经济,从一开始就是一场赤裸裸的假账金融,庞氏骗局,以贷养贷。但此时德国人民,和德国高层们,已经养尊处优惯了,你难道还他们省吃俭用得还钱?

这个时候,德意志和漂亮国沆瀣一气造的,飞机坦克,也就有了用武之地。于是疯狂的希特勒,做出了他这一生中最邪恶的决定,那就在1939年的9月1日,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此,拉开序幕。

总结一下吧,德国在小胡子统治期间,从表面来看确实塑造了无数个经济奇迹,但如果咱们深挖一下,这些经济都只是表面风光而已,说白了,这些经济奇迹的内部都是肮脏的,他们就是在透支未来,压榨弱者。换句话说,如果他的经济真的发展的那么好,为什么还要发动世界大战呢?点到为止,点到为止。

讲完了德国,接下来就讲讲他的队友,哦不,他的对头,法国。众所周知,没有人能在法国投降前攻陷巴黎。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法国会投降的那么快?也许军事学家会说是因为阿登森林,也许历史学家会说因为法国的政局不稳定。这里面的原因太复杂了,本铁也不知道到底是为什么,但本铁在研究法国的时候发现,1940年5月10日这两个国家开始互掐,结果1940年6月22日法国就投了,但是投降后,法国的股市却很稳啊,甚至之后还恬不知耻的走了一波牛市。朋友们可能好奇了,我去,这国都亡了,为啥股市还这么活跃。别急,听本铁慢慢道来。

说句公道话奥,在战前,法国国内其实已经风雨飘摇了,虽然法国的那些权贵们,可以天天花天酒地,但毕竟法国也没出现像沙赫特这样的假账天王啊,人家在经济方面,还是很实诚的,有多少钱就花多少钱,但是钱呢又不够花,于是,失业、疾病、饥饿,就在法国人民中如同链式反应,迅速展开,用水深火热去形容当时法国群众的生活也不为过。所以那个时候很多法国人,对当时的法郎西,是没有太多归属感的。

再加之战前法国大将,我就不点名了奥,他吹牛逼说我本人盖世无双,我马奇诺防线天下无敌,我法郎西,继承了拿破仑百战百胜的意志,德国佬敢来,就分分钟打的他鼻青脸肿、痛不欲生、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结果没有想到啊,人家德军压根儿,没走马奇诺,这一脸懵逼的法军就很尴尬,于是几场败仗下来,法国境内的厌战情绪就很高了。你不是说盖世无双吗?你不是说天下无敌吗?你不是说百战百胜吗?

于是法国民众就开始各种抗议,游行,甚至有些gai溜子趁乱,直接带头去抢劫商铺,我们都知道,战争就是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结果,法军搁这儿和德国佬拼刺刀呢,你把他的家给点了。这前线的将士们哪受得了,于是兵败如山倒。当时法国很多达官贵族们就见风使舵,一看,这抗德不好使啊,继续刚下去小命都没了,如果投降,指不定还能混个一官半职啥的,于是,纷纷调转枪头,变成投降派,俗称法奸。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用很讽刺的方式,把一战打败德国的英雄贝当,推举成了傀儡法国的一把手。史称,维希政府。而且还让贝当,这个法国的民族英雄,来镇压法国内部的爱国力量。这种事情,要是放在普通人眼中,那就是耻辱啊,可是法国的那群贵族们,不是这样想的,在你们眼中是耻辱,在他们眼里,那是商机啊。

比如,法国的雷诺汽车,那是真的承载了法国无数先驱的智慧和荣光。虽然法郎西亡了,但这个民族品牌还是有存在的价值的,为了赚钱,他不惜加班加点地转行,给德国造坦克。之后还被德国评为了模范企业,这种传承了法郎西贵族投降精神的企业,是当之无愧的民族品牌。

而且啊,我还得为法国的军队说句公道话,很多人说法国人失败,是因为懒,是因为没有舍生取义的精神,是因为他们只会享福。兄弟,格局小了,法国人,不但不懒,而且还很勤奋。就比如有一次维希政府,想从法国平民和德军扣押的法军战俘中招募狗腿子,本来还以为,大家为了法国的荣光会没人参与,结果却得到了热烈回应,有些恬不知耻的人,甚至喊出了誓死“报效第三帝国”的口号。这是本铁查到他们当时的编制噢:

(“维希民兵”3万人,党卫军“查理曼大帝”第33武装掷弹兵师1.1万人,“维希盖世太保”3.2万人,“维希机动预备部队”4个旅。)

而且人数,只多不少,这些人的工作呢,也不容易,有的得去镇压法国的爱国游击队,有的还被拉出去和苏军刚正面,而且刚正面的时候人家可勇猛了,人家在这些战场上,可谓是胆识超群,视死如归。甚至一度出现了,有死无生的境界。而且说法国人懒,也很片面。在维希工厂的法国人,可谓是相当勤奋,很多工人都具有企业家的精神,什么996,在他们面007,那是及格线。要不然,德国也不会放心地把很多军工订单交给了维希政府,可以说,德军每一梭子弹中,可能就有几颗是法国帮他造的。

法国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被德国占领一年后,真的走出了一轮轰轰烈烈的大牛市,我们来看图,1941年2月,巴黎股市重新开市时,法指,立即大涨,不久后就翻了一倍,不但如此,每次法西斯去侵略其他国家之后,法国的股市又会应声而涨,比如,德国再搞苏联时,法指大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他又大涨,德美宣战后,他还是大涨,如果你不了解历史,光从股市去看,还以为,法国和德国是一家人呢,开个玩笑,开个玩笑。

总而言之呢,法国的股市真正地把狗腿子的自我修养,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英美日,在二战股市更加精彩,不知道大家感不感兴趣?可惜,节目时间有限,要不然,你先关注一下?点赞过10w,我下期更新?

我是绝命老铁,咱们下期见!

二战中德国和法国的股市为什么这么猛,二战期间各国股票

二战德国为什么那么猛?

一、准备充足
实际上,在德国入侵波兰前,英法和波兰都没有准确地料到德国会发动战争。在这之前,英法将捷克斯洛伐克出卖,割让苏台德地区给德国,结果捷克斯洛伐克向德国靠拢,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对波兰有三面包围之势。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波兰还是觉得问题不大,一是自己的武装力量不弱,二是身后有英法撑腰。英法此时的态度其实是观望,就像当初对捷克斯洛伐克一样,英法对波兰的承诺并不保险。苏联这边,德国则是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并打算一起瓜分波兰。
波兰看起来已是待宰的羔羊,只是除了德国自己以外,谁也没预料到波兰会沦陷地如此之快。
二、压倒性的军事力量
1934年,法国在陆军和空军实力上碾压欧洲,英国稍微差点,但海军更强势。之后德国摒弃《凡尔赛条约》,大力发展军事力量,1939年,德国在陆军和空军上已经碾压对手,只是海军还难以跟英国抗衡。
德国在这几年作出了大量的战争储备,不仅兵力充足,武器装备也更先进,像波兰这样的国家是完全抵抗不了的。紧急动员的缺点是士兵往往经验不足,但德国军人的素质和意志可以弥补这个缺点。
三、全新的作战理念和方式
德国的闪电战是德国在战争初期傲视欧洲的资本,准确地来说,是德国用飞机、坦克等新式武器和快速的陆军和空军兵团协同作战打蒙了整个欧洲。
实际上,这在当时确实是个全新的战争方式。受一战的影响,当时欧洲的主导是阵地战,认为防御比进攻更重要,只有德国敏锐地意识到了飞机坦克的作用,也确定了闪电战的作战方式。

二战中德国和法国的股市为什么这么猛,二战期间各国股票

二战后英国,法国,联邦德国和日本等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英国
1951年10月,保守党组成由丘吉尔为首相的新政府,从此开始了长达13年的保守党执政时期(在此期间丘吉尔、艾登、麦克米伦和霍姆相继出任首相)。保守党政府除了终止实行工党原先准备实施的钢铁工业和国内运输业的国有化计划,基本上接受了国有化的现实;同时继续推行福利政策,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一些国家在国民保健方面的开支。丘吉尔政府还根据战后英国经济恢复的实际,结束了产生于战时的国家对经济生活的严格控制,使英国的经济能更好地发展。50年代前期,英国的经济呈现繁荣,其国民生产总值位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虽然进入50年代下半期和60年代上半期,与联邦德国、法国以及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相比,英国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但是英国的经济增长仍然保持2%至3%。
英国国有企业的改造过程及其经验

1.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造的浪潮最早源自英国。英国是一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二战以后英国经济逐渐走下坡路。为提高经济竞争力,英国战后历届政府先后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改革,其基本措施是对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及股份制改造。其做法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逐渐影响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形成所谓私有化浪潮。

2.英国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政府通过制定私有化政策加以推行。其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1986年):主要对包括石油公司、天然气海岸设施、宇航公司、电报电话公司、铁路、旅馆、全国卡车公司等在内的亏损不太严重、仍可获利、且大多属竞争行业的企业实行私有化。具体做法是:(1)企业公开上市;(2)整体出售给私人企业;(3)职工内部持股。总起来看,该阶段改造的规模相对较小。

第二阶段(1987年-1991年):主要涉及亏损较为严重的国有企业,以及公用事业和自然垄断性行业。包括:天然气公司、航空公司、机场、钢铁、供水、造船、电力、全国公共汽车公司等。与第一阶段不同,第二阶段主要以将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企业,其它则采用股份公开上市及职工持股的办法。从改造的规模看,该阶段比第一阶段扩大了近一倍。

为保证整个改造进程的平稳性,英国政府采取了多种相关配套措施。其中最为重要的是:

特别股权安排及照顾职工和分散的小额股东的权益。所谓特别股权安排是指:政府保留一部分国有股权暂不出让。其目的在于防止某些行业或私人企业利用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造,采取恶意收购或兼并国有企业的不良做法,同时也在于制约企业的个别经理人员利用私有化改造转公为私,乘机扩大个人利益,使国有资产流失。所谓照顾职工和分散的小额股东的权益,重点在于合理确定职工持股购股方案,一般让本企业职工持有本企业总股份的10%左右。

总体上看,英国国有企业改革值得肯定及借鉴的经验主要有:(1)化大为小,区别对待。政府根据具体情况,对亏损的大企业本身进行划分,根据各部门具体的盈亏情况划分为若干个小公司,以区别对待。由于一个大型企业的亏损,不等于其各部门一概亏损,因此区别对待的优越性在于:政府能够把有限的资金用于那些因亏损而急需改造的部门中去,从而降低了国企改造的成本,并增加了企业扭亏为盈的机会。(2)逐步推行,相对平稳。整个改造过程分阶段实施、按步骤进行;重视可行性研究及前期准备;实际推行中先易后难,由小到大;改造的形式不拘一格:整体出售、内部收购、股票上市、国有民营等多种形式综合使用,同时注重各种改革措施之间的相互衔接配套。

由于政策可行、措施有效,通过10多年的私有化改造,英国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普遍提高,其中英国最大的40家被改造的国有企业全部取消了亏损,企业盈利增幅较大。同时政府也甩掉了一些财政包袱,使财政收支状况有明显好转,政府通过出售国有企业,直接获得的总收入超过600亿英镑。国有企业职工的收入也有较大增长,加上股票收益,使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意识增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也相应地得以改善。此外,股份制改造也得到英国社会各阶层及广大人民的支持,表现在社会公众持股人数大增,由300万人上升到1000万人。

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造存在的问题是:(1)由于企业大量裁员,使失业问题空前严重。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由此带来工人抗议等众多社会问题。(2)如何有效监督管理国有企业私有化进程,尤其是对具有自然垄断性企业实行私有化后,如何防止因私人垄断而损害社会公众利益,是值得重视的一个大问题。
法国
二战后,法国逐步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城市发展、农村改革、山区开发和保护及老工业区结构改造政策,对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加快落后地区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一,城市发展政策的主要方针是控制大城市的发展,鼓励地方中小城市的发展,建立中心城市,以促进地区经济平衡发展,改变欠发达地区落后面貌,主要内容有:采取措施严格限制巴黎等特大城市的发展;调整全国城市结构,改革旧有城市体系,加速发展里昂、马赛、里尔等地区中心城市,促进人口和经济活动向这些城市流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鼓励发展中小城市和卫星城镇。
第二,农村改革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农村实行结构改革,重点开发西部、西南部和中央高原欠发达农业区,主要内容包括: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法国西部、西南部和中央高原等地区交通相对落后,缺少通讯手段。为迅速改变这些地区的面貌,法国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发展交通和通讯的计划,并投入大量资金。20世纪70年代初,专门制定了有关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特别条例,由中央同地方合作,兴建基础设施大型项目。经过努力,历史上形成的东西部之间交通网络分布不均的状况正在逐步消失。
2、加速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20世纪70年代起,法国政府把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现代化作为改变地区落后面貌,促进农业区域平衡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制定相关法令,推行农业现代化开发计划。政府通过低息贷款、财政补贴等形式,鼓励欠发达地区农场进行设备更新和现代化投资。开发计划的实施大大促进了欠发达地区农牧业的发展,对稳定这些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留在当地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3、鼓励发展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法国政府在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还十分重视扶持适合各地区特点的工业、手工业和第三产业的经营活动,尤其在西部、西南部和中央高原等重点改革区,实行了一系列财政激励和扶持政策,鼓励这些地区发展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4、稳定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人口。20世纪70年代以来,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不足和农业劳动力老化问题日益突出。为此,法国政府把稳定农村人口作为执行区域发展政策的重要目标,采取多项奖励措施,鼓励人口向农村流动。
5、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20世纪60年代起,法国政府不断增加农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贷款和补贴。到80年代中期,这方面的支出约占国家农业拨款的3%。政府还通过补贴等措施,普及落后地区的视听和影像教育。政府还同地方签署文化教育合同,促进农村地方教育的发展。
第三,实施山区开发与保护政策。山区约占法国国土总面积的2%。20世纪60年代起,法国政府提出应根据山区的不同特点,在保护山区自然资源的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繁荣山区经济。80年代初,又出台了保护和开发山区的四条方针,包括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本地区特点的经济活动,尤其是扶持山区工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有效保护资源;重点改善人烟稀少、偏僻山区的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发展服务业,改善山区生活条件等。
第四,推动老工业区结构改造。1979年以来,法国政府对老工业区采取了一系列结构调整措施。20世纪60-70年代是改造的第一阶段,先后提出了“钢铁工业改组计划”和“拯救钢铁工业计划”,主要通过增加投资来推动企业现代化,但未取得预期效果。80年代初社会党执政后,对老工业区的改造进入第二阶段,初期实行扩大煤、钢生产的“振兴”计划,结果加剧了原有的“结构性危机”;后由于经济严重不景气,又转而实施“紧缩”政策,加速结构调整,使生产由“低效数量型”步向“高效质量型”转变。
(四)实施有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财政和税收制度
20世纪50年代起,法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财政奖励制度,先后设立经济和社会发展基金、地区开发奖金、手工业企业装备奖金、农村开发与国土整治部际基金、工业现代化基金等,为巴黎和其他大城市外迁企业和机构提供补贴,并重奖在边远、落后地区进行投资的企业主。80年代初社会党执政后,将这些名目繁多的奖金和补贴一律改称“国土整治奖金”,并对资助手段作出重大改革。此外,对参与区域发展的企业,政府还根据地区和就业人数予以不同程度的税收减免。
(五)实施地方分权政策,调动地方积极性
二战后,法国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但中央权力主集中,限制了地方积极性,造成地区之间条块分割,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起,法国开始实施向地方分权的政策,中央政府行使的部分权力下放到大区和省。80年代起,进一步下放权力,实行自治管理体制,扩大地方自主权,各地区可按本地区的特点和需要制定发展规划,从而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右翼政府2002年重新上台执政后,于今年3月在议会通过有关地方分权的修宪法案。右翼政府强调,地方分权是一场重要的政治改革,将使各地区释放出可达国内生产总值1%的新的经济活力。
联邦德国
1、依托于其强大的科学技术。联邦德国科技基础雄厚,战后的德国政府鼓励科研部门与经济部门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使国家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由企业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并得到了国家的经济援助和享受优惠的税收政策。
2、利用外国资本。战后初期的马歇尔计划增加了联邦德国的工业发展资金,扩大了就业,增加了税收,引进了新技术和新设备,加速了经济的发展。
3、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战后德国人不能在国际上扮演重要角色,他们把全部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来并在很短时间里在经济上打败了当年的战胜国。
4、法德矛盾的缓和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德两国的发展走出了冤冤相报的怪圈,并走上了“欧洲自主”的发展道路。1951年4月,以法国、联邦德国(西德)为代表欧洲六国正式签订《煤钢联营集团条约》,至此引发法德百年冲突的两国边境的煤钢资源将被置于两国共同参与管理的联合机构之下,它结束了两国争端的根源,使法德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根本的纠正。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日益走向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重要力量,推动了法德关系的改善和德国经济的发展。
5、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联邦德国政府通过建立国有经济,制订法令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等方面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并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这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6、进行社会政治改革。战后,德国清除法西斯主义,建立民主化的国家,给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并推行较为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极端贫困和社会动荡,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形势。
7、联邦德国人民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和他们的辛勤劳动。1950年联邦德国的在校大学生为10万人,平均1万名居民中就有21名大学生,到1970年增加到41万人,平均1万名居民中就有68名大学生。此外,联邦德国还非常重视职工的业余教育,由于教育和训练,联邦德国就业的劳动者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水平普遍提高,再加上联邦德国人民的敬业精神,极大地促进了联邦德国经济的腾飞。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二战中德国和法国的股市为什么这么猛,二战期间各国股票

相关文章

评论 (0)